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的幸福》读书笔记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1121692 上传时间:2018-05-2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脆弱的幸福》读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脆弱的幸福》读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脆弱的幸福》读书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脆弱的幸福》读书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脆弱的幸福》读书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脆弱的幸福》读书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脆弱的幸福》读书笔记(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脆弱的幸福读书笔记是一篇脆弱的幸福:关于卢梭的随笔的读书笔记,当我回翻笔记本的时候,发现在这一笔记上还有一段来自Lens 杂志的笔记,很有意思,可一并放上。不需要安全感就是自由逃避是一种暂停。很多人会在不同时期达到生活的临界点,他们一步也迈不动,被死死钉在那里,而这时勇敢地选择离开,对一切说滚蛋,这是好事失去工作了,没问题,妻子要离婚,可以,一切都完蛋了,也行。再也不需要什么安全感,能顶得住生活中的一切考验,这就是自由。以上,顺应一撮人的时代心声。脆弱的幸福1. 自然状态与社会状态下的人种种不同都源自何处呢?案是:在前一种状态中,人是独自一人的不是说他像亚当那样是唯一的,而是他没有意识到他人

2、的存在。人是独立的,人是孤独的,人与他的同类没有任何交流,他不需要别人,也不知道他人的存在。相反,在社会状态,人完全由其社会属性,由其对他人的依存及其同类的交流来决定,人发现了他人的存在,感受到他人的目2光:人开始注视别人并开始想让别人注视自己。人开始通过了他人的眼光看自己并开始建构一个与本身有区别的外在。人身上的一切,就如我们今天可以观察到的,都要归于他的社会性,这实际上就是所有这些不同的真实原因:野蛮人活在他自身,社会人总是外在于自己,只能活在他人的见解当中,因此也唯有在他人的判断中才能获取自己的存在感。是这样吗?是因为人是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状态,所以不敢破坏破摔,做自己吗?想起莲池老板

3、,他最近的微博里说:人之所以为人,除了积累和占有外,还有很多事值得去做。该发的都发完了,愿都安好。他关掉水吧后去了山上生活,现在不知道又干嘛去了。算不算一种放弃、一种暂停呢?说累、说想找回真实的自己的人那么多,能做到却鲜有。哪怕是被尊为先生的杨绛,也说: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呐,最多,我们可以构筑一个自己更喜欢的外在人,不管那个喜欢是来自他人还是本我。2. 对于公共教育,他受到柏拉图的启发(他认为柏拉图的理想国是有史以来最漂亮的教育学论著),希望将之完全托付给国家的执政者应该立法安排他们教育的内容,秩序及形式。所有人必须一视同仁地

4、接受这种教育:所有依据国家宪法平等的人们都应该接受集体和同样方式的培养,并且这种教育应该囊括每个人生活的全部,包括在他们看来可能属于个人娱乐的部分:3不允许他们各自单独随心所欲地玩耍,而是所有人都在一起,在公开的场合。这种教育不只涉及到外部的举止,即行为,它还应该深入到每个人的内心,因为没有什么应该与国家利益保持距离。如果说我们应该懂得要按照人们是怎样的人来任用他们,那么最好还是使他们成为需要他们成为的那种人。最完全的权威要能洞悉人的内心深处,不仅要影响他的行为,也要同样影响他的意志。如果教育进行顺利,学生们会学会永远只成为社会想要他成为的那种人。想到太多,但我不太敢展开,试着列一下。第一想到

5、的自然是中国高考,然后是犬齿之家,然后是老子的小国寡民,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还有我们的。但是我会想到这些,是因为我是民,如果我是执政者,首要考虑的应该是执行难度,因为一旦经过了社会状态,人类就不可能回到自然状态,因为从未见过一朝堕落的人回归美德,也因为人的天性无法回溯,当下社会有千万种问题,还有越来越多的自我意识觉醒的人,怎么可能再回到被完全影响行为和意志的状态呢?柏拉图的理想国,不是理想的国,而是理想状态下的国。根本不可能实现。卢梭也说:如果一个现代国家想要推出严格的公众教育,那么必将无可避免地遭到他的公民们的主体精神的抵抗,并且将只能以暴力强制推行,而二者也都将因之而毁灭。(还记得

6、上一篇推送里4的托尔斯泰吗?英雄所见略同)可是又想,现在已经做不到使民蒙昧,可是,可以使人麻痹啊。用丰富的商品、欲望和类似咖啡馆一类的梦想来填充人民的思维,影响他们的行为和意志,让他们逐利,让他们追梦,让他们夺名,让他们热闹、荣华,让他们文艺、清新,如此,就忘记了应在政治、应在人之为人上有所作为了。所谓乐不思蜀,还会有多少人去想其他呢?当然会滋生很多社会问题,但是于政体无伤,这是否就是:不择手段?新瓶老酒,也是一种贯彻。卢梭他说啊,科学和艺术是防止人类更加堕落的屏障。再说 Lens 里有这样一段话:大量艺术青年的涌现,是泡沫时代的产物,他们在艺术和创意产业繁荣的时机选择接受艺术教育,却在毕业后

7、遭逢收缩的就业市场,成了艾德里安在日本当代艺术简史(19902018)一书中形容的:冗余的创意阶层。他们不愿意进入社会成为社畜,只好寻找艺术零工,如在乡村举行的艺术节,就是个不错的机会。那说说冗余的创意阶层吧,有一次在川美看到一组毕业作品,叫打包 ,含义一目了然西装领带代表的绅士和旗袍代表的淑女被扁平化,成了一件商品,数件这样的绅士被捆绑在一起,量产的社会。不知道是不是国家真的在潜移默化地践行这种公共教育,现5实就是,一步步接近了这一个变异的理想国了。就算有个体,也有各种手段,让 Ta 不能在群体中发生,审查制度保证了社会的纯洁度。打一巴掌给个甜枣,剥夺了一系列以后,再给你看大千世界的满目琳琅

8、,这样就想不起来那一巴掌疼不疼,以及为何而挨了。我,一个支教老师,在扮演的角色,或许就是:沉默的执行者。3. 卢梭一点儿也没有低估社会及其对人的影响恰恰相反,他在第三论当中致力于从社会生活,这唯一的事实当中腿短人类目前的所有特征。正是从那里诞生了理性、意识以及道德感; 诞生了私有财产、不平等和奴役;以及现在所有经济生活的形式;诞生了法律、各种体制和战争;诞生了语言、技术、科学和艺术;甚至从那里诞生了我们的情感和激情,如我们实际所体验到的那样。庸俗、肮脏、势利、冷漠、欺骗,这个社会从不缺少,可是这里有真正的伟大、爱和美。4. 公共教育的成效以及由此引发的相互监督将使得人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性质同质化

9、,也因此而大大简化了公众生活问题在理想的国家中,如果国家的法则就像自然的法则一样没有任何人能动摇,那么对人的依赖就会重新成为对事物的依赖。如果个体意志完全服从总体意志,就是说实施坚定不移的法律,那么所有的关系将重新统一起来对每个人来说,别的人都和事物没6什么两样,人将不必承认自己以外的其他主题,正如他也不被其他人承认为主体一样。对他来说人与事物具有同等地位,是工具或者对象,站在国家的视角上,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可能在共和体制中融合自然状态和公民状态的所有优势。超级扁平的世界,不再有个体,因为个体没有意义,自然,就不会再有人问是谁,哪来,去哪的人生三题了,也没有人去探寻意义了。可是,提高 XX 素

10、质,XX 水平,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同质化呢?将原本良莠不一的人置于同一标准下,若不达标,那就努力提高啊!有语云:惩恶扬善。可善恶也只是一种标准啊,换一种语境,立场可能马上就会被改变,这种普世标准,只是为行为套上缰绳啊,告诉它往东不要往西,因为往西是错的、恶的。好比择天记里,杀人犯法谁都知道,可杀周通,尤其是陈长生或者王破、再或者折袖去杀,那就是人间快事了,可凭什么啊?周通首先是人,其次才是恶狗啊!如果那个朝代不流行杀人犯法,那至少杀人偿命是通行的吧?周通是杀人者,所以他应该被杀,可当他成为被杀害的那一个时,又有谁来偿命呢? 冤冤相报何时了,那到了了的那一个,我就想问,凭什么是那一个来了?为

11、什么杀人偿命到这里就要了?扯远了,回来。不必承认其他主体将人给物化成物体、对象只是其一,其二,人人都不再是主体,会怎样呢?7不会再有关注,或许说将不再关注关注与被关注这事,那就不会有自卑、自矜、虚荣、成见等等,很多问题,就会自行消解。这或许是为什么我们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卸载微信微博的原因吧,以为卸掉之后,有一些问题会迎刃而解,以为自己会专注且自制,但是贯彻不彻底,永远只可能是理想状态。再想想,如果真的走向了共和、共产或者完全民主,天下大同,那会怎样?世界不再有趣了。不会再有好奇心了。日光之下,再无新事了。所以现在,此刻,这多元的时代,真的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啊。在这一篇笔记里,我没有任

12、何坚定的立场。幸存是他人眼中的自己,活着是自己心中的自己。 -余华我喜欢看书,但是却很少能从头到尾的看完一本书,在我看来,读书的目的在于了解书中的含义,从书中收获属于自己的东西,只有用心去感悟,深入思考过,才能算真正读过一本书。很可惜,很多时候不是因为找不到一个兴趣点,就是因为找不到共鸣点,以至于很多书看到一半我就弃书了。但是, 活着这本书却是能让我完整看完的为数不多的书8籍中的其中一本。 活着讲述的是一个叫徐福贵的老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的老人。本书主要讲述了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不对抓去做壮丁

13、,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不幸女儿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本书运用第一人称,以主人公福贵的口吻,从讲述一个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角度,表现原先难以表述的对人及时代的认识。在我看过所有的书籍中, 活着的视觉是我最叹为观止的。在作者余华看来,幸存是他人眼中的自己,活着是自己心中的自己。因此,才由第一人称叙述交代老者福贵,再由第三人称福贵转而成为第一视觉讲述这个沉重的故事,也只有第一人称才能更完美地表达活着的沉重。作者的笔触很平

14、静,没有刻意去烘托一种跌宕起伏的气氛,随着作者平实的叙述中,经历着主人公的一生苦乐哀愁。看完后掩卷沉思,内心沉重,感觉有说不出的悲悲凉,悲哀,悲伤似乎人生所能经历的不幸都降临到了主人公身上。想着主人公的经历,禁不住疑问: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余华笔下的福贵告诉我,人是可以背负着残酷的真实,活着。9父亲死了,母亲死了,有庆(儿子)死了,凤霞(女儿)死了,家珍(妻子)死了,二喜(女婿)死了,苦根(外孙)死了这,就是主人公福贵的悲剧的下一幕,接连遭遇了七位亲人的离去。难以想象,他是怎样用自己的双手捧着一把一把的黄土,将亲人掩埋。更难以想象的是这个人,居然还有勇气,继续走人生路,继续活着。但是,最后一

15、无所有的他却依旧坚强地活着,坦然面对生活,这就是福贵,这就是活着。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么些年。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的平平常常,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这是主人公的话,活着,是他对命运抗争取得胜利的最好证明。所有这一切,都指向了忍耐二字,尘世的苦难,活着的人总得承受,在命运面前,只有忍耐,忍耐孤独,忍耐不幸,甚至是死亡。活着并不是要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活着,只是在陈述活着这样一个事实。生命是如此的脆弱,随时可能离开我们充满生命力的世界;但是生命又是如此的刚强,随时抵抗着命运的捉弄与嘲笑。活着,好好活着,我们只

16、能等待被时间和命运遗弃,而没有权利抛弃生命。活着,其实真的很好!只要活着,总有希望,或许在生命走到尽头的时候,至少可以告诉自己,我们活过,也曾经为之努力过。活着是一次残忍的阅读,我几乎是哽咽着踏在福贵的人10生路上,每走出一小步,我都能感受到苦难的沉重,感受到泪水的微不足道。福贵的一生告诫我:虽然艰难,那又怎样;路途遥远,别被打倒。活着,好好活着长期以来,东野圭吾以日本推理大神为人所熟知,但你是否知道他也曾有过晃荡的青春?差等生、考试作弊、不务正业、高考落榜、复读等都是他青春期的标签。东野圭吾如何从一个痛恨读书的少年成为著名作家?是什么成就了他?这样的青葱岁月对人生成长又有着怎样的意义?本版从他的新著我的晃荡的青春(南海出版公司)中选编了一个章节,读者或许从中能找到答案。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非常讨厌读书,看到姐姐们读着什么世界儿童文学全集,我觉得她们很蠢,认为那种东西没什么意思。那是电视机刚开始普及到家庭的时期,我或许是开始远离印刷文字的第一代人。书是好东西哦。读书的时候就好像自己变成了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