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意外预防.doc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1351236 上传时间:2018-05-29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1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意外预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针灸意外预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针灸意外预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针灸意外预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针灸意外预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针灸意外预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意外预防.doc(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气管损伤 - 【概述】 气管的解剖位置较特殊,针灸不易造成损伤。气管由软骨、平滑肌纤维和 结缔组织所组成,即使刺中,一般也不致引起严重后果。但是,操作不当,亦 可误伤。特别是如同时伤及周围的血管、神经等,则可极大地抑制呼吸功能, 甚至造成窒息死亡。【损伤原因】 气管损伤的原因大致有下列二种:一、穴位原因:由于气管的极大部分为胸骨所遮掩,直接能造成针刺损伤 的穴位不多。其中,最易发生事故的是天突穴。天突穴位于胸骨上窝凹陷正中 (胸骨柄中点上 1 寸),其左右为胸锁乳突肌,深层为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 皮下稍深处有颈静脉弓,再深为甲状腺下静脉,深部为气管。向下在胸骨柄后 方有左无名静脉、主动脉弓

2、、无名动脉和左颈动脉。表明天突穴不仅直接与气 管有关,周围的血管也十分丰富,且不少是重要血管,稍不谨慎,即易造成事 故。另外,扶突穴针刺不当也极易伤及气管或喉腔。二、操作原因:主要是指天突穴而言。对此,古人早有教训:“天突穴, 其下针直横下,不得低(抵)手,即五脏之气伤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卷四 )。(一) 、针刺方向错误及刺之过深。气管在胸骨上窝处肌层覆盖较浅,直刺 过深即可损伤;向左右深刺,易伤及肺组织,尤其是肺气肿病人,更易并发气 胸;沿胸骨柄后缘向下平刺深刺,往往误伤主动脉或无名动脉,造成大出血。 目前,有些人主张,针天突时先平刺五分,针尖向喉管刺进约 12 分,针柄竖 起针尖斜向下方

3、刺入。实践证明,此法也不准确,常可导致喉痉挛。(二) 、手法过重。大幅度地重提猛插,动作粗暴,往往可导致气管及周围 组织多处损伤。(三) 、留针过程中,患者剧烈咳嗽或反复作吞咽等动作,可致肌肉猛烈收 缩,改变针尖的方向和深度而损及气管。【临床表现】 因损伤的程度和范围不同,其证候不一。一、轻症:多系单纯伤及气管所致。咳嗽、胸痛、气急,咳吐带血丝的痰 液等。亦可因刺伤喉腔,出现憋气,声音嘶哑、皮下气肿等症。二、重症:严重伤及气管和周围的血管、神经等组织。涌吐血痰,剧烈咳 嗽,呼吸困难,面色苍白,肢冷汗出,全身痉挛,意识不清。如不及时抢救, 甚至窒息死亡。【预防方法】 关键是把握好选穴和操作。一、

4、选穴:天突穴穴位标志较明确,但须定准,否则将影响操作。其次,对不合作者(如婴儿、畏针者及精神病患者等),或咳嗽,特别是阵发性剧咳者, 应暂缓选天突等穴,可改选附近的璇玑、膻中诸穴,或背部腧穴及远道取穴等。二、操作:据作者和多数医家经验,天突穴进针以弯刺法较为安全,其方 法为:先与水平成 15交角平刺,破皮后缓缓送针,至针尖如觉抵触硬物,即 为气管。略退 0.10.2 寸,改向下横刺,在胸骨柄后缘和气管前缘之间,慢慢 进针。为把握进针方向,可用押手(左手)扶住针体,约刺入 11.5 寸,如得气 感不明显,可作小幅度提插捻转,动作宜轻柔,直至有满意针感。如送针过程 中,针尖触有坚韧感的组织,且患者

5、感到疼痛;或者留针时,针尾出现有节奏 的搏动,都表明已碰到血管,宜将针略略外退至上述现象消失。留针期间,嘱患者少作吞咽动作,如突然出现咳嗽,应急将针退至皮下, 待咳嗽平息,再按上法刺入,如咳嗽不止,宜去针另择穴位。穴位注射时,宜采用 5 号齿科针头,与水平成 45角刺入,缓缓送针至针 尖抵及气管,略退 0.10.2 寸后,注入药物,为了避免注射针头误刺入气管, 注射药液前,应先回抽一下,看是否有空气抽入,再予略注数滴,观察是否发 生咳嗽等现象。因该穴肌层较薄,注入剂量不宜过大,刺激性过强的药物要避 免应用,如必须使用时也应加以稀释。其它如扶突穴等,虽操作上与一般穴位相同,但不宜深刺,所应注意的

6、事 项和天突穴相同。【处理方法】 一、轻度损伤:一般不须特殊处理,可给予适量镇痉止咳药物,配用抗生 素以防感染。如出血较多者,辅以止血剂。二、重度损伤:损伤较重或多处刺伤,特别是伴有周围血管、神经或肺组 织损伤,出现呼吸困难及各种并发症时,宜急速转外科处理。对其中呼吸严重 困难及分泌物无法排除者,更要考虑作气管切开术。- 膀胱损伤 - 【概述】 针刺损伤膀胱,现代有关报道极少,然而古代医家则颇有这方面教训: “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满。 ” (灵枢刺禁篇 ) 。而在临床上实际发 生并不少。我们在临床中也遇到过此类事故。【损伤原因】 一、穴位原因:空虚的膀胱近似锥体形,可分为尖、底、体三部。

7、膀胱尖 细小,朝向前上方。膀底朝后下方,近似三角形,其上外侧角有输尿管末端穿 入膀胱内。膀胱尖和膀胱底之间的部分为膀胱体。当膀胱充盈时,类似卵圆形。只有在膀胱充盈时,针刺才可能伤及。因为空虚的膀胱全部位于小骨盆内, 膀胱顶一般不超过耻骨内联合上缘,但在充满时,可不同程度上升,高出耻骨 上缘以上,甚至与前腹壁最下部接触。在充盈时易导致损伤的穴位:中枢、关元、曲骨、水道、归来等。由于小儿的膀胱平时即高出于骨盆上方,贴近腹前壁,故较成人更易于发 生损伤。二、病理原因:在尿潴留或其他因素致膀胱过度胀大,或因膀胱本身有结 核或肿瘤等病变时,针刺易发生误伤。【临床表现】 一、轻症:损伤轻微,仅刺伤粘膜或肌

8、层,以局部出血、水肿为主。表现 为:下腹部不适,膀胱区坠痛、腹胀等。二、重症:多处刺伤或贯通性损伤,导致出血及尿液渗漏。表现为:下腹 疼痛,并伴有直肠及会阴部下坠感,腹胀,下腹部压痛,腹肌紧张,排尿困难 及明显的血尿。严重者可引起急性腹膜炎。【预防方法】 在针刺下腹部穴位时,应先令患者排净尿液。小儿患者,应特别注意操作,下腹部穴位不可针刺过深,不宜大幅度提捣。 一般不要多留针。尿潴留病人,因膀胱内压较大,更要小心从事,在针刺下腹 部穴位时,要求平刺透穴。【处理方法】 轻症:多可自行恢复,不需作特殊治疗,必要时,给以对症治疗。重症:及时给以镇静、止痛、止血及输液等全身治疗,应用抗生素以防止 感染

9、。可先置导尿管,以充分引流外渗尿液。如上述方法无效,应改用手术止 血、引流及修补膀胱裂口。气胸 - 【概述】 针刺不当所致的气胸,是最常见的针刺意外之一,在物理性损伤中,它的 发生率占首位。在我国古医藉中,对此多有记载。如关于气胸的症状, 素 问刺禁论指出:“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咳逆。剌膺中陷中肺, 为咳逆仰息。刺腋下胁间内陷,令人咳。 ” 普济方也提到:“胸前诸穴 不可伤,伤即令人闷到” 。气胸如损伤较重或处置不当,常常会引起严重后果。 故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有:“刺五脏中肺三日死”之说。我国从 1954 年1首次报道气胸事故发来,迄今已报告一百余例。实际发生数当远不止此。 西方国家和日本等

10、,也不断出现这类事故。尽管以轻度气胸多见,但亦有相当 部分为中重度气胸,其中包括血气胸和液气胸。另据统计,海内外因气胸而死 亡的例数约占总例数的 5.4。表明,即使在现代救治条件之下,其死亡率也 并不低。上述情况,应该引起针灸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损伤原因】 针刺意外引起的气胸属外伤性气胸。它的病理过程是毫针针刺过深刺伤或 割破肺组织,刺伤肺脏致较大撕裂伤,使肺脏层胸膜和肺泡损伤,气体自破口 进入胸膜腔,破口处的肺组织可形成活瓣,吸气时,空气进入胸膜腔;呼气时, 空气不能排出,造成腔内积气,胸膜腔负压消失,肺即依其回缩力萎陷,形成 气胸。以致胸内压迅速增高而肺受压萎陷。发病情况与自发性气胸类似。

11、针刺意外引起的气胸,因其损伤程度的轻重,及原有病变等,一般分为闭 合性及高压性两类。如裂口不大,肺组织健康者,多为闭合性气胸;如损伤较 重,或原有肺气肿等病症者,裂口形成单向性活瓣,即可出现高压性气胸。如 刺破血管可以合并血气胸。少数还可形成严重的开放式气胸。针刺不当为什么会引发气胸,特别是严重的气胸?已经发现,临床上常对 某些病人行胸腔穿刺,于下胸部无肺组织处进针时不会引发气胸,但在有肺脏 处穿刺时可并发此症,由此看来,此类气胸是由肺损伤而引起的。但小小的针 灸针仅仅刺伤肺脏一般不会引起明显气胸。如在剖胸手术中,有时因操作不慎 可破肺脏,结果,肺脏漏气现象很快停止,这是由于肺内弹性组织回缩使

12、刺伤 处迅速闭合之故。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在针灸所致严重气胸病人的剖胸 手术中发现,肺脏的损伤并非只是刺伤,而是有较长的裂口,裂口的形成,可 能与针灸针穿入胸腔后,在操作中改变针的方向,更大的可能则是刺入胸腔的 针尖与肺表面的关系随呼吸发生了位移而将其划破,因伤口较大,大量气体由 此进入胸腔而引起严重气胸。另外,在肺脏已有病变的基础上将其损伤时,则 更易发生严重气胸。诸如肺气肿患者,由于其肺泡内压力较大,加之肺组织回 缩力差,一旦刺破,则漏气迅速较快,自行愈合也较正常肺组织困难;若患者 有肺大皮包,针尖将其刺破时可使其爆裂,此如同用针刺穿气球时可使之爆裂 现象,大皮包处可形成一单向活瓣,引

13、发高压性气胸;术中有时发现,胸膜脏 层与壁层粘连,粘连带牵拉肺裂口两侧的组织,使裂口张开,气体自由进出胸 膜腔,形成开放性气胸2。造成气胸的,多是缺乏针灸学和解剖学知识的初学者。其具体原因则有下 列几方面。一、穴位的原因:根据解剖学,在背部第十胸椎以上,侧胸第九肋以上, 前胸第七肋以上,以及锁骨上窝、胸骨切迹上缘的穴位,均可因针刺不当而导 致气胸。所以,古人有“胸背薄如饼”的说法,告诫不可深刺。公开报道已发生过气胸的穴位有:天突、定喘、大杼、风门、肺俞、心俞、 膈俞、膈关、膏肓、肩贞、幽门、神藏、神封、云门、中府、大包、缺盆、期 门、颈臂、肩井、曲垣、魂门、辄筋等。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肺和胸膜境

14、界在肺尖部高出胸廓上部第一肋骨以上, 而右下侧肺尖更是较高且偏前,坐立时比锁骨内端高出 13cm。肺下缘浮动度 较大,中等呼气时,透视发现,其活动由第六肋软骨前端下缘开始,向外到乳 中线处,与第七肋骨上缘相交,最后向内与十一胸椎棘突相平。所以,在取肩井、缺盆、颈臂等颈肩部穴位时,即使针刺较浅,也可发生 气胸。同时胆俞、阳纲等穴,虽然在背部十一椎附近,但当病人作中等度呼吸 时,针刺过深也可损伤肺脏。二、病理原因:肺脏处于病变状态,主要是在发生肺气肿时,肺脏体积增 大,肺泡张力增高,不仅易于造成气胸,后果也往往严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一) 、涉及穴位增多:肺气肿病人,肺脏过度膨胀,乃至肺下界

15、下移,容 积增加可达正常的两倍,横膈下降。此时,针刺胆俞、脾俞三焦俞、肾俞和上 腹部之鸠尾、不容、承满等,亦可导致气胸。(二) 、刺道变短:肺气肿病人,胸部肌肉萎缩,并形成桶状胸,致使刺道 变短,即使按常规尺寸针刺,往往也会伤肺。(三) 、裂口不易愈合:此类病人,肺泡内压力大,肺组织弹性差,一旦刺 破不能马上愈合,裂口形成活瓣,呼气时裂口张开,吸气时裂口关闭,空气只 能进入胸膜腔而无法排出,导致胸膜腔压力逐渐增高,患侧肺脏逐步压缩乃至 完全萎陷。(四) 、代偿功能差:肺部有病变者,因代偿功能差,可加重气胸的证候。 据观察,由于原发病已形成肺心功能障碍者,往往在肺被压缩 1020时,即 可发生生

16、命危险。三、操作原因这是最重要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 、针刺过深:凡在背部第十胸椎、侧胸在第九肋骨、前胸部在第七肋 骨以上、以及锁骨上窝、胸骨切迹上缘的穴位(包括肩井) ,如果针刺过深或方 向不正确,就有刺伤肺脏的可能。尤其对一些年老瘦弱,有肺气肿等慢性胸肺 疾患的病人,在针刺胸背部应特别小心。首先由于不了解胸部的解剖深度。经 测定,前胸壁组织厚度:乳头以上,成人为 1.21.5cm,儿童为 0.71.0cm; 乳头以下,成人为 0.81.0cm,儿童为 0.50.8cm,侧胸壁软组织厚度,成人 约 0.60.8cm,儿童为 0.50.7cm。表明,前胸壁乳头下较乳头上薄,侧胸壁 较前胸壁薄,而儿童则更较成人为薄。如超过上述深度,就有引起气胸的危险。 现将对 15 具成年男尸测定的膀胱经背部诸穴从体表至胸、腹腔后壁的距离,列 表如下。 表三、背部腧穴软组织厚度表(cm) 穴 名 左 侧 右 侧 穴 名 左 侧 右 侧 大 杼 6.291.11 6.011.10 关元俞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