袪湿剂笔记—清热祛湿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894069 上传时间:2018-05-27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袪湿剂笔记—清热祛湿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袪湿剂笔记—清热祛湿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袪湿剂笔记—清热祛湿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袪湿剂笔记—清热祛湿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袪湿剂笔记—清热祛湿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袪湿剂笔记—清热祛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袪湿剂笔记—清热祛湿(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袪湿剂笔记袪湿剂笔记清热祛湿清热祛湿笔记 袪湿剂清热祛湿 一、茵陈蒿汤伤寒论一类(治疗湿热黄疸的基础方)【组成】茵陈六两(18g) 栀子十四枚(12g) 大黄二两(6g),去皮【用法】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功用】清热,利湿,退黄。【主治】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无汗或但头汗出,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微满,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能够泄热,利湿,退黄。适应症临床表现为阳黄身热,面目、周身黄如桔色,小便黄赤短涩,大便不畅(或秘) ,腹微满,口渴胸闷,烦躁不安,或有头汗出,别处无汗

2、,苔黄腻,脉滑数。是主治湿热发黄的一张卓效方剂。【方解】本方为治疗湿热黄疸之常用方, 伤寒论用其治疗瘀热发黄, 金匮要略以其治疗谷疸。病因皆缘于邪热人里,与脾湿相合,湿热壅滞中焦所致。湿热壅结,气机受阻,故腹微满、恶心呕吐、大便不爽甚或秘结;无汗而热不得外越,小便不利则湿不得下泄,以致湿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溢,浸渍肌肤,则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湿热内郁,津液不化,则口中渴。舌苔黄腻,脉沉数为湿热内蕴之征。治宜清热,利湿,退黄。方中重用茵陈为君药,本品苦泄下降,善能清热利湿,为治黄疸要药。臣以栀子清热降火,通利三焦,助茵陈引湿热从小便而去。佐以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导瘀热从大便而下。三药合用,

3、利湿与泄热并进,通利二便,前后分消,湿邪得除,瘀热得去,黄疸自退。君 茵陈 清热利湿,利胆退黄,疏肝臣 栀子 清热泻火,利胆退黄(清泄三焦湿热并可退黄)佐 大黄 泄下热结,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利胆退黄(通利大便,导热下行)茵陈长期以来,是治黄疸的首选药物。不管是湿热黄疸、寒湿黄疸,都可以用茵陈。茵陈有较好的利胆退黄作用,可以清热利湿,还有疏肝作用。茵陈有疏肝作用,疏肝有助于利胆(比如张锡纯的镇肝熄风汤【治风剂平熄内风】 ) ,同时茵陈清热利湿,有助于消除引起黄疸湿热的病因。给湿热以出路,使湿热从小便排出。所以茵陈在茵陈蒿汤里的作用,一个针对治病之因,那就清热利湿,一个疏肝有助于利胆。 茵陈苦平

4、微寒,寒能清热,苦能燥湿,既能发汗使湿热从汗而出,又能利水使湿热从小便而去,是治疗黄疸的要药。它与苦寒泻火、通利小便的栀子同用,则能直导肝胆湿热出小便外泄。大黄苦寒泄热,荡涤胃肠,不但能协助茵陈、山栀以泄郁热,并能通大便以泻结实。三药都是苦寒泄利之品,三药相配,使湿热之邪从二便排泄,对身热、便秘的阳黄热症,湿去热除,则发黄自退。 【病机】黄疸要分阴黄和阳黄。以湿热为主的,一般称为阳黄。寒湿呢,称为阴黄。寒湿往往都阳气不足,不能温化。水湿郁滞,又发黄了。湿热都是湿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溢发黄。 湿热证,首先要分清湿和热的多少,有湿重于热的,有热重于湿的,有湿热并重的。黄疸也是要区分这个。茵陈蒿汤治疗

5、的湿热黄疸,是湿热并重。 湿热交蒸产生黄疸的过程,首先外邪入里,邪正相争要化热。本身脾胃就有湿浊的基础。比如运化能力差了,或水湿肢体,脾胃湿多本身内阻,湿不得下泄,湿没有出路。外邪入里化热,湿浊阻滞而湿又不能够及时的排泄,这样湿热就会交蒸,交蒸在中焦。湿热,特别内在的湿热,都是以脾胃为病变中心的。湿热交蒸就要熏蒸四旁,气机阻滞,胆汁正常的疏泄发生障碍,外溢肌肤,就成发黄。这是湿热熏蒸肝胆使胆汁外溢发黄。这是茵陈蒿汤黄疸形成的基本机理。 这里涉及到一个湿热交蒸,熏蒸肝胆,除了胆汁外溢发黄,形成黄疸之外,它可以伴随一系列的湿热表现。湿热很炽盛,可以发热。如果热邪较重伤津,可以口渴欲饮。如果湿热熏蒸

6、没有向体表熏蒸,这时外邪还没完全入里,可以无汗。即使湿热熏蒸出汗,往往但头汗出,上部头部出汗为主,不会全身出汗。湿热阻滞气机,使中焦气机升降失常的,也可以恶心呕吐。这里我们提到湿热引起的呕吐。腹部微微胀满,也是湿邪阻滞气机所造成。大便不爽或密结,这都是中焦湿热阻滞在胃肠。如果和胃肠糟粕相结合,就会造成大便秘结。阻滞气机,气机不利,大便不爽。小便短赤,中焦湿热下注。影响膀胱气化,可以造成小便短赤。一般舌像、脉像,舌苔多为黄腻,湿热舌苔多为黄腻。脉来沉数或滑数,因为这是湿热并重,沉数滑数反映出热像明显。苔黄腻了,因为他往往有一定的发热了。这是湿热黄疸的比较典型的一些表现。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湿

7、热黄疽之常用方,其证属湿热并重。临床应用以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舌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为辨证要点。湿热黄疸是个阳黄证。鲜明黄色,历来形容“黄色鲜明如橘汁色” 。阳黄,比较明亮,阴黄证黄而晦暗,怎么知道它是阳黄,是湿热呢?从舌苔,舌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这是实证为主。【加减变化】1.若湿重于热者,可加茯苓、泽泻、猪苓以利水渗湿;2.热重于湿者,可加黄柏、龙胆草以清热祛湿;3.胁痛明显者,可加柴胡、川楝子以疏肝理气。【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急性黄疽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钩端螺旋体病等所引起的黄疸,证属湿热内蕴者。“茵陈附子干姜汤”(医方集解),是本方去山栀、大黄,加附子(36 克

8、)、干姜(6 克)而成。它是主治阴黄的一张方剂。所谓阴黄,是指身目黄色如烟熏、身寒体重、胸痞腹胀、口淡便溏的症候。这种症候,多为脾土虚寒、中阳不运,它与阳黄胃肠热者截然不同。所以其治疗只宜温脾运中,方中附子、干姜即是为此而设。茵陈虽微有苦寒,但得姜、附之温,则专治黄疸而无苦寒伤脾之弊。在临床上阴黄远比阳黄难治,如其日久不愈,则易引起大腹水肿,以致不治。这一点不可不知。“栀子柏皮汤” 伤寒论 ,是由栀子、黄柏、甘草三味所组成。主治身黄发热、腹不胀满、二便自调的病症。方中不用大黄,是因为大便自调,而无里实可下。黄柏清利湿热的功能甚强,现与清热退黄的栀子同用,则相得益彰,利导湿热从小便而出。甘草一药

9、,不但能解毒泻火,并有利于利小便。可见此方利小便的作用较茵陈蒿汤为强。 【药理作用】1、观察了茵陈蒿汤醇提物中氯仿萃取部位的五个薄层区带对 D-GalN 诱导的离体大鼠肝细胞损伤的影响 用苯:甲酸乙酯:甲酸:甲醇:水=3:1:0.2:0.5:0.5 作为展开剂,在硅胶薄层板上点样分离茵陈蒿汤醇提物的氯仿萃取部位,得到 5 个薄层区带,R-f 值分别为 0.90、0.82、0.48、0.41、0.20,观察其对 D-GalN 诱导的离体大鼠肝细胞损伤的影响。结果:薄层层析区带 4(R-f0.4)和5(R-f0.2)有降低 ALT 活性的作用,未观察到区带 1(R-f0.9)、2(R-f0.82)

10、和 3(R-f0.48)有抗离体肝细胞的化学损伤作用。结论:茵陈蒿汤保肝作用的效应薄层层析区带 R-f 值分别为 0.41 及 0.20,提示该两个区带属于茵陈蒿汤保肝作用的成分及成分群。 2、用 75%乙醇分别提取茵陈蒿、栀子、大黄及茵陈蒿汤,观察其对 D-GalN 诱导的大鼠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结果:茵陈蒿醇提物对 D-GalN 诱导的大鼠肝细胞损伤 ALT 升高的降低作用优于茵陈蒿醇提物、栀子醇提物及大黄醇提物。结论:茵陈蒿汤保肝作用可能是茵陈蒿、栀子、大黄共同作用的结果。 3、探讨茵陈蒿汤保肝作用的效应物质基础:用氯仿、乙酸乙酯分别萃取茵陈蒿汤醇提物得到氯仿部位、乙酸乙酯部位及剩余乙

11、醇提取物,观察其对 CCl-4、D-GalN+LPS 和 BCG+LPS 诱导的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氯仿部位及乙酸乙酯部位有降低 ALT 活性的作用,茵陈蒿汤醇提取物氯仿萃取部位优于乙酸乙酯及醇提部位。结论:茵陈蒿汤保肝作用的效应物质可能富集在醇提物的氯仿萃取部位。4、比较茵陈蒿汤乙醇提取物与水提取物对 CCl-4 导致的肝损伤小鼠的保肝效果:以 CCL-4 造小鼠肝损伤模型,用比色法检测两者对肝体比、总胆固醇(CH)、谷丙转氨酶(GPT)、甘油三酯(TG)和丙二醛(MDA)等指标的抑制作用。结果:茵陈蒿汤乙醇提取物对以上诸指标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水提取物(P-K-ATPase 和尿量及

12、尿中Na;、K;浓度的作用,结果显示:“三仁“能显著升高ANP(p-K-ATPase(p;浓度(p;无影响.提示:通过提高 ANP 从而排 Na;利尿,以及促进 Na-K-ATPase 功能可能是三仁汤“祛湿“的作用机制.附方、藿朴夏苓汤感证辑要引医原 【组成】藿香二钱(6g) 川朴一钱(3g) 姜半夏一钱半(4.5g) 赤苓三钱(9g) 杏仁三钱(9g) 生苡仁四钱(12g) 白蔻仁一钱(3g) 猪苓三钱(9g) 淡香鼓三钱(9g) 泽泻一钱半(4.5g) 通草一钱(3g)【用法】水煎服。【功用】解表化湿(藿朴夏苓汤它有解表化湿,解表比较突出。) 【主治】湿温初起,身热恶寒(表证明显,表湿,

13、伤湿),肢体倦怠,胸闷口腻,舌苔薄白,脉濡缓。湿温初起,也就是说这个外来伤湿,内在有湿邪阻滞气机,突出表里同病的,这方在三仁汤基础上加强解表的作用。藿朴夏苓汤,在夏天暑湿季节,这种外感常用。按: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据感证辑要卷四补。“藿朴夏苓汤”实际上是在三仁汤基础上,加减组成。杏仁、苡仁、白蔻仁这三仁仍然有,它竹叶、滑石没有用,但是加了赤茯苓、猪苓、泽泻,增加了利水力量。同时它有藿香、半夏、赤茯苓,藿朴夏苓,藿香表里同治,这个方表邪比较明显。再加淡豆豉,又有一定的透表作用。 【方解】藿朴夏苓汤出自医原 ,能宣通气机,燥湿利水,主治湿热病邪在气分而湿偏重者。方中香豉、藿香芳化宣透以疏表湿,使阳

14、不内郁;藿香、白蔻仁、厚朴芳香化湿;厚朴、半夏燥湿运脾,使脾能运化水湿,不为湿邪所困。再用杏仁开泄肺气于上,使肺气宣降,则水道自调;茯苓、猪苓、泽泻、苡仁淡渗利湿于下,使水道畅通,则湿有去路。全方用药照顾三焦,以燥湿芳化为主,开宣肺气,淡渗利湿为辅,与三仁汤结构略同,而利湿作用过之。【药理】方中藿香具有抗菌、抗病毒、助消化、解痉、镇痛、镇吐、抑制胃肠推进运动、促进胃肠功能正常化、抑制锌异常所致的肠道损害等作用;杏仁、半夏、白蔻仁等具有平喘、镇咳、化痰等功能;厚朴、半夏、蔻仁等还有助消化作用;茯苓、泽泻、猪苓、苡仁等具有较强的利尿作用;淡豆豉具有降温作用。【运用】症见患者高热,头重身困,少汗,并

15、感胃脘部痞满,口淡口苦,不思饮食,面色萎黄,舌淡暗,苔黄腻,脉濡数。证属外感湿邪,湿阻气机,郁久化热。治以清热利湿。方选藿朴夏苓汤加减:藿佩梗各 12g,川朴 10g,半夏 10g,猪茯苓各 15g,黄连 6g,栀子10g,白豆蔻 6g,杏仁 10g,砂仁 5g(后下),生苡仁 30g,每日 1 剂,水煎服,分早晚 2 次服。患者服下一剂药后,即开始出汗,解大量黄色小便,高烧退去,头身困重减轻。继服二剂,症状完全消除,恢复正常。【治疗案例】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于夏至以后,立秋以前。如素问热论篇所说:“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因暑季气候炎热,热蒸湿动,使空气中湿度增加,

16、故暑邪为病,常兼挟湿邪以侵犯人体,其临床特征,除发热、烦渴等暑温症状外,常兼见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塘泻不爽等湿阻症状。中医治湿有三法,即芳香化湿、苦温燥湿、淡渗利湿。藿朴夏苓汤集治湿三法为一方,外宣内化,通利小便,可谓治湿之良方。沈老辨证精准,用药轻灵,能于重症前敢用轻剂,用芳香辛散,宣化表里湿邪之藿朴夏苓汤加清热解毒之黄连、栀子,既利湿又清热,能开上、畅中、渗下,宣化表里之湿邪,正如石芾南所言:“湿去气通,布津于外,自然汗解” 。“腹胀”患腹胀不思饮食近半载,开始感觉腹胀不适,即四处求医,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迭服中西药不效,反而渐行加重,不思纳谷,食则腹胀更甚,得暖则舒,大便不畅,数日一行,舌苔灰黄厚腻,脉细软无力。综合四诊,认定证属寒湿困脾,久则损伤脾阳,治拟温中化湿,方选藿朴夏苓汤合附子理中汤化裁:淡附片 10g,淡干姜5g,炒白术 10g,太子参 12g,炙甘草 4g,炒苡仁 15g,藿佩梗各12g,云茯苓 12g,白豆蔻 5g,法半夏 10g,陈皮 6g,炒枳壳 6g。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