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企业所得税管理问题探析111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1433848 上传时间:2018-05-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企业所得税管理问题探析111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金融企业所得税管理问题探析111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金融企业所得税管理问题探析111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金融企业所得税管理问题探析111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金融企业所得税管理问题探析111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融企业所得税管理问题探析11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企业所得税管理问题探析11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金融企金融企业业所得税管理所得税管理问题问题探析探析金融行业是占市中国税局税收收入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四大行业之一,金融企业税收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全局收入工作,然而针对金融行业的税收征管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增加了税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一、市中国税局金融企业管理现状市中国税局辖区内共计管理金融企业111户次,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交通银行、齐鲁银行等多家金融企业,其中汇总纳税监管企业4户,跨省经营汇总纳税总机构1户,二级分支机构级机构12户、其余为三级分支机构或独立法人。税款申报方式分按季或按月两种。2011年金融企业入库企业所得80944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8.13%。金融企

2、业所得税收入已成为我局税收收入一个新的增长点,成为我局企业所得税的重要税源之一。二、当前金融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于一个现代金融企业,合规和避免触犯法律的内部控制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前提,其中涉税问题是企业必须控制的重要风险。也就是说,在控制税务风险的问题上税企双方有着共同的利益。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该从不遵从因素存在的原因入手科学开展工作。就遵从而言,虽然金融企业在主观上有较强的意愿,现实中依然存在不遵从的现象,有的甚至十分严重。其原因主要是:税法透明度不够,企业对于税法的适用有自己的看法,事后税务部门做出不同的解释;在一2些问题上,企业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对税法的理解有时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3、;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涉税业务处理发生疏漏;有的企业税收筹划过度,引出违章行为;历史原因造成的对税法的习惯性忽视等。(一)金融企业人为调节利润、费用不合理列支问题明显金融企业人为调节利润主要表现为调节收入确认时间、配比费用、分配坏帐损失等几个方面。(1)人为调节利息收入、投资收益。在金融企业所得税征管过程中,金融企业营业收入的确定存在人为调节因素,比如贴现利息收入入帐时间的不确定性,给金融企业营业收入确定提供了机遇。目前各家银行对贴现利息收入的确认时间作法不尽一致,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某银行会计核算时按权责发生制,纳税申报时按收付实现制确认收入,造成递延差异。2011年度改变了贴现利息收入的

4、确认方法,由收付实现制改为权责发生制;另一些银行对贴现仍按收付实现制确认收入,将贴现到期价值与所支付的票据贴现款项之间的差额作为贴现利息,计入当期收益。采用收付实现制计提贴现利息收入造成很多经营上的弊端,有些银行会为实现当期利润,在期末大量办理贴现,形成收入的提前实现,为下一会计期间带来经营上的困难,造成下一会计期间非生息资产的隐性增长和收支的实质不匹配。方法的不统一,不但给企业调节利润提供了空间,而且,增加了税收征管风险。对国债投资收益的确认也是金融企业不确定利润的因素,投资时间及收益时间的确3认直接影响金融企业计税利润的实现,在辖区内的金融机构多为二级分支机构,而各个金融分支机构往往根据总

5、机构的安排对计税利润进行调整,导致我们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监控。(2)税前扣除大额费用无法据实确认。呆账损失税前扣除存在随意性。由于金融系统内部对各分支机构的利润实现计划化和指标化,造成各分支机构必须按上级金融机构的分配比例列支各项费用,长期以来,导致部分金融企业出现坏帐损失的积淀,影响了税务机关对税收计划的掌控和税源的合理评估。金融企业税前扣除的人力费用存在不确定性。处于分支机构地位的金融企业需按上级金融机构确定的指标性比例列支,由此导致金融企业中存在相当规模的临时用工。临时工人数的不确定是征管中的难点,特别是汇总纳税的金融企业,其主管税务机关只能依据企业申报的数字来确认,即便存在用工不实的状况

6、,税务机关也难以在征管中发现查实。(二)税收征管模式存在缺陷税收征管的权限设置和监管能力无法满足对金融企业的管理要求。(1)税收征管关系存在不确定性。首先,税收主管部门和所管辖金融分支机构对应关系存在不确定性。税收主管部门对金融分支机构的征管过程中,对征管对象所采用的核算准则、方式及内部结算流程,存在较大盲区。金融企业总机构对下属企业的相关规定、指标和考核细则,不能及时传递、报送各地税收主管部门,使得具体负责税收征管的业务部门,存在4执法滞后和被动执法的现象。其次,税收主管部门管理权和裁定权的相对脱节损害税收法规的严肃性。由于金融分支机构的法律地位认定,使具体分管税收业务的税收主管部门在有权范

7、围内行使裁定权时,不得不受到许多牵制。金融企业总机构和金融企业主管部门在下属企业的具体经营行为出现问题时,其沟通和商榷的对象往往为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这就影响主管税务机关在法律规定的时限内作出相应的执法裁定。管理权和裁定权主体的相对分离,使得地方税务主管部门在行使相关权力时,受到无谓牵制。(2)税收监管能力薄弱和税收征管方式的缺匮。金融企业的税收征管具有业务性强、涉及面广等特性,而作为我们税务部门长期以来忽视了对该行业的相关业务指导和必要的征管力量配备,削弱了对金融行业的监管力度。长期以来对金融行业征管方式研究的忽视,使该行业成为为数不多的缺乏标准利润水平和税收负担率标准管理的行业,使其长期

8、游离在税收数据化管理的范围之外,造成了对金融行业税收管理的相对疏忽。除此之外,税务部门尤其是基层税务部门相当缺乏金融企业征管的专业人才。以我局为例进行说明,我局从事金融企业日常征管的只有2人,而辖区内金融企业却有上百户,征管力量严重不足。而且由于缺乏系统的知识培训和业务更新,人员替代余度小,对金融企业管理水平、政策掌握水平有限,仅能满足一般性征管工作需要,遇到复杂的金融企业涉税业务监管存在很大的困难。5以上存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税务机关对金融企业的管理难度,从而加大了税务机关及工作人员的执法风险。三、加强金融企业税收管理的方法针对金融企业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加强金融企业风险

9、管理的方法。一是加大政策贯彻执行力度,防止金融企业人为调配利润,使其利润真实化。首先,作为主管税务机关应要求金融机构严格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以权责发生制确定收支。即应对贴现利息收入采用权责发生制,引入“递延收益”和“时间性差异”调整的概念,同时要求金融企业必须按照权责发生制按季度确定利息收入。建议要求各金融企业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电子系统如何确定收入的详细书面材料。其次,主管税务机关对金融企业的呆坏帐损失实行即报即批制度,按坏帐损失的实际发生时间,限期报批。这样,能极大降低其年末调配利润的能力降低总机构对下属机构利润的干预。同时,税务机关应建立完善的金融企业备案制度。要求金融机构将当年计划

10、利润、费用分配比例及计算依据、坏帐损失确定及计算依据、职工花名册等相关资料报送税务机关备案。二是成立专门机构,统筹金融企业管理工作。金融企业的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某个部门的力量无法做好金融企业风险管理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要组织成立金融企业税收风险防控工作专门机构。统筹、协调税收风险控制工作。风险防控部门负责挖掘金融企业税收管理中的风险点,深入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方案,同时要监督考核基层税源管理部6门风险控制工作进度和成果。基层税源管理部门作为风险控制的具体实施部门,根据挖掘的风险点,实施约谈举证和实地核查,要形成“统一部署、分类牵头、有序整合、部门联动”的横向协调机制。二是查找风险点,编写金

11、融行业税收风险识别手册。首先应从三方入手,全面归集风险点。一方面汇集稽查部门近几年在金融行业的稽查工作中发现的主要问题;第二方面汇集在开展纳税评估工作中发现的主要问题;第三方面,汇集日常征管工作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将影响所得税的“收入”、“成本”、 “费用”、 “利润”四个要素项目进行梳理,将风险点的归集延伸到整个涉税环节的所有涉税事项,实现可能造成税款流失风险点的全覆盖。其次要积极发动金融企业自身查找风险点。要多深入企业调研,加强与企业沟通,充分发动金融企业投入到税收风险点的查找工作中,由企业财务人员根据自身在税务处理中易出现的问题汇集风险点。最后要税企共同验证、审核风险点。要将企业查找的风险

12、点和税务机关自身查找的风险点进行汇集、对比、汇总,最终形成金融行业税收风险识别手册 ,内容可包括金融行业风险点、风险要素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风险提醒(描述) 、防控措施、风险点的风险等级。税务机关工作人员对照金融行业税收风险识别手册列明的防范措施和检查方法指导日常征管工作,金融企业财务人员运用手册防范企业自身存在的涉税风险。三是引导金融企业建立税务风险防范体系。要注重引导企业作好自身的风险防控工作,逐步建立完善的税务风险控制体系。积极协助金融企业设立风险管理组织机构或岗位,7搭建起税务机关与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加强在所得税汇算清缴、重大税收政策出台等关键时期的税企对接,有效防范税务风险;引导金

13、融企业建立完善金融企业内部税务风险控制制度,包括明确金融企业税务风险岗位工作内容、风险防范措施。协助企业完善内部税收业务处理责任制、税收业务处理内部审计制度、企业发票管理内部制度,逐步形成规范有效的企业税务风险防控机制。四是充实和壮大金融企业征管队伍。金融企业所得税管理户数多、税源较大的征收单位要适当增加业务管理力量,并保持相对稳定,尤其是基层税务分局要把知会计、懂税收的业务能手充实到一线工作岗位上,对企业所得税实行相对集中的专业化管理,使税收管理员能集中精力抓好企业所得税管理。另外,要建立企业所得税人才库,加强对人才库人员培训和使用,培养一批会会计核算、懂企业管理、熟练微机操作、精通税收业务

14、的企业所得税管理人才,为所得税管理提供有力支持。除此之外还要切实提高企业所得税管理人员素质。要加强业务知识培训,学习培训的重点应放在财务管理规定、会计核算知识、税法政策规定、税务稽查技巧等方面。在培训方法上大胆创新,针对实际工作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采取视频培训与网络培训,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专题培训与平时自学相结合的多种培训方式,有效提高干部的业务水平。五是加强纳税评估,构建金融企业所得税评估体系。纳税评估也是企业所得税税源管理的一个基本环节和重要措施,也是加强金融企业所得税管理的一项主要工作。要充分利用8和落实“两个系统”的预警结果,统一部署、指导各征收单位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定期下达纳税评估计划。创新评估方法。综合运用各类对比分析方法,通过计算机或者人工进行纳税评估。如:通过纳税申报表与其附表、附报资料、财务报表等报表的数据进行逻辑关系分析;与同行业的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及其预警值进行横向比较分析;与本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及其预警值进行纵向比较分析;与类似或者相近行业进行配比分析;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进行数学模型分析;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异常情况,进而做出定性和定量的初步判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