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各地区失业保险发展的综合评价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635870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各地区失业保险发展的综合评价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我国各地区失业保险发展的综合评价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我国各地区失业保险发展的综合评价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我国各地区失业保险发展的综合评价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我国各地区失业保险发展的综合评价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各地区失业保险发展的综合评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各地区失业保险发展的综合评价(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我国各地区失业保险发展的综合评价我国各地区失业保险发展的综合评价摘要摘要:文章对我国各地区失业保险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建立了失业保险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 30 个省市自治区的失业保险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发现,我国失业保险发展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各地区失业保险发展与经济发展有关,但不一定匹配。对此本文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 关键词关键词:失业保险;地区差异 ;经济发展 ;因子分析一、一、 引言引言近年来,随着失业保险制度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国失业保险制度日益完善,极大地推动了企业制度改革与经济结构调整,但也存在许多亟待完善的问题。所以有必要对我国现行的失业保险水平进行科学的定量

2、分析,以促进失业保险制度的完善与失业保险管理效率的提高。由于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建立较晚,正在逐步改革和完善之中,失业保险统计还很不完善,没有形成全面系统的指标体系,当前迫切需要在新型失业保险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一套评价失业保险体系运行情况的统计指标体系,以便对失业保险情况进行科学的定量分析1。为此,本文建立了我国失业保险评价统计指标体系,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 30 个省市自治区的失业保险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二、失业保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二、失业保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失业保险评价指标体系应从全社会的角度出发,综合反映在一定时期处于失业保险安全网内的人数和用于失业保险事业的资金使用情况、机构设置情

3、况、服务水平、管理效率等。因此,本文提出失业保险评价指标体系分三个层次。总目标层表明评价的总体结果,反映失业保险综合建设和发展水平。分目标层分别表明失业保险发展规模和水平、失业保险实施效果、失业保险管理效率三个子目标的评价结果及发展水平。指标层,是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的关键所在。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反映失业保险发展规模和水平的指标;二是反映失业保险实施效果的指标;三是反映失业保险管理效率的指标。具体评价指标体系见表 1 所示。2表 1 失业保险评价指标体系分目标层评价内容指标层失业保险覆盖程度评价失业保险覆盖率失业保险发展规模和水平的评价失业保险基金收支水平评价人均失业保险基

4、金收入 人均失业保险基金支出 人均发放失业保险金失业保险受益程度评价失业保险受益率失业者生活保障程度评价失业保险金替代率 失业保险基本生活保障率再就业培训情况评价再就业率 再就业培训率失业保险实施效果评价社会稳定程度评价刑事案发率、失业犯罪率 失业危害率缴费情况评价失业保险费收缴率失业保险管理效率的评价保值增值情况评价失业保险基金增值率考虑到数据资料的限制,本文选择了 8 个指标:人均失业保险基金收入、人均失业保险基金支出、人均发放失业保险金、失业保险覆盖率、失业保险受益率、失业保险金替代率、失业保险基本生活保障率、失业保险基金收缴率构成了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各地区失业保险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

5、。三、因子分析主要计算过程三、因子分析主要计算过程因子分析是将多个指标综合为少数几个相互之间不相关的指标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2为了从数量上掌握各地区失业保险发展情况及其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下面运用因子分析方法,选取 30 个省市自治区(因西藏数据资料不全,故不在分析范围之内),对各地区失业保险的发展情况作出综合分析,数据资料见附表所示。用统计分析软件 SPSS13.0 进行有关因子分析计算,其主要计算结果见表 2 所示。表 2 各公因子方差贡献率公因子特征值方差贡献率(%)累积方差贡献率(%)F1 F2 F3 F4 F5 F6 F7 F84.323 1.767 1.149 0.447 0.

6、245 0.045 0.014 0.01054.032 22.090 14.360 5.585 3.068 0.565 0.175 0.12554.032 76.121 90.481 96.066 99.134 99.699 99.875 100.000 按照累积方差贡献率大于 85%的原则选取 3 个公因子,3 个公因子反映原 8 个指3标信息的 88.35%。得到因子载荷矩阵见表 3 所示。表 3 因子载荷矩阵第一因子第二因子第三因子人均失业保险基金收入 人均失业保险基金支出 人均发放失业保险金 覆盖率 基本生活保障率 受益率 收缴率 替代率0.882 0.898 0.986 -0.056

7、 0.943 -0.035 0.036 0.9330.311 0.380 -0.072 0.816 -0.239 0.848 -0.110 -0.2570.062 0.102 -0.082 -0.335 -0.048 0.336 0.947 -0.066 由表 4 可见,每个公因子在少数几个指标上的因子载荷较大,因此将 8 个指标按高载荷分成三类:第一公因子在人均失业保险基金收入、人均失业保险基金支出、人均发放失业保险金、 基本生活保障率和 替代率上有较大的载荷,反映的是 失业保险水平方面的状况,因此命名为 水平因子;第二公因子在指标覆盖率、受益率上有较大的载荷,反映的是 失业保险受益规模方面

8、的状况,因此命名为 受益规模因子;第三公因子在指标收缴率上有较大的载荷,反映的是 失业保险的收缴规模的状况,因此命名为 收缴因子,见表 4 所示。表 4 各公因子的实际意义公因子高载荷指标意义F1F2 F3人均失业保险基金收入、人均失业保险基金支出、 人均发放失业保险金、基本生活保障率、替代率 覆盖率、受益率 收缴率水平因子受益规模因子 收缴因子每一公因子方差贡献率表明该因子综合原始指标信息能力的大小,其值越大,说明该公因子反映失业保险状况的作用也越大,因此根据各公因子综合反映能力的大小,即方差贡献率,对因子进行加权,得到综合因子评价模型:F=0.540F1+0.221F2+0.144F3计算

9、各地区各公因子得分,将各地区的各公因子得分代入上式得到各地区失业保险发展情况的综合得分,结果见表 5 所示。4表 5 各地区因子得分及排名第一公因子第二公因子第三公因子地 区 得 分排名得 分排名得 分排名综合得分 排名北 京上 海新 疆辽 宁江 苏广 东云 南山 东安 徽河 北河 南福 建贵 州四 川天 津广 西甘 肃浙 江海 南山 西陕 西吉 林宁 夏青 海黑龙江内蒙古重 庆湖 南江 西湖 北4.8051.3510.361-0.1130.2130.298-0.107-0.220-0.3980.040-0.401-0.1240.425-0.046-0.160-0.351-0.2250.063

10、-0.435-0.032-0.515-0.681-0.223-0.652-0.631-0.265-0.637-0.300-0.271-0.7671 24126511152282313310142117724925291628261827201930-0.7941.9120.1231.4401.4151.1190.2490.9541.4790.3621.7700.056-1.966-0.5490.629-0.1050.355-0.806-0.617-0.2960.391-0.890-1.351-1.024-0.028-0.567-0.421-0.894-1.212-0.7332311345612

11、73102143019816112421179252927152018262822-0.3930.5291.7721.4910.073-1.1051.7250.5620.366-0.369-1.1100.4761.0560.576-1.0010.815-0.649-0.0621.254-1.562-0.8211.269-0.1990.675-1.010-1.590-0.548-1.330-1.0000.1111911131526210131827126924721165292241782530202823142.3631.2290.4780.4720.4390.2490.2460.1730.1

12、650.0490.0150.014-0.053-0.063-0.093-0.096-0.137-0.153-0.191-0.307-0.310-0.382-0.448-0.481-0.492-0.497-0.516-0.551-0.558-0.56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四、综合分析及结论四、综合分析及结论由表 5 可见,综合得分排在 前十名的有:北京、上海、新疆、辽宁、江苏、广东、云南、山东、安徽、河北,这些地区失业保险总体发展水平较高 ;综合得分排在后十名的有: 陕西、吉林、宁夏、青海、黑龙江、内蒙古、重庆、湖

13、南、江西、5湖北,这些地区失业保险总体发展水平较低 。各地区失业保险发展具有以下特点:1.失业保险各方面发展不均衡。在失业保险综合因子得分前十名的地区中,其失业保险各个方面发展并不均衡。例如位居失业保险综合因子得分第一的北京,第一因子得分远远高于其它地区,说明北京的失业保险水平很高,但其第二因子得分比较低,说明北京在失业保险受益面上还需要加强。上海高居失业保险综合因子得分第二名, 其第一因子得分排名第二、第二因子排名第一,均 远远高于其它地区,说明上海的失业保险水平、受益面均比较高,但第三因子得分却排在第11 名,说明上海失业保险基金收缴方面问题比较大,需要努力加强失业保险基金收缴力度。综合得

14、分排在前面的其它地区也存在类似情况。表 6 各地区失业保险发展和经济发展排名地 区综合得分排名人均GDP(元/人)排名地 区综合得分排名人均GDP(元/人)排名北 京上 海新 疆辽 宁江 苏广 东云 南山 东安 徽河 北河 南福 建贵 州四 川天 津2.3631.2290.4780.4720.4390.2490.2460.1730.1650.0490.0150.014-0.053-0.063-0.0931234567891011121314154544451474131081898324560244357835200968675147821134618646505290603578321148

15、56297281117931263广 西甘 肃浙 江海 南山 西陕 西吉 林宁 夏青 海黑龙江内蒙古重 庆湖 南江 西湖 北-0.096-0.137-0.153-0.191-0.307-0.310-0.382-0.448-0.481-0.492-0.497-0.516-0.551-0.558-0.560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8788747727703108711249598991334810239100451443416331109821042694401143127304191523132122121018202416 2.失业保险发展与经济发展有关,但

16、不一定匹配。例如云南、安徽,这些地区尽管失业保险发展水平较高,但其经济发展水平却远远落后,由表 6 可见,这些地区人均 GDP 排名均在后面,这说明这些地区的失业保险发展远远超过了其经济发展。综合得分排在后十名中的内蒙古、黑龙江和吉林,其人均 GDP 排在中等水平,说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不一定失业保险发展水平也同样高。还有经济实力很强的浙江,失业保险发展却没能与经济发展同步,主要反映在受益规模因子和收缴因子上,就是失业保险受益面和失业保险基金收缴方面较差,说明他们的失业保险建设落后于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于多数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如北京、上海、江苏、广东、辽宁、山东等,其失业保险发展也较好,因此,我国失业保险发展水平与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很大的相关性,但并不一定相匹配。3.东、中、西部地区失业保险发展差异显著6我国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失业保险综合得分排名均较靠前;而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省份如新疆、云南排名较靠前外,其它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