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德还是私德? - 发展规划处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1111576 上传时间:2018-05-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德还是私德? - 发展规划处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公德还是私德? - 发展规划处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公德还是私德? - 发展规划处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公德还是私德? - 发展规划处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公德还是私德? - 发展规划处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德还是私德? - 发展规划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德还是私德? - 发展规划处(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公德公德还还是私德?是私德?关于关于师师德含德含义义的思考的思考摘摘 要:要:作为职业道德的师德,在性质上属于公德,是师德的底线。作为教师道德的师德,超越了公德和私德的区分,凸显了师德的主体性与崇高性,但却存在着将师德抽象化和僭越教师私人生活领域的倾向。从教师专业道德的角度理解,师德是一个有着特殊主体性要求的公德范畴,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所形成的并应具备的自觉的内在的品质,是教师人格的体现。如何实现主体的善良品德,需要从其产生的伦理生活出发,完善其所依赖的具体的伦理规范体系。关键词:关键词:公德,私德,职业道德,教师道德,教师专业道德公德和私德是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在审视中国社会的道德问题时所使用

2、的概念,他说“吾中国道德之发达,不可谓不早” ,但“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1(P660)。中国社会虽然有着良好的教化传统、丰富的道德资源,但国民应具备的公德观念和公共心在传统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却没有形成,国人的“一盘散沙” 、 “怯懦奴性”体现着这种公德的缺失。相比于笼统的抨击传统道德,梁启超的思路细致且准确,一方面维护了传统道德的精神与价值,另一方面又明确了国民道德革新的内容和方向。他的这一思路启发我们在思考师德建设问题的过程中,必须首先明确师德的性质。师德与教师的职业身份是密不可分的,它可以被理解为“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基于公德和私德的区分来说,它属于公德的范围。虽然如此,但中国自古以

3、来就存在着“经师”和“人师”的区别,教师这一特定的职业以及教育活动的特点对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世人看来,教师应该去追求而且应该是德行完美的人。 ”2(P31)师德的崇高性对教师个人的德性修养提出了较高2的要求。在这种意义上,师德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公德范畴,它被理解为教师的道德,涵盖着教师个体的道德理想、道德修养和德行品质等层面的内容。师德是公德还是私德?该如何恰当地理解师德?本文主要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一、作为职业道德的师德一、作为职业道德的师德(一一)将师德理解为职业道德的观点是非常普遍的将师德理解为职业道德的观点是非常普遍的例如,1990 年 9 月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大辞

4、典第 2 卷对师德的解释为:“教师职业道德(teacher professional morality)的简称,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处理各种关系、问题应遵循的准则和行为规范。包括教师的道德品质、思想信念、对事业的态度和感情,有关的行为习惯等。 ”2005 年 4月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的新时期师德建设与师德修养读本中对师德的解释为:“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是伴随教师这一行业或者社会角色的出现而出现的,是一种职业道德。 ”在这个层面上,师德可以被定义为是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应的理念、情操和品质,是教育教学活动中调整教师与学生、与他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

5、行为规范的总和。(二二)职业道德,基于其产生和发挥作用所依赖的职业生活来说,无疑属于职业道德,基于其产生和发挥作用所依赖的职业生活来说,无疑属于公德的范围公德的范围师德具有一般职业道德的共同特征,例如:在调整对象和范围上,它仅仅在教育行业对以教师为代表的教育工作者发挥作用,有明显的职业范围;在内容方面,它鲜明地表达了教育工作者的义务、责任以及职业行为上的道德准则,表现着教育职业特有的道德传统和习惯以及教育工作者应有的道德心理和品质,体现着社会对于教师职业和教育工作者的期待与要求,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和稳定性;其规范的形式又是灵活多样的,有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也有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制定的规范守

6、则等2(P7)。3(三三)作为职业道德的师德在性质上属于公德作为职业道德的师德在性质上属于公德关于公德和私德的区分,梁启超的观点与危机中的近代中国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体现着时代的内容和要求:强调公德的目的在于“利群” , “以固其群、善其群、进其群为归”1(P662),而私德则包含着以修身为目的的“善己”之德及传统的私人交往伦理。在发展过程中,基于对“公”和“私”的不同理解,虽然不同的学者关于公德和私德内容的理解有着不同的观点,但关于公德的必要性及存在目的的观点却大致相同, “公德是能够使公共领域里的活动进行下去,公共的善能够得到维护的道德” , “公德的必要性在于公共生活领域里的公共生活的必

7、要性”3(P29)。近代社会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公共生活和公共交往领域,相对于传统的私人生活,公共生活是公开的、开放的,这一生活秩序的维系依赖于公共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交往规范与准则, “这种规则在个人那里,体现为一种公德,在公共领域方面则体现为一种制度或规范。 ”3(P29)这种公共的道德和规范具有基础性、普遍性和可通约性,对所有参与者来说都具有效力,反映着公共生活和公共交往对参与者的基本要求。基于对公德的这种理解,从职业道德的角度来思考师德,可以认为它应首先体现出教师职业生活的基本要求,师德规范是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其中包含着教师该如何对待教育事业、对待学生、对待教师集体以及自我,这是教

8、育活动中教师应达到和遵守的基本的规范性要求,对每一位从事教育事业的人来说都是普遍适用的。这个层面上的规范性要求可以理解为师德的底线,它是师德体系的“下边界” ,是“师德体系发挥职业性功能的前提和基础”2(P34),保持这一底线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是教师职业生活健康发展的条件。从公德的角度来理解师德,得出了底线师德存在的必要性,这对于当前的师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在我国当前的师德评价体系中,受传统师德标准的影响,存在着抽象的高要求倾向,相应的师德规范不健全。但若过于强调师德的底线标准,则易于忽略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性与专业性,降低了师德应有的理想性和崇高性。所以,在当前的师德问题研究中,虽然存在着

9、底线道德的呼吁,但如何客观地分析和评价还是应该慎重。4二、作为教师道德的师德二、作为教师道德的师德与上述观点不同,从教师道德的角度理解师德,强调了“德”所具有的主体性和内在性。虽然强调教师这一职业身份,但却包含着对从业者个体德行修养的更高和更全面的要求,这在儒家的师德标准以及当前的教师评价体系中有着明确的表现。(一一)是教师个体道德的体现是教师个体道德的体现中国历史上,一直有“人师”与“经师”之别,学有专长、专于一技只是纯粹的教书匠,经师而已;而德才兼备尤其以人格魅力、道德表率为人楷模者才是人师,才能诠释“师表”的真正内涵。所以,身为“人师”应当深刻体会教师职业道德的神圣与尊严,并引以为荣,不

10、断地追求道德人格水平的提高4。虽然“经师易遇,人师难遭” ,但人们从未降低对教师的评价标准。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要求教师不仅要“恒其教事” ,而且负有“正人心”的重要任务,因此,教师必须在实际行动和道德行为上能做学生的榜样2(P34), “师言” 、“师行” 、 “师形” 、 “师功”诸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良好的德性品格是教师的首要条件,师德不仅仅是职业生活的道德要求,它首先指的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被称为“至圣先师”的孔子首先是一个道德上的完人。在当代社会,多元化发展并未改变人们对于师德的期待,教师职业被称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教书育人的工作要求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在“

11、模范教师”的评价中,道德的优先性是必然的。2005 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指明了当代教师应有的道德情操与理想:“广大教师要有强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培育优秀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站在时代的前列,努力成为为人民服务的践履笃行的典范。要志存高远,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自觉地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把本职工作、个人理想与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这其中,师德的要求提升了教师本人的道德理想与境5界,师德不再是一个职业道德的概念

12、,而成为教师个体道德的体现。(二二)是教师内在的德性、修养和品质是教师内在的德性、修养和品质关于师德的这种理解无疑提高了对教师本人的道德期待,这种理解方式的合理性毋庸置疑。它一方面是基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教育是一种文化或精神的事业,教师没有与此性质相匹配的追求、气质与修养就不合乎专业的需要,也无法获得专业生活的意义。 ”2(P15)另一方面则与中国人关于“道德”的理解有着密切关系。在传统道德思想中, “道”本意为道路,引申为规律和规范,“德”又与“得”相通, “德者,得也,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谓也。 ”(管子心术上)“道”与“德”合在一起,虽然包含着外在规范和内在之德的双重含义,但在中国人的

13、观念中, “德”却凸显了主体性和内在性, “道德”通常用于表述主体内在的品质和修养。德性虽然是内在的,其修养的方式也强调自省和慎独,但关于道德,儒家同样强调“内修于己,外修于人” ,主张实践生活中的践行。中国人的道德不是抽象的,它通过事父母、事君、与朋友处等具体的活动得到表现和提升,所以传统的师德可以被理解为一个人本身的德性修养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它不是因为从事了教育活动才有的这种品质,而是本身就具备良好道德修养。教书育人的工作对师德有着较高的要求,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又进一步强化着师德的崇高性,但这种崇高的师德在当前的师德评价和建设体系中,却停留在了口号化的规范层面上,其可操作性和实效性都非

14、常有限。从教师道德的层面理解师德,回归到了“德”最本质的意义上,即主体内在的德性、修养和品质,在这里,这一概念超越了公德和私德的区分,正如梁启超所说“对于私人之交涉与对于公人之交涉,其客体虽异,其主体则同”1(P714)。这种理解方式凸显了师德的主体性与崇高性,但却存在着将师德抽象化和僭越教师私人生活领域的倾向。三、从教师专业道德的角度理解师德三、从教师专业道德的角度理解师德6师德属于职业道德的范畴,在性质上可以被认为是公德,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又决定了不能将师德理解为一般的社会公德。当前的师德评价体系中关于师德的理解又显得过于抽象和空洞,它虽然与主体内在的德性品质相关,但又不能定义为私德。该如

15、何恰当地理解师德?关于这一问题,檀传宝教授提出:“应当首先在观念上实现由一般性的教师职业道德向教师专业道德的转移,在承认专业性存在的前提下从教师专业生活的需要出发,从专业发展的角度理解和建设教师专业道德。 ”2(P13-18)所谓教师专业道德,是基于对教师劳动的专业性认可的基础上,基于教师专业工作和专业发展的特点与实际而形成的教师伦理道德;在其内容上,不再是一般道德规范在教育行业里的简单演绎与应用,而是包含着道德原则、道德规范与底线师德的完整体系。因此,从教师专业道德的角度理解师德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一)强调了教师职业劳动的特殊性强调了教师职业劳动的特殊性教师职业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专门教育机

16、构的出现而产生的,与其他职业活动相比,教师的劳动具有教育性、示范性和复杂性。当代社会精细化的专业分工和科学学科发展并未影响到教师劳动的教育性,知识的传授和人格的培养在教师劳动过程中是无法分离的, “教师劳动的首要属性或特性就是他的价值或者道德性”2(P4)。教师劳动的过程离不开教师本人的言传身教,这在中国人关于教育二字的理解中有着明确的体现:“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 “育,养子使作善也” ;而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则与教师在劳动过程中所面临的复杂的人际关系、教育活动的双向性和互动性以及结果影响力的深远等相关。教师职业劳动的特殊性说明了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性,即它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般的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生活的体现,而是应将教师职业劳动理解为专业劳动,从其专业特征出发提出具体的道德要求。从教师专业道德的角度理解师德的观点包含着对教师职业劳动特殊性的认识。(二二)提出了师德规范完善的急迫性提出了师德规范完善的急迫性7从教师专业道德的角度理解师德,必然要求在具体的实践中形成完善的师德规范体系,因为师德虽然具有一般职业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