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发展方式对你有何启示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705292 上传时间:2018-05-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转变发展方式对你有何启示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转变发展方式对你有何启示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转变发展方式对你有何启示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转变发展方式对你有何启示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转变发展方式对你有何启示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转变发展方式对你有何启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转变发展方式对你有何启示(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民日报上说:领导应把GDP 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转换到民生、就业等问题上(如地方就业、百姓平均收入、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情况)。对我的启示是:不管做任何事情,打好基础是最重要的。我们不需要表面的繁荣(中国GDP 总量日本,可人均GDP 排名却靠后),就如基石与大楼一样。我们要从基础开始,不断努力学习,提高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打好自己的基础后,再做祖国繁荣的一块基石。我们的人生就不会遗憾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企业要自主创新,并在政府协调下实现与大学、科研院所有力量的整合,以协作的方式推进自主创新。当然,在当今充满竞争的社会中,我们必须要有创新精神。怎样提高创新能力呢?我觉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自

2、己的想法,不要人云亦云,否则一些,新奇的想法会被抹杀在大脑中,多参加各类活动,解决问题时一条路不通可以想其他方法,同时培养自己的应变能力。在企业中,企业的自主创新往往来源于员工的工作,企业不创新,产品就没市场。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如果不创新,不学习先进科学知识,一样没有市场。而且我们要注意团结的力量。许多事情大家一起做会更有动力,更有效率,而且往往在讨论中发现新的观点,并付诸行动,实现创新。编者按:根据省委专题学习会的安排,省委宣传部组织省社科院、浙江工业经济研究所的专家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国际趋势与启示”与“外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做法及启示”进行了专题研究,并邀请省委政研室、省政府研究

3、室、省发改委、浙江大学、省委党校等单位的领导及专家学者进行讨论,形成了本课题报告,日前在省委专题学习会作了专题发言。本报今明两天特辟专版摘要刊登。经济发展方式,一般指实现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质量的方法和模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七大报告的一个新提法。从国际视野来考察,它大致相当于一组“转变”的集合,即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投资拉动型向消费推动型转变、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由低级经济结构向高级经济结构转变、由单纯经济增长向可持续发展转变,等等。迄今,已成功推进这组集合中多项“转变”的国家,主要集中在经合组织(OECD)的成员

4、国中,此外还可以包括新加坡等国和中国台湾、香港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轨迹从世界范围看,在上述一系列的“转变”进程中,至少有以下的变动轨迹是具有规律性和标志性意义的: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中,第三产业占 GDP 比重超过了第一、二产业的总和。产业结构的演进,表现为从轻工业为中心转向重化工业为中心,再转向高加工产业为中心;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再转向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从以纺织工业为主导转向以钢铁工业、汽车工业为主导,再转向以高技术产业为主导。产业结构的演进,也表现为产业内部的微笑曲线变化,即由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的两端延伸和扩展;由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向产业价

5、值链的高端延伸和转移。但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重要标志,是第三产业在 GDP 中所占比重超过了第一、二产业的总和。美国第三产业的占比在 20 世纪 40 年代突破了 50%(之后稳步上升,目前达 80%左右),日本第三产业的占比在 20 世纪 70 年代突破了 50%(之后稳步上升,目前达 70%以上),都构成了其“转变”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在需求结构的演变过程中,消费率出现由降转升的拐点,且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经济增长由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驾马车拉动,三者组成了发展的动力结构。钱纳里等人对 1950-1970 年发展模式的研究表明,若以 1964 年美元来衡量,居民消费率在人均国民生产

6、总值低于 100 美元时高达 77.9%,为贫困型高消费;此后,随着人均 GNP 提高到1000 美元,居民消费率直线下降了 16.2 个百分点;但当人均 GNP 迈过 1000 美元门槛后,居民消费率又重新步入上升阶段。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对 1970-2003 年世界 24 个国家的一项研究也表明,在人均 GNP 从 500 美元到 5000 美元的发展中,这些国家都经历了消费率先降后升的过程。而且这一拐点,多数国家出现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3000 美元(当年价格)左右;但亚洲国家受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往往推后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4000 美元左右。例如,日本消费率的上升拐点,出现在 1

7、970 年左右;韩国消费率的上升拐点,出现在 1990 年左右;当时它们的恩格尔系数均已降到 30%以下、第一产业比重均已降到 10%以内、城市化水平均已升至70%以上。总之,消费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呈现一种 U 形曲线。而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走过 U 形的最底端,并形成稳步上升的势头,使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要素结构的调整变化中,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成为经济增长中的主要贡献率。在经济增长模型中,解释增长的因素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劳动要素投入增加的贡献率,二是资本要素投入增加的贡献率,三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贡献率,就是除劳动和资本因素之外的“余额”,包括技术进步、管理提升、组

8、织创新、制度变革等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通常认为,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大小是衡量粗放型增长与集约型增长的基本标准。当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小于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投入增加的贡献率,可视为主要依靠增加劳动和资本的投入量来实现的粗放型增长;而当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于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投入增加的贡献率,经济增长更多是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等来实现的,可视为集约型增长。“转变”进程的基本特征是:用资本和劳动投入要素来说明经济增长的部分逐步减少,而用全要素生产率来说明经济增长的部分逐步增加。以新加坡为例,20 世纪 60 年代经济增长中靠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获得的比重约为

9、 10.1%,70 年代上升到 35.5%,80 年代进一步上升至 64.1%。另据有关资料,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成为经济增长中的主要贡献率,在美国大致发生于 20 世纪 50 年代,德国于 60 年代,英国、法国、日本于 70 年代,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于 80 年代,韩国于 90 年代。综上所述,从“转变”进程的历史轨迹看,服务业成为主要带动力、消费成为主要拉动力、全要素生产率成为主要贡献率,是具有规律性和标志性意义的。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的新趋势新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产业融合趋势增强,产业升级的路径日益多样化,国际分工形成了产业间、产业内和产品内分工的

10、多层次格局;但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国际货币体系不稳定,资源性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大幅波动,节能和环保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更是对世界经济的格局和趋势产生了新的重大影响。在这一背景下,一些与发展方式相关的动向和趋势,需予充分关注:“再平衡”趋势。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地区之间的发展方式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金融危机之所以爆发,一个重要原因是全球经济失衡,而失衡的重要表现就是:像美国这样的国家储蓄率太低、消费率太高,而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储蓄率太高、消费率太低。一个流行词“中美国(Chimerica)”表明:美国的“过度消费”依赖大量“外供”,而中国的“过低消费”依赖

11、大量“外需”,两者形成失衡的“互补”。但这种“互补性”,是脆弱的、不可持续的。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人们对这一“失衡”问题形成了新的认识。以美国、法国、英国等为代表的消费主导型经济,其经济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国内个人消费。在美国,个人消费在 GDP 中的比重大致保持在三分之二以上,国际贸易长期逆差,净出口的贡献为负值。这类经济体的个人消费超前,透支消费成为主流,居民的储蓄率在 10%以下。这种模式虽然能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发展,但也带来了进出口逆差、储蓄与投资不足的弊端,从而影响了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因此,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的再平衡调整,势在必行。调整的方向:美国这样的国家,储蓄率会

12、趋于上升、对“外供”的依赖会趋于下降。(麦肯锡公司的一项研究表明,美国家庭的私人储蓄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会使美国总需求减少 1000 亿美元,危机以来美国储蓄率已提高 6 个多百分点,给全球消费造成了巨大缺口。)而中国这样的国家:一方面会转变需求结构,适当压缩外贸顺差,适当减少储蓄比率,鼓励居民扩大消费,改变“高出口、低内需”的发展特征;另一方面则会逐步转变生产结构,从依赖高投入、特别是资本投入转向依靠技术进步和配置效率。“再工业化”趋势。“再工业化”不是一个新概念,在 20 世纪 70 年代对德国鲁尔等地区重工业基地改造时就提出来了。这一概念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再度盛行,反映了发达国家对“去工业

13、化”问题的反思,即制造业不是夕阳产业、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基础之一。金融危机之前,由于美国经济过度依赖以金融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因而在危机中受到了沉重打击。金融危机后,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重新引起了美国各界的广泛关注。2009 年底,奥巴马总统明确表示,美国经济要通过出口型增长和制造业增长,来推动可持续的增长。同样,英、法等国也出现了类似的“再工业化”趋势。但“再工业化”,既不是传统制造业的恢复,也不是海外工厂的回归,而是实现“再平衡”的一种选择;是在一次工业化基础上的二次工业化;其实质是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强化发达国家在制造业中的技术优势和分工优势,保持重要制造业的世界

14、领先地位。例如,尽管美国制造业比重不断下降,但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 2009 年工业发展报告,在全球122 个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增加值中,美国仍然排名第一,占 25.4%(日本 15.9%、德国8.5%);在工业竞争力指数中,美国排名第 11(中国排名第 26)。尽管如此,2008 年美国货物贸易赤字仍然高达 8590 亿美元,虽然服务贸易顺差 1580亿美元,但服务贸易顺差仅为货物贸易赤字的 18.4%。因此,美国不可能通过服务贸易,来实现发展的“再平衡”;也不可能通过一味限制国外产品的进口,来实现发展的“再平衡”。走向“再平衡”的一条重要路径,就是通过“再工业化”来增强货物出口能力,实现可

15、持续的发展。“低碳经济”趋势。“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经济形态的总称,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低碳经济”趋势的形成,有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因为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是新世纪以来人类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需要全球关注,需要所有国家和地区来共同应对。但值得注意的是,“低碳经济”同时也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再工业化”的主攻方向。危机往往孕育着科技的新突破,进而催生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次危机后,科技突破的主导方向是什么?现在看来,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低碳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构成了未来发展的新趋势,也成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旗帜。其中的低碳经济

16、,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的重要选择。低碳经济涉及的产业主要有两大板块:一是新能源板块,包括风电、核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发电、地热能、氢能等;二是节能减排板块,包括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照明节能、清洁煤利用等。2009 年奥巴马政府出台的总额为 7870 亿美元的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重点就是发展低碳经济。美国已经提出,到 2020 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 2005 年基础上减少 17,2050 年减排 83%。为此,将建设以超导电网和智能电网为主的全国统一电网,将投资 1500 亿美元支持发展下一代新燃料和燃料基础设施,将以每台补贴 7000 美元的刺激政策鼓励混合动力汽车的大规模使用,等等。危机后,欧盟也将低碳经济视为“新的工业革命”,计划用 5 年时间(2009-2013 年),全力打造“绿色产业”,使“绿色能源”、“绿色电器”、“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和“绿色城市”(包括废品回收和垃圾处理)等初具规模,为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创意产业”趋势。新世纪以来,知识的核心竞争力作用日益显现,以文化、知识为主要要素的创意产业迅速崛起。据联合国统计,创意产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