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渔樵的自由与先秦儒道思想

上传人:洪易 文档编号:40704308 上传时间:2018-05-2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渔樵的自由与先秦儒道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论渔樵的自由与先秦儒道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论渔樵的自由与先秦儒道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论渔樵的自由与先秦儒道思想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论渔樵的自由与先秦儒道思想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渔樵的自由与先秦儒道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渔樵的自由与先秦儒道思想(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渔樵的自由与先秦儒、道思想论渔樵的自由与先秦儒、道思想摘要摘要纵观数千年的中国历史文明,儒、道思想对立互补成为一条思想主线,在追求自由上为历代文士提供了参照,并左右着他们的思想。渔、樵本是普通的劳动者,但文士眼里的渔、樵却有着特殊的内涵,为文士提供了另一种不同的人生境界,这都是因为渔、樵身上不仅有儒家的精神,也有道家的智慧,渔樵是儒、道思想的最佳结合,也是最为自由的形象。关键词关键词: 渔樵,儒道,自由 前言前言我国的隐逸文化源远流长,三代时的巢父、许由就开了隐逸文化的先河,庄子让王里有“卞随投水”、“务光沉卢水”、“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等故事,论语里也记载了伯夷、叔齐,长沮、桀溺,虞仲、夷

2、逸、朱张等隐者的事迹,孔子曾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1表达了他的隐逸情结。仅留下一本道德经的老子,也曾被司马迁称为隐君子,庄子宁愿做淤泥中的乌龟,也不愿被有国者所羁。汉初的商山四皓、鲁二徵士,西汉的严光、梁鸿、赵壹,魏晋的竹林七贤等都是著名的隐士。尤其是从隐逸诗人陶渊明开始,更多的文士参与到了隐逸文化构建的行列中来,诸如唐代诗人王维、孟浩然和柳宗元等,都对隐逸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范晔后汉书里有专门描写隐逸的隐民列传,晋人皇甫谧著有高士传,高兆著续高士传。新唐书和旧唐书里也都有隐逸传。宋代、元代以及清代的史书都有专门记载隐士的部分,如宋史隐逸传、元史隐逸传、新元史隐逸传、清史稿遗逸列传等,

3、隐士在各朝各代都占有一席之地,可见隐逸文化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有这深远影响。隐士以及隐士所追求的的精神境界一直是后人研究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当前对隐逸文化的研究已经从隐士、隐逸文化、隐逸文学、隐逸理论等多个角度涉及了隐逸的各个方面,王春庭在论渔樵和渔樵:隐逸文学的一个象征性符号两篇文章中对隐逸文学中的渔樵形象进行了一个专门的论述,本文在此基础上试分析渔樵形象与文士之间的感情,并结合先秦儒道思想中关于自由、民生的论述,希望能探讨传统国学思想和民生建设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一些正能量。1见论语公冶 程树德,程俊英,蒋见元.纪琴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299.一、士人与渔樵一、士人与渔樵

4、隐士之名,最早见于庄子缮性:“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2隐的原因有很多,但根本的一个原因正是庄子所说的“时命大谬”。由于社会不能让人自由的发展,于是有人改造社会,希望建立让人自由发展的理想社会,也有人逃避社会,去追求社会之外的人生价值和意义。仕就是通过政治的形式改造社会,通过对社会有作为来体现个人的价值;而隐则是改造个人,让个人在动荡的社会中得到保全。隐与仕看似对立,实际上殊途同归,是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决。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目的追求自由。“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3隐的首要特征是放弃社会,放弃对社会的责任,放弃在社会中实现人生价

5、值和人生理想的愿望,希望能够在另一种生存状态下,寻求到个人的自由,表现为让个人的身体远离社会,“游山泽,观鱼鸟,心甚乐之 ”,4或是不惹尘埃,把社会从个人的心里请出去,个人所做的一切只是自娱自乐,不再与社会有关,深受 道家“无为”思想的影响。隐的另一个特征是个人自由,“不事王侯,高尚其事”,5由于隐士多追求个性自由,坚持个人品德,而且淡薄名利,所以被看作是 “高士”、“高人”。历史上不乏崇尚隐逸之风的时代,很多士人为了表明自己高尚,声称自己是隐者,以达到某种目的。中国的“士”阶层是一个特殊的阶层,“士、农、工、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63,405.3见史记留侯世家司马迁.

6、史记M.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5,39899.4见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韩传达.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306372.5周易蛊卦第十八卷三,见黄寿棋,张善文撰.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164. 商”中排第一位,是一个对个人、对社会都负有重要责任的社会阶层,士人都以天下为己任,希望能够安邦治国,实现“立德、立功、立言”的理想。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价值体系 “道”,孔子要求“士志于道”。6这既是道德的要求,也是价值的所在。他们都想在社会中自由的作为来体现自己生命的价值,但现实与士人从儒家思想中所获得的关于社会理想的描述相去甚远,他们入世的理想从来

7、就不能顺利实现,而且相反,经常只会给他们招致灾难,让他们感觉到失去自由。这样,他们不得不需要另一种人生境界,在理想不能实现时给自己以安慰,隐在这个时候就成了他们追求个人自由的另一种方式。士人的隐起初是出于一种政治态度和政治选择,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审美境界和文化追求。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以自己的人生价值、生活实践以及文化创造极大的影响了我国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思想。在隐逸文化里作为隐逸象征的无非就有渔翁、樵叟、道士、僧人这几种形象,如果撇开后来因为宗教影响才出现的道士、僧人,则之前作为隐逸象征的主要是渔樵。如果简单的概括古代的民间生活方式 则只有四种渔樵耕读,其中 渔夫是东汉的严子陵,樵夫则是汉武帝时

8、的大臣朱买臣,耕所指的是舜耕历山的典故,读是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苏秦。这四位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士人,他们或多或少都有点隐逸的味道。渔樵是士人在仕途失意时经常不自觉的选择,但士人总是有“身在江湖,心存魏阙”的心理,不甘于做一辈子的渔樵。 鲁迅先生曾对中国的隐士以及隐逸文学作过一段精辟的分析,他说:“古今著作,足以汗牛充栋,但我们可能找出樵夫、渔父的著作来?他们的著作是砍柴和打渔,至于那些文人诗翁,自称什么钓徒樵子,倒大抵是悠游自得的诗翁或公子,何尝捏过钓杆和斧头柄。” 7鲁迅先生这话严格地把现实生活中的渔樵与诗歌作品中的渔樵区别开来,指出文士诗翁们与渔樵的根本区别就是士与农的区别,是劳动者与非劳动者

9、的区别,是社会两种不同的分工方式。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观6见论语里仁 程树德,程俊英,蒋见元.纪琴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2467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68.意识上,文士作家们有着济世救民的抱负,负有一定的社会与历史责任,也就是说他们在精神上自以为是超越渔樵的,士要比农高尚;二是空间距离上,他们和渔樵,一个是身处庙堂和朝歌,一是身处山野和湖泽,渔樵的具体生活他们是缺乏了解的,他们所谓的济世救民的民仅是一个泛指的概念,是天下之民而不是真正的山野湖泽中的具体渔樵。因为这两个距离,渔樵的闲逸、田园之乐只不过是文士们一相情愿的主观感觉,“兴百姓

10、苦,亡百姓苦”,天灾人祸、税赋徭役给渔樵带来多少的痛苦,他们在大多时候是能体验得到的,而且他们也很同情渔樵的遭遇。实际上,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也与渔樵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他们所追求的理想社会里,即明君、贤臣的社会里,渔樵就应当像他们所想的那样生活着,安静地进行农业生产不受任何干涉。但当他们的政治理想和生活现实发生冲突时,他们在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之间徘徊,仕途的失意让他们在人生追求上很无奈,他们也就不再情愿的去关注渔樵的真实生活。留恋魏阙,而又厌倦风云变幻的官场斗争,使得士人们心力交瘁,对他们来说,现实虽无法摆脱,但精神却是可以超越的。往来于山林泽畔的渔樵为他们展现了另一种人生境

11、界,引起了他们心里的感应与共鸣,让他们获得了精神的升华与净化。8这时渔樵也聚了他们的审美理想和人生体验,加之,对历史隐逸高人的羡慕,他们也不自觉把历史上隐逸高人的精神血脉融入到渔樵的身上,渔樵因此具有了特定的内涵。8王春庭论渔樵J漳州师院学报 1998,():2935二、渔樵的艺术原型二、渔樵的艺术原型诗经有云:“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行与子逝兮”,9看来劳动的闲逸早已被上层士人所认同。按照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社会分工方式,士的仕当属于前者,所以士人在仕途上伤痛脑筋的时候,转向田园寻求闲逸也就理所当然了。“渔樵耕读”概括了所有的民间生活,但耕看起来似乎很劳累,而读似乎

12、又过于功利性,剩下渔樵被概括出来成为农的全部,并成为士人们寄托情感的对象也就不难理解了。当然,农也有缺点,如果只有和农一样的追求,那对于士人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所以一些特殊的农就成为了他们羡慕和向往的对象。在隐逸文化发展的早期,以下这些人的隐有重大的影响,他们都有渔樵的影子:首先是许由、巢父。尧时逃隐山中的许由、巢父应为最早的樵的原型,关于他们的故事,大约是这样的:许由巢父是当时的贤者,尧帝想把天下禅让给他们,先找到巢父,巢父不受,跑到九萁山里,在树上筑巢而居。尧帝又找到许由,许由也不受,也跑到九居山里,尧帝无奈,便派人劝许由做九州长许由不堪忍受,9见诗经魏风韩传达.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M.

13、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26.跑到泉边洗耳,此时恰遇巢父牵牛来饮水,问其故,许由告之:“尧欲招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巢父则说:“子若处高岸山谷,人道不通,谁能见子?子故浮游欲闻,求其名誉,污吾犊口”。10其次是伯夷、叔齐,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在世时想立叔齐为国君,孤竹君死后,叔齐把君位让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怎能随意改变?”于是逃走了。叔齐也放弃君位,隐居在渤海之滨,实际上他们是不满欲纣王的暴政,不原在商纣王下做个小国之君。后来他们听说,周在西方强盛起来,周文王是个有道德的人 ,兄弟两个便来到周的都城岐山,不料此时,文王已死,武王继位。

14、武王伐纣的时候,叔齐、伯夷扣马而谏,“父死不葬,就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以臣弑君,能说是仁义吗?”武王左右要杀掉他们,被姜尚救下,等到武王灭周后,伯夷、叔齐却以归顺周为耻,逃到首阳山,采薇而食,并作歌明志:“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于嗟兮,命之衰矣”。最后饿死首阳山。11杜甫北游:“之推避赏从,渔父濯沧浪”,12之推与渔父相对,该称得上是樵了,介之推跟随晋文公流亡十几年,最后却不言禄。其他还有西汉时的朱买臣,他是渔樵耕读中樵的原型,汉书朱买臣传:“朱买臣,子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通书,其妻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道中,买臣愈益疾

15、歌。妻羞之,请之。买臣不能留,即听之。其后买臣独行歌道中 ,负薪墓间”。13后来经同乡严助举荐,入朝为中大夫,后拜会稽太守,主爵尉。10孙思习,马邦新.浅说历史上的隐士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2):7882.11孙思习,马邦新.浅说历史上的隐士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2):788212清彭定求全唐诗第二卷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8,1086108713班固汉书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455459最初成为渔的原型的应该是姜尚,也就是封神演义里的那个姜子牙,战国策:“(范雎)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 14史记齐太世家:“吕尚之遇文王也,年老实,以渔钓奸周西伯。”15吕尚辅佐周文王之前,扮演的是渔父的角色。之后战国时的范蠡功成身退,携手西施泛舟游于西湖,显示的也是渔父形象。史记货值列传:“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易姓名。” 16越王勾践世家:“范蠡逐去,自齐遗大夫(文)种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 ,可与共患难,不可共与乐,子何不去”17楚辞和庄子都出现了一个带有道家色彩的渔父形象,庄子渔父:“渔父劝孔子不要劳心劳形以危其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教诲孔子要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孔子对渔父很是尊敬,说道“且道者万物之所由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