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637133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徐州市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徐州市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徐州市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徐州市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徐州市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徐州市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徐州市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徐州市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讨论稿)序 言建设沿东陇海线产业带,是省委、省政府纵观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增强江苏综合经济实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推进苏北地区大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呼应沿江开发、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建设陇兰经济带的重要内容。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战略决策,加快建设徐州市沿东陇海线产业带,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和要求,市发展计划委员会会同市有关部门共同编制了徐州市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该规划依据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 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和其他专项规划,以 2002 年为基期,20032010 年为规划期,突出

2、产业为主、工业为重点,明确了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提出了产业、城镇、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发展和空间布局方案,以指导徐州市沿东陇海线产业带的建设和发展。本规划所界定的区域,以沿东陇海线的徐州市区和铜山、邳州、新沂三个县(市)为重点(以下简称“沿线地区”),同时统筹考虑丰县、沛县和睢宁县在内的全市协调发展。2003 年,沿线地区人口 549.7 万人,区内工业增加值 300.3 亿元分别占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的 75.2%;面积 6696 平方公里,占 67.7%;生产总值 604.8 亿元,占 79.3%;和占 79.0%;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 13.3:48.2:38.5;城市

3、化水平 43%。2本区区位优势突出,自然和人力资源丰富,农业基础较好,工业比较优势明显,商贸流通较为发达,基础设施较为完备,基本形成了支撑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目前,本区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始阶段,加速发展的特征明显,发展潜力较大。依托本区独特的交通、区位、资源优势和较好的产业基础,加快产业带建设,必将推进本区工业化进程,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带动周边地区加快发展,对促进苏北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3第一章 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发展环境和战略定位1发展环境。面对新世纪的新发展,省委、省政府适时作出了加快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的重大决策,为本区的加快发展提供了最直接、最现实

4、的机遇。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发达国家和国内长三角等发达地区的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为本区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我国加入 WTO,市场化、城市化、工业化并进互动,为本区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但本区也面临着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工业化程度较低、结构性矛盾突出,城市化水平不高、集聚生产要素的能力不强等问题。因此,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迎难而上,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变竞争为契机,视压力为动力,全面推进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2战略定位。展望沿线地区建设前景,徐州市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的战略定位是:苏北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江苏新兴的产业密集带、陇兰经济带对外开放的先导区。苏北发展的重要

5、增长极。本区是苏北地区主要的产业集聚区,且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通过加快建设沿东陇海线产业带,促进经济总量的扩大、资源开发效率的提高、产业结构的优化、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本区将成为苏北地区重要的增长极,有力推动苏北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江苏新兴的产业密集带。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呼应沿江开发,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加工型产业,错位发展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拉长加粗原材料加工产业链,打造4具有本区特色的现代制造业,形成若干富有特色的产业集群,促进生产要素集聚,成为江苏继沪宁沿线高新技术产业带、沿江基础产业带之后又一条快速崛起的产业密集带。陇兰经济带对外开放的先导区。充分利用徐连地区地处东部沿海的

6、优势,强化徐连互动开发和互补互融,加快利用外资和出口创汇步伐,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创新管理体制、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建立规范服务体系等方面,引领陇兰经济带对外开放步伐,成为陇兰经济带对外开放的重要基地。第二节 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3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富民强市、实现“两个率先”总揽全局,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扩大开放为第一动力,加快工业化为第一方略,突出资源整合和集约开发,加快产业发展、开发区建设和城镇化步伐,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确保在苏北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4开发原则: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将按照点线面推进、大项目带动

7、、城市间协调发展的思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企业主体和政府引导作用,坚持以下原则。坚持以工业发展为重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三化”互动,优化资源合理配置。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城市化带动工业化,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区域统筹联动开发。充分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沿线综合运输优势,坚持跨省市开发,沿线联动开发,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强化协作联动,加强产业配套,拓展发展空间。5坚持以工业园区为载体的重点开发,促进产业集聚、企业集群。重点规划建设和整合现有工业园区,强化软硬环境建设,集约开发,集中发展,推动优势产业、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向园区集

8、聚,提高各类园区的投资密度和产业集聚度。坚持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并举,切实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努力使本区成为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产业带。5主要目标:通过整合本区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广泛吸纳国内外资本,充分释放内在发展动力和潜力,加快形成江苏省新兴的产业密集带、徐州都市圈的核心区、区域性现代物流网和绿色生态走廊。到 2010 年,全市生产总值预期达到1950 亿元,年均增长 12%,人均 GDP 达到 21000 元;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调整为 9:51:4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 14300 元和 6500 元。其中沿线地区生产总值预期达

9、到 1500 亿元,人均 GDP 达到 26000 元;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调整为 8:52:40;争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在 2000 年基础上翻一番。江苏新兴的产业密集带。构建以工业为主体的产业密集带是本区发展重点。加快重点开发园区建设,促进要素集聚,扩张产业规模,壮大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和能源原材料三大支柱产业。到 2010 年,全市工业增加值预期达到 870 亿元,年均增长 14%以上,其中沿线地区预期达到 720 亿元,年均增长 15%以上;重点开发园区生产总值预期占全市的 25%以上,其中沿线地区预期占 20%以上;三大支柱产业工业增加值预期达到550 亿元,占全市工

10、业的 63%以上。徐州都市圈的核心区。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加快发展新沂、6邳州中等城市及沿线重点中心镇,培育壮大丰县、沛县和睢宁县城,建设以市区为中心的城市群,着力构筑徐州都市圈核心区。到 2010 年,市区城市人口规模达到 220 万,新沂、邳州市和贾汪城区分别达到 35 万、35 万和 20 万以上,丰县、沛县和睢宁县城均达到 20 万以上;到 2020 年,市区城市人口规模达到 300 万,新沂、邳州市和贾汪城区分别达到 50 万、50 万和30 万,丰县、沛县和睢宁县城均达到 30 万以上。区域性现代物流网。依托徐州综合性交通枢纽优势,以现代物流理念为指导,重点建设物流中心城市,加快发展

11、第三方物流,着力构筑面向苏北和淮海地区的区域物流体系。到 2010年,形成沟通海外、辐射中西部,连接华东的快速、高效、便捷的区域现代物流网。绿色生态走廊。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积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到 2010年,全市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比 2000 年减少 23%以上,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 70%以上,农村森林覆盖率达到 30%以上。7第二章 产业发展与布局第三节 工业发展6顺应产业发展趋势,发挥比较优势,走富有本区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错位竞争和差异化发展战略,加快资源加工转化,夯实基础原材料产业,改造提高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12、,逐步实现工业结构重心由资源依赖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工业增长方式由初加工、散布局等粗放型向精深加工、集群化等集约型转变,构建以支柱产业为主体、新兴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快速发展的新型工业体系。 7突出发展机械、化工、电力、食品、建材加工五大支柱产业,把本区建成全国工程机械制造业高地和食品加工业示范区、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输出地和原材料产业集聚带。(1)机械工业。以工程机械为重点,以重型汽车为新的增长点,加快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大力发展自主核心技术,全面融入国际产业链,在巩固发展汽车起重机、压路机、装载机、挖掘机等优势产品的同时,努力拓展产品门类,实现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张和核心竞争力的迅速提升。充

13、分发挥徐工集团的支撑带动作用,强化关键零部件生产的本地化,注重产业衔接配套,巩固全国领先地位,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知名品牌。积极发展煤矿机械、建材机械、食品机械、环保机械、压力机械和农业机械,扩大船舶修造业生产规模,加快配套零部件生产,促进产业集聚。整合健身器材和五金工具生产企业,提高产品8档次和规模,逐步形成全国重要的健身器材和五金工具生产基地。(2)食品工业。围绕奶制品、卷烟、果蔬和粮油加工等主导产品,加快技术进步,强化专业化配套生产,为提高产品附加值,壮大企业规模,加快形成全国重要的食品生产基地。实施战略性重组和扩张,做大做强维维集团等乳品加工企业,形成全国重要的乳业带。积极实施“大

14、企业、大品牌、大市场”战略,推进跨地区兼并重组,着力扩张红杉树集团。加快发展果蔬、粮油和肉类等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努力形成各具特色的县(市)区食品产业集群。(3)能源原材料工业。依托资源和交通优势,以推进大型发电机组建设为重点,与建材工业突。出发展超大规模新型干法水泥,逐步淘汰工艺落后小水泥,加快构建江苏省水泥工业基地;推进石膏深加工,积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装饰装潢材料;加快引进战略投资者,大力发展以石英砂为原料的建筑材料。择优壮大基础化工,积极发展精细化工;大力吸引外来投资,引导相关企业互接互融,做大做强盐化工,积极发展煤化工,创造条件发展石油化工;加快发展农用化工,重点发展高效低毒农用化工产

15、品,提高市场占有率。8加快发展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有限目标、重点突破在某一领域抢占技术最先、规模最优的优势地位,全面提升产业层次,着力增强发展后劲。随着医药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其支撑、带动作用将逐步增强,有望成为本区新的支柱产业。(1)医药产业。加强医药产品创新、开发和产业化研究,增强核心竞争力,推进新医药从“仿制”创新向“自主”创新的战略9转移,实现医药产业跳跃式发展。加快建设恩华医药国家级新药研究工程中心,着力形成中枢神经类药物、心脑血管药物、麻醉药物、抗菌原料药等四大高新产品群。推进万邦医药基因工程“人胰岛素”的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基因胰岛类药物。以邳州优质银杏原料为依托

16、,加快引进和开发步伐,形成全国重要的银杏药物生产基地。(2)电子信息产业。以汽车电子、医疗电子、称重电子和智能仪器仪表等为重点,强化自主开发能力,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电子装配产品。依托驻徐高校的研发优势,完善科技成果的转化机制,培育徐州 IT 产业,积极发展信息产品制造业。(3)新材料产业。强化技术引进和自身研发能力,注重发展抗磨材料、信息材料、特种纤维材料、稀土材料,积极培育新沂磁卡基材等一批新材料企业,逐步形成富有本区特色的新材料产业集群。9充分发挥本区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木材加工、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1)木材加工业。以板材加工为重点,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加工水平,注重下游产业延伸,加快推进林浆纸一体化工程,大力发展家具等板材终端产品,形成木材原料成品板加工板材制品、家具产业链和意杨基地纸浆造纸产业链。(2)纺织服装工业。整合现有纺织企业,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以科技进步和信息化提升传统纺织业,提高产品质量、科技含量和加工深度,市区重点发展具有特色的装饰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各县(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