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教材内容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1175669 上传时间:2018-05-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准确把握教材内容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准确把握教材内容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准确把握教材内容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准确把握教材内容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准确把握教材内容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准确把握教材内容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准确把握教材内容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内容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一堂课上的好不好,关键看教师是否正确地讲解了教材的基本内容,是否突破了教材的重点及解决了教材的难点,使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了教材的基本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能否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能力的表现。今天我结合我所上的乘法分配律一课,主要和大家交流以下几个问题:一、如何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的重难点。一、如何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的重难点。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它提供了教与学的范例和师生对话的中介,教师不应只是教材的忠实阐述着和传授者,而是教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教师必须创造性地用教材,而

2、不是教教材,成功的教学,常常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大胆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优化,甚至重构。课前教材分析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1、认真学习、认真学习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学习课程标准,能使教师深入领会数学课改的基本理念,理解课程总目标和每一年段的学习目标,特别要理解描述学习活动过程各个用语的含义,例如,表述学习活动结果目标的不同水平有“理解”,“掌握“和”运用“三个层次,表述学习活动过程目标的不同程度分为“经历”,“体验”“探索”三个层次,理解这些目标动词的含义,对于恰当把握教学的具体要求是极为重要的。课程标准能帮助我们分清教学的主与次,源与流,帮助我们把握教学的方向,避免大的偏差。2

3、2、分析教材内容、分析教材内容。小学数学的内容,涉及数学最基本的知识。这些知识本身比较简单,教师掌握课本所涉及的数学知识并不难,但要明白教材的编写意图,游刃有余地驾驭教学内容,还需在教材分析上下一番功夫。一般来说,可以循着从整体到局部的思路,先做结构分析,搞清教材的系统性,再进行各部分的内容分析,使教学内容了然于心。有了对教学内容的全面理解,教学的重难点就不难把握,以往,小学数学的教学重点,不是基础知识,就是基本技能。现在随着数学目标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教学的重点再也不仅仅局限于“双基”,数学的某些基本思想方法,探究过程的某种体验、感悟,同样可以成为教与学的重点。怎样才能恰如其分地确定教学的重难

4、点或关键呢?这是一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过程,主要通过分析教材整体结构,把握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理解各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从而明确何为教与学的重点,除此之外,还必须通过分析学生,了解学生学习时的真实困难程度,以及困惑所在。分析教材内容还要分析课本中所出现的习题。数学习题是数学教材的主要组成部分,解答习题是学习课本正文的延续。“学数学”历来有“做数学”之说。所以,教师要认真分析习题配备的目的性、层次性,搞清每道习题的安排意图和作用,以及相关习题之间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序”,弄清哪些是巩固概念和法则的基本题,哪些是促进理解,应用的变式题,哪些是复习已学过的巩固题,哪些是需要用到几方面知识的综

5、合题,哪些是引申,深化知识的思考题,同时还要分析习题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及拓展空间。3 3、借鉴参考资料。、借鉴参考资料。每一套教材都有相应的教师教学用书,它既是教材的说明书,又是教学的指导书。因此,在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认真阅读教师教学用书能给教师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和帮助。可以明了各部分内容编排的目的及设计意图,此外,还可以获得一些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方面的建议。这些建议大多来自广大教师使用课本的经验,具有一定的操作性与可行性。当然,教学用书的建议可以采纳,他人的教学设计可以吸收,但都应当经过自己的思考,消化,因地制宜,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全盘照搬照抄都是不可取。二、如何突破教学重难点,有效提高

6、课堂教学效果。二、如何突破教学重难点,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无定法,不同的课程内型,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方法。所以,关于这一点,我主要想和大家交流一下我在讲授乘法分配律时的点滴做法。 乘法分配律这一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基础上的学习,本节课的探索过程与前面基本相同,也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所以,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探索过程的指导上,运算律的价值属于通性通法,首要作用不在于简算本身,即不是简算的技巧。其目的是通过应用进一步体会运算律,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基于课前对课标及教材内容的深入理解,并借鉴各种资料,本节课教学的

7、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乘法的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同时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教学的难点是乘法的分配律的应用。在教学中,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重点,突显难点的:1 1、采用采用“自主探究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突破重难点。的学习方式,突破重难点。“自主探究”地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美国探究教学家萨奇曼认为,学生生来就有一种好奇的倾向,教师就应该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和养成随时发现新事物的习惯。教学中,我力求把教学还原为学习者的经验与活动,处处以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出现在学生当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

8、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反复验证,从而建立乘法分配律的模型,在此基础之上,再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所发现的规律,学生通过反复观察,对比等直观手段,获得乘法分配律的感性认识,这样学生所认识的规律是通过自己的观察,验证得来的,所以,印象特别深刻,也能很好地理解(ab)c =ac+ bc 的含义 ,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探究能力,有效落地实了新课改理念,实现了教学重难点的突破。2 2、通过有效的学生活动进一步巩固知识,使重难点化于无形。、通过有效的学生活动进一步巩固知识,使重难点化于无形。新课程标强调在“做数学”中“学数学”,让儿童

9、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去发现数学、了解数学、体验数学、掌握数学;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去认识数学的价值,了解数学的特征,总结数学的规律;在做数学过程中去学会用数学、发展数学能力。本节课主要安排以下几个学生活动:一是比赛激趣,提出猜想。在这一活动中,让两组学生进行计算比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新知识,探究新问题的积极性,同时利用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在不服气中发现问题,在思想中形成乘法分配律的雏形。二是自主验证。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依据自己发现的乘法分配律的特征,自己动手写出具有这种规律的两个式子,并进行验证。使得乘法分配律得到进一步的内化,强化了认识。三是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本活动留给学生充分自由发展

10、的空间,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强化认识了运算定律。四是巩固规律,辨析算式。在这一活动中。通过学生仔细观察每个算式的特征,找出相等的式子,又一次强化了学生的认识。总之,在这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活动中,使教学的重难点化于无形。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2、依据教材内容的重难点选择板书内容,并以板书设计为突破口依据教材内容的重难点选择板书内容,并以板书设计为突破口板书是课堂教学的缩影,是揭示教学重难点的示意图,也是把握重点、难点的辐射源,板书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从板书的内容上看体现了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从板书的形式上看,比较直观,对比性强,学生便于

11、比较,对学生能够起到引导的作用。因此教师如何根据教材特点,选择板书内容,合理设计板书格局是突破重点难点的途径之一。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从形式相同的多个等式中通过观察,对比,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猜想,举例验证,板书就是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源泉。同时由几个具有相同特征的算式所归纳提炼出的字母表示形式又以极其简洁的形式给学生以视觉体验,直观形象地体现和突破了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4、以形式多样的课堂练习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因为学生是通过练习来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知识的,也必须通过练习,才能把知识转化成技能技巧,从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由于

12、四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性格大都富有挑战性,所以,我将习题设计为挑战的形式,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习题的内容上,挑战一:考查学生对规律特征的掌握,挑战二:虽然也是考查学生对规律特征的掌握 ,但 较一有一定的提高,需要学生去认真辨析。挑战三:考查学生应用规律进行简算的能力。这三道不同形式的习题由易到难,由浅到深,既检测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又进一步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总之,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每备一节课,要动一番脑筋,花一番心血,认真研究教学大纲,深钻教材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把握教材内容,弄清重难点,深刻理解教材意图,合理安排教学环节,精心设计课堂设问,方可找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和最佳途径。最后,我想说:“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