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集团技术创新战略目标模式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41123318 上传时间:2018-05-2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极集团技术创新战略目标模式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太极集团技术创新战略目标模式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太极集团技术创新战略目标模式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太极集团技术创新战略目标模式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太极集团技术创新战略目标模式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太极集团技术创新战略目标模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极集团技术创新战略目标模式(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太极集团技术创新战略模式太极集团技术创新战略模式24 4 太极集团的技术创新战略 4.1 太极集团公司的基本情况 4.1.1 太极集团的技术创新战略基础 太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太极集团)是国内医药产业链最为完整的大型企业集 团,有实物资产 60 亿元,无形资产 100 亿元,是中国 520 家大型企业集团之一。 公司 2003 年销售为 60 亿元,利税 5 亿元。 太极集团拥有“太极集团“(重庆太极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西南药业“ (西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桐君阁“(重庆桐君阁股份有限公司)三家上市公司:其 中,重庆太极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目前国内最大的中成药生产企业,年处理

2、 中药材约 3 万吨,有强大的研发机构,有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西南药业是我国 西南地区最大的化学药品生产基地和国家麻醉品生产定点企业,在冻干粉针剂、 滴丸剂、控释片剂等方面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拥有 20 多年的国际合作经验, 先后和英国葛兰素、日本藤泽、瑞士罗氏等国际制药集团进行合资合作,有近 320 余个品种、15 个剂型的生产许可证书,有较强的新产品开发力量;桐君阁拥有西 部最大的医药物流体系,成都西部医药经营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销售最大的医药 物流中心。太极集团旗下 3 家上市公司的运作思路非常明晰:太极股份只负责中 成药生产;西南药业主攻西药和生物制药;桐君阁则承担医药流通作用。通过合

3、 纵连横,最终旗下三家公司连成一体,从而完成药品的最终开发、生产、销售网 络。从这种意义上说,太极集团实际上是整合了重庆地区的主要医药资源。 太极集团拥有 1500 多个生产批文,2000 多家桐君阁大药房:13000 名员工、 13 家制药厂、12 家医药商业公司、太极医药研究院和重庆中药研究院两个大型研 发机构。太极集团于 1999 年获国家批准与国内外 15 所院校建立博士后工作站, 已培养博士后 20 多人。TAIJI(太极)为中国驰名商标。 太极集团现有医药品种 1000 多个,全国独家生产的品种 50 多个,20 多项专 利产品,发明专利产品 9 个,中药保护品种 27 个。列入

4、2000 版中国药典的 品种 116 个,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品种 213 个。已经形成了“生产一代、储 备一代、研制一代、构思一代”的产品良性梯级开发体系。未来 35 年,太极集 团还将培植 10 个以上主导产品,形成 5 个以上的产业群。 太极集团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日益增强的科研开发能力,日益完善的国内市场 网络,日益成熟的信息化管理,良好的生产装备和技术工人队伍,畅通的国内外 两个市场沟通的外贸渠道,颇具中国特色的管理团队和管理经验。 太极集团实施“全面系统的营销管理”的战略决策,要求全体员工牢固树立 市场意识和营销观念,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必须以营销为核心,科研、生产、 供应、储运、

5、财务等都紧紧围绕营销转。 4.1.2 太极集团技术创新战略的背景分析 4.1.2.1 优势和特点 太极集团已建立起了健全有效的保障体系,已形成生产一代、储备一代、开 发一代、研制一代的良性循环。集团非常重视: (1)不断开发推出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太极集团的开发人员除了研究分析营 销总公司提出的研究开发重点及有关信息外,还定期深入市场进行市场调查和预 测,密切追踪国内外市场信息的变化,研究市场需要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的趋势,并掌握竞争对手的动态,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研制有市场需求且适销对路的 产品并不断改进产品的品质,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自 80 年代以来,已相 继推出了急支糖浆等 30 余个

6、独家生产的中西药新产品。此外,太极集团十分注意 对开发出的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力争开发出的产品都做到独家生产。目前 集团已申请专利 30 余项,获授权 22 项,独家生产的产品销售收入已占全集团销 售收入的 90以上。 (2)强化技术攻关,确保产品品质为及时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技术与质量 问题,确保营销中的产品品质优良,太极集团在主要生产厂设立了研究所,其主 要职责是针对本厂产品在营销中的相关反馈信息,有计划地进行在生产品种的二 次开发,更新换代和工艺难题的攻关。另一任务是进行部分新产品的后期开发工 作。 (3)整合“产、学、研”资源企业在产品研发中起着生力军的作用,中国的 医药企业实力虽

7、然相对较弱,但太极集团仍努力建设各种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的多 种组织模式来推动产、学、研之间的联动。太极集团在产品开发上坚持走与科研 单位相结合、共同研制新产品的道路,由科研单位研制出配方,交太极集团进行 小试、中试及临床试验等后期工作,保持了太极集团新产品开发的领先水平。目 前,太极集团与华西医科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 院等单位均建立了全面的项目合作关系。与中国中医研究院、成都中医药大学、 华西医科大学、成都市药研所等科研机构共同开展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重中之重的 项目“高效优质中药复方研制”的研究;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合作建立了“中医 药临床试验中心” ;与重庆中药研究院合

8、作,组建了中医药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集团投资 1000 万元与中国抗癌基金协会合作设立了“中国抗癌研究开发基金” , 总之,集团以新的科技创新体制拓展了自主开发的空间。 (4)整合人力资源太极集团非常重视科研投入及科研人才培训和培养,为了 给市场营销提供强有力的产品技术开发支持系统,集团公司在科研经费的投入上 确定了每年不少于销售收入的 5%的原则。目前,公司拥有装备先进的科研实验室、 国内一流中药植物标本馆;建立了较大规模中药材种植基地。太极集团技术中心, 是目前全国中药行业的三家国家级技术中心之一。太极集团通过各种方式提高科 研人员的素质,集团内部现有专职科研人员 1500 多人,其中

9、80 多人具有高级职 称,800 多人具有中级职称,并从国内外聘请了近百名医药专家、教授担任太极集 团技术顾问。对科研人员,公司每年都要提供到国外进修学习的机会,使科研人 员参与国外产品开发和研究。1998 年,经国家人事部批准,太极集团建立了博士 后工作站,已有 20 多位博士进站开展科研工作。另外,太极集团制订、颁布了“科 研人员产品开发奖励办法” ,从分配制度上向科研人员倾斜,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 聪明才智。 投巨资收购重庆中药研究院使太极集团迅速实现了强大研发能力,确保企业 不断有高品质的新产品向市场投放。太极集团董事长白礼西认为:“研发能力的强 弱是企业是否有活力的根。对医药业而言,只

10、有不断地研发出高品质的新药才能 做到可持续性发展。但要使研发能力满足企业的需求,靠企业自己培养是非常缓 慢的、是无法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社会上许多研发机构有很多研发成果和较强 的研发能力在相对闲置,我们把它收购过来,即刻就可以为我所用,可以节约大 量的时间成本。有时候时间成本要比具体的、一般成本重要得多。 ” 被太极集团并购的重庆中药研究院是国内最早的中药专业科研机构之一,现 有高、中级科研人员 100 余名,拥有大型科研精密仪器 50 余台件,名列国内同行业前茅。院中的中药标本馆积累药用动物、植物、矿物标本 30 余万份,是美国纽 约植物园世界标本馆网络成员;药用植物园占地 30 多亩,有被

11、誉为“植物活化石” 之称的桫椤等 800 多种植物。 拥有研发能力并非万事大吉,如何整合好这些资源才是关键。以前太极集团 每个厂都有一个研发机构,资源配置分散、重复多,水平也参差不齐,信息不畅 通,给开发决策带来很大的困难,同时成本也上升了很多。针对这种情况,集团 进行了大整合。整合后的设备、人才、资金等都相对集中,满足了有效性和及时 性,重点非常明确,效率自然就高了。仅 2003 年就筛选出中药项目 100 多个,立 项 30 多个;筛选化学、生物药 300 多个,立项 30 多个。有自己发明的,也有引 进的,但不管什么项目,都经过仔细的研究,每个项目的报告书都不会低于 300 页,包括 2

12、0 多项的量化标准。如:疾病流行趋势、相同或相近品种的市场占有、 先进性、可行性、可靠性、成本价格比、研究者的个人背景等等,每项都进行评 审打分。然后还就每个品种与销售部门进行探讨,判断其市场价值。在这一过程 中,他们遵循的程序是:科研人员初选出研发题目后,再由技术人员、营销专家、 负责销售的领导们进行论证、确认。课题确认权在市场人士手里。在国内医药企业科研人 才的培养和配置方面,太极无疑是走在前面的。在太 极集团,如果公司内部具备一定能力的工作人员带着项目出去学习,工资奖金一 分不少,费用由公司报销。毕业时一次性奖励 1 万元,并且马上配房配车。目前, 由自己培养的博士生已有 7 个,硕士生

13、 10 多个。加上重庆中医研究院,公司已有 博士生 16 个,另有博士后工作站在读博士后 13 个,几乎每个工作室都是由博士 担纲。太极集团科研人员在这方面感触颇深:“可以说在科研人才的培养方面还没 有谁比太极舍得花钱。我们都把太极比做科研人员的天堂,这里工作环境好、机 会多、个人价值能够得到体现,这些都是搞科研的人非常渴望的。这几年只看见 有人往太极进,没看见一个科研人员调离太极。 ” 4.1.2.2 差距和不足 (1)投入资金、规模差距 从以上的案例可以看出,中国各医药领先企业在规模、实力、技术力量、R&D 的投资、研究成果等各方面与全球各医药领先企业都有着巨大的差距。全球各医 药领先企业

14、的核心竞争资源是知识。虽然,目前世界上每个品种从研究开发到上 市的时间在延长(从 10 年到 15 年),约耗资金 35 亿美元,在 5000 个进入临床的 化合物中,大概只有 5 种能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在这 5 个化合物中,上市的可能 只有 1 个,专利药品开发耗资非常大,但是,世界十大制药公司为了企业的发展, 仍然非常重视新药开发,事实上也加大了研发的资金投入16。2002 年世界各大制 药公司研发投入情况见表 4.1。 表 4.1 2002 年世界十大制药公司研发资金(亿美元)投入表而在中国,每年用于新药开发的资金,加上行业和企业自筹各种经费不到医 药工业总产值的 2%,前些年,国家科技

15、部和科委用于新药研发的科研扶持经费每 年仅为七八千万元。中国医药最强企业哈药集团 2003 年的销售额亦不足全球最强 企业辉瑞公司的 3%,太极集团 2003 年的销售额尚不足全球最大企业葛兰素史克 公司的 0.02%,占销售额 3-5%或更低的 R&D 费用相对全球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来 说更是微乎其微。R&D 投入的严重不足,对我国医药领先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模式 的设计和实施影响极大。 (2)技术实力差距 技术实力上,中国与全球医药企业的差距也很大,以中国最强企业哈药集团 为例,从产业结构看,哈药集团的主营业务为化学药品(原料药和制剂)、中成药、 生物制药和医药商业,但含金色量均有待大力提升:

16、盖中盖属于传统产品,双黄 连在河南众生的竞争下市场开始萎缩,尽管涉及生物制药,但“同行”数不胜数。 2003 年,哈药集团约 1/6 的销售收入是钙产品贡献的,哈药集团在非处方药、保 健品等市场上风光无限的同时,在最能够充分体现医药企业实力的处方药市场上, 却表现欠佳。虽然,哈药集团近年来组建了新药研究院(包括抗生素、现代中药、 药物制剂、生物疫苗四个研究中心)和基因工程研究中心,但迄今为止,哈药集团 没有国家认定的“国家级技术开发中心” 。 4.2 太极集团、中国及全球医药领先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模式的对比 分析 4.2.1 太极集团技术创新战略模式 太极集团技术创新战略模式宏观上采用了模仿型或仿卫型战略。并以市场拉引模式为动力机制,以合作型、贸意型技术创新为主,独立型技术创新为辅进行 产品创新;化学药品以跟随型和模仿型技术创新为主,中药力争采用领先型技术 创新战略;其战略创新对象以工艺创新战略为主或是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并重。 具体如下表 4.3 所示。 表 4.3 太极集团技术创新战略模式29 4.2.2 太极集团与全球医药领先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模式的对比分析 如前分析,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