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细集料亚甲蓝测定仪怎样操作?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2.50KB
约3页
文档ID:40731755
细集料亚甲蓝测定仪怎样操作?_第1页
1/3

细集料亚甲蓝细集料亚甲蓝试验搅拌装置试验步骤试验搅拌装置试验步骤 一、标准亚甲蓝亚甲蓝溶液(10.0g/L±0.1g/L 标准浓度)配制1、测定亚甲蓝中的水分含量 ω称取 5g 左右的亚甲蓝粉末,记录质量 mh,精确到 0.01g在 100℃±5℃的温度下烘干至恒重(若烘干温度超过 105℃, 亚甲蓝粉末会变质),在干燥器中冷却,然后称重,记录质量 mb,精确到 0.01g按式计算亚甲蓝的含水率 ω: ω=(mh—mb)/mb×100 式中:mh——亚甲蓝粉末的质量(g);mb——干燥后亚甲蓝的质量(g)注:每次配制亚甲蓝溶液前,都必须首先确定亚甲蓝的含水率2、取亚甲蓝粉末(100+ω)(10g±0.01g)/100(即亚甲蓝干粉末质量 10g), 精确至 0.01g3、加热盛有约 600mL 洁净水的烧杯,水温不超过 40℃4、边搅动边加入亚甲蓝粉末,持续搅动 45min,直至亚甲蓝粉末全部溶解 为止,然后冷却至 20℃5、将溶液倒入 1L 容量瓶中,用洁净水淋洗烧杯等,使所有亚甲蓝溶液全 部移入容量瓶,容量瓶和溶液的温度应保持在 20℃±1℃,加洁净水至容量瓶 1L 刻度。

6、摇晃容量瓶以保证亚甲蓝粉末完全溶解将标准液移入深色储藏瓶中, 亚甲蓝标准溶液保质期应不超过 28d;配制好的溶液应标明制备日期、失效日 期,并避光保存 二、制备细集料悬浊液1、取代表性试样,缩分至约 400g,置烘箱中在 105℃±5℃条件下烘干 至恒重,待冷却至室温后,筛除大于 2.36㎜颗粒,分两份备用2、称取试样 200g,精确至 0.1g将试样倒入盛有 500mL±5mL 洁净水的烧 杯中,将搅拌器速度调整到 600r/min,搅拌器叶轮离烧杯底部约 10㎜搅拌 5min,形成悬浊液,用移液管准确加入 5mL 亚甲蓝溶液,然后保持 400r/min±40r/min 转速不断搅拌,直到试验结束 三、亚甲蓝亚甲蓝吸附量的测定1、将滤纸架空放置在敞口烧杯的顶部,使其不与任何其它物品接触2、细集料悬浊液在加入亚甲蓝溶液并经 400r/min±40r/min 转速搅拌 1min 起,在滤纸上进行第一次色晕检验即用玻璃棒沾取一滴悬浊液滴于滤纸 上,液滴在滤纸上形成环状,中间是集料沉淀物,液滴的数量应使沉淀物直径 在 8㎜~12㎜之间外围环绕一圈无色的水环,当在沉淀物周围边缘放射出一个 宽度约 1㎜左右的浅蓝色色晕时(如图 T0349-1),试验结果称为阳性。

注:由于集料吸附亚甲蓝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在色晕试验过程中, 色晕可能在出现后又消失了为此,需每隔 1min 进行一次色晕检验,连续 5 次 出现色晕方为有效3、如果第一次的 5mL 亚甲蓝没有使沉淀物周围出现色晕,再向悬浊液中 加入 5mL 亚甲蓝溶液,继续搅拌 1min,再用玻璃棒沾取一滴悬浊液,滴于滤纸 上,进行第二次色晕试验,若沉淀物周围仍来出现色晕,重复上述步骤,直到 沉淀物周围放射出约 1㎜的稳定浅蓝色色晕4、停止滴加亚甲蓝溶液,但继续搅拌悬浊液,每 1min 进行一次色晕试验 若色晕在最初的 4min 内消失,再加入 5mL 亚甲蓝溶液;若色晕在第 5min 消失,再加入 2mL 亚甲蓝溶液两种情况下,均应继续搅拌并进行色晕试验,直至色 晕可持续 5min 为止5、记录色晕持续 5min 时所加入的亚甲蓝溶液总体积,精确至 1mL注:试验结束后应立即用水彻底清洗试验用容器清洗后的容器不得含有 清洁剂成分,建议将这些容器作为亚甲蓝试验的专门容器 四、细集料亚甲蓝亚甲蓝的快速评价试验1、按 3.2.1 及 3.2.2 要求制样及搅拌2、一次性向烧杯中加入 30mL 亚甲蓝溶液,以 400r/min_+40r/min 转速 持续搅拌 8min,然后用玻璃棒粘取一滴悬浊液,滴于滤纸上,观察沉淀物周围 是否出现明显色晕。

五、小于 0.15㎜粒径部分的亚甲蓝值 MBVF 的测定按一~三的规定准备试样,进行亚甲蓝试验测试,但试样为 0~0.15㎜部分, 取 30g±0.1g 六、测定细集料中含泥量或石粉含量评价细集料中的细粉含量(包括含泥量和石粉),除了 T0333 的方法外,国 外通常采用砂当量试验及亚甲蓝试验我国《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中 细集料的质量指标中目前只列入了砂当量值的要求在美国和日本,规范规定进 行砂当量试验,但不少地方也进行亚甲蓝试验欧洲国家中原来有的用砂当量, 有的用亚甲蓝试验最新的欧洲共同体 CEN 的标准(EN 933-9:1999)中,已经 没有了砂当量试验,只保留了亚甲蓝试验,但实际上法国等一些国家,两种试 验方法都做在美国 ASTN 有砂当量试验,但稀浆封层协会也推荐亚甲蓝试验 在我国的国家标准《建筑用砂》(GB/T 14864—2001)中,也没有砂当量,但有 亚甲蓝试验这两种试验方法各有什幺优缺点,我国还缺乏研究为试验工作 需要,本规程按照国家标准《建筑用砂》(GB/T 14684—2001)的方法,增补了 亚甲蓝试验方法对砂当量试验和亚甲蓝试验究竟哪个更好的问题,各有各的看法,一般认 为,对较粗的细集料,适宜于采用砂当量试验,在试验时它采用的是小于 4.75㎜以下部分。

而亚甲蓝试验更适合于较细的细集料试验,甚至于小于 0.15㎜的粉料试验,不适宜于有大于 4.75㎜以上的集料对此两种试验方法, 我国都此较陌生,需要多如实践,积累经验,以得到更好的应用 SD-04 型细集料亚甲蓝试验搅拌装置,亚甲蓝试验仪,XJB-2 细集料亚甲蓝试验搅 拌装置的目的是确定细集料、细粉、矿粉中是否存在膨胀性粘土矿物并确定其 含量的整体指标它的试验原理是向集料与水搅拌制成的悬浊液中不断如入亚 甲蓝溶液,每加入一定量的亚甲蓝溶液后,亚甲蓝为细集料中的粉料所吸附, 用玻璃棒沾取少许悬浊液滴到滤纸上观察是否有游离的亚甲蓝放射出的浅蓝色 色晕,判断集料对染料溶液的吸附情况通过色晕试验,确定添加亚甲蓝染料 的终点,直到该染料停止表面吸附当出现游离的亚甲蓝(以浅蓝色色晕宽度 1㎜左右作为标准)时,计算亚甲蓝值 MBV,计算结果表示为每 1000g 试样吸收 的亚甲蓝的克数 亚甲蓝试验时,由于膨胀性粘土矿物具有极大的比表面, 很容易吸附亚甲蓝染料,亚甲蓝值表示用染料的单分子层覆盖其试样粘土部分 的总表面积所需的染料量亚甲蓝值与粘土含量乘以粘土比表面的乘积成正比 每种粘土的比表面表示粘土的固有特性,如下表所示。

粘土及矿物类型 蒙脱土 蛭石 伊利石 纯高岭石 非粘土矿物微粒 比表面(m2/g) 800 200 40~60 5~20 1~3因为细集料中的非粘土性矿物质颗粒的比表面相对要小得多(1㎡/g~3㎡ /g),且并不吸收任何可见数量的染料因此,以亚甲蓝值表示粘土部分的特 性时,没有必要从集料的残余部分中分离出这些非粘土颗粒,所以通常试验直 接采用 2.36㎜以下部分细集料当需要进一步检验 0.15㎜以下颗粒中粘土部分 的含量时,可采用 0.15㎜以下集料进行试验亚甲蓝亚甲蓝试验搅拌装置,亚甲蓝试验仪,SD-04 型细集料亚甲蓝试验搅拌装置 我国国家标准 GB/T14684—2001 的方法与 EN 933—9:1999 方法的试验步骤基 本相同,但也有一些区别在制备亚甲蓝标准液时国标要求水温加热至 35℃ ~45℃,而 EN 标准规定不超过 40℃;国标是将亚甲蓝粉末烘干后试验,取 10g 干试样配制标准液,而 EN 标准要求先测含水率,配制时考虑含水率称取试样, 防止亚甲蓝在烘干时变质我们认为这样更为合理,故按 EN 方法进行了修改在 EN 标准中,还有一项规定:如果试样中细粉含量不足,数次试验无法出 现色晕,可再加入高岭石和一定量的亚甲蓝溶液后进行试验。

高岭石和亚甲蓝 的量按照以下方法确定:向烧杯中加入 30g±0.1g 高岭石,在 110℃±5℃的温度下烘干至恒重,加 入 V’(mL)的亚甲蓝溶液,V'=30MBVK 是指 30g 高岭石吸附的亚甲蓝的量高岭 石亚甲蓝值(MBVK)的确定方法如下:(1)将高岭石在 110℃±5℃温度下烘干至恒重,称取 30.0g±0.1g 干燥的 高岭石,将其倒入烧杯中,倒入 500mL 洁净水.(2)以上述相同方法搅拌成悬浊液,加入 5mL 标准亚甲蓝溶液,搅拌 1min 后进行色晕试验重复色晕检验,若第 5 次时色晕消失了,以后每次添加 2mL 亚甲蓝溶液,仍继续每隔 1min 进行一次色晕检验直至色晕试验连续 5min 为 阳性,停止试验3)记录吸附的亚甲蓝溶液体积 V’按公式 MHVK=V’/30 计算高岭石的 亚甲蓝值但是即使已知每种高岭石的亚甲蓝值 MBVK,也应隔一段时间重新检 测一次以验证结果的稳定性该方法也可用来检验新的亚甲蓝溶液是否合格亚甲蓝亚甲蓝试验搅拌装置,亚甲蓝试验仪,XJB-2 细集料亚甲蓝试验搅拌装置考 虑到细粉含量不足时,无法出现色晕,应该就可以说明该种细集料中膨胀性粘 土成分十分的少,试验已经没有实用价值。

所以本规程与国标一样,没有列入测 试高岭石亚甲蓝值 MBVK 的内容在 2002 年 5 月欧洲标准 CEN 13043“沥青路面用集料标准”规定当细集料 或者集料混合料(公称最大粒径小于 8㎜)中的细粉含量(0.063㎜部分)小于 3% 时,可以不作进一步要求;当细集料或者集料混合料中的细粉含量为 3%~10% 时,需按 EN 933-9 通过亚甲蓝试验确定 0~0.125㎜中的有害物含量,通常要求 MBVF 值不大于 10%;当细集料或者集料混合料中的细粉含量(0.063㎜部分)大 于 10%时,需要检验 0.063㎜以下部分是否满足矿粉的各项技术要求。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