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永恒主题

上传人:正** 文档编号:41370062 上传时间:2018-05-2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的永恒主题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哲学的永恒主题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哲学的永恒主题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哲学的永恒主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的永恒主题(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哲学的永恒主题究天人之际 任继愈人类自从脱离动物界,进入人类社会,关心的重大而根本的问题是探索人在自然界的地位,探索人对自然界是硬性以及自然界对人的影响,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究天人之际” 。人类从生活实践中,认识了有关天象、生物、化学、物理众多领域的规律,从而驾驭它,使它为人类所用。自然界广大无限们自然科学的研究、发展也没有穷尽。人类本来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也逐步加深,不再安心归属于自然界,听从自然界的摆布,而要参与自然界的改造。人类自从认识了自身存在和它的独特价值,就开始了对社会、对个人的作用进行探索。人类和自然打交道,已有 200 万年以上的历史。而人类认识

2、自己,探索社会的成因,如何在群体中生活,建立人际关系的规范,最多不过几千年,因而便表现得很不成熟。认识自驾驭自然,有时成功,有时失败,算一算总账,成功多于失败,才有今天的科技成就和文明生活。人类认识社会,驾驭社会是历史比较短暂,经验很不成熟,它认识社会驾驭社会,有时成功,有时失败,算一算总账,成功时少,失败时多。这是当前世界苦难、政治动乱的根本原因。研究自然界,研究者可以置身事外,对自然界进行观察、追踪、改造,有时从中切割一部分放在特殊环境内来研究。研究社会,研究历史,这是另一种现象,研究者不能站在社会之外观察社会,更无法使历史重演以供研究者在观察一次。研究者只能作为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生活,从中

3、对它考察、认识、体验、改造。再加上每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观察者的角度不同,还有,研究者个人利害,研究者群体利害关系不能不影响着研究者的客观性,真实性,引出结论的倾向性。面对同一个社会现象,却难取得共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从人类发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使人们找到了一个有效的工具,用它来观察历史现象,分析社会现象,比没有发现这种工具以前顿时开朗。但这一方法在全体人群中还没有引起普遍重视,有时还遭到抵制。比如,社会发展有没有规律?历史进程有没有方向?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还是周而复始?对社会、对历史的无知,与科技界对自然的改造驾驭的成就形成了鲜明对比。人类近百年来科学技术取得了飞速发展,

4、看来没有造不出的器件。科技领域好像四通八达,能上天入地,创造新产品,新材料并向创造新生命进军,但人类对自己的能力,局限,弱点,迄今所知甚少。甚至没有能力弥合亲手给这个世界带来的创伤。管天管地,却管不了自己,手中握着上千件核武器,自称能毁灭地球有余,本来是为了吓唬对手,却被这种亲手制造出的东西搅得不得安宁;能培育高产优质的农作物,面临过剩产品却束手无策,不会分配。如何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认真人生人的社会作用,如何处理人类之间的交往,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吗,千百年来,聪明才智之士,提出过不少的方案,无数的政治家、改革家提出不少设计方案,人类为了改革社会,曾付出过极大的代价,甚至为之牺牲了千万

5、人的生命。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十全十美、为人人所接受的最佳模式。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窗户,并已付出行动。经过四十多年的实际操作,已取得很大的成就,最重要的,第一条成就就是解决了全体人民的吃饭问题。古代号称盛世的不过汉唐,这两个朝代人口最多时达 5000 万,都没解决人们的冻死、饿死的问题,灾荒之年还发生过人相食的情况。其次,改变了一百年来被凌辱、被压迫的处境,中国人民已经站起来了,屹立于世界大国之林,受到了国际的重视。第三,中国有了自己最基本的现代化手段,迈出了现代化进军的第一步,成为唯一的,最大的社会主义大国。哲学上的永恒主题-“究天人之际” ,在全世界,在中国都是一个薄弱的环节,这就是学术上、理论上,对自然界的知识较多,对社会的知识较少,社会改革、政治措施,各个民族、各个国家都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和名族特性。社会科学的共同性,难处是如何将共同性与本民族的特性相结合。几乎没有两个国家完全相同,要各民族独自探索。国家小,人口少,要学习,要改革,比较容易;出了差错,也容易纠正。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正在探索走自己的道路,没有现成的榜样,前进的难度就更大。环顾世界各国,无论其大小,强国弱国,遇到的麻烦,占首要地位的,社会问题,是解决人们的各种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说到底,还是“天人之际”的老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