申论必背句子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41451350 上传时间:2018-05-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申论必背句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申论必背句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申论必背句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申论必背句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申论必背句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申论必背句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申论必背句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申论必背句子.txt 人生在世 ,难敌宿命,沉沦其中。我不爱风尘,似被前缘误!我只为 我最爱的人流泪“我会学着放弃你,是因为我太爱你”赢了你,我可以放弃整个世界【完善 制度保障促进社会和谐】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不断 深化,下大力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全党的共识,在全社会也日渐形成浓厚氛 围。这种态势很好,有了认识就有了自觉,有了自觉就会转化为行动。这表明我们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起点。但同时也需要进一步看到,要真正完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单单 有认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保障认识付诸行动的制度安排。邓

2、小平同志曾经讲过, “还是制 度靠得住” 。我们要通过既科学规范又切实可行的体制创新与制度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提供制度保障。完善制度保障,最为重要的就是除旧布新,消除阻碍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旧的制度体 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新的制度体制。和谐社会的体制创新与制度建设, 必须建立在对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全面把握和科学应对上。在经济建设方面,要有针对性地消除导致产业结构低度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体制性 根源,形成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全面协调可持续 发展的制度保障。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最

3、终实现人与自然的 和谐发展。在政治建设方面,紧紧围绕民主法治和充满活力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要求,积极稳妥 地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通过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政 务公开,发展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调动一 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 面。在文化建设方面,既要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确立起良好的道德规范,为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又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精神文

4、化需求。因此在制度建设方面,要区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同特点,以增加投入、转换 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 场、增强活力为重点,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从而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我们目前的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所要求的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相对照,还有不小的差距。 经济社会转型导致的波动,利益群体分化引发的冲突,使得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面临着极大 挑战。我们要适应新情况、新变化、新要求,建立和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 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益矛盾,促进社会成员和组织的自我管理、 自我服务;建立健全维护公共安全

5、的有效机制,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建立社会舆情 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 制,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能力。此外,完善制度保障,还要注意各项制度体制之间的配套与协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 经济体制的单兵突进实现了经济发展一定程度的突破,但若持续深入,则有待于政治制度、 文化制度、社会制度的协同跟进。我们目前遇到的很多问题,都与制度的不配套、不衔接、 不协调有关。最后,完善制度保障,要选准突破口,抓住关节点,在人民群众最关注的问题上取得新 进展。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

6、,构建和谐社会,一定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 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在实现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医疗、环保和安全这些人民群 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利益上下功夫。当前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矛盾比较突出,以广大工 人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是我们国家的主人,如果不能实现对改革发展成果共享,就谈不上 社会和谐和进步。通过政策导向和制度安排,遏制逐渐拉大的贫富差距,使相对低收入以及 一般收入社会群体的生活水准同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准保持着一种大体同步的关系,从而最大 限度地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公信力弱的政府,不能取得公众的足够信任,也就不可能有很强的执行力;而执行力弱 的政府,

7、一切规划和政策都难以落实,也就没有多少公信力可言对于政府来说,公信力和执行力就是生命力;对于不同地区的政府来说,公信力和执行 力就是竞争力。而对于一个执政党来说,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的强弱,则是党的执政能力高 低的具体体现。可见,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兹事体大。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历来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公信力弱的政府,不能取得公众的足够信任, 必定有令难行,也就不可能有很强的执行力;而执行力弱的政府,一切规划和政策都难以落 实,也就没有多少公信力可言。我国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总体上是比较强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 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政府推动下取得的。但是,毋庸讳言,我国政府

8、的公信力和执行 力,离现代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特别是在一些地方和部门 存在违法违规、失信于民和政令不畅、执行不力等突出问题。正如中央领导同志所指出,一 些政府机关和工作人员不能依法行政,损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有的存在官僚主义、形式主 义和弄虚作假的问题;有的讲排场、比阔气,肆意挥霍国家资财,奢侈浪费严重。有的地方 和部门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有的只顾局部利益,不 考虑全局利益,搞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有的工作有布置、无检查,工作不落实;有些政策 和工作部署缺乏深入调研,不完全符合实际,影响执行效果。中央为此强调,必须下决心解 决这些问题

9、,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提高政府公信力】事实表明,政府的公信力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一点一滴长期积累起来的。从我国当前 实际出发,提高政府公信力,需要抓住以下重要环节:一是政府必须做到依法行政。政府能否依法行政,是老百姓观察政府可信度的重要标准。 不依法行政的政府是无公信力可言的。政府作为掌握和行使公共权力的机构,必须在法律规 定的框架内活动,自觉接受法律约束和社会监督,并以此树立守规则、可信任的良好形象。二是必须做到诚信行政。诚实守信是政府必须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是政府公信力的基 础。我们看到,老百姓对政府的不信任,多源于政府政策的朝令夕改或言行不一、言而无信。 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10、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前提。政府作出的承诺必须兑现,做 到言必信、行必果。由于客观条件限制一时做不到的,要向老百姓讲清楚原因。三是必须实行信息公开。我们常常看到,在一些地方,重大事件发生后,本来应该向社 会公开的信息,政府不及时通报,而是遮遮掩掩,甚至隐瞒事实、封锁消息。其实,在信息 手段发达的今天,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只会产生“狼来了”的效应,使政府公信力下降, 为小道消息或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空间。信息公开是政府提高公信力的正途。 中华人民 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于不久前正式公布,条例就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公开的方式 和程序、监督和保障等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行政机关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

11、息。毫无疑 问,信息公开有利于提高政府运作的透明度,增强政府的公信力。人民了解越多,国家越有 力量。【提高政府执行力】执行力是目标与结果直接的纽带。管理大师德鲁克说过:“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 在于知,而在于行。 ”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责,执行力是须臾不可或缺的要素。在激烈的国 际竞争中,政府的执行力更成为决定民族兴衰的重要因素。然而,政府的执行力也不是一天 炼成的,而是在严格制度的规范下逐步打造出来的。提高政府执行力,必须科学界定和规范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职能,形成有效的政府协 调机制。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地区差异大的国家,需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 极性。着眼于提高执行力,中央应在

12、强调大政策方针一致性的同时,区别不同情况,实行分 类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则要在贯彻中央方针政策的过程中,从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出发,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形成统一的决议之前,可以各抒己见,充分反映和表达各自的利益诉 求。但决议一经形成,就不能以任何借口阻滞政策的贯彻落实。强调政令统一,并非要求盲 从,更不意味着扼杀地方和部门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提高政府执行力,必须加强制度建设,特别是要建立健全政府官员问责制。问责制是提高政 府执行力的制度保障。在一些地方,行政不作为已成为影响政府执行力的突出问题。对政府 工作人员,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要加强对行政过程的监督检查,对盲目决策、违法行 政、执行不力

13、和效能低下、疏于管理和处置不当等行为进行问责,强化行政过程的制度约束。提高政府执行力,必须着力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素质。人是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源,政府工 作人员素质高低,决定着政府执行力的强弱。应当承认,在我国的政府系统中有相当一部分 工作人员缺乏服务意识,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提 高政府工作人员素质势在必行。开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 现实问题入手,使

14、人民内部矛盾得到大幅度的缓解,才能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 设。加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倡导人与人和睦相处,增强社会和谐基础。正确处理新 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1、2、3、畅通诉求渠道,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 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能力,保障人民群 众安居乐业。【民生】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看似琐碎的国民生活,却最直接、最真实地反映出国家 的强与弱,社会治理的好与坏。因为民生是国家的根基,是发展的根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很多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 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主持的 200

15、6 年全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城乡居民遇到最多 的生活问题是“家庭收入低,日常生活困难” ,其次是“医疗支出大,难以承受” ,再次是 “住房条件差,建/买不起房” ,遇到这三个问题的比例分别为 51.3%、45.5%和 45%。这是几 个沉重的比例。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如何在有限的政府资源的约束之内进一步强化、优化公共服务职 能,跟上社会需求不断提高的步伐,是今后若干年中各级政府都将面对的一个严峻挑战。我 国正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民生难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社会发展将受到很大影响。 当前,诸如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等等都是民生问题,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社会关注度 极高,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社

16、会矛盾。因此,在改革中,在出台政策时,都必须坚持一个原 则,那就是各级政府让利于民,让利于困难群众,而不是与民争利。可喜的是, “让全体人民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和公共财政阳光” , “着力解决民生问题” ,已 不仅仅是政府突出强调的理念,更成为落到实处的一系列举措。据 2007 年中央和地方预算 草案,中央财政总支出将突破 2.6 万多亿元。这一巨大的财政“蛋糕”里,将拿出 3900 多 亿元,用于强化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比去年增加了 520 亿元;850 多亿元用于缓解“上学难、 上学贵”问题,比去年增长 41.7%;300 多亿元用于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比去年 增长 86.8%;还有 2000 多亿元将用于安排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比去年增长了 13.9%。上有 国家财政补贴下有地方政策措施,山东省济南市在旧城改造过程采取“拆 1 平方米旧房,补 1 平方米新房”的新举措,给拆迁户带来了大实惠,没有了昔日的剑拔弩张,少了往日的上访告 状,拆迁户与开发商和谐相处。事实上济南的做法并不复杂,就是政府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 真心实意地为老百姓着想,自然受到群众欢迎。民生问题无小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