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

上传人:正** 文档编号:41121626 上传时间:2018-05-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摘要摘要: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鉴于此,本人就近几年来有关课改中的数学教学浅谈以下几点体会:一、深刻理解新课标 ,转变教学方式二、挖掘新课标的精髓,创新性使用新教材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四、注重过程,培养思维能力五、倡导多种学习方式,鼓励创新思维六、创设开放性问题,提高发散思维

2、能力让课改中的数学教学真正地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课标 激发 提高 鼓励 培养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鉴于此,本人就近几年来有关课改中的数学教学浅谈以下几点体会:一、深刻理解新一、深刻理解新课标课标 ,转变教学方式

3、,转变教学方式课标中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课改中的教师不应再作为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充当引导者、合作者和帮助者,由居高临下2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与学生共同演绎知识认知与探究的过程。二、挖掘新二、挖掘新课标课标的精髓,创新性使用新教材的精髓,创新性使用新教材新课标的精髓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参与模式,它着眼于数学思想的渗透和良好思维品质的养成,注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应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

4、自觉转变传统的教教材为用教材,即创造性地、灵活地使用教材。因此,教师应在充分熟悉教材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出教材中的典型题目,并努力创设出问题解决的各种意境,设计新颖、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解决的活动中,让学生在发现、猜想、探索、验证等思维活动过程中受到不同层次的思维训练,真正体验到成功者的喜悦与满足,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从而使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例如,在教授升与毫升这一课时时,可让学生亲自测量,也可自带容器测量,让学生同时,在教学中还应充分发掘例题的思维性、发散性,启迪并引导学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从多方面、多角度

5、看问题,挖掘不同层次数学潜在功能,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将已学习过的知识能力和获得的创造力得以高度统一。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课标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例如,在教学找规律这一单元时,我让学生在上学和放学路上数一数路旁的小树,再看看它们的间隔,从而让学生懂得了“每段长度段数=总长度” 。因此

6、,通过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数学或数学中的生活,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数学的生活化。四、注重过程,培养思维能力四、注重过程,培养思维能力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将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过程,重塑知识形成的过程。数学新教材倡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3合作讨论,体现数学探索的过程,数学教学不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鼓励学生观察、操作、发现、探索,并通过合作交流,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两点之间所有连线中,垂线段最短”这一句话看似简单,但学生很难理解。在教学时可让学生对多条线段进行度量,

7、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就易于掌握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定理、公理的应用与证明过程,培养学生形成一题多解的解题能力,积极参与对问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思路的探索,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五、倡导多种学习方式,鼓励创新思维五、倡导多种学习方式,鼓励创新思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因此,应营造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创新思维,让学生大胆地展现自已独特的个性,使学生得到和谐、全面的

8、发展。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真正做到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学习中探究,使学生自主、和谐、全面地发展,使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同时,追求创新的价值,得到创新思维的锻炼。六、创设开放性问题,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六、创设开放性问题,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是指人们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朝各种可能的方向发散,求得多种合乎条件的答案的思维活动方式。课改教材中的案例、习题虽具有典型性、示范性,但案例、习题由于作为新知识的应用,学生解答时往往只与本节的知

9、识有关,学生也习惯与本节知识挂钩,而且思考方法比较单一,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全面展开,不能有效发挥案例、习题的功能。而开放性问题在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上,不追求大统一,不设计标准答案,不轻率的否定学生的探索,积极鼓励学生向书本挑战,向传统挑战,鼓励学生多视角、多层面的探索和研究问题,寻求不同答案,即鼓励学生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发散思维。每个问题解决后,可问“你是怎样想出来的” “还有其他不同解法吗”等问题,就脱离了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怪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通过创设开放性的4问题,打开了学生开放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又有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让课改中的数学教学真正地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