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考研政治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lp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40735230 上传时间:2018-05-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考研政治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lp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2考研政治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lp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2考研政治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lp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2考研政治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lp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2考研政治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lp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考研政治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lp》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考研政治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lp(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陵曹操高陵位于河南安阳市西北约巧公里的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该地西依太行,北临漳河,南倚南 岭,地势较高。西高穴村向东 7 公里为西门豹祠遗址, 14 公里余为邺城遗址。东临安阳固岸北朝墓地,隔 漳河向北为讲武城遗址和 磁县北朝墓群。此外,高陵作为地名,亦指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县。历历史史高陵,三国魏武帝 曹操陵1寝2,文献记载于三国志庚子,王崩于 洛阳,年六十六。遗令曰: “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 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 宝。”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 3关于高陵,。42009 年 12 月 27 日,河南省文物局 公布,高陵经 考

2、古发掘得到确认,其位于河南省 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南,最终得到确实 就是曹操墓。由于该墓葬西面是砖场取土区,墓扩西部填土被下挖约5 米, 使其局部暴露出来,引起多次盗掘。 2008 年春,有画像石等遗物被盗。为 了抢救地下文物,避免墓葬遭到进一步破坏,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 物考古研究所于 2008 年 12 月中旬开始对此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共清理了 两座墓葬,分别编号为 1 号墓 、2 号墓。因为 1 号墓尚在发掘之中。 2 号墓位于西高穴村西南,位于 1 号墓的南面。海拔 105 米,地势高亢, 地表现为农田。墓葬开口于地表下2 米处,经发掘,墓上未见封土。墓室 西部断崖处有一直径

3、3.8 米、深 3 米的大型盗洞,未盗到墓室。断崖下有南、 北两个盗洞,其中 1 号盗洞由于上部地层已经被砖场取土时挖掉,时代不明;2 号盗洞为现代,直径约 1 米。在清理 1 号盗洞时,在距地表 5 米处的盗 洞周围,出有大量画像石残块。 墓葬前室的部分铺地石已被揭去,特别是其北侧室的铺地石,破坏严重。 后室中部靠近甫道的一块铺地石也被揭取并砸碎,还向下挖了一个深坑。 陵陵墓墓结结构构高穴村高陵墓平面为甲字形,坐西向东,是一座带斜坡墓道的双室砖券墓, 规模宏大,结构复杂,主要由墓道、前后室和四个侧室构成。斜坡墓道长 39.5 米,宽 9.8 米,最深处距地表约 15 米;墓圹平面略呈梯形,东

4、边宽 22 米,西边宽 19.5 米,东西长 18 米;大墓占地面积约 740.78 平方米。 墓葬平面呈甲字形状,为叠室 砖室墓。坐西向东,方向 110 度。墓扩 平面呈前宽后窄的梯形,东面最宽22 、西面较窄处 19.5、东西长 18 米,面积近 400 平方米。整个墓葬占地面积约 740 平方米,由墓道、砖砌护墙 、墓门、封门墙、甫道、墓室和侧室等部分组成,全长近60 米。墓室、甫 道 和侧室均用长 48、宽 24、厚 12 厘米的大砖垒砌而成。 墓墓道道斜坡状,长 39.5、最深处距地表约巧米。上宽下窄,上口宽9.8、底 部宽 4.1 米。墓道两壁 分别有七个台阶,逐级内收。在墓道与墓

5、门交接处 的南北两壁各有一道长 5、高 4 米的小砖砌护墙,每面墙 的墙体内立有五 根原木立柱作为龙骨,原木关节纹理清晰可辨。墓道填土含有大量料僵石, 经平夯夯实, 夯层厚 0.120.42 米不等,十分坚硬。 墓道两边有 9 对南北对称的磐形坑,每个磐形坑的内凹处各环抱一个不 规则形坑。与磐形坑并行,各有 一排东西向的柱洞。在墓道东端有一排南 北向排列的方形坑。墓道东端右侧有一东西长3 、宽 1.6 米的长方形坑。 墓葬中部有一条南北向的夯土层带,被墓道所打破。 墓墓门门砖砌双券拱形门,外券宽 1.95、高 3.03、拱高 1.13 米,内券宽 1.68、高 2.58、拱高 0.8 米 。由

6、于被破坏,墓门已不存在,仅留宽0.24 米的门槽。外有三道封门墙。外层封门墙为竖放立砖,中层封 门墙为错缝 横砌,内层封门墙为斜立砖。整个封门墙厚度达1.45 米。 甬道 为砖砌,券形顶,青石铺地,长 2.85、宽 1.68、拱高 0.8、通 高 2.58 米。 墓墓室室为砖砌,分前、后两室。前室平面近方形,东西长3.85、南北宽 3.87 米。四角攒尖顶,墓顶距墓底高 6.4 米。青石铺地。前室有南北两个 平面为长方形的侧室,其中南侧室南 北长 3.6、东西宽 2.4、墓顶距墓底 高 3.46 米,券形顶,距墓底 2.25 米处开始起券;北侧室南北长 1.83、东 西宽 2.79、墓顶距墓底

7、高 4.7 米,四角攒尖顶,距墓底 2.65 米处开始起 券。前室与侧室之间由甬道相连, 甬道券形顶,并有门隔,现仅存门槽, 门槽宽 0.2 米。北侧室甬道长 1.1、宽 1.36 米,南侧室甬道长 1、宽 1.4 米。侧室和甬道均为青石铺地。在前室靠近甬道处发现一个头骨,经鉴定为 男性,年龄 60 岁左右。 连接前后室的雨道为券形顶,青石铺地,长 2.45、宽 1.68 米。 后室为四角攒尖顶,东西长 3.82、南北宽 3.85、墓顶距墓底高 6.5 米。 青石铺地。在后室靠后部发现六 个石葬具痕迹,推测应有石棺床一具,其上放置木棺。发现头骨两个以及部分骨骼,散落于整个后室内。 经鉴定, 均

8、为女性,一个 50 岁左右,另一个 20 左右。 后室亦有南北两个平面为长方形的侧室,券形顶,南北长3.6、东西 宽 1.91.92、墓顶距墓底高 3.08 米。其中北侧室距地表 2.12 米处起 券,南侧室距地表 2.15 米处起券。青石铺地。在后室的南北侧室各 发现 木棺一具,四周有铁质帐构件。后室与侧室之间由雨道相连,并有门隔,现 仅存门槽,门槽宽 0.2 米 。北侧室雨道长 0.97、宽 1.17 米,南侧室雨道 长 0,97、宽 1.28 米。青石铺地。 整个墓室所铺青石大小不一,其中前甬道铺地石长1.75、宽 1巧米; 前室最大的长 1.67、宽 0.83 米, 最小的长 0.76

9、、宽 0.73 米;后室最大 的长 1.05、宽 0.95 米,最小的长 0.94、宽 0.9 米。错缝平铺,地面平 整。围绕墓壁四周地面均有宽 0.12 米的凹槽。 墓壁内表面抹有一层白灰面,并有上下多层铁钉,前室钉外端为圆孔状, 个别圆孔上还有丝绳残痕; 后室钉头为钩状。 由于墓室多次被盗,发掘时里面有高约3 米的扰土和淤积土。遗物主 要出于下部最底层淤土中,但由于 被盗,多数遗物已被挪动了位置。其中 在前室内出有婆金铜盖弓帽,铁恺甲、链、剑,大 量陶器残块,以及刻有 “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 ”和“魏武王常所用格虎短矛 ”等圭形石牌 7 块。 在前室 南侧室内发现 2 件陶俑。后室内多处发

10、现有漆木器,仅留局部,器 形不明。还岁出有 石圭、璧和金丝、金 钮扣、玉饰件、云母。片、铜泡钉、 铁镜、画像石残块等,以及数量较多的棺钉,有的长达20 厘米。在后 室 南侧室的门道部位还集中出土了卯余块六边形刻铭石牌。5 出出土土遗遗物物墓葬虽多次盗掘,破环严重,但仍出土了一批遗物。计有金器、银器、 铜器、铁器、玉器、骨器、漆 器、瓷器、釉陶器、陶器、石器等。据初步 统计,出土可复原的遗物约 400 件。其中,有反映墓主人身份 的刻铭石牌 和铁甲、剑、徽以及时代特征明显的铁帐架构件等。另外,还有铜带钩、婆 金盖弓帽和大量的 云母片以及陶器残片等。 石石器器建筑石构件均为残块。主要出自距地表深5

11、 米处的 1 号盗洞周围,少 数出自墓室内。有石刻瓦当、门柱 、画像石块以及雕龙等残块。画像内容 有“神兽”、“七女复仇”、“宋王车”、“文王十子”、“咬人 ”、 “喝酒人”等,图画精美,画工精细,人物生动形象,是汉画像石中不可多 得的精品。由于画像石残 块数量太多,残损严重,且因盗墓,位置已经挪 动,故暂未编号,仅做数量统计。 圭 l 件(M2:333)。青石质,长 28.8、宽 7.4、厚 0.9 厘米。 璧 3 件。青石质,大小形制相同。 M2:87,近内、外边缘处各有一道凹 弦纹。内径 7.2、外径 28.8、厚 1.1 厘米。 刻铭石牌 62 块。可分圭形、六边形两大类。圭形石牌均长

12、10.8、斜 边长 2.5、宽 3.2、厚 0.6 厘 米。尖部中间有穿孔,孔内有铜环,铜环连以 铜链。上面刻有 “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 ”、“魏武王常所用格虎短矛 ” 等铭文。六边形石牌大小尺寸相同,上部短边长2.1、下部长边长 4.2、短 斜边长 1.8、总长 8.5、厚 0.5 厘米。上部中间有穿孔。刻字内容为随葬物 品的名称和数量,如衣服类有 “ 黄绩袍锦领袖一 ”,用具类有 “镜台一”、 “书案一”、“渠枕一”等,其他还有 “香囊份双”、“胡粉 二斤”等。 弩机构件 2 件,1 件出自扰土中。 MZ:68,边长 4.2 厘米。 虎雕 1 件(M2:12)。煤精质,长 3.75、宽 3

13、、高 2.65 厘米。 铁铁器器主要有恺甲、剑、链、削等兵器。根据出土铭牌的记载,随葬品中兵器 至少还有短矛、大戟、大刀等 。另外,还有镜、帐构架等。由于铁恺甲数 量较多,锈蚀、残损严重,未进行编号,仅做数量上的统计。 恺甲 数量较多,有大量散片,部分锈蚀在一起,成扇形鱼鳞状。甲片 四周有穿孔,从锈蚀在一 起的部分恺甲看,其上部为牛皮缝边,以牛筋缝 合。 镞 有散件和成束之分。 M2:54,木柄。镞头呈四棱状,较钝。镞挺与木 柄相结合处由丝线缠绕 固定。残长 8.6 厘米。 镜 1 面(M2:252)。外包有丝织物,已锈蚀。半球形钮,其边缘对称 有两个支点。直径 21 厘米 。根据铭牌记载,墓

14、内有镜台一,所以此镜在随葬时应置于镜台上。 铜铜器器有鎏金盖弓帽、伞帽、铃、带钩、铺首、环、钗、泡钉、 带扣、印符 等。 金金银银器器有银质箱饰件、铺首、饰件、环和金钮扣、簧、金丝等。 陶陶瓷瓷器器因尚未修复,数量暂无法统计。但从目前已知的器形看,有陶灶、耳杯、 盘、案、壶、三足鼎、颤、 罐、托盘、盆、熏炉、尊、厕、匕、砚、俑, 以及釉陶罐、青瓷罐等。 案 7 件。泥质灰陶。根据形状,可分二型。 A 型:2 件。圆形。M2:377,外有一圈宽矮沿,沿略外撇。口径 37.8、底径 36、厚 1.8 厘米。 B 型:5 件。长方形。 M2:376,外有一圈宽矮沿。长 45、宽琴8、厚 2 厘米。

15、井 1 件(M2:375)。泥质灰陶。近方形井口,井台为圆形,井沿为方 形,有四根仿组成。四角 各有一根立柱,将井台与井沿以桦卯方式连为一 体,并露出半圆形桦头。每根仿的两端长出井台边缘,在 井台四角形成井 字形的四出。圆形井台下部边缘有一圈花边,底部有喇叭形圈足。井台直径 27、圈足径 16.3 厘米,井框长 13.2、宽 13 厘米,通高 23 厘米。 灶 3 件。泥质灰陶。根据形状,分二型。 A 型:1 件(M2:374)。中空,整体呈长方形。灶台面上有一圆形火眼, 前有五边形火门,上有一低矮 四阶山形挡火墙。灶台右、后两面各有一矮 墙。火眼后有一方柱形烟囱,上有一盖。火门两边各饰五道平

16、 行的凹弦纹, 上饰两道平行凹弦纹,下饰一道凹弦纹。灶体长33.2、宽 24.5、高 27.5 厘米 。 B 型:2 件。M2:373,中空,整体呈长方形。台面上前后有两个圆形火 眼,上置一敛口折腹 陶釜。前有 介字形火门,其上的挡火墙已残,形状不 明。长 23、宽 18、高 8 厘米。 耳杯 3 件。泥质灰陶,形制相同。 M2:364,椭圆形口。圆唇,敞口, 弧腹,两宽耳。口长径 8、 短径 6.3 厘米,底长径 4.2、短径 2.4 厘米。 釜形鼎 1 件(M2:372)。泥质灰陶。圆唇,敞口,低领,折腹,两耳 外撇,三蹄形足。口径 10.4、高 12.1 厘米。尊 3 件。泥质灰陶,形状相 同。MZ:138,圆筒状,口略大于底部。方唇 ,口沿下附双耳,斜腹,平底, 三低矮蹄形足。口径 10.8、底径 9.3、通高 10.2 厘米。 三足器 1 件(M2:371)。泥质灰陶。方唇,敛口,宽沿,圆底,中有 一空柱,下有三兽形足。 口内径 16.5、外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