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典型题精讲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1176916 上传时间:2018-05-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典型题精讲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典型题精讲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典型题精讲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典型题精讲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典型题精讲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典型题精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典型题精讲(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人物传记典型例题精讲人物传记典型例题精讲竺可桢:近代“问天”第一人1890 年,竺可桢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的一个粮商之家。自小秉性温和的竺可桢 勤奋刻苦,聪明好学。1910 年,竺可桢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庚子赔款”留学美国 的名额。竺可桢在填报专业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农学,在他看来, “中国以农业立国” , 学习农学将来可以更好地报效祖国。可令他始料未及的是,美国当时的农业科学并不 发达,农业的体制和耕作方式也和中国不一样,由此他转学了与农业关系最密切的学 科:气象学。 1918 年,竺可桢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完成学业,获得了哈佛大学气象学博士学位。 归心似箭的他拒绝了美国多所高校的邀请,满怀希望

2、地踏上了归国的轮船。他憧憬着 用自己的所学报效祖国。然而,他在美国留学的这些年,正值中国军阀割据时期,整 个国家满目疮痍。 摆在竺可桢眼前的现实是残酷的。当时的中国仅香港和上海徐家汇有两座用于观 测气候变化的测候所,而且均由外国人控制。竺可桢很痛心,在他看来, “夫制气象 图,乃一国政府之事,而劳外国教会之代谋亦大可耻也。 ”1927 年蔡元培创办中央研 究院,邀请竺可桢筹建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并担任所长,这是旧中国气象科学一次 重要的转机。 竺可桢对筹建气象研究所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他担任所长 16 年,为我国近代气 象事业做了大量奠基性的工作:他在全国范围内广泛设立测候所,远至西藏拉萨,高

3、至峨眉山、泰山的顶部,都开展了气象观测。气象研究所自办或合办测候所 28 个, 协助地方兴办测候所 50 多个,加上接管北洋军阀时期北京、青岛的观象台,形成了 我国气象观测网的雏形。1930 年之前,中国天气预报领域一直是被外国人所垄断, 这一年,竺可桢将天气预报“主权”收回。1930 年元旦,中央气象研究所正式绘制 东亚天气图,并发布天气预报和台风预报,这是中国人对自己的国土和海域,独立自 主预报天气的开端,开创了中国气象预报信息的广播业务,竺可桢可谓是中国“问天” 第一人。 被誉为“浙大保姆” 1936 年 4 月,竺可桢被任命为浙江大学校长。当时的浙大应该可以算是全国最破 败的大学之一。

4、一年后,抗日战争爆发了,浙大与整个中国一样处在了风雨飘摇之中。 1937 年底,面对着岌岌可危的学校,竺可桢决定带领全校 1000 多名师生走上“西迁” 之路。 学校从杭州迁往浙江建德,再由建德西迁到江西,后又到广西宜山落脚,最后到 达贵州遵义,这就是中国教育史上有名的浙大“四迁” 。和学校一起流亡的还有全校 的近 2000 箱的书籍和教学实验设备。上千名师生“驮”着一个学校,在烽火连天的 夹缝中艰难前进,然而每到一地,竺可桢第一件事便是让学生们结茅架竹,搭屋建棚, 图书、仪器一箱箱打开,按时开课。 在贵州安定下来之后,竺可桢率先在浙大施行了当时在国外普遍使用的导师制; 每个星期浙大都邀请国内

5、外一流的学者讲学,贵州的山沟一时间也因为这所大学和世 界联系了起来。也就是在这抗战最艰难的岁月里,竺可桢提出了浙大的校训:求是 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这也成为流亡中浙大精神最好的诠释。1946 年,在经历了整整 8 年半的流亡之路后,浙大在竺可桢的带领下安然回到杭州。这所颠沛流 离的大学,在抗战硝烟中崛起为“中国最好的四所大学之一” 。 1949 年 3 月 6 日,竺可桢 60 岁了。浙大学生自发为校长举行祝寿晚会,学生为 竺可桢做了一面旗,上面写了四个字“浙大保姆” ,以表达对这位殚精竭虑的校 长的崇敬与感激。然而竺可桢没有参加晚会,也没有接受一件贺礼,没有人会想到他 正面临着人生的一

6、次重大抉择。为了躲避蒋介石政府要求他去台湾的命令,竺可桢离 开了精心耕耘 13 年的浙江大学,悄悄地去了上海。 把物候学带入新纪元 新中国成立后,满怀“科技强国梦”的竺可桢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承担 领导全国科学事业规划和发展的重任。年近花甲的竺可桢毫不犹豫地挑起了这副重担, 将下半生的全部心血都倾注到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发展中。 1964 年,他写了一篇重要论文论我国气候的特点及其与粮食生产的关系 ,其 中分析了光、温度、降雨对粮食的影响,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的许多设想。毛泽东看 到此文非常高兴,专门请竺可桢到中南海面谈,对他说:“你的文章写得好啊!我们 有个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

7、保、工、管) ,只管地。你的文章管了天, 弥补了八字宪法的不足。 ”竺可桢回答:“天有不测风云,不大好管呢!”毛泽东幽 默地说:“我们两个人分工合作,就把天地都管起来了!” “生命不息,工作不止”这是竺可桢的承诺,他说到做到。1970 年后,80 多岁 高龄、身体状况不佳的竺可桢仍一直忙于他的力作物候学的修订工作。 物候学 是竺可桢一生中的最后一部作品。此书一出版,畅销一空。有人评价此书“把我国物 候学带入了新的纪元” 。 1973 年春节刚过,竺可桢肺病复发住进医院,在医院里他仍然留心观察着天气的 变化,并且记录自己的病情发展。写日记是竺可桢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习惯,现存的竺 可桢日记从 193

8、6 年到 1974 年,连续 38 年,1 天未断,共计 800 多万字。直到他去 世前一天,还用颤抖的笔记录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等。1974 年 2 月 7 日凌晨,这 位中国近代气象科学、地理科学的奠基人溘然离世。、竺可桢能够成为中国“问天”第一人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分)、本文多数段落都是结合全国大背景行文的,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分)、校训是学校规定的、对师生有指导意义的词语,是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治校精 神的反映。竺可桢提出“求是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的校训对你为人处世 有哪些启示?请谈谈你的看法。(分)朱东润自传朱东润自传1896 年我出生在江苏泰

9、兴一个失业店员的家庭,早年生活艰苦,所受的教育也 存在着一定的波折。21 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23 岁调任南通师 范学校教师。 1929 年 4 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讲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那时武汉 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变动。 用近年的说法,这叫作掺沙子。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 大约是 1939 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 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 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怪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

10、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 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 孔子三朝记为记 之祖,这是三百年前的看法,现在用不上了。有人说史记 汉书为传记之祖, 这个也用不上。 史 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 才能得其大略。可是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农书,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 评价全部交代。 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 么帮助呢?也不尽然。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 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这些作品,毕竟不是传记文学。 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

11、?有的,这便是所谓别传。 别传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而是后人认为有别于正史,因此称为“别传” 。有 些简单一些,也可称为传叙。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 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 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但是 不能没有一个抉择,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 而且他的那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 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 英国的约翰逊博士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英国人把它推重到极高的地 位。这部书的细致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

12、地位,但是的确也难免有些琐碎。而且由于 约翰逊并不处子当时的政治中心,其人也并不能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所以这部作品 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范本。 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应当说是可以, 由于作者着墨无多,处处显得“颊上三毫”的风神,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 走的一样的道路,所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这部作品,总会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 路”的戒心。 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是不是对于 传记文学就算有些认识呢?不算,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认识。 这 时是 1940 年左右,中国正在艰苦抗战,我只身独处,住在四川乐山的郊区,

13、每周得 进城到学校上课,生活也很艰苦。家乡已经陷落了,妻室儿女,一家八口,正在死亡 线上挣扎。我决心把研读的各种传记作为范本,自己也写出一本来。我写谁呢?我考 虑了好久,最后决定写明代的张居正。第一,因为他能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国家拯 救出来,为垂亡的明王朝延长了七十年的寿命。第二,因为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骂,终于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他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是无论他有多大的缺点, 他是唯一能够拯救那个时代的人物。 (有删改)相关链接 自传和传人,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除了因为作者立场的不同,因而有必要的 区别以外,原来没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我们則 传叙二字连用

14、指明同类的文学。同时因为古代的用法,传人曰传,自叙曰叙,这种分 别的观念,是一种原有的观念,所以传叙文学,包括叙、传在内,丝毫不感觉牵强。 (朱东润关丁传叙文学的几个名词 ) 朱先生确是有儒家风度的学者,一身正气,因此他所选择的传主对象,差不多 都是关心国计民生的有为之士。他强调关切现实,拯救危亡,尊崇气节与品格。这都 是可以理解的。 (傅璇琮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倾注读朱东润先生史传文学随想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当年有所大学的中文系开传记研究课,课程内容却是韩愈、柳宗元的古文,朱东 润就是因为这件事决心献身传记文学的研究。 B“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

15、到中文系开课的”,这样的表述与其说写出了自己过去 的经历,不如说反映了朱东润写自传时的心态。 C朱东润虽然认可国外的传记文学,但却担心“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拒绝把近代 人推崇的维多利亚女王传作为写作范本。 D出于自己的现实关怀来选择传主,是朱东润传记文学创作的贯原则。有学者总 体上对此表示理解,但在态度上略有保留。 E朱东润虽然认为“传叙文学”的说法更加科学,但为了避免常会发生的分类麻烦, 还是在自传中釆用了“传记文学”的说法。 【解析】 A 项“却是”对应原文“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转折关 系一致,“因为”对应原文“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 的

16、意图”,因果并不致。A 项在原文主线设题,作者研究传记文学的原因。逻辑不对 但内容对应,给 1 分。 B 项,“这叫作掺沙子”,“这”指前文当时的变动即作者的经历,后句则是心理活 动,选项与原文对应,“与其”表示让步,正是作者自谦说法“沙子”的表现,“不 如”表示转折,正是说法和实际的对比。对关联词意义的理解,给 2 分。 举例:与其说对学校的失望而来新东方,不如说我来追求“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 将辉煌”的信仰。 C 项,“虽然但却”对应原文“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道路”, 转折关系一致,“因此”与原文“所以”对应,但结论完全不同,原文结论指“新的 形式却表现旧的内容”。 举例:虽然来至新东方读书,但他还是逃课、打架、谈恋爱,真是“新鞋走老路” 。D 项,选项“一贯”与原文“差不多都是”对应,“总体理解”与原文“可以理 解”对应,程度正确。有一定推断判断成分,给 3 分。 举例:学生们上课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