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县域经济定位 主动融入西三角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638801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找准县域经济定位  主动融入西三角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找准县域经济定位  主动融入西三角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找准县域经济定位  主动融入西三角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找准县域经济定位  主动融入西三角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找准县域经济定位  主动融入西三角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找准县域经济定位 主动融入西三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找准县域经济定位 主动融入西三角(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找准县域经济定位找准县域经济定位 主动融入主动融入“西三角西三角”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组成部分,具有区域经济的本质特征。经济学上的区域是指“国家的一个特殊的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这种地区由于自然特点,以往的文化积累和居民及其生产活动能力的结合而成为国民经济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区域具有开放性、非均衡性、经济上不可分性和权力上的局限性等特征。区域经济由经济中心、经济腹地和经济网络构成,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地域单元。而县域经济在一般意义上可以说是区域经济的基本单元。因此,研究县域经济发展,考察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处的位置显得十分必要。首先,应找准位置。要把县域经济放在区域经济中的大背景来定位,即把

2、其放在市、省际经济圈,甚至全国经济圈上,来寻找县域经济所处的位置,以此来考虑和确定其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发展重点,以及实现发展目标的主要措施。县域经济发展的定位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发展什么的问题,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确定主导产业发展的问题,因为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要依靠主导产业来支撑。因而,县一级在确立发展的主导时,应当尽可能地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来确定,这样有利于用国家的产业投资,有利于用活用足国家的优惠政策,以便寻求更多的县域经济发展机会和途径。其次,应认清县情。认清县情是县域经济发展定位的基础。应从县所处的区位因素入手。所谓区位因素,是指导影响以致决定经济、人文社会现象的空间位置和组合关系的客

3、观存在的因素。一要认清自然资源和历史基础。自然资源包括县域的气候、水文、地质、地形、生物、土壤等;历史基础,包括县域拥有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量、工农业发展水平、第三产业发展程度、产业结构、法制建设水平、城镇建设与基础设施条件等。二要认清人口、技术和资本基础。这是对县域经济活动起关键性作用的因素。一般来说,人口密度大、数量多、文化技术素质高,对经济发展有利,技术作为区位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对县域经济的影响非常大,有时甚至起决定性因素。对落后地区来说资金是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三是认清市场。市场的调节作用无所不包,无时不在,甚至会产生一种强大的机制力量,牵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四是考虑组织与管

4、理能力。这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制动性因素,其既体现出人对县域经济活动的适应,又体现出县域经济活动在人的意愿下发展,通过发展规划和计划,发展战略及调节作用推动县域经济健康发展。再次,应搞好规划。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确定切合实际的发展速度,设计科学的发展布局,也是县域经济发展定位的重要内容。发展县域经济一定要有综合的论证及规划,并注意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文玉强县域经济是一个以农村经济为底色,以资源环境为基础,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为特征,以经济增长为纵向脉胳,以三次产业结构演变为横向脉胳,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域性综合经济体系。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才能为整个国民经济快

5、速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证。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已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点题是为了破题,发展县域经济,目的是富民强县。坚持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准确定位县域经济发展思路,是实施富民强县战略的先决条件。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增收,关键在产业结构调整,就县域经济产业发展而言,发展农业是富民的根本,发展工业是强县的支撑。因此,我们在实施县域经济发展战略中,要一手抓富民,着力解决好 “ 三农 ” 问题;一手抓强县,着力规划好县域工业。通过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通过城镇化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二者相互促进又统筹兼顾,最终实现富民强县,

6、城乡共同繁荣。一、准确定位县域经济发展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定位县域经济发展思路,是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沿河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山区县和农业大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 94% ,农民人均耕地面积仅为 0.7 亩,全县 22 个镇中有 19 个属贫困乡、镇,贫困乡、镇占有率高出全省 27.7 个百分点。由于山高坡徒,土地贫瘠,加之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风险能力不强等因素的制约,沿河经济社会发展尚处相对滞后状态,是一个典型的老、少、边、穷县。县域经济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基础设施差,投资环境差,大项目启动、带动难,严重制约地方经济的发展;

7、二是产业结构单一,农业科技含量低,受自然因素制约大,大多只依赖于本地资源的初次利用,偏重于土地单纯开发;三是市场发育不健全,信息闭塞,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能主动迎战,只能被动适应,生产出的产品形不成规模,产业收入不稳定;四是农村群众思想解放不够,跟不上形势,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差,发展步伐缓慢,返贫率较高,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中,体现出 “ 小农户 ” 与 “ 大市场 ” 的矛盾, “ 一般化 ” 与 “ 规模化 ” 的矛盾, “ 资源 ” 与 “ 特色 ” 的矛盾。发展县域经济要清醒地认识县情,找出差距,增强忧患意识;抓住差距,有所为有所不为,利用得天独厚的地域和资源优势,实现县域经济较快发展。沿

8、河位于贵州省与重庆市山峡开发区的结合部,特定的地理位置和乌江水域优势将给沿河带来巨大的发展潜力。一是重庆市作为西南和长江上游最大的中心城市,其经济辐射带动功能将给沿河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二是沿河处于乌江彭水电站淹没区、乌江沙坨电站的施工区,两个电站的建设将给沿河小城镇建设、工业园区建设和其他新兴产业的形成创造良好的发展平台;三是沿河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中央、省、地必然会在政策、资金、项目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重点倾斜和扶持,将给沿河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持久的动力。从沿河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发展现状和开发潜力等实际出发,沿河县委、县政府提出了 “ 依靠贵阳,面向重庆,依托乌江,挤进长

9、江 ” 的县域经济发展远景思路。沿河要面向重庆,接轨重庆,服务重庆,要在重庆经济辐射圈内找准自己的位置和角色,树立配角意识,发展配角经济,借力而行,谋势而动。在表演舞台上,配角的作用是烘托主角;在经济舞台上,配角则是依托主角实现双赢共进。实践证明,经济发展层次越高,专业化程度就越高,产业分工就越细,配角就永远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围绕 “ 主角 ” 要主动适应,主动筛选发展项目,做好产业结构调整,挖掘自身发展潜力,变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通过 5-10 年的建设,将沿河建设成重庆的农特产品供应基地、加工基地,工业产品的延伸加工基地,商品转运基地,建筑材料生产基地,人才、信息、资金的开发利

10、用基地和重庆市民的休闲渡假地。以服务重庆 、融入重庆经济圈为目标,在经济大循环中,在大产业之间主动适应,调整产业,错位竞争,谋求新的产业链。以配角谋求产业发展,以配角谋求产业上规模、上品牌,以配角谋求产业技术和产业市场。在立足 “ 农业稳县、工业富县、基础强县、三产兴县、旅游活县 ” 的基础上,以打造 “ 能源大县、畜牧大县、滨江旅游大县 ” 为主攻方向,按照 “ 两年强基础,五年抓突破,十年见成效 ” 的目标,在地委、行署 “ 三个重点、三个带动 ” 发展战略牵引下,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通道经济、循环经济,以强农、兴工、壮非、活商和建设城镇新区、工业园区、农业园区、茶园、果园、药园、菜园 “

11、 三区四园 ” 为工作重点,整体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加工业,工业经济、城镇化建设、旅游开发业整体实现全县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到 2010 年,全县 GDP 要年递增 13% 以上,农民人均收入达 2000 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 2 亿元以上,地方财政收入达 1 亿元以上,全县所有乡镇通油路,村级公路通车率达 90% 以上,城镇化率达 25% 以上,基本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二、依托优势,谋富民之策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县域经济发展要以人为本,把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富裕农民,满足农民多方需求,实现农民自身的发展作为县域经济的立足点。县域经济 “

12、以农为主 ” 又 “ 五脏俱全 ” ,其核心是 “ 三农问题 ” 。破解 “ 三农问题 ” 离不开科学发展观,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前进道路上一切困难和问题的金钥匙。按照 “ 依靠贵阳,面向重庆 ” 的总体思路,要把产业目标重点瞄准重庆经济圈内的潜在市场,围绕野生产品、紧缺产品、特色产品规划建设基地,以基地作为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突破口。通过基地建设,鼓起群众的钱袋子,充实群众的脑瓜子;通过基地建设,逐步发展形成 “ 公司 + 基地 + 农户 ” 的订单经济发展模式。1 、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围绕 “富农” 、 “增收”目标,按照资源比较优势原则,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重点抓好生态畜牧业

13、、烤烟等群众增收明显的“短平快”产业。发展生态畜牧业是循环经济的有效方式,在立足现有畜牧养殖基础上,做好规模养殖、生态资源循环利用和拓宽流通渠道等文章,加强加快生态养殖小区建设、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商品畜禽基地建设;在建设发展中逐步做强沿河山羊产业,稳定发展生猪产业,积极发展适度规模肉牛产业,推广发展山头生态养鸡产业。力争到 2010 年全县大牲畜饲养量达 20 万头以上,山羊饲养量达 100 万只以上,生猪饲养量达 60 万头以上,畜牧产值达 6.5 亿元以上。烤烟是既富民又富县的短期效益明显的产业,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烤烟已成为我县群众稳定增收的支柱产业,抓住沿河烤烟已列入云南烟厂生产基地

14、的发展良机,进一步调整区域布局,稳定种植面积,提高科技含量,发展连片规模种植和农户适度规模种植,确保常年种植面积 6 万亩,产量 13 万担,产值 6000 万元以上。、培育野生、优质、特色产品。区域经济和行业化已成为现代社会新的经济模式,其理论核心在于一个地方经济要获得持续发展动力,就必须谋求在某一方面或某领域的持续竞争优势,取得高于平均水平的经济效益。围绕 “ 富农、增收 ” 目标,盯住重庆、贵阳等大中城市农特产品消费市场,迎合现代人追求准野生、纯天然、无污染的消费理念,利用我县山高沟深无污染的地域要素优势,发展野生产品、优质农产品、特色产品,实施 “ 一乡一品 ” 特色产业发展战略。一是

15、以谯家茶场、土地坳蒲溪茶场、沙子茶场和洪渡野生苦丁茶基地为基础,建设富硒茶园和苦丁茶园;二是以沙子空心李、新景柑桔为基础,建设特色果园;三是以黑獭中药材基地为基础,培植药园;四是以和平镇早熟蔬菜为基础,在周边乡镇辐射发展特色菜园;五是利用北部片区土地资源优势,建立珍珠花生基地;六是在森林植被条件好的塘坝等乡镇,培植发展野生香菇产业。3 、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种好养好是基础,卖好赚钱才是根本目的。为了解决农民与市场在空间上隔离、时间上滞后、销路上过度依赖商贩的状况,要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千方百计地搞活农产品流通,促进农民增收。在现有集贸市场基础上,建设好县城农特产品综合市场,在县内畜牧业发展

16、势头较强的乡镇建设好畜牧批发市场;在农特产品资源丰富,集镇繁华的乡镇建设好农特产品专业市场,通过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扶持培养购销大户、农民经纪人队伍和中介服务组织,加大市场对农特产品的调节作用,降低单个农户分散进入市场的交易成本,提高产品效益,增加群众收入。4 、提高农民素质。农民素质决定农村的面貌和农业发展水平。要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实施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以此带动农业产业化升级。近两年,沿河县扶贫办、就业办、职业中学联合与省内外用人单位对接搞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通过追踪调查,证明这种培训方式比较成功。今后要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加快科技信息的普及和传播,搞好新技术、新知识的培训,办好示范田,树立典型,通过抓示范办样板,典型引路,扩散辐射,带动全体,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增加其增收致富的能力和本领。三、抢抓机遇,造强县之势工业化是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根本出路。用工业化思维谋解 “ 三农问题 ” ,推进县域经济由农业主导向工业主导转变,用工业手段开发农业资源,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实现 “ 以工兴农 ” 、 “ 以工富农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