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多维视野的文学批评——兼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观点的理论生命力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638135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构多维视野的文学批评——兼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观点的理论生命力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建构多维视野的文学批评——兼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观点的理论生命力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建构多维视野的文学批评——兼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观点的理论生命力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建构多维视野的文学批评——兼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观点的理论生命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构多维视野的文学批评——兼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观点的理论生命力(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构多维视野的文学批评兼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观点的理论生命力 文学理论批评作为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反映中国革命与建设的人文理想,又在社 会主义时代精神的感召下不断更新观念,拓展理论方法。尤其是改革开放的 20 年间,文学 理论批评的现代性变革,更显现出立足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以马克思主义 为导向的多维视野融合,多种理论批评范式互补、共生的新格局。这个发展趋势,适应了 当代文学创作与读者审美期待日趋多样化的要求,也是当代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在中外文论 的撞击与互释中凸现民族特色与理论品格的重要标志。一历史将永远铭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一页。在这个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中 国文

2、学理论批评面临的挑战与选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是面临社会主义发展本身对 文学提出的挑战。新时期的社会变革,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全面而深刻的变化,从经济生活 到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从人们的价值观念到审美意识、审美心理和审美需求,都发生了 变化。这些变化本身就是时代生活提出的新课题,是文学及其理论批评面临的挑战。文学 理论批评的发展,当然不能割断它和过去发展阶段的联系,即它必然要继承以往的革命传 统和优秀的遗产,但更为重要的是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变革发展的要求,更新观念,在探索 与创新中开拓新的道路。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比革命战争年代的斗争更艰巨复杂,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及人自身的矛盾、冲

3、突,始终交织着、融会着。所以,文学 及其理论批评就不能像过去那样,只有一个视角,对生活现象仅从外部加以反映描写;只 有一种价值尺度,要么歌颂、赞美,要么暴露、批判。尤其要对复杂多维的生活进行全方 位和动态的把握,从多种角度观察透视,以系统的价值参照对生活做出审美评价,探寻文 学的社会本质与审美本质、文学的外部规律与自身规律的内在统一,这样才符合当代中国 文学的发展要求。其次,我国的文学及其理论批评还受到来自外国文学和文论的挑战。对外开放打开国门 之后,我们看到由于西方的现代主义局限于文本(作品)的语言、结构与形式的樊篱之中, 从而出现了关注政治、历史、社会与现实的“文化转向”,新历史主义、女权

4、主义、后结构 主义及“文化研究”等文论新潮正在改变西方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方向。这些变化表明,文 学的发展是外在因素与文学自身的合乎规律的“合力”的结果,当文学注重社会政治而忽 视文学自身的特质的时候,形式主义、文本主义的文论就会以矫枉过正的方式取而代之; 而当文本主义走向自我封闭和自我膨胀的时候,文学的发展又会向着政治、社会、历史与 现实的广阔时空开放,从而要求文学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达成新的、更高水平的融合。 西方文学、文论的发展轨迹,与其特殊的社会、文化语境密切相关,但其中也包含着当代 人类文艺和理论思维发展中某些共同的东西,从而给我们带来了新的信息,拓展了我们的 艺术视野,激发了当代中国

5、文学和理论批评探索、创新的活力。与此同时,我们还从中西 文论的对话中认识到,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文学思潮是一把“双刃剑”,对后现代语境中 的大众文化应采取清醒的批判态度,对其中的金钱拜物教、物质主义、消费至上和文化艺 术的复制化、平面化、时尚化进行反思与辨析,以便在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悖立中寻找 两者的结合点,既认可当代文化艺术发展的多样化现实和理论批评的多维视野,又秉持价 值系统中的基本价值取向,显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价值理想。总之,日益活跃、丰富多变的文学创作,多姿多彩的理论争鸣,广泛的方法引进,批评 主体个性的张扬,使得当代中国文学批评既关注文学审美价值创造中的主体(个体)与客 体(

6、社会) ,又兼顾以审美为中介的多功能系统;既采取人文学科的理论方法,又相应地吸 纳其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交叉学科的多种理论方法,从而拓宽了批评的对象和范围, 初步构建成一个多层次互补、共生的系统结构。在这个开放的批评世界中,文学作品是这个系统结构的基础层面,也是文学批评的基本对象。文学作品是作家创造的产物,是引发批评家产生批评欲望的诱因。批评家无论关涉 到其他什么对象的范围,都不能不同作品发生联系。比如,以作品为对象,专注于作品自 身而不涉及或仅仅稍带、涉及其外部因素(世界、作家、读者)的批评,可视为“狭义”的 批评。又比如,把作品当做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整体进行批评,也不必过于拘泥于社会学

7、的视角,还可采取适合于解释具体作品的其他视角,如心理学、语言学的视角等。再如形 式主义批评,以作品的语言、技巧、结构为对象,自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其批评观过 于偏狭,尤其是对文学作品实际上说的是什么,表达了什么内容,采取漠视的态度,势必 走向自我封闭,即不承认在形式之外还有其他的批评对象。至于所谓“批评是双向建构”的 观点,却把批评的对象和批评的发生混为一谈。从发生认识论的观点看,批评确是主客体 双向建构的产物,它既非单纯起因于客体作品,由作品预先决定,也不是先验地存在 于主体批评家内部,与作品不相关涉,而是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然而,如 同一切活动都必须有对象一样,批评这种包含主客体

8、相互作用的活动,也应有属于自己的 对象,即独立存在于主体之外、能够被主体感知并对之做出积极回应的东西,这就是以作 品为中介的文学存在,批评(见解)则是在作品与批评家双向互动下发生的。第二个层次是环绕作品、探究与作品发生着相互关系的“世界”(现实、历史背景与文化 背景) 、 “作家”(作品的生产者) 、 ”读者”(作品的接受者) 。显然,世界、作家、读者并非同 作品分离开来,孤立地成为批评对象,而是分别与作品结成某种关系成为批评对象。以作 品与世界关系为对象的批评,着重于探讨作品是怎样描绘世界的,描绘的可信性与深度如 何,也就是作品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真实和思想深度如何,其要旨在于透过作品去观察、

9、 认识世界。以作品与作家的关系为对象的批评,着重考察作家的经历、个性、气质、思想、 情感、潜意识等如何制约着作品,或在作品中得到什么样的反映和表现,其要旨在于从作 品探寻作家的印记,力求准确、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作家。以作品与读者的关系为对象的批 评,着重阐述作品在读者中产生了和可能产生怎样的效应,满足读者需求的程度如何;或 着重于研究读者是如何接受作品的,读者怎样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去参与作品的价值创造, 其要旨在于张扬读者在文学接受乃至文学创作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第三个层次是同文学理论、文学创作、文学史交互作用所形成的批评对象,因而往往涉 及其他批评圈子。比如,批评瞄准了文学理论,必然要涉及文学理论

10、根植于文学作品,并 进而延伸到作家和读者。这样,针对特定文学理论所展开的批评,实际上也是针对文学理 论与作家、作品、读者结成的关系。这个层次的批评,既可以是历时的,即纵向地考察、 阐释对象,又可以是共时的,即横向地考察、阐释对象;既可以是宏观的,从较开阔的视 野和范围探究对象,又可以是微观的,从个别、具体问题入手探究对象。正是在文学理论、 文学创作和文学史的互动关系中,文学批评或侧重于评判相关的文学原理、范畴、思潮等 等,或侧重于探析创作过程、创作思维与心理、创作个性与风格诸问题,或侧重于阐述文 学发展的动因、过程、规律,以及文学类型、文学流派与文学传统。第四个层次是由于人文科学新知识介入而形

11、成的独特的研究视角与批评个性,显现出现 代批评不同于传统的阐释范式。20 世纪西方出现的现代批评流派,如心理分析批评、读者 反应批评、文体批评、原型批评、结构主义批评等,均吸收了各种新学科的知识,借用新 学科的理论原则与研究方法,去建构自己独具个性的理论体系与方法论,据此对作品、作 家、读者进行理论演绎,把以往重审美体验和审美分析的传统批评转变为印证其理论原则 与方法的现代批评。现代批评改变了以往批评与对象的关系,摆脱了对作家、作品的依赖, 以独立的姿态运用自己构建的理论方法,去阐释与之对应的批评对象。现代批评在我国当 代文学批评的系统结构中也占有一席之地,虽然它们往往只适用于特定的批评范围,

12、但却 以独特的视角与阐释范式拓宽了批评的路径和方式。可见,当代中国文学批评无论是广度或深度,都是以往所无法比拟的,虽然也有泡沫或杂音,但这几个层次的各自内涵是富于当代意识的,而且结成了经纬交错的网络:文学作 品处于中心地位,纵横地向四周辐射。在具体批评实践中,有的层次可能单独成为批评对 象,但在多数情况下,批评的对象或范围并不单纯,往往是混合型的,并从各自方面体现 了文学批评的系统结构。二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变革发展,不但构建了多维视野中的多层次的批评对象和范围,而 且形成了多重价值选择的运作机制,从而为繁荣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与批评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实践反复证明,无论是文学自身还是社会对文学的

13、期待,都显示出价值功能的多重性, 即文学既含有诸多非审美的价值内涵政治的、道德的、教育的、交际的、哲理的、宗 教的等等,又始终以审美价值内涵为中介和基石。这样,审美价值与非审美价值共存于文 学的创造(生产)与接受(消费)之中,它们既是统一的,又是辩证对立的。由于文学是 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审美价值创造自然是文学的特性和旨归。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把政 治思想、道德观点、自然与社会知识、宗教思想等包容在自己的内容中,使它成为确证各 种非审美价值的载体与手段,就因为审美价值是形成各种非审美价值的基础。然而,文学 为了维护和固守其审美特性,必然从审美观点去看待和处理非审美因素,把非审美因素改 铸成审美因

14、素。所以,在文学作品多重价值的有机统一体中,审美价值处于中心的地位, 以它为内核而形成审美政治价值、审美道德价值、审美认识价值、审美娱乐价值, 等等。既然文学是多重价值对立统一的有机体,那么,文学批评在面临多重价值的选择中, 应采取怎样的基本态度呢?首先,文学的多重价值互补共存是一个客观存在,社会也总是期待文学发挥其多维的价 值功能,文学批评也总是根据具体作品的实际与读者阅读的状况,自由地选择任何一个维 度的价值进行评价。在这方面,曾存在着一种片面性,即强调文学的审美价值而拒斥其他 价值,把审美价值看做是闭锁于自身的完全自治的概念,试图取消一切非审美的价值。从 前的唯美主义是这样,后来的形式主

15、义也是如此,它们把文学的本质归结为纯“文学性”, 主张文学与政治、道德、社会、人生无关,视艺术本身为惟一目的,将艺术美等同于形式。 在它们那里,一切非审美价值均被剔除,审美价值也只剩下孤零零的形式价值。这种片面 性,在我国新时期文学理论批评克服了以往的泛政治化错误后,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开 始出现。那时掀起了“文本主义”热,文学被理解为语言问题,一些作家热衷于叙述方式、 文体样式的试验,漠视文学的现实感、历史感,文学的形式操作被凸现出来,导致了“价值 虚无主义”。经过一阵喧嚣,批评界开始冷静沉思“价值虚无主义”给文学带来的消极后果, 呼吁文学不要失去“依托”。编辑 321 返利网分享 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