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816079 上传时间:2018-05-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作者:山东莱芜市人民政府 郭永利 东北财经大学 周生军】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但是,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得资源与环 境问题不但 没有改善,反而不断加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 式向环保型转变,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求政 府职能相应由经济建设 为主向公共服务为主转变,这是政府发挥职能的关键 所在,也是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保证。一、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问题分析根据生产要素的密集程度及其中内含技术参数的多寡,传统上将经济增长 方式

2、分为两类:主要靠投入增加就是粗放(或外延)型增长,主要靠效率增加 就是集约 (或内涵)型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 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向集 约型转变,产业结 构不断趋于合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不少行业、企业和产品的能耗、物耗水平不断下降。但无论是粗放型还是集约 型经济增长方式,它们在对 待环境处理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经济增长 过程中,环境只被作为一个提供资源、容纳生产废弃物的载体,未被纳入经济 增长的关键因素体系。(焦必方:环 保型经济增长21 世纪中国的必然选 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年)

3、由于对经济增长的评价主要依靠经济指标 体系,故难以对经济增长过程中生态环境质量 的变化予以反映和监督。这就 造成了我国目前在经济增长方式上仍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不循 环、低效率”的问题,粗放(或外延)经济增长特征还相 当突出。对此人们 已经有了明确而充分的认识。 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增长,必然是低效率的增长。我国第二产业劳 动生产率只相当于美国的 1/30、日本的 1/18、法国的 1/16、德国的 1 /12。 以单位 GDP 产出能耗表征的能源利用效率大大低于国际先进水平。以日本为 1,则意大利为 1.33,法国、德国为 1.5,英国为 2.17,美国为 2.67,而我 国

4、却高达 11.5。每吨标准煤的产出效率,我国相当于美国的 28.6%,欧盟的 16.8%,日本的 10.3%。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 出,但一些地方却盲目兴 办各类开发区,省级以下开发区征地后的土地闲置率高达 40%以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增长,源于资源能源的不循环。从资 源流程和对环境影响的角度考察,人类经济发展经历了三种模式。第一种是传 统经济模 式,即“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过程。这种模式导致 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资源危机愈发突出。第二种是“先污染,后治理”模式。 它开始注意环境问 题,强调在生产过程的末端采取措施治理污染。第三种是 循环经济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

5、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 目前,全世界钢产量的 1/3、铜产量的 1/2、纸制品的 1/3 来自循环使用,一 些发达国家在部分产业的生产中,已经实现水资源消耗的零增长甚至负增长。 我国资源回收率比较低, 综合利用率不高,许多可以利用或再利用的资源却 成了废弃物。因此,为了真正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协调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 的物质、文化和身体健康的需要,仅仅将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是不够的,还必须向一种全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循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二、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选择:循环经济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不仅要通过经 济的持续增长满足人民的物质需要

6、,还要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按照 2020 年 我国 GDP 在 2000 年基础上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年均增长速度达 7%。国际发展 经验表明,这一时期,是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最为突出的时期,是现代化进 程中一 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如 果处理不当,就可能导致经济增长徘徊和社会的不安定。有关部门预测:到 2020 年,我国经 济总量将达到 3536 万亿元,人口 14.514.9 亿人,煤炭 能源消耗 22 亿吨,按传统发展模式计算,环境负荷是 2000 年的 3.6 倍。在这 种情况 下,如果继续沿袭传统发展模式,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 而循环经济

7、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可以充分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 利用率,最大限 度地减少废物排放,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从根本上减 轻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压力。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循 环经济,也就是走环保型经 济增长之路。所谓循环经济,简单讲就是指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 律运行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一概念,据有关专家考证,是由美国人鲍尔丁 (Kenneth E. Boulding)在 20 世纪 60 年代率先提出的。他强调,人类不可 无限制地开发资源和破坏环境,否则,超过了地球的承载能力,最终会走向毁 灭。20 世纪 80 年代,一些企业开始在生产中推行循环经济模

8、式。20 世纪 90 年代,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先后把发展循环经济和建立循环型社会作为实施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 重要方式。进入 21 世纪以后,发展循环经济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大趋势。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是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它遵循“减量化(reduce)、 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三项原则。其中减量化 原则针对的是输 入端,目标是节约开发资源,尽可能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和能源流 量,从生产和生活的源头减少资源的投入,实现废弃物、污染物的减量 化; 再利用原则针对的是使用过程,目标是提高产品和包装品的利用效率,延长产 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防止物品过早地成为废品和垃圾,达

9、到生产和消费的 “非物 质化”;再循环原则针对的是输出端,目标是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 促进物质和能源合理和持续利用。对不能循环再生的废弃物则进行无害化处理, 使其不对环境产 生污染。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包括推行清洁生产、综合利用资源、建设生态工 业园区、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发展绿色产业和促进绿色消费等方面。近年 来,通过 实践,我国初步探索出的“31”模式值得大力推广。具体包括: “小循环”,在企业层面推行清洁生产,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产品和服 务中资源和能源的 投入量,从源头上实现污染物产生量的最小化。“中循环” ,根据生态学原理组织生产,在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或开发区建设生态工业园,

10、 把上游生产过程的副产品 或排放物用作下游生产过程的原料,形成企业间的 资源共享和副产品互换的产业共生组合,尽可能做到污染零排放。“大循环”, 在社会层面推进绿色消费,建立废 物分类回收体系,注重一、二、三产业间 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梯级利用,实现总体社会资源的综合利用,最终建立循环 型社会。同时建立废物和废旧资源的回收、处 理、处置和再生产业,从根本 上解决废物和废旧资源在全社会的循环利用问题,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循环经济强调天人协调思想,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与传统经济发 展模式相比,循环经济具有明显的优势:一是循环经济倡导建立在资源循环利 用基础上 的经

11、济模式,可以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 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二是循环经济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 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 式和规律,可以做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够实现经济 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共赢”发展。三是循环经济强调节约资源、有 效利用资源,在生产和消费过程 中,以最小成本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 效益,具有低开采、低投入、低排放、高利用的特征,为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 发展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三、转变增长方式的惟一出路:政府转型从理论上讲,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但是,市场这只“看不见 的手”并非万能的,由于其自身缺陷而存在失灵之处,需要政府这只

12、“看得见 的手”进 行适当干预。否则,孤掌难鸣。美国从 1776 年独立到 20 世纪 50 年 代初基本实现经济集约化(剔除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之外的综合要素产出率是 衡量经济集约 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它以 50%为界,在 50%10%内为半集 约,40%以下为粗放,60%以上为集约),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发展道路。而日本 二战后在 政府的干预下,通过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只耗费了几十年的时间, 就实现了经济集约化程度的快速提高。可见,国家有效的干预对促进经济增长 方式的转变是十分必 要的。但是,除市场失灵外,政府干预也会出现所谓的 “政策失灵”或“政府失灵”。政府失灵往往比市场失灵带来的危害更大。

13、中 国现行经济增长中出现问题的根 源就在于政府管理失效。因此,要实现中国 经济增长方式向循环经济的转变,既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扶持,又必须减少政府 过度干预,尽快打造一个法治政府,理性政 府,有限政府。从实践上看,中国经济增长方式长期以来难以改变的关键,在于政府拥有 过多的资源配置权,转变增长方式的惟一出路在于政府转型(吴敬琏,“政府 转型:转 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惟一出路”,江汉论坛,2004 年第 12 期)。 改革开放以来,以政府机构改革为形式、以精简机构裁减冗员为特征,中国政 府已经走过“ 政治管制型”政府、“经济管制型”政府和“经济建设型”政 府三种形态,目前正向第四种形态“公共服务型”政府

14、转变。经济建设型 政府倡导以市场机制为基 础调节经济运行、协调社会发展,但其指导思想没 有跳出管制至上的思维怪圈,形成的经济增长方式是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 式。它在一定时期对保持 GDP 增长 很有成效,但对资源与环境的危害却极大。 近年来,中国经济、社会、环境发展和城乡发展的严重失衡,以及沙尘暴、酸 雨、SARS 等生态灾害的频繁爆发,都充 分暴露出这种模式的严重问题。公共 服务型政府是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要求的一种全新的理性政府形态, 必须坚持依法行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除非 必要,政府不要在地区、部 门、企业间配置资源。也就是说,要真正实现中国经济由传统型向循环型的转 变,政

15、府必须及时调整自身职能,继续改进经济调节和市场 监管方式,更加 重视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第一,履行服务职能。“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目标是:一切为了人的 全面发展服务,一切为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服务。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 必须坚持 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改革观和发展观。以人为本在改革观和发展 观方面的体现就在于:自然环境实现生态环保型发展,经济实现数量与质量、 效益与效能统筹型发 展,社会实现人权得到充分尊重保障的民主型发展。因 此,政府要继续把不该管、管不好的事交给企业、市场、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 只提供市场不能提供的公共产 品和公共服务,比如基础教育、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第二

16、,加强政策引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是配置社会经济资源 的动力机制,政府的经济职能应该定位于:加强宏观调控,减少微观干预。循 环经济在 中国的发展尚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全面发展还面临很多困难,必 须依靠政府从宏观层面进行引导。政府可利用制度安排、税收政策、绿色采购 和转移支付等政策手 段,鼓励企业清洁生产、循环利用资源、加强环保建设。 同时借助各种舆论媒体,倡导绿色消费,建立循环型社会,从根本上解决经济 与环境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 达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多赢”。第三,完善法律支持。政府作为制度的供给者,应通过制定和执行相关法 律法规,创造良好的社会信用。比如,尽快出台带有基本法性质的循环经济 促进 法,明确规定各级政府、企业和公众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权利与义务; 加紧制定清洁生产促进法的配套法规和具体资源再生行业的单项法律,促 进经济增长由 “粗放型”向“循环型”模式的根本转变;借助于行政许可 法的贯彻实施,促进政府依法行政,加快政府转型进度,等等。第四,发展民主经济。从经济体制上分析,要改革行政主导型经济增长方 式或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