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和托尔斯泰的人文主义比较分析

上传人:正** 文档编号:40962760 上传时间:2018-05-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雨果和托尔斯泰的人文主义比较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雨果和托尔斯泰的人文主义比较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雨果和托尔斯泰的人文主义比较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雨果和托尔斯泰的人文主义比较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雨果和托尔斯泰的人文主义比较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雨果和托尔斯泰的人文主义比较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雨果和托尔斯泰的人文主义比较分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雨果和托尔斯泰的人文主义比较分析雨果和托尔斯泰的人文主义比较分析副标题是以悲惨世界和复活为例关键词:关键词:悲惨世界 复活 人文主义 正文:正文:一、一、人文主义的内涵人文主义的内涵人文主义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一种新的生活态度和思想理念,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而作为历史概念的人文主义,则指在欧洲历史和哲学史中主要被用来描述

2、14 到 16 世纪间较中世纪比较先进的思想。一般来说今天历史学家将这段时间里文化和社会上的变化称为文艺复兴,而将教育上的变化运动称为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也是一种哲学理论和一种世界观。人文主义以人,尤其是个人的兴趣、价值观和尊严作为出发点。对人文主义来说,人与人之间的容忍、无暴力和思想自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最重要的原则。 现代的人文主义开始于启蒙运动,在启蒙运动中人文主义被看做是不依靠宗教来回答道德问题的答案。在启蒙运动的人文主义中,超自然的解释一般被忽略,人们将这种人文主义也称为 “世俗人文主义 ” 。 二、从二、从悲惨世界悲惨世界看雨果的人文主义看雨果的人文主义贯穿雨果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

3、想是人道主义,以爱制“恶”,悲惨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艺术风格,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1、 对贫苦人民的不幸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2、 以满腔热情歌颂了共和党人的英勇斗争精神,表达了他的人道主义理想。 3、谴责了资产阶级的法律。现存法律是低级法律,使罪犯重复犯罪,而人道主义才是高级法律,使罪弃恶从善、终止犯罪。 4、塑造了人道主义最高理想“冉阿让”。 5、人道主义的局限性:借人道主义感化统治阶级的矛盾,这是不可能的、悲惨世界是雨果杰出的一部具有浪漫因素的现实小说,作者描绘了十九世纪法国的广阔的生活画面,反映了被压迫人民所受的痛苦和凌辱,写出了许多社会问题。正

4、如他在“作者序”中指出的“当代社会三个急待解决的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赢弱。”这也是小说向我们所展示的世界。 整部作品对下层人物的的描写占了主导地位,冉阿让,芳汀、珂赛特、珈弗洛什都是受尽苦难和迫害,被社会遗弃的人,作者在描写他们悲惨生活的同时,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现实。 但作者在探索社会出路问题时,更多的把社会问题归结为道德问题,因而宣扬“善良、仁慈、博爱、感化”贯穿了整本书,使得冉阿让成为了悲惨世界中一道灿烂的人道主义光芒,为着个黑暗的世界点亮了希望之光。(一)米里哀主教光辉的圣人米里哀主教是雨果理想中善的化身,他收留冉阿让以仁慈感化他,使一心要

5、报复社会的冉阿让变成了一个乐善好施、广施济贫的市长。 作为仁爱化身的米里哀主教,他在当时社会中是地位显赫,进银颇丰的,而他把这一切都施舍出去,它的出发点是改变穷人的生活。他处处行善,处处劝人行善,筹集款项帮助最需要的人;他家的门随时都向需要它的人敞开,就像他的心一样,努力发掘慈悲。当然,他所做的一切赢得了下层人们对他的尊敬和爱戴,被誉为卞福良主教。 米里哀主教也有坚定的立场保王党,他仇视革命,仇视革命所带来的,所遗留的一切东西,其中包括国民公会代表 G,代表 G 离群独居,深入简出,那是一个孤独的灵魂,而那个灵魂即将离开人世之时,需要慰籍,这是主教的看法。带着仇恨的恶感,主教去感化他的灵魂,可

6、这次见面究竟是谁感化了谁,究竟是谁说服了谁,究竟是谁改变了谁?在那个王权宗教主宰的社会秩序下,仅仅靠信仰,人道是无法冲破严酷的社会秩序的,是不能改变人们的悲惨地位的而暴力革命呢,主教是决不会赞同的。可是,米里哀主教的信念,立场似乎动摇了,他的所有举止,行为不可能改变混乱的社会秩序,他所能做的只是更加仁慈亲切,他只能尽他所能改善穷人的生活,却永远不能撼动那罪不可赦的社会秩序。米里哀主教精神的变动正体现了作者雨果的思想矛盾,雨果反对暴力,反对革命,妄想通过改良来改变社会秩序,妄想通过作品中所展现的仁爱,人道,宽恕,舍己,奉献来感动读者,来感染一切人,达到和平富足国家的目的。(二)冉阿让的人文主义道

7、路冉阿让是个失业工人,他诚实、善良。为了挨饿的外甥,他偷了一块面包,被判5 年苦役。后因不堪忍受非人的监狱生活,屡次逃跑,因而被加重刑罚,服19 年苦役。出狱后仍受警察的追逐,遭到社会的冷遇。残酷的现实使他产生了对人、对社会的强烈憎恨,蓄意报复。冉 阿让的经历体现了当时法国人民的悲苦,是难以忍受的贫穷逼他堕落。这是那个时代法国历史的真实写照,有着深刻的典型意义。他虽受到米里哀主教的热情款待却以怨报德,偷走了主教家的银器。米里哀主教宽厚待人,使他免于再次入狱。为此他深受感动,决心弃恶从善。后来成为大富翁,又当上了市长。他好善乐施,满怀仁爱之心。他所在的城市成为没有失业、没有贫困和苦难的“乐园”。

8、后来,他因救助别人,遭到通缉,到处飘泊,受尽不白之冤,在痛苦和孤独中度过晚年,临终时才得到亲友的理解。作者对冉 阿让精神复苏和道德升华的描述,虽然体现的主要是自己的主观意图,是他对人类的善意和关于改造社会的主张,但有关劳动者善良、纯朴本质的描写,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真实。冉阿让的苦难遭遇是千千万万劳动者悲惨生活的缩影。作家通过冉阿让的形象反映了穷苦人民的深重灾难,揭露和控诉了当时社会的罪恶,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三三、 、从从复活复活看列夫托尔斯泰的人文主义看列夫托尔斯泰的人文主义复活是托尔斯泰的晚期代表作。这时作家世界观已经发生激变,抛弃了上层地主贵族阶层的传统观点,用宗法农民的眼光

9、重新审查了各种社会现象,通过男女主人公的遭遇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一幅幅沙俄社会的真实图景:草菅人命的法庭和监禁无辜百姓的牢狱;金碧辉煌的教堂和褴褛憔悴的犯人;荒芫破产的农村和豪华奢侈的京都;茫茫的西伯利亚和手铐脚镣的政治犯。托尔斯泰以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对当时的全套国家机器进行了激烈的抨击。目的在于揭露悲剧的社会根源,同时也在于揭示那为普通人所特有的不可摧毁的精神气质。(一)聂赫留朵夫的复活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在读大学时是一个思想进步、道德高尚、有着伟大抱负的纯洁青年,贵族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使他变成了“堕落的、定型的自私自利者。 ”聂赫留朵夫诱奸玛丝洛娃后,只扔下一百卢布就把她抛弃了,造成她一生的

10、悲剧。法庭上,他被玛丝洛娃的冤案震惊而醒悟,开始认识到自己犯了罪。在为玛丝洛娃冤案奔走上诉的过程中,他多次探监,了解到大量冤案;他看到了沙俄官僚的昏庸、凶残,认为他们才是真正的罪犯;在自己的庄园,他看到了地主贵族的特权给人民造成的贫困;在和普通农民的接触中,他感到他们才是真正的上流社会;和马车夫的谈话,又使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给改革后的农民带来的灾难。聂赫留朵夫不仅认清了自己近些年的堕落,更认清了社会现实各方面的黑暗。这一切使他的思想感情与贵族上流社会越来越格格不入,最后他突破了贵族思想的局限,谴责贵族阶级,否定贵族传统观念,放弃贵族特权,跟自己的阶级决裂。但聂赫留朵夫的思想变化历程是步履艰

11、难的。他打算同玛丝洛娃结婚,最初抱着一种赎罪心理,接着又产生了施恩于人的骄傲;他打算降低土地的租金,以减轻农民的苦难,但又怕影响自己的生活,他每前进一步都充满矛盾。最后,他放弃舒适的生活,跟玛丝洛娃到西伯利亚,玛丝洛娃和西蒙松结婚后,他在福音书中找到了灵魂的归宿,完成了自己的“复活” 。(二)卡秋莎玛丝洛娃的复活女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本是一个贵族地主家的养女,她被主人的侄子、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公爵诱奸后遭到遗弃。由此她陷入了苦难的生活,她怀着身孕被主人赶走,四处漂泊,沦为妓女达八年之久。后来她被人诬陷谋财害命而被捕入狱。十年后,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审理玛丝洛娃的案件。他认出了被告就是十

12、年前被他遗弃的玛丝洛娃,他受到了良心的谴责。为了给自己的灵魂赎罪,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 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玛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与她同行。途中,传来了皇帝恩准玛丝洛娃减刑的通知,苦役改为流放。这时的玛丝洛娃尽管还爱着聂赫留朵夫,但为了他的前途,拒绝了他的求婚,与政治犯西蒙松结合。玛丝洛娃作为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下层妇女形象,她是人类苦难的象征。她的复活,是对她在病态社会中被迫染上的恶习的纠正。她的性格也是那个时代下层人物的一种代表。玛丝洛娃是作者笔下第一个平民出身的主人公,作者以深厚的同情和关注,把她作为正面人物重点刻画,这正是作者世界观转变的表现,体现了作者的民主主义和人道

13、主义思想。四四 、总总结结雨果是一个热忱的民主主义者,一个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他幻想用人道主义思想来改造这个社会,通过人道主义方式来缓和阶级斗争和革命。希望用仁慈、博爱作为改造社会的药方,这当中反映着他所处社会局限性。雨果的人道主义寄托着一个美好的愿望,他同情那些受压迫民族,并为他们的权利勇敢地斗争。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贯穿在他的作品当中,对下层人民所遭遇的事给予的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对革命的热情,但当中又表现出革命当中不合理的因素,这些无一不是在阐述他的人道主义思想。 雨果的人文主义思想主要是:1、同情人民苦难,控诉社会黑暗 雨果以人道主义作为武器,对当时社会中不合理的现象作出无情的批判,

14、对弱势人群的穷困潦倒表现出了极大的同情,他坚持用“善与恶”的冲突来解释社会中存在的种种现象。他认为世界是两种原则善与恶的斗争舞台,并把所有的矛盾都归结为善与恶的对立,而恶终将会被打败,恶会走向善。 2、坚持向上乐观的信念 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中的乐观向上的信念在他的作品中更是描写得淋漓尽致,雨果对人类前途充满信心,他坚信人类会有光明美好的未来。在悲惨世界中,代表法律正义的警察沙威,最后在法律与人道精神的决择时,他选择了后者,这让法律在人道精神面前表现出人道主义极强的感化力。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思想,在人类精神世界中,法律无法比拟的精神力量。 雨果要表现的向上乐观精神,在作品中的那些由恶走向

15、善,恶的力量最终被善的精神击破的浪漫精神。他对社会未来的追求,对人民的关爱,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以希望,也体现了雨果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3、歌颂人民革命 首先,雨果所说的革命是资产阶级的革命,而非无产阶级革命,雨果的人道主义其实也就是资本主义的人道主义,在当时来说,资产阶级的革命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范畴,因此,在革命之上还有人道主义是正确的。 其次,雨果的话寄托了他的人道主义理想,“革命是为了恢复人的天性”。在他认为,人道主义要的就是人善良的本性的回归,在悲惨世界里,冉阿让受主教的影响,变成了一个乐善好施的人, 最后,革命需要暴力,但暴力并非万能。在雨果看来,革命的利益固然合理,也是正确

16、的,但未必是人性的,革命更多的时候是通过非人性的手段来达到其目的,认为革命是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但却往往被少数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同时雨果也认为,革命是以为达到某种目标而以非人道的手段对践踏和侵犯“少数人”的利益,这种做法显然是非人道的。 雨果的人道主义理想追求的是博爱,主张用感化教育来解决社会存在的问题,这在雨果的作品中表现为较多,如加西莫多被感化,冉阿让被除感化,甚至代表法律正义的警察沙威也被感化。而在托尔斯泰的思想中,除了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以外,还热切鼓吹悔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 “勿以暴力抗恶 ”、“道德自我完善 ”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 “博爱”思想,人们称之为 “托尔斯泰主义 ”。1 道德的自我完善 在托尔斯泰看来,道德的自我完善便是抛弃利己主义,投身到利他主义中来。一个人,如果仅仅为自己而活,为了自己而不惜牺牲其它人幸福的权利,那就是一个不道德的人,还没有找到生命的意义的人,而生命的真正意义就是在于为了他人牺牲自己。 如果想做一个道德完善的人,需要经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