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地方课程为载体 促学校特色之形成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984097 上传时间:2018-05-2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地方课程为载体 促学校特色之形成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以地方课程为载体 促学校特色之形成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以地方课程为载体 促学校特色之形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地方课程为载体 促学校特色之形成(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以地方课程为载体以地方课程为载体 促学校特色之形成促学校特色之形成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几年来,我一直很荣幸地执教家乡课,第一时间地站在综合课程的实践课堂中,全面地增进了自己对家乡的了解。今天,我更荣幸地能向各位专家同仁学习请教,聆听各位专家同仁的教诲指导。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下,开发和建设具有地方特点和农村特点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建立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的、富有灵活性和选择性的农村中小学课程体系,是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家乡婺源两门课程应运而生了。下面,我就

2、从以下三方面来谈谈我校在综合课程教学教研工作中的一点做法,请各位指正:一、 摆正国家、地方、学校三类课程的关系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类课程不是三个完全独立的部分,它们构成了学校课程的有机整体,拥有共同的培养目标,实现不同的课程价值,承担不同的任务,履行不同的责任,从不同的方面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学校课程的管理中,不应用国家课程挤占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的课时,应正确处理好这三类课程的关系,保证各类课程的合理比例,充分发挥它们对学生发展的不同价值。开齐开足各类课程是学校落实国家课程计划的基本要求。教导处制定出周密的常规要求,保证各类课程的顺利实施,并负责监督与全过程的管理与评价。杜绝随意

3、挤课,挪课的现象发生。二、 重视综合课程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综合课程的实施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光有改革的勇气是不够的,必须依靠集体的智慧来面对这一难题,光有改革的热情也是微不足道的,必须创建一种科学有效的教研体制,营造一种人人参与,积极探讨的教研氛围,才能解决实验过程中随时发生的问题。为此我们把教研活动的重心下移,充分挖掘学校的潜能,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初步建立了充满生机的校本教研制度,成立了综合课程教研组,负责组织开展综合课程教研活动。两年来,我们先后举行了“研究性学习会”“校本教材现场会”“婺源教材编写会”等大规模的教研活动及日常的校本教研活动。“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4、,在综合课程这块沃土上,学校、教师、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在婺源教材的编写上,我校有 6 篇文章获奖,在家乡征文中,我校有 8 篇论文获不同奖励;学生方面,有 3 篇有关彩虹桥的文章在小学生学习报及其它报刊发表,4 篇学生作文在市、县级作文比赛上获奖;由我亲自辅导的谁不说俺家乡美研究性课题在全市小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展示会上获一等奖。评审团一行亲临我校指导,给予了我校在综合课程教学教研工作上的高度评价。 三、 以地方课程为指引,开发特色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具有浓厚的中国本土特色,它是在中小学多年来实施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

5、课程开发策略,意思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自主开发一部分课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落实新课程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给学校的发展,给教师专业的发展,给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所以我校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课程实施计划,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在家乡婺源两门地方课程的指引下,集中力量开发了认识学校心中的古镇两门校本课程,供一、二、三年级使用,以作为高年级家乡教材的铺垫,为增进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奠定了基础。关于地方综合课程的教学教研其实是一个刚刚开始、急待探索的课题,很值得我们重视,更值得我们花大力气去尝试各种新方法,总结并积累切实可行的一整套经验,不断改进,相信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地方课程这一阵地,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结出累累硕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