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建国以来我国外交演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建国以来我国外交演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论建国以来我国外交演变浅论建国以来我国外交演变继往开来六十年继往开来六十年绪论绪论内容提要内容提要论述建国以来在政治影响下中国外交的演变论述建国以来在经济影响下中国外交的演变论述建国以来在文化影响下中国外交的演变论述建国以来在军事影响下中国外交的演变建国以来中国外交的发展是继往开来的中国外交的辉煌成就关键词关键词建国后 中国外交发展 影响因素 政治 经济文化 军事 继往开来正文正文建国以来,我国在外交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可以说,1949 年至今的中国外交史是一部辉煌的历史。无论是政治上,文化上,还是经济上,中国的对外交流一直在进步。由此可见,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对中国外交的演变起到了重要
2、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下面,我将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国际形势五个方面简要分析一下建国以来中国外交的演变。(一)政治与中国外交演变(一)政治与中国外交演变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和国家性质决定它外交政策的制定。二战后,也就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美苏对立的雅尔塔体系形成。以美国为主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不承认中国。中央领导人根据这一国际形势以及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性质和现有实力制定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废除建国前一切不平等条约,彻底清除帝国主义的残余势力,拒绝承认国民党政府之前建立的一切外交关系,并加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建国后第一年就与苏联签订中苏友
3、好同盟互助条约以及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和大连的协定 、 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 。中苏建交对中国初期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年,中国与其他 16 个国家建交。1954 年 6 月,中英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1953 年底,周恩来总理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1954 年 6 月周总理访问印度、缅甸,先后发表中印联合声明、中缅联合声明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关系的基本准则。1954 年,瑞士日内瓦会议中,中国在会议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向全世界宣告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
4、声誉。1955 年 4 月,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团结。会后,许多亚非国家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登上联合国舞台也就成为谁也无法阻挡的必然趋势。经过多方努力,1971 年 10 月 25 日,在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得以恢复。20 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国际形势发生变化,美苏争霸激烈,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关系的改善成为两国共同的愿望。1971 年,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同周恩来总理进行会谈,达成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协议
5、。1972 年 2 月,尼克松访华并同中国发表中美联合公报 ,承认只有一个中国。1979 年 1 月 1 日,中美正式建交。1972 年尼克松访华后,给日本极大震动,1972 年 9 月田中角荣访华,9 月 29 日周总理和田中签署联合声明,宣布结束中日两国之间敌对状态,正式建立外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将我国基本外交政策调整为“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除此之外,还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奉行不结盟政策;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论亲疏;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等。外交政策的调整,使中国的外交又得到进一步发展。苏联解体后,中国同俄
6、罗斯等 15 个原苏联加盟共和国都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20 世纪 70 至 90 年代,中国与东南亚所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并成为重要合作伙伴。在南亚,中国和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等一直保持着友好合作关系。中美、中日关系也得到迅速发展。2000 年,国家主席江泽民访问土耳其,中土建立“新型伙伴合作关系” 。2000 年十月, “中非合作论坛”在北京成功举行,45 个国家元首和部长参加。国家主席江泽民提出“中非建立长期稳定,平等互利的伙伴关系”.除此之外,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始终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原则和宗旨,履行理事国的职责纵观建国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其中蕴含着鲜明
7、的政治因素,即社会主义革命理想、反帝民族主义和强调阶级性,稳定性。这些政治因素对于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行有着重要的功能性影响。(二)经济与中国外交演变(二)经济与中国外交演变自古弱国无外交。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决定外交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外交方向。而综合国力的核心就是经济实力。建国以来,我国尤其注重经济的发展与外交活动的结合。以经济发展促进外交进步,以外交发展推动经济增长。在经济外交中,不得不提的就是中日关系的发展。中日关系是典型的以民间交流促进官方认可。新中国成立初期,日本政府加入美国的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一直采取敌对政策,在经济上封锁禁运。针对这种情况,我国政府对其采取了“大力发
8、展民间交流,扩大民间往来”的方针。1949 年 5 月到 1950 年 10 月在日本陆续成立了“中日贸易促进会” 、 “中日贸易促进联盟” 、 “中日贸易协会” 、“中日友好协会”等团体,这些组织曾派出不少代表团到中国访问,谈判贸易。1952 年日本参议院议员高良富等来中国访问,和我国签定了第一次中日民间贸易协议。1960 年 8 月周总理提出中日关系正常化三原则,即“不执行敌视中国的政策;不参加制造“”的阴谋;不阻挠中日两国关系的恢复” 。1962 年 9 月和 11 月日本自民党顾问松村谦三和自民党议员高崎达之助相继访华,高崎和廖承志签订了发展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备忘录 。1964 年 4
9、月双方就互派执行备忘录贸易代表和互设联络事务所及交换新闻记者交换了会谈纪要。1971 年 2 月双方备忘录贸易办事处代表在北京举行会议。中国提出中日贸易四项条件,古井喜实在会谈公报上签字,这些协议的签订为中日贸易健康发展和中日关系的改善打下坚实的基础。由此也可以看出我国希望与日本发展友好关系的愿望。1972 年 9 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2002 年,两国贸易额超过 1000亿美元,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居第一位。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政策作出相应调整(上文政治因素中有介绍) 。非常重视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尤其是经济方面的交流。这既是发展我国对外交流的要求,也是发展我国经济的需要。导致
10、这种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经济体制选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此要向西方国家学习、借鉴搞市场经济的经验,要向它们开放,同它们保持良好的关系。同时,中国搞市场经济、坚持对外开放,也促使西方国家积极发展对华关系。市场经济体制选择构成了维系中国同西方国家关系的重要纽带,它既影响中国对西方国家的认识,也影响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态度。建国六十多年以来,我国在同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同时,也与其建立了贸易合作关系,通过对外贸易来促进双方交流。在经济上,欧盟是中国的一大合作伙伴,欧盟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中国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已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和经
11、济贸易联系。在世界外交舞台上,中国与不结盟运动、非洲统一组织、阿拉伯国家联盟等组织加强磋商,相互支持。除此之外,中国于 1980 年 4 月 17 日恢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代表权。经过数十年与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对话,2001 年 11 月,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 WTO 的决定。中国终于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性贸易组织的成员,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001 年,中国成功承办了亚太经合组织会议,通过了上海共识 。上海 APEC 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
12、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创立了“上海五国”新型安全合作机制。2001 年,五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它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通过对外经济交流,中国的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外加事业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可见,经济对于中国外交局势的演变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如今,越来越多 MADE IN CHAIN 的商品出现在世界各国的商店里。只是近年也出现了一些对于中国产品质量的质疑,问题食品层出不穷。这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看来中国要想取得世界人民的信任,必须要严抓产品质量。(三)文化与中国外交演变(三)文化与中
13、国外交演变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文化交流是一个国家开展外交活动的重要手段。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精髓是“势”、“关系”、“和”、“变”。这些因素作用在外交决策上,表现为中国重视对世界大趋势的判断,主张顺势而为;注重关系治理,致力营造良好的气氛并经营好关系网络;调和冲突,以和为贵;灵活外交。 以中法关系为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直想发展同法国的关系。戴高乐就任法国总理后,法国前总理富尔受戴高乐委托,于1964 年 1 月访华和我国商谈建交问题,因为法国与美国当时存在一些矛盾。谈到台湾问题时发生困难,对此,我国政府采取了灵活的态度来处理,经过商谈,中法双方达成一致意见:法国政府承认中华人
14、民共和国为代表中国的合法政府,不再承认在台湾的所谓“中华民国政府” ;法国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和地位,不再支持所谓“中华民国政府”在联合国的代表权;中法建立外交关系后,在台湾的所谓“中华民国政府”撤回他驻在法国的“外交代表”及其机构,法国也相应撤回他在台湾的外交代表及机构。而在 1964 年 1 月 27 日发表的中、法两国建交联合公报,只有中、法两国决定建立外交关系,互派大使两句话。这样既坚持了我国外交的原则,也照顾了法国的在政治方面的困难。中法建交的方式受到世界各国的赞誉。这其中正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灵活可变的思想。为促进对外交流,传播中华文化我国在 2004 年 11 月 2
15、1 日在韩国首尔成立世界上第一所孔子学院,截至 2013 年 9 月,全球已建立435 所孔子学院和 644 个孔子课堂,共计 1079 所,分布在 117 个国家(地区) ,成为汉语教学推广与中国文化传播的全球品牌和平台。孔子学院的开办让世界人民感受到儒家文化的精髓,中华古代文华的优秀成果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共享。与外国的圣诞节一样,中国的春节是我国每年最重大的节日。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年也会在外国得到庆祝。2007 年,2007 年 11 月,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第二个 10 年之际,俄罗斯举办“中国年”活动。活动期间,中国和俄罗斯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展开了内容
16、充实、形式多样的全面交流,使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除此之外,中国还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化交流方式开展外交活动。如:选派留学生、交换生、对外发展旅游业等方式。中国文化对我国外交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四)军事与中国外交演变(四)军事与中国外交演变军事是发展外交的强有力武器。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强弱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安全度。军事是外交重要生长资源,对于营造有利的战略环境,扩大国家和军队的国际影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建国以来,我国在军事外交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1950 年 6月 25 日,朝鲜战争爆发,朝鲜在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军的打击下形势岌岌可危。10 月 25 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应朝鲜请求赴朝,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并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1953 年 7 月 27 日签署朝鲜停战协定。1964 年 10 月 16 日,我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 年 6 月 17 日上午 8 时 20 分,我国第一枚氢弹爆炸成功。中国的军事实力大大增强。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的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为粉碎某些国家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