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脂肪蛋白含量与生态因子关系双重筛选的逐步回归研究

上传人:正** 文档编号:41329687 上传时间:2018-05-29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豆脂肪蛋白含量与生态因子关系双重筛选的逐步回归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豆脂肪蛋白含量与生态因子关系双重筛选的逐步回归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豆脂肪蛋白含量与生态因子关系双重筛选的逐步回归研究(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豆脂肪蛋白含量与生态因子关系双重筛选的逐步回归研究大豆脂肪蛋白含量与生态因子关系双重筛选的逐步回归研究2001-2002 年在河南省夏大豆主产区的 5 个试点,以豫豆 25 号为材料分 13 期播种,将 109 个大豆样本的因变量脂肪、蛋白质含量与自变量气象、土壤养分和海拔等 37 个生态因子进行了双重筛选逐步回归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10 个生态因子与大豆脂肪、蛋白含量密切相关。明确了脂肪和蛋白的形成在鼓粒成熟期和幼苗期都需要较高的均温。脂肪和蛋白含量与鼓粒成熟期均温呈曲线关系,总的趋势二者都需要较高的均温,受均温影响脂肪、蛋白的变异幅度分别为 0.69%、3.55%,蛋白质含量对于鼓粒成熟

2、均温的变化反应比脂肪更敏感。幼苗期均温对于脂肪、蛋白影响呈曲线关系,较高均温有利于二者含量提高。15.90-30.31的均温范围内,脂肪、蛋白含量的变异幅度分别为 0.24%、1.45%。其余 8个生态因子对于脂肪和蛋白含量的影响均呈现相反的反应。脂肪和蛋白的含量对于鼓粒成熟期温差呈曲线关系,较大的温差利于脂肪含量的提高,较小的温差利于蛋白质含量的提高,变异幅度分别为 0.18%和 3.54%。脂肪和蛋白含量对于鼓粒成熟期日照时数呈曲线关系,在 110.80-595.00 小时日照范围内,较少的日照时数利于脂肪含量的提高,较多的日照时数利于蛋白含量的提高,变异幅度分别为 1.87%、3.86%

3、。鼓粒成熟期昼长时数对于脂肪和蛋白含量的影响呈直线关系,在 12.52-14.35h 的昼长时数范围内,较多的昼长时数利于脂肪的提高,较少的昼长时数利于蛋白质的提高,变异幅度分别为 1.24%和 3.05%。土壤全氮含量对于脂肪和蛋白含量的影响呈曲线关系,较高的全氮含量有利于脂肪含量提高,脂肪变异幅度 1.94%,变异较大;较低的全氮含量有利于蛋白含量提高,蛋白变异幅度 4.42%,是诸因子中对于蛋白质影响最大的。土壤硫含量对于脂肪和蛋白含量影响效果呈曲线关系,较低的硫含量有助于脂肪含量的提高,较高的硫含量有助于蛋白含量的提高,在 5.84-41.70 mg.kg-1硫含量范围内,脂肪、蛋白变

4、异幅度分别为 2.73%和 2.47%。速效磷含量对于脂肪和蛋白质形成呈直线关系,在 8.00-57.00 mg.kg-1范围内,较低的速效磷含量利于脂肪的提高,较高的速效磷含量利于蛋白的提高,变异幅度分别为 0.52%和 1.26%。全钾含量对于脂肪和蛋白质形成呈直线关系。在 0.83-1.66%全钾含量范围内,较高的全钾含量利于脂肪的提高,较低的全钾含量利于蛋白的提高,变异幅度分别为 0.41%和 0.75%。在 pH 6.95-7.89 范围内,脂肪和蛋白含量与 pH 呈曲线关系,值较高的 pH 值对于脂肪积累有利,变异幅度为 0.85%,7.33 的 pH 值是蛋白积累的最佳值,变异幅度为 2.28%。在本试验范围内,其它生态因子对大豆脂肪、蛋白含量无明显影响。本试验 109 个大豆样本的脂肪含量变异范围 14.33%-18.87%,蛋白含量为 40.84%-48.34%。各个生态因子最佳值、最差值影响下脂肪含量理论最高最低值分别为 21.93%和 11.24%,相差 10.69 个百分点;同样蛋白含量的最高、最低值为 58.29%和 32.17%,差距为 26.12 个百分点。生态因子对于脂肪和蛋白的影响相当大,适当的栽培措施和合理的区划对于大豆脂肪和蛋白含量的提高非常必要。关键词: 大豆脂肪 蛋白质生态因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