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上传人:正** 文档编号:41030842 上传时间:2018-05-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浅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 化。中华各族人民几千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了注重色、香、味、意、 形的中国菜特点;在与外域的友好交流中不断丰富着自己的饮食文化,并深深 影响着东亚地区的饮食文化。中国有句俗语:民以食为天。在人们对吃的孜孜 追求的几千年里,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中国也获得了 “烹饪王国”的美誉,成为世界三大美食国之一。 一、先秦时期四大菜系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南北两地各自与当地少数民族融合,差异渐显,北方形成 了中国最早的地方风味菜鲁菜;南方,占有“鱼米之乡”的楚人利用优越的自 然资源

2、,再与南夷特色相结合,形成了苏菜的雏形。 而在西部,李冰治水后的“天府之国”吸引了大量移民,与古蜀国的饮食 习俗相结合,形成了川菜的雏形。相比之下,粤菜的出现相对较晚,汉高祖被 册封为越南王时,利用珠江三角洲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可供食用的动植物品 种繁多,水陆交通四通八达的优势,建立了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 里饮食比较发达,使“飞、潜、动、植”皆为佳肴,并流传至今,形兼收并蓄 的饮食风尚,产生了粤菜。 二、秦汉的饮食文化传统饮食文化形成时期 秦汉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期,整个中华民族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 态势,此间我们与外域的交流日益频繁,引进了繁多的食物品种。张骞出使西 域后,通过

3、丝绸之路引进了石榴、葡萄、胡桃、西瓜等水果,黄瓜、菠菜、胡 萝卜、芹菜、扁豆、大葱等蔬菜,丰富了我们的饮食文化。 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豆腐也在此时被端上饭桌,据史料本草纲 目的记载是刘姓嫡亲淮南王刘安首创。另外,我现在常用的酱油、豉、醋等 都是这个时期产生的,东汉的豆豉应经开始大量产生,人工酿造的食醋也是在 汉代产生的,当时称为“酢” 。酱油则称之为清酱。 餐饮礼仪也随之建立起来了,比如如果有客人在调和菜汤,主人就要道歉, 说是烹调得不好;如果客人喝到酱类的食品,主人也要道歉,说是备办的食物 不够。吃饭完毕,客人应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盛行瞻债物的碟子交给旁边伺侯的 主人,主人跟着起身,请客人

4、不要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品尝美食是很享受 的一件事,所以很多繁文缛节在当今社会已经不讲究了。 三、传统饮食文化的高峰唐宋 作为中国人最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饮食文化在发达繁荣,兼容并包的唐 宋自然也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而发展起来,达到一个高峰。 唐代,麦、稻的地位逐渐上升。唐初期,麦作为一种主粮是比较奢侈的, 且被认为是“杂种” 。唐代中期以后,由于城市人口的增长、饼食的普及,对麦 作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唐德宗建中元年实行的“两税法”已明确将 麦作为征收的对象,麦取得了与粟并驾齐驱的地位。宋代的主粮跟唐代大同小 异,只是稻子变得越发重要,最终取得了现代作为中国主要谷物的地位。 过分讲究饮

5、食的现象也尤唐为甚,菜肴分高、中、低三个档次。高档为宫 廷宴用菜,最有名的要数烧尾宴了,烧尾宴是指士人刚做官或做官得到升迁, 为应付亲朋同僚祝贺,必须请一顿饭。尚书令左仆射韦巨源在家设“烧尾”宴1请唐中宗,肴馔丰美,世所罕见;宴会上的 58 道菜可以说是唐代市场上高档菜 的代表。李公羹是唐武宗时宰相李德裕创制的保健食品,用珍玉、宝珠、雄黄、 朱砂、海贝煎汁,每杯羹费钱三万!相比宫廷菜的极尽奢华,中档的官吏日用 菜稍显亲民,嫩肉爆炒浑羊殁忽生羊脍葫芦鸡 热洛河则是由于安禄山与哥舒翰 不和,唐玄宗为调和二人关系,用鹿血煎鹿肠制成“热洛河” ,令二人食用,希 望二人亲热和睦。 我们发现我国古代的上层

6、社会的饮食之所以奢华考究,主要是因为选材珍 贵,有些甚至是世界稀有,显然这些不是普通老百姓能够消受的起的,然而俗 话说劳动人民的智慧是强大的,市民普遍用菜价格低品位不低,还可达到食疗 的效果,千金圆是孙思邈首创的食疗用品,用黄豆芽制成丸子形状,可供妇女 怀孕后期服用,以利于产时分娩。百岁羹是荠菜汤,据说有益寿功效,所以人 们都爱饮。 现代人总觉得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繁荣昌盛的时期,因而人人往往误认 为宋代的经济相较稍逊,其实宋代的商业远比唐朝繁荣,唐代饮食业的营业时 间基本局限在白天,也就是说晚上就是一片“黑灯瞎火”的景象,这种严格控 制商铺空间和时间的坊市制度严重阻碍了饮食业的发展。宋朝废除

7、了坊市制度, 夜市非常盛行,使人们的休闲饮食娱乐大大丰富起来。此时不但出现了王楼梅 花包子、曹婆婆肉饼、郑家油饼、湖上鱼羹等著名风味食品,而且还注重食品 的形象和包装。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便生动的刻画了宋人的热闹非凡的市井 风貌。 四、走向成熟的明清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弱的时期,此时政治上中央集权增大,专 制皇权空前升级,以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为标志达到顶峰,经济上出现了资本 主义萌芽,但由于失去兼容并包的精神和闭关锁国的政策而被扼杀在摇篮。文 化上,政府严格控制言论,八股取士,许多文人为逃避现实,乐于从事饮食, 游山玩水、吃遍天下饕餮盛宴,达到空前高涨时期;同时又混入满蒙的特点, 饮食结

8、构有了很大变化,北方黄河流域小麦的比例大辐度增加,面成北方的主 食,明代又一次大规模引进马铃薯,甘薯;人工畜养的畜禽成为肉食主要来源。至高无上的宫廷皇族及贵族为了显示其尊贵无比的地位,在饮食上也是标 新立异。满汉全席是满汉两族风味肴馔兼用的盛大宫廷筵席,表明尊重两民族 的文化习俗,喻义着满汉一家。满汉全席达到清代宫廷菜宴的极致,从不同的 场合可分为(1)廷臣宴,是时由皇帝亲点大学士,九卿中有功勋者参加,固兴 宴者荣殊,皇帝籍此施恩来拢络属臣(2)万寿宴,帝王的寿诞宴,后妃王公, 文武百官,无不以进寿献寿礼为荣(3)千叟宴,是清宫中的规模最大,与宴者 最多的盛大御宴。乾隆五十年于乾清宫举行千叟宴

9、,与宴者三千人,即席用柏 梁体选百联句 而著名的贵族菜要数谭家菜了。其肴馔集南北烹饪之大成,既属广东系列, 又有浓郁的北京风味,在清末民初的北京享有很高声誉。谭家菜的特点是选材 用料范围广泛,制作技艺奇异巧妙,尤以烹饪各种海味为著。调味讲究原汁原 味,以甜提鲜,以咸引香;讲究下料狠,火候足。 老百姓的食谱就相形见绌了,小说金瓶梅侧面反映出了明代中等家庭 的饮食状况:早餐中餐为简单的点心,以粥、烧饼、馒头及各种饼类为主。副 食方面有煎面筋、酱菜类和荤食如鸡肉、鸡蛋等,韭菜和蒜的食用当时也很普2遍。 五、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特点 纵观历代饮食风貌,我们不难看出博大精深特立独行的古代传统饮食文化 与西方

10、相对粗糙的饮食的千差万别。其特点有如下: 第一,风味多样,四季有别。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 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 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 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 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 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二,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 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 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

11、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 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三,饮食结构有一定科学性。农耕文明下人们以五谷为主食,多食蔬菜 少肉类,保障了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摄取,有效预防了肥胖症引发的疾病。而 西方菜以肉食为主,近来兴起的快餐文化也使他们的体型变得臃肿,肥胖人群 与日俱增。 第四,饮食与各个文化领域相联系,使自身富有品味情趣。饮食与手工业 起源发展密切相关,如陶瓷的产生是因饮食的需要,产生了陶瓷文化。礼仪源 于饮食, 礼记。礼运:“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 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 的方式、进

12、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文学艺术源于饮食, 赋诗也是在宴饮中的文化内涵之一,将古诗句引入菜肴名称可谓出神入化、雅 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 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 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吉祥、鸿门宴、东坡 肉 第五,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与医疗保 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 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第六,饮食与政治联系,赋予了特殊的政治寓意。据说伊尹借“五味” “调 和”向商王阐述如何成为“天

13、子”的“圣王之道” 。韩非子也认为治理大国要十 分小心谨慎,如同烹饪小鱼那样不可随便搅动之。古礼规定统治阶级按照不同 等级享受不同的肉食,士以上可以享受公家供应的肉食,故将统治者称为“肉 食者” 。而老百姓一年只有重大节日或祭祖祀神的时候才能够吃肉,所以平民为 “蔬食者” 。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 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这些 思想早在先秦就已经形成,在礼记月令就有明确的记载,而且反对颠倒 季节,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当然也反对食用反季 节食品,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

14、吃饭,二是不吃反 季节食品,与当代人的意识正相反,有些吃反季节食品是为了摆阔。西汉时, 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西晋富翁石崇家也有暖棚。这种强调3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这种意识残留到现代 的大约仅有节日食俗了(中医中药里也有一些,但未受到重视)。 “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人 是“三才”之一,饮食是人类生活所不可少的、制作饮食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 规律。因此,不仅把味道分为五,并产生了“五味”说(其实人能感觉到的 “味”不止有五,但二三千年前,能分辨出五种也不算少),而且还削足适履 地把为数众多(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这一点

15、)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 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这使人感到荒诞。更令 人惊奇的是还有“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礼记郊特牲)。 并认为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 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因此在祭天时要严格遵循阴阳五行之说。这种 说法被后来的道教所继承,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如认为吃食物是 增加人体阴气的,如“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食气者寿”等,要修炼、要获 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谷”的境界。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者也。至中和,

16、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 什么叫“中”?不能简单地用“中间”来概括它。这个“中”指恰到好处,合 乎度。有点像河南话中的那个“中”。“和”也是烹饪概念。古文尚书说 命中就有“若作和羹,惟尔盐梅”的名句,意思是要做好羹汤,关键是调和 好咸(盐)酸(梅)二味,以此比喻治国。左传中晏婴(齐国贤相)也与 齐景公谈论过什么是“和”,指出“和”不是“同”,和是要建立不同意见的 协调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 的位置以繁衍发育。这种审美理想建筑在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之 上。这种通过调谐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 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对于追求艺术生 活化、生活艺术化的古代文人士大夫,尤其如此。 与“中和”相反的是极端,极端在烹饪上也不被视为正宗,那些“咸过头, 辣过头,酸过头”的食品虽然会受到一些身体处在不正常状态下的人们的追捧, 但从长远看来它对身体是有害的。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