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椋鸟》教学设计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87476 上传时间:2017-08-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灰椋鸟》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灰椋鸟》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灰椋鸟》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灰椋鸟》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灰椋鸟》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灰椋鸟》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灰椋鸟》教学设计(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设计方案学校: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 年级:五年级学科:语文 课题:灰椋鸟 教时:1 课时 设计者:张军 日期:2010.12.16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初步把握记事类写景文的段落结构。2.能运用前期景物类文体品读的方法结构,在互动交流中推进体悟,感受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热闹场面,逐渐提升阅读能力。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品读,初步掌握动态的场面描写的方法结构。制定依据教材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多篇描写景物的课文,这些美文为学生们展现了一幅幅形象逼真、令人陶醉的画面,让学生们在阅读中感受大自然无偿的馈赠以及给我们带来的无穷乐趣。但是,在学了

2、多篇写景类的文章后,我们发现,学生能读能背,也掌握了写景类文章的一些写作方法,却没有形成写景类文体“类”的结构,难以实现能力迁移。进入五年级,教材安排了一组以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等三篇典型的景物类课文。在整个单元教学中,我们运用“长程两段式”的教学策略,过程中再次渗透景物类文体类结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景物类文章的特点和阅读的方法策略,提高学习景物类文体的体悟水平。我们发现,学生在经历了这一组类课文的学习后,不仅掌握了景物类文章的一些写作方法,还初步形成了景物类文体“类”的结构,同时也逐步实现了能力迁移,并且能够自主地把方法结构前移运用到预习环节中,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黄山奇松黄果树瀑

3、布莫高窟等三篇课文是一组以“描写景物为主题”的美文。它们从锦绣山川和文化艺术的角度进行文字描述,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综观整个单元三篇描写景物的文章,虽然侧重点各有不同,但都是对自然或人为景物的描绘,移步换景,主要是静态的描写。但我们知道小学的写景类文章除了这种对自然或人为景物的描绘之外,还有一些是对景物活动的场面描写。何谓景物的场面描写?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环境中以展现景物活动为中心的画面描写,主要是动态的描写。如以前学过的鸟岛 台湾的蝴蝶谷 燕子等。虽然在低中段,学生接触过此类文章,初步感悟了对这样景物活动的场面描写的阅读方法。但这样的阅读还没有形成初步的类结构意识。如何让学生能在近

4、期学习写景类课文的基础上,积累经验,形成与此相应的知识结构、内容结构和方法结构,实现能力的迁移,能自主阅读此类文章?基于以上考虑,我选择了灰椋鸟这篇比较典型的对景物场面活动有细致描写的课文,力图通过它和本单元写景类文章景物特点描写方法的比对,让学生能够发现场面描写和景物描写之间的异同,初步明确场面描写的方法结构,形成类结构意识,提升学生写景类文章学习的综合能力。灰椋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叙事写景的散文,文中记叙了“我” 和同伴在一个电视录像的吸引下来到林场观看灰椋鸟归林的壮观热闹场面,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以及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这篇文章与一般的写小动物的文章相比,它没有落入俗套

5、地介绍灰椋鸟的形态、习性、繁殖等常识,而是向读者展示了百鸟归林的壮观、温馨和闹林的热烈欢腾的场面,展现了灰椋鸟的生机与活力,给人以无限的美感。与低中段学过的有场面描写的鸟岛 台湾的蝴蝶谷 燕子相比,文章语言更为精炼,对场面的描写更加生动细腻,角度更为广泛,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更为复杂。 与近期学过的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相比,最大的不同:这三篇都是对自然或人为景物的描绘,主要是静态的描写。而灰椋鸟展现的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环境中以景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的描写,主要是动态的描写。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将这篇课文划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一方面试图通过品词析句、情境体验、想象画面等感悟灰椋鸟归林壮观的场

6、景,体会作者的情感;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的表达方式、场面描写的方法、修辞的表达效果等,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力,初步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结构。第二课时的教学定位于“读写结合”,迁移运用作者描写灰椋鸟归林场面的写法结构,进行一段场景的仿写,互评互议,在仿写中不断内化方法结构,提升学生景物类文章学习的综合能力。学生分析一、学习习惯分析(一)已有的1.预习习惯:学生预习习惯在五年级之前已经初步养成。从本学期接班开始,已由只停留在表面、做得不深入、不扎实,向明确的要求,逐步做实做好发展。预习时不仅仅是读熟课文,自学生字词,理清顺序,还要知道文中大概写了什么,能在感兴趣的地方做适当的批注,并能根据需要查

7、阅相关资料。现在我们班孩子的预习,已从起初按部就班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到现在逐步能针对不同课型自主的预习课文。如近期学习写景类文章习得的方法结构,学生已经比较自主的把方法前移到了预习中,获得了许多收获,也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2.学习景物类课文的能力:从低段开始,学生就学习了不少描写景物的课文,积淀了丰富的语言素材,情感变得更为细腻,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对景物类的文章,许多学生能够从优美的词句中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和语言的生动,也能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独特的情感。对文中的美词佳句,许多学生能够自觉地进行积累。最近又一直在进行景物类文章的学习,学生对于景物类课文的类结构意识已比较清晰,并

8、能在学习中初步迁移运用。近阶段,很多学生在相关的练笔中,能抓住景物的特点努力运用优美的语言去描摹身边的景物,表达自己细腻的感受。3.课堂互动交流的能力:接班后,我就开始对学生有了互动的要求。这个互动体现在师生、生生两个层面上。老师在讲时,学生仔细听,可以适时适当地提出想法和意见;学生交流时,说者能够发表自己或组内的意见,听者要注意倾听他人的观点和想法,在此基础上补充和深入,或提出不同的看法,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二)需求的1.朗读的指导:我们的学生从一年级进校后就要求讲普通话,老师平时的教学中也非常注意引导孩子的读书,应该说学生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但在课堂上我们听到的往往是没有情感的唱读

9、。分析其原因:一是缺少必要的朗读训练。二是缺少老师有效的引导。三是学生对情感朗读认识上的偏颇。特别到了高年级,如果有学生有声有色的朗读,其他的学生表现出来的不是赞赏、学习,而是偷笑或嘲笑。2.差异的关注:从接手这个班,我就发现班级中有部分学生思维活跃,能言善辩,经常成为课堂及小组学习中的主角。而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较为被动,不肯思考,尤其是面对有挑战性的思考题时更是有畏难情绪,成为课堂上的旁观者。这些孩子更是老师关注的焦点,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交流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就学生学习本课而言,(1)如何通过朗读来展现灰椋鸟归林场面的壮观与热闹,这对于目前我班孩子的朗读情况来说存在着

10、困难。(2)学生对作者不了解,对灰椋鸟不熟悉,不易走进文本感受语言的精妙和作者爱鸟的情感。虽说可以借助课前查阅到的相关资料,但它毕竟还是一种文字的介绍,很难一下子拉近孩子们与灰椋鸟之间的距离。课前调查,班级没有一位孩子亲眼看过灰椋鸟,甚至都是头一回听说,这对感受灰椋鸟归林场面的壮观和作者赋予灰椋鸟人性化的情感的理解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3)灰椋鸟一课和前面学过的三篇景物类文章不同,它主要是一种以景物活动为中心的场面描写。虽然低中段也接触过,但大多是把这样的课文当作单独的场面描写的课文来进行学习的,学生对于这类文章的阅读存在着缺失,发现不了它和前期学过的景物类文章之间的关联,更不会自觉地运用类课

11、文学习的方法进行迁移学习。就本篇课文而言,对应写景类课文学习的要求,对照学生的基础性资源,对应教学目标,能力提升点预设为:1.提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灰椋鸟归林)场面(描写)的能力。2.提升学生体悟场面描写的能力,初步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结构。3.在合作交流中,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感受阅读的快乐,并在差异资源的利用中,提升交流能力。4.提升学生景物类文章学习的综合能力,形成和巩固基于写景文章类结构意识和能力,包括写景类文本的知识结构、方法结构、能力结构。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时间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常规积累 回忆之前学过的写景中有场面描写的课文,说说印象深的场景,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12、。学生回忆课文内容,说感受。唤起学生对场面描写的印象,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一、反馈预习收获。1.按前期掌握的写景文的方法结构交流预习灰椋鸟的收获。(1)理清课文顺序,知道课文大概写了什么?(2)对课文什么地方的描写感兴趣?(3)发现和前三篇课文有什么不同? 学生交流预习收获,过程中相互补充,完善。交流预习收获,将方法结构前移到预习中,强化学生类课文意识。二、学习第四自然段,感受“归林”之壮观。三、总结深化,布置下节课任务。1.默读课文描写灰椋鸟归林的场面,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这种场面的变化过程写生动,写细致的,让我们感受到场面的壮观。2.自读自悟。3.全班交流。(1)空中的画面(2)林中的画面从队

13、形的变化,数量的变化,时间的变化、声音的不同来体现灰椋鸟归林的壮观。(3)领悟写法。表达有序、点面结合想象丰富指导朗读。4.指导背诵。1.谈这节课的感受。2.归林后场面又是怎么来写的?1.学生自读自悟。2.全班交流。(1)空中画面(2)林中画面(3)领悟写法3.有感情地读好这一段。1.学生谈收获。能迁移运用前期写景类文体品读的方法结构在本课的互动交流中推进体悟,逐渐提升阅读能力。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品读,初步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结构。在互动交流中,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感受阅读的快乐,并在差异资源的利用中,提升交流能力。深化结构。板书设计归林时 壮观 表达有序 灰椋鸟 点面结合 变化过程归林后 热

14、闹 想象丰富反思重建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时间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常规积累 说一说有关描写场面壮观或热闹的成语。一、回忆上节课所学。1.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收获。 学生交流收获。 通过交流所学收获,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二、学习第五自然段,感受“归林”之热闹。三、总结学法,整合课文。1.在这一段的描写中,作者又是怎样把这种变化的场面写清楚的呢?请你用学习第四自然段的方法阅读这一段。1.自读自悟。2.小组交流。写法整合。1.学完两个段落后的收获。2.思考:课文其它段在整篇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自读自悟。2.小组交流。3.全班交流,再次领悟写法。4.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落。.学生谈收获。尝试运用学习第四自然段的方法品读第五自然段,在互动交流中推进体悟,感受归林后场面的壮观,帮助学生建立类结构意识,进一步提升阅读能力。强化结构,知道次要段和重点段之间的联系,为以后写作文服务。四、仿写,评价,修改完善。1 指导学生说一说大课间活动情况。1.谈谈准备怎样进行场面的描写。2.进行仿写。3.集体交流评价。学生再次修改完善习作。1.学生说活动场景,互相补充。2.谈如何进行场景的描写。3.开始仿写。4.交流评价。5.同桌互评。在仿写中运用结构,让结构真正的扎根反思重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