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寿县发展低碳农业 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636574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寿县发展低碳农业 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析寿县发展低碳农业 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析寿县发展低碳农业 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析寿县发展低碳农业 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寿县发展低碳农业 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寿县发展低碳农业 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寿县发展低碳农业浅析寿县发展低碳农业 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摘摘 要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然而,与此同时,很多问题也渐渐的显现出来。由于发展初期不注重环境保护和 可持续发展,即使在一些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农村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下面将 以寿县茶庵镇为例,浅谈农村在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及相应的对策。关关 键键 词词: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低碳农业 近 50 年的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 亚氮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全球变暖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危机日益显现, 使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农村的碳排放是温室气体主要

2、来源之一,农 村也成为了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之一。我国有 18 多亿亩土地在农村,其中有 1.5 亿亩土地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虽然寿县工业不发达,但是污染问题依 旧不容乐观。一、一、 寿县生态环境破坏的现状寿县生态环境破坏的现状(一) 、农村水污染严重我国有相当比例的农村饮用水源地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有关资料显示我国 有 3 亿多农村人口饮水达不到安全标准。水污染对农业生产的破坏作用非常严 重,导致农作物毒物质富集,农产品质量降低,甚至颗粒无收,迫使部分地区 改变农业种植结构。渔业受污水的影响则更加严重,如 2004 年 7 月,淮河发生 重大水污染事件,污水所到之处,鱼虾绝迹。 寿县是传统

3、农业大县,水资源相 对丰富,但是近今年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其中最严重的是城北淮河以及瓦埠 湖上游水源,污染源主要是农药残留以及工业偷排废水。仅仅寿县如今食品有 限公司每年就要向瓦埠湖上游排放大量废水。水污染问题给寿县的农业、养殖 业、工业、以及生活用水造成了很大的问题,2012 年寿县渔业较 2011 年同比 下降 5%。损失达千万。(二) 、农村固体垃圾污染严重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固体垃圾排放量大大的增加, 不管是农村还是城镇都面临着这个问题,收到发展水平的限制,专业垃圾处理 场建设一直是寿县的空白。因此,垃圾处理一直靠填埋等传统处理手段为主, 很容易造成污染。寿县共有人

4、口 137 万,每年产生的生活垃圾和生产垃圾数以 亿计,其中大部分直接抛弃在野外,这种现象在农村尤为明显。固体垃圾一方 面造成了白色污染等,另一方面还造成了水污染,由于大量的垃圾被随意丢弃 在水渠、池塘中,造成了水污染。一部分垃圾焚烧以后造成了空气污染。(三) 、农村土地污染严重寿县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寿县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介于北纬 31 度 5431 度 40,东经 116 度 27117 度 40之间,总面积 2986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达 80%以上,因此,土地污染问题对寿县的影响尤为严重。2012 年农业和养殖业总产值占全县总产值的 50%以上,土地问题对寿县

5、的重要新不言而喻。土地污染主要由固体垃圾、建筑废料造成,很难恢复。二、二、 发展低碳农业的经济意义发展低碳农业的经济意义(一)、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建设低碳农业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本质一致,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发展低碳农业是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减轻农业资源与环境压力的重要方法。寿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物产丰富,只要合理利用本地资源,大力开发旅游业和特色农业及养殖业,不但能带来经济上的突飞,还有利于环境保护,促进产业机构调整。(二)、有利于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乡村清洁工程稳步推进,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呈快速增加之

6、势。如果继续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可以避免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进而实现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寿县农业一直处在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下,农业发展速度缓慢。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转变寿县农业发展模式,加快寿县农业发展速度,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三)、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低碳农业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资源利用率,从而大大提高经济效益。低碳农业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有显着的生态效益。三、三、 发展途径发展途径(一)、全面强化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 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加工基地,例如有机食品以及绿色食品的生产基地等,并且要积极按市场

7、经济规规律把产品推向市场。此外,还要加大力度建设安全食用农产品重点加工企业,创建绿色低碳农产品市场,积极发挥这些基地、企业的带头作用,促进低碳农业规模的扩大。寿县资源丰富。是全国粮食、油料、水产品生产百强县和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目前已形成优质粮油棉、水产、生猪、白鹅、肉鸡、席草、果菜、林木等八大主导产业。并且寿县交通便捷,即将通车的合淮阜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距淮南铁路蔡家岗站仅 8 公里,距合肥机场仅 1 小时路,区位优势明显。便利的交通给农产品及相关产品的运输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寿县可凭借良好的发展条件,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二)、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提高低碳农业水平发展低碳农业首先

8、要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大力整合加强生态农业建设与科教兴农战略。积极引进、选育、推广品质优良、产量较高的品种,提高种养业的低碳水平;进一步改革农业科研机制,引导农业科技企业向低碳、高效方向发展,将低碳农业理念与本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大力发展具有寿县特色的低碳农业。加大对企业、基地潜力的开发。政府加大对农业技术人员及广大农民低碳农业知识培训的财政补贴,提高科技水平,从根本上提高低碳农业水平。要加大低碳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力度,园区建设政策应该更加倾向于低碳农业,使之成为发展低碳农业的榜样;积极推广和使用农作物病虫防治技术和农业生产用品无害处理技术,积极合理使用农药防治,宣传和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9、。寿县可利用本地优势,大力发展北山寿柴胡、郝圩梨等特色农产品。积极保护环境,增加瓦埠湖银鱼产量,保护地方特色物种。(三)、合理利用区位优势,实现环保经济双丰收寿县位于合肥、淮南、六安三市交汇处,距合肥市区约一小时车程,距淮南仅仅二十分钟车程,茶庵、炎刘等乡镇更是紧贴着新桥机场。由于周围城市化进程迅速,对农产品需求量不断攀升,因此,要紧紧抓住市场机遇,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又实现了收入的增加。实现全面协调发展,真正的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局面。(四)、积极宣传低碳农业,全面提高老百姓的低碳农业认识 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开展低碳农业宣传。提高农民群众的低碳意识。低碳农业对我国来说

10、尚属新生事物,民众对此认识不足。因此,要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方位的宣传教育。运用舆论宣传工具,积极宣传低碳农业,让广大民众充分认识低碳农业的重要性,认识到低碳农产品的安全性和优越性,逐渐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宣传和改善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低碳环境,打造低碳农产品自主品牌,生产绿色、低碳、无公害农产品,发展农副产品的低碳深加工企业,使得广大农民和加工企业积极参与低碳农业建设。以低碳农业理论为先导,将低碳农业作为农民教育和科技培训的重要内容,鼓励农民采用低碳技术,实施低碳型种养模式,创造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和谐低碳系统。 (五)、强化农业行政执法,为发展低碳农业保驾护航 加大农业行政执法

11、力度,执行农用资源管理条例、农业管理条例等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农资市场、低碳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农产品质量进行监测和管理,确保农业生产用品的安全。坚决打击各种损害农产品安全、破坏资源环境,假冒无公害、绿色、低碳农产品标志、品牌的违法行为。要积极展开 “低碳打假”行动,维护广大农民和消费者的利益。同时根据发展低碳农业的要求,促进农业执法队伍的发展。四、未来展望四、未来展望当前农村发展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发展低碳农村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寿县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在不久的将来必将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宜居的美丽城市,也将是具有强大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社会主义新型农业大县。参考文献1 赵

12、文晋,李都峰,王宪恩.低碳农业的发展思路J.环境保护,2010(12);2 王力军,宋凤轩.循环经济是中国农业健康发展之路J.中国国情国力,2010(1);3 许信旺安徽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与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5(2); 4赵学平,陆迁区域农业可持续性定量评价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5 徐根兴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因素冲突与矫正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2(2);6 黄细兵,李海东,赵定涛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中部地区发展评价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 崔和瑞河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综合评价统计与决策,2008(12);8 2012 年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1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