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素质与和谐社会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978099 上传时间:2018-05-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的素质与和谐社会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的素质与和谐社会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人的素质与和谐社会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人的素质与和谐社会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人的素质与和谐社会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的素质与和谐社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的素质与和谐社会(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的素质与和谐社会人的素质与和谐社会蒋冰海 (2006 年 2 月刊)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新命题,五中全会根据形势的发展,又进一步提出“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并对和谐社会建设作出全面规划。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和以往任何一种所谓“传统和谐社会”是不同的。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活动都要为人民谋幸福。这就要求我们的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才能协调好国民经济内部的各种

2、关系,协调好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激发社会的活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不断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的目标,是为了人的更好生存与发展,同时,只有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的主体意识,才能有效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是一次利益关系的大调整,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价值选择冲突在所难免,这就会造成社会不和谐。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人们的竞争意识、效益原则、法制观念、自主精神等,不断有所觉醒与提高,有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3、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是以商品和物的依赖为基础的,容易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造成人格的自我分裂。所以,愈是发展市场经济,愈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愈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加强价值观教育。否则,让种种错误的价值观泛滥、物欲横流,人成了物的奴隶,我们就无法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价值观呈多元化趋势是难免的,重要的是要坚持价值观的一元化指导,用正确的理论武装人。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 ”我们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这个“根本”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评价、价值判断、价值取舍的基本思想体系,是世界

4、观、人生观中最具实践指导意义的部分。价值是通过人的社会实践实现的,人是创造价值的主体,在“价值世界”中,人的活动一方面受价值的支配和调节,价值是人们活动的动因;另一方面,人所进行的实践,又是为了创造价值与获得价值,所以,价值又是人们活动的目的。人的自身价值正是在这种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的人,总是把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联系在一起,在为社会造福中实现自身价值。当前,在我国经济与社会生活中,社会不和谐的方面,主要由于利益矛盾冲突诱发的各种社会问题凸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当然要对矛盾进行具体分析,并运用不同的方法加以处理和解决。在这里尤为重要的是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教育,特别是价值观教育

5、,提升大众理性,使人们学会运用理性精神冷静地面对各种社会矛盾,才能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加强社会的凝聚力,一心一意谋发展。开展价值观教育,也要注意进行社会价值的澄清工作,帮助人们理智地检查自己的行为方式,使人学有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旗帜鲜明地颂扬一切真善美的东西,勇于和善于揭露批评假恶丑的现象,并通过规划与制度加以治理。理性精神之可贵,就在于它可以说服人,统一人们的信念,整合社会的价值观,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这是一个社会最为宝贵的。努力提高人的素质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

6、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 ” (见2005 年 2 月 19 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这就教导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定要把提高人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放在重要战略地位。文化是人的灵魂。人只有在文化中才有自己的作用与地位。人类社会正是依靠文化才创造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推动社会的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就是要从提高人的科学文化与思想道德水平着手。人的精神是由真善美诸因素所构建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认真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并且,要努力创建学习型社会,使读书学习,追求知识,追求进步,成为一

7、种良好的社会风气。过去长时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应试教育,考核学校办得好坏,实际上是以升学率为标准的;看一个学生学得如何,也是以分数为标准的,这就必然造成智育第一,一切为了考试、升学。这种状况的存在与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密切相关。计划经济是典型的人治经济,一切由政府统管,要求教育为其培养相应的劳动者。素质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的崭新要求。知识经济以知识创新为特点,要求教育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是一个整体,其根本任务在于全面地培养人,塑造良好的人格。人格是人的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一个具有高尚人格的人,不仅有着丰富的情感,对人诚信友爱,而且有着深刻的

8、理性,善于运用理性认识和处理问题,使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人格理想和价值目标,马克思主义所讲的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是一致的。所谓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人所应该具有的素质全面提高与和谐统一。这正是人的个性得以更好发展的基础,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一个人只有内心世界的和谐统一,才能够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更好发挥作用。人的能力与创造精神,归根到底是由人的自身素质所决定的。积极促进人的“内化”人的精神素质是由真善美诸因素所构成的,但是,这并非说,人有了知识,或懂得一些道理,就一定会成为高尚的人,成为有真实能力的人。这还有一个“内化”问题。 “内化”也就是自我修养。生活中常有

9、这样的事例,有些人书读得很多,道理也懂得不少,但只会夸夸其谈,不会办实事,甚至成为书呆子;也有的人把知识、理论仅仅作为混饭吃的一种工具,或者用来进行个人钻营,这种人更难给社会带来什么新的色彩。要做到使知识、道理转化为人的素质,成为真实的人格,必须要有一个“内化”过程。这主要有两个条件:首先,有主观要求。就是学知识、学理论是为了提高自己素质水平,更好做人,更好做事,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抱着这种求知求学的态度,就能自觉地把所学的东西与自己的思想情感结合起来,成为有血有肉的东西。其次,有客观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个人的才能、本事,当然离不开书本知识,但是,只有把书本知识运用

10、到实践中去,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成为真实的本领。 “内化”就是要化理论为理性、为德性、为智慧、为方法,成为具有高素质的人。构建和谐社会,才能创造良好社会环境,促进人的“内化” ,提高人的素质。古希腊哲学家说过:“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好。 ”这是一条具有深刻内涵的哲理。 “看得见的和谐”就是人用眼睛可以看到的,比如一个人五官长得端正,就会给人一种和谐的直觉的美感,用不着想得很多。 “看不见的和谐”是事物内部结构深层的和谐,一般说来,用肉眼是看不到的,只有用“心”才能体会到。为什么“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好”呢?因为它具深层的内涵,看得见的和谐实质上是由看不见的和谐所决定的。这就是“慧中而秀外” 。这就教导人们,要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努力提高人的自身素质,只有人内心的和谐发展,才能更好建设和谐社会。一个人格低下,内心龌龊的人,是不可能创造出真正和谐的美好事物的。即便有某种偶然出现,那也是一种假象,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看得见的和谐与看不见的和谐是辩证的统一,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人只有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实现自我和谐,才能更好构建社会和谐;社会的和谐生活,又会对人产生积极的影响,促使人更好进步。人与社会就是在这种辩证关系中,实现无限发展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