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咳喘的辩证与治疗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1037823 上传时间:2018-05-28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324.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寒论》中咳喘的辩证与治疗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伤寒论》中咳喘的辩证与治疗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伤寒论》中咳喘的辩证与治疗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伤寒论》中咳喘的辩证与治疗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伤寒论》中咳喘的辩证与治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论》中咳喘的辩证与治疗(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万物从土而生,亦从土而归,久咳治肺不愈,应寻脾土,虚则补其母,补脾即保肺,土能生金也。所谓“欲治其咳,首当健脾”,脾土健复,输精于肺,既杜生痰之源,又使肺气得养。同时,肺主气,与主宣降功能均需宗气支持。脾为肺之母,补母可以实子,脾气健运,则气生有源,才能发挥肺主气之功。, J , J L 脾常不足,病理上易虚易实,在治疗小儿咳嗽的同时,兼顾小儿体质,治疗上随邪之进退而转移,适当加昧健脾益气之品,补益脾肺,绝生痰之源,既可以达到增强体质的作用,以拒外邪之目的,又可以防止邪恋不解,咳嗽不去之弊。常用方有人参五味子汤、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强其后天之本,使脾气健运,运化正常,则痰自化也;肺气足,枢机

2、畅,治节伸,久咳平。四、升降出入论升降出入是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普遍现象,内经对升降出入理论有着非常全面的论述。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这种“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降相固”,“动而不已”,就是内经学术思想上的“恒动观”。生命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一刻也不能离开运动,如果有升降而无出入,有出入而无升降,或升降出入紊乱,生物体的运动就会发生障碍或停止,就会引起疾病,甚至死亡。人体的生命是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综合。脏腑的生理功能,无非是升其清阳,降其浊阴,摄入所

3、需,排也所弃。灵枢阴阳清浊说:“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浊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浊者,则下行。”又说:“气之大别,清者上注于肺,浊者下走于胃。”素问经脉别论也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遭,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脏腑的功能活动,就是这样有升有降地不断运动着。只有升清降浊,才能使“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只有升降运动人体生命过程中的气血、津液、阴阳、清阳才能发挥其正常的功能,生命才能生生息息而不休止。人体内部各腑腑、组织、经络、器官等,都是相互联系的,这些脏腑组织不仅各自进行升降运动,完

4、成各自的新陈代谢,而且是相互制约,相互生化的。一般说来,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居中为升降之枢纽。脏与脏之间,精微的吸收输布,赖脾升肺降;气机的调节,赖肝升肺降,素问刺禁论有所谓“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之说,是指肝的升发和肺的肃降之性。叶天士谓:“肝从左而升,肺从右而降,升降得宜,则气机舒展。”阴阳水火相济,则赖肾升心降。脏与腑之间,脾气升则清阳皆升,胃气降则浊阴皆降。肝主升发,胆主沉降,升降不息才能协助饮食物的吸收消化。伤寒论中咳喘的辩证与治疗蔡建新( 武汉市中医医院小儿科)伤寒论作为中医辨证论治第一书,首推创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其根据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精神津液

5、等生理功能及期间的运动变化情况,以及六淫致病各种病态关联,时刻关注邪正胜衰;动态观察病情变化,以明疾病之所在,证候之进退,预后之吉凶,从而厘定正确之治疗措施。其辨证,必辨表里、阴阳、寒热,真假、气血、主证副证、经络脏腑及其相互转化,处处体现了辨证统一法则和整体恒动观。以其论治,必因证设方,因方用药,法度谨严。对中医临床各种疾病辨治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伤寒论中对不同原因所致的咳喘( 包括短气、不得息) ,有精辟的论述和行之有效的治法。笔者现略陈己见,浅析如下:咳喘多因慢性咳嗽经久反复发展而形成,虽有痰鸣气喘症状,但病情发展多逐渐加重,时轻时重,发作与间歇界线不清,咳喘为咳嗽、哮病、喘病的共有症状。

6、伤寒论中所论述咳喘的辨治,除了痰饮及外感等引起的咳嗽、哮喘,又包括了其它原因引起的呼吸急促困难等疾患。有关咳喘辨治法则与方法的内容极为丰富,而这些内容实为临床防治咳喘的指南。1 3 0解表散寒,宣肺平喘如伤寒论中第3 5 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第3 6 条“太阳和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第2 3 5 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均论述了太阳伤寒表实证。寒邪壅肺,肺气失宣之表实无汗而喘,其中3 5 条中无汗而喘,除喘外,还有发热、恶寒、头痛、脉浮、无汗等,故宜麻黄汤,外散其风寒。其中3 6 条和2

7、3 5 条表述的虽有阳明的某些征象,然肠道尚未结实,燥热不甚。虽和阳明同病,而病征偏在于表。如喘于与腹满疼痛、不大便等并见,则从阳明论治。其第1 8 条“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第4 3 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这两条是太阳病中风表虚有汗兼喘咳。其两方的辨证要点,均为寒邪壅肺或新感风寒引动宿喘发作。其表现为咳喘发作时或咳喘发作之前有发热恶寒,或头痛、脉浮等风寒表证。并伴有胸闷,咯痰色白质稀。其中1 8 条为新感引发宿疾,而4 3 条是太阳病误下,病证发生兼挟。但两者成因虽不同,但外感风寒,营卫不调,肺寒气逆之病机无异,是以治法、方药相同。麻黄汤、桂枝加

8、厚朴杏子汤,两方均宜用于肺寒气逆之喘。但应用两方辨证的关键在于喘而表虚有汗或表实无汗,现临床常用两方治疗支气管炎、过敏性哮喘等有风寒表证的咳喘的患者。二温肺散寒,化饮治喘如伤寒论第4 0 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第4 l 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两条均为上焦素有停饮,外感内伤,水津不布,痰饮内生,又风寒不解,外寒里饮相搏,壅滞于肺,肺气上逆则咳喘。4 0 条以干呕发热而咳为主症;4 1 条以咳而微喘为主症。虽两条文字略有差异,而内容完全一致,即外有伤寒表

9、证,内有水饮内停,两条相互补充,阐明外寒内饮所致的病症为咳喘。其辨证要点:咳嗽,气喘,痰多色白清稀,甚则喘息不能平卧,舌苔白滑,脉弦紧。咳喘咯痰并见发热恶寒,头身疼痛,无汗,脉浮紧、舌苔白润。治以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化水饮,止咳平喘,表里同治,若无表证也可应用该方但要注意细辛用量,如果按照原方细辛用量“三两”,折合今之用量约9 克,其化饮止咳喘效果显著,若寒饮有化热之象可减少细辛用量,但不可少于6 9 。若寒饮郁热较盛,咳喘发热烦躁,脉浮表不解者,用小青龙汤温化寒饮少佐以石膏清郁热,桂枝可少用或不用。现临床常用小青龙汤治疗急、慢性气管炎及慢性哮喘急性发作、肺气肿,以及肺心病等属寒饮郁肺或有表寒

10、证所致咳喘者。三逐饮行水,降气定喘方伤寒论1 5 2 条:“其人絷絷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悬饮一证,为水饮停于胸胁之间,饮为阴邪,阴遏阳气,气机壅滞,肺气不利,故而见有短气,当用十枣汤峻下逐水治之。四清肺化痰,止咳平喘伤寒论中第6 3 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第1 6 2 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两条所论均为太阳病误治,邪化热内陷,壅迫于肺,肺失宣降,则见喘咳咯痰。其辨证要点:发热、咳嗽、气喘、鼻煽、脉滑数;咳喘,发热,

11、口渴,痰粘白或黄,胸痛或恶风、头痛、鼻塞,舌尖红,苔薄白而干或薄黄,脉浮数。用麻杏石甘汤,清宣肺热止咳喘适宜于热邪壅肺之咳喘。原方石膏、麻黄用量比为2 :l ,临证可酌情加大石膏量,但要适当掌握,若麻黄量偏大会助热,石膏量过大会影响肺热外散。现临床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大叶性肺炎、麻疹合并肺炎等肺热壅盛者。五峻下热结,降气平喘第2 0 8 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戢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法与桂枝汤。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

12、勿令至大泄下。”阳明腑实证,当见大便不通,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硬,潮热,谵语等症。因其邪传阳明,邪热与肠中燥屎互结,1 3 l实热壅滞肠中,气机不得通降,且肺与大肠相表里,故亦出现肺气上逆之短气、喘等症。第2 4 2 条“病人小便不利,大便或难或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因阳明里实,燥热与糟粕相合,形成燥屎,腑气不通,燥热上迫于肺则喘。以大承气汤攻下实热,荡除燥结,肠中邪热燥结若去,腑气通畅,则肺气得以下降,短气、喘等症亦愈。六辛凉清热,降气平喘第2 2 1 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干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阳明热帜,津液损伤,故咽干口苦

13、:热邪内壅,气机阻滞,肺气上逆,故腹满而喘;热盛伤气,气机不利,因而身重。其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是阳明外证,为阳明内热帜盛迫津外泄之故。上述诸症并属阳明热证,治宜白虎汤辛凉清热。七涌吐痰实,降气平喘伤寒论1 6 6 条“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本证虽与桂枝汤证类似,但头不痛,项不强,则与桂枝汤证有别,而以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为其主证,属痰实阻于胸膈,肺失肃降,气机不畅。因胸膈为痰涎壅盛,气机受损,故胸中痞硬;肺气因而不降,则气上冲咽喉,呼吸困难。痰涎内阻,邪居高位。内经日:“其高者,因而越之。”病在上焦

14、,当因势利导,用瓜蒌散涌吐痰实,吐后上焦得通,中焦得畅,则取效甚捷。八泻热逐水平喘伤寒论1 3 8 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烦躁,心中懊,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大结胸证由无形邪热与内蕴有形之水饮结于胸中所致,水热互结,气不得通,故亦可见肺气不利之短气。治当以大陷胸汤泻热逐水,胸中水热得去,则肺气通利,短气之症自除。伤寒论还有一些条文并未提到明显的咳喘症候,但根据伤寒论中辨证精神和病因病机,“异病同治”的原则,r 只要病因病机相同,治法就相同,以下的治法广泛用于现在的咳喘病人,仍不失为指导临床实践的有效方法。一解表散寒平

15、喘,兼清里热其3 8 条大青龙汤证也广泛用于咳喘病人,第3 8 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等证属伤寒,病机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与第3 5 条太阳伤寒表实证无异。太阳表实,汗孔闭塞特甚,阳气无从发越,则阳气内郁益甚,气有余便是火。则见“不汗出而烦躁”,正因为其中也隐含了第3 5条病机,故也可见风寒外束,卫闭营郁,肺气不得宣降致喘的症状,并兼夹内有郁热。故用大青龙汤发汗解表,兼清里热,从而达到平喘的作用。二温肺止咳,平喘伤寒论9 8 条:“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小柴胡汤方后注云:“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

16、升、干姜二两。”程郊倩日;“咳者,半表之寒凑入于肺,故去参枣,加五味子,易生姜为干姜,以温之”( 伤寒论后条辨) 。尤在泾日:“咳者,肺寒气逆也故加五味子之酸以收逆气,于姜之温以却肺寒,参枣甘壅不利于逆,生姜之辛,亦恶其散尔”( 伤寒贯珠集) 。因此伤寒邪在少阳,病在半表半里之间,则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为治。若兼有肺寒气逆咳嗽的病证,则以小柴胡汤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和解少阳,温肺止咳治之。伤寒论3 1 8 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方后注云:“咳者,加五昧子、干姜。”本证主要为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兼咳者,亦属肺寒气逆,故以四逆散加五味子、干姜,疏肝解郁,温肺止咳治之。临床上肺寒气逆此病机,可致咳喘,故仍可以用小柴胡汤和四逆散加减治疗咳喘。三温阳化饮,止咳平喘伤寒论第6 7 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