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教学大纲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1019045 上传时间:2018-05-28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教学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中医学教学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中医学教学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中医学教学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中医学教学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学教学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教学大纲(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学教学大纲中医学教学大纲文档来自网络,是本人收藏整理的,如有遗漏,差错,还请大家指正!中医学教学大纲第一章 导 论目的要求一、明确西医院校学生学习中医学课程的必要性二、了解中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三、熟悉中医学四大经典著作及其基本内容四、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教学内容第一节 中医学的历史沿革一、中医学的起源:简要说明原始保健知识和医药技术的积累以及医学理论的确立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重点讲授具有代表性的中医学四大经典著作的基本内容三、中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及措施:四、中医方药学及针灸:五、临床医学分科的发展: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阐明中医学具有鲜明的整体观念,

2、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以及人与自然界和社会的统一性二、恒动观念:阐明中医学恒动观念的含义及其生理上、病理上和疾病防治的恒动观三、辨证论治:阐明中医学“证“的含义、辨证和论治的概念及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第三节 中医学的发展和展望一、中医学的发展现状:简要介绍建国以来中医药事业发展概况和科研成果以及中医学在国际的交流和贡献二、中医学的和展望:方法与时间课堂理论课 2 学时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第一节 阴 阳 学 说目的要求一、了解阴阳学说是古代一种哲学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观和自发的辨证观思想,是中医学的说理工具二、掌握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在中医学的应用教学内容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3、: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学说具有物质、运动、变化三大特性,具有朴素唯物观和自发辨证观思想(二)阴阳的基本特征:阴阳具有“背日“、“向日“和“水“、“火“的基本特性,是确定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依据(三)阴阳的普遍性和相关性、相对性和可分性:(四)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阴与阳之间存在着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的对立统一关系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用阴阳归属人体组织结构: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二)用阴阳概括生理功能:人的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对立的双方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协调平衡的结果(三)用阴阳说明病理变化:人体内阴阳之间失去了协调平衡

4、关系,就发生疾病(四)用阴阳指导疾病诊断:辨别声息、脉象分阴阳,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五)用阴阳指导疾病治疗:确定治疗原则和归纳药物性能、选用方药以及指导预防疾病等方法与时间课堂理论课 2 学时第二节 五行学说目的要求1、了解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2、掌握五行学说主要内容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教学内容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一) 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一指行列、次序;二指运动变化五行定义: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与之相关的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二) 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三) 事物的五行归类

5、:直接归类法,间接推演法(四) 五行的生克关系:五行相生、相克、制化、相乘、相侮的概念及规律和次序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解释生理现象:用五行特性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用五行生克规律阐释五脏的的相互关系(二)解释病理传变:用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说明五脏疾病的传变等(三)指导疾病诊断:(四)指导临床治疗:用五行的生克规律指导控制疾病的传变及确定治则与治法方法与时间课堂理论课 2 学时第三章 中医学的正常人体观目的要求一、掌握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系统连属,熟悉脏腑功能失常时所产生的病理变化,了解藏象学说的特点及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二、掌握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功能;了解精、气

6、、血、津液的病理表现及相互间的关系教学内容第一节 脏 腑概论脏腑的概念、分类和形态及功能特点一、五脏的主要功能及系统连属(一)心概论、主要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及系统连属:(二)肺概论、主要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及系统连属:(三)脾概论、主要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及系统连属:(四)肝概论、主要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及系统连属:(五)肾概论、主要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及系统连属:二、六腑的主要功能(一)胆概论、主要生理功能及病理表现:(二)胃概论、主要生理功能及病理表现:(三)小肠概论、主要生理功能及病理表现:(四)大肠概论、主要生理功能及病理表现:(五)膀胱概论、主要生理功能及病理表现:(六)三焦概论、主要生理功

7、能、三焦部位的划分及其各自的生理功能特点:三、奇恒之腑的主要功能奇恒之腑概论(一)脑概论、主要生理功能及病理表现:(二)女子胞概论、主要生理功能及病理表现:四、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一)脏与脏之间的相互关系:(二)腑与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三)脏与腑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节 精、气、血、津液概论一、精精的基本概念、分类、生成来源、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精与人的生长、发育、衰老、死亡密切相关二、气(一)气的基本概念:气作为一个医学概念指人体之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二)气的生成:(三)气的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四)气的运动:1、气机的概念:气的运动称

8、为气机2、气的运动形式:气运动的基本规律和脏腑之气运动的一般规律(五)气的分布与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定义、生成与分布和主要功能三、血(一)血的基本概念:血即血液,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二)血的生成:血主要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精和血之间还存在着相互资生和转化的关系(三)血的功能:营养滋润全身,血是神志活动物质基础(四)血的运行:心主血脉,肺朝百脉主宗气,脾主统血,肝主藏血四、津液(一)津液的基本概念: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涉及脾、肺、肾等多个脏腑的一系列生理活动(三)津液的功能:滋润濡养作用

9、,化生血液,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排泄代谢产物五、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精与气、血的关系:精能化气,气能生精,精能生血,血能化精(二)气与血的关系:1、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2、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血能生气(三)气与津液的关系:1、气对津液的作用: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2、津液对气的作用:津能化气,津能载气(四)血与津液的关系:血与津液相互渗透转化第三节 经 络目的要求1、熟悉经络的意义及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2、熟悉经络的功能与作用及经络系统的组成3、掌握十二经脉的命名、在体表的分布规律、走向和交接规律和表里络属规律,了解十二经脉流注次序4、了解奇经八脉、十

10、二经别、十五别络、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教学内容概 论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灸学的理论核心一、经络的意义及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一)经络的意义: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二)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脉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经络系统的组成二、经络的功能与作用(一)经络的生理功能:1、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2、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3、调节机能平衡4、感应传导作用(二)阐释病理变化:(三)指导疾病的诊断:(四)指导疾病的治疗与预防:三、十二经脉(一)十二经脉的命名:(二)十二

11、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三)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四)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规律:(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四、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五、经别、别络、经筋、皮部方法与时间课堂理论课 12 学时,其中第三节经络 2 学时,由针灸教师讲授第四章 病 因 病 机目的要求一、 了解邪正概念及发病机理二、 掌握六淫的定义、共同致病特点及风、寒、暑、湿、燥、火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三、 熟悉七情与五脏的关系及七情致病特点,了解疫疠及饮食劳逸致病四、 掌握痰饮、瘀血的定义、形成及致病特点教学内容第一节 病 因概论阐明病因的概念、病因的分类、病因具有相对的

12、特点和中医病因学的内容,说明致病因素与发病的关系一、外感致病因素(一) 六淫:1、 六气与六淫的概念和异同2、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转化性3、 风、寒、暑、湿、燥、火(热)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二)疫疠:疫疠的概念及疫疠与六淫的不同1、 疫疠的致病特点2、 疫疠发生与流行的因素二、内伤致病因素(一)七情:七情与内伤七情的概念,七情与五脏的关系七情致病的特点:1、 直接伤及内脏2、 影响脏腑气机3、 影响病情(二) 饮食:1、饮食不节2、饮食不洁3、饮食偏嗜(三)劳逸:过劳过逸影响脏腑生理功能而致病三、其他致病因素其他致病因素包括外伤、烧烫伤、冻伤、虫兽伤等四、可

13、致病的病理产物(一) 痰饮: 1、痰饮的形成: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与肺、脾、肾及三焦的关系2、痰饮的致病特点:痰饮可随气而行,全身内外上下无所不至痰饮病证的临床症状复杂,可分为痰证和饮证,在体内不同部位有不同证候表现(二)瘀血:1、瘀血的形成:瘀血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2、瘀血的致病特点:瘀血所致的病证极为广泛,常因阻滞部位不同而异还有共同特点:疼痛,肿块、出血、面黑、甲错、青紫、舌质紫暗瘀斑瘀点,脉细涩、沉弦、结代(三)结石:1、结石的形成:2、结石的致病特点:第二节 病 机概 论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病因的分

14、类、病因具有相对的特点和中医病因学的内容,说明致病因素与发病的关系一、正邪相争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是机体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的结果(一) 正邪相争与发病: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邪气侵袭是发病的重要条件,有是甚至可能起主导作用“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二)正邪盛衰与病邪出入:疾病发生后在其发展与变化过程中,正邪相争发生着力量对比上的消长盛衰变化1、 表邪入里:是指外邪侵入机体引发表证,而后内传入里,转为里证的病理传变过程2、 里邪出表:是批病邪由里透达于表的病理过程(三)正邪盛衰与虚实变化:是指体内邪正双方力量对比的盛衰,又决定虚与实的两种病理状态“邪气盛则实,精

15、气夺则虚“(四)正邪盛衰与疾病转归:二、阴阳失调阴阳失调即阴阳之间失去平衡协调之简称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内在根据(一)阴阳失调与发病:(二)阴阳盛衰与寒热变化: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标志之一阳胜则热,阴虚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三)阴阳盛衰与疾病转归:三、气机失常气机失常是在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机体内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紊乱,导致体内出现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的病理状态(一)气滞:是指气机郁滞而阻塞不畅的病理状态(二)气逆:是指体内气机升降失常,表现降之不降或不降反升或升之太过,使脏腑气机上逆的病理状态(三)气陷:是指在气虚的情况下,以气的上升不及和升举无力为主要特征的病理

16、状态(四)气闭:是指气之出入障碍,气不能外达,闭郁结聚于内,而出现突然闭厥的病理状态(五)气脱:是指气不内守,大量向外逸脱,从而导致全身性严重气虚不足,出现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方法与时间课堂理论课 4 学时第五章 四 诊 目的要求一、掌握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方法及四诊主要内容二、了解四诊的理论依据和四诊合参的意义教学内容概 论阐明四诊的概念、四诊的理论依据和四诊合参的意义第一节 望 诊概 论阐明望诊的概念、理论依据和注意事项望全身与局部神、色、形、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一、 全 身 望 诊(一)望神:神是意识、眼神、精神、言语、呼吸、面色、体态、动作等方面的概括“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的特点与临床意义(二)望色:观察面部皮肤色泽变化、五脏应五色及其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