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635690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012 年春学期六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年春学期六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丰平小学 梁香 一、学生情况分析一、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1)班 27 人,学生思想表现良好,在学习方面,大部分同学很认真,只有 个别学生自制力较差,缺乏学习自觉性;班中学生基础良莠不齐,学生成绩参差不齐。 要想提高复习效果,针对上述情况,必须夯实基础,以课文为本,加强语文“双基”能 力的培养,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加深理解、加深认识,力争从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 认识的高度,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力 争使所有同学的语文成绩有一定幅度的提高。 二、复习要点二、复习要点 1、继续加强学生良

2、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正确的读写姿势、朗读方法、课外阅读 兴趣等等,如认真完成作业、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在实践中运用等习惯。 2、继续巩固汉语拼音,教育学生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解 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准确认读生字,按笔顺正确默写生字,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写匀称,写美 观,将书写分灌输于平时的测验之中,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生字连词、组词的能力;将课 本要求的生字做到会默写、会组词;将每课“读一读,再抄写”的词语做到会默写,少 数词语必须按要求熟练造句;将 8 个练习上的“读读背背”做到能理解、会默写、会运 用。 4、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熟练运用口语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3、 5、培养良好的朗读、默读习惯,学会读通、读懂课文,理解课文中心,掌握写作 方法;将课本(含练习上要求背诵的)中要求背诵、默写的课文及片段逐一落实,做到 熟练背诵,能按照要求进行默写。 6、继续培养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和课文内容。 要学会联系上下文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的本领;掌握句子的不同表达方法,体 会句子的感*彩;认识夸张的修辞方法和表示选择、条件关系的复句;会修改常见的 几种病句。 7、能阅读程度适合的少儿读物,了解其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叙述其主要内容。8、加强学生的习作能力的培养,注重其审题、布局谋篇等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 不拘一格、大胆想象、幻想,写出自己内心的想法、

4、感受,真正做到“言为心声” 。 三、在复习中,应该着重复习的内容有:三、在复习中,应该着重复习的内容有: (一)积累与运用 1、字词 内容包括: 查字典 三种查字典的方法,以不同的形式检查 看拼音写词语百词过关 成语 分类、填空、反义词、近义词等 词语 多音字组词、同音字组词、形近字组词等 2、句子变换 一张综合试卷测试 要求学生掌握四种基本的句式: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 认识句子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要能恰当地运用比 喻,把话写得生动一点。 认识复句。要求能用关联词语造句,在句子中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要能正确地修改病句。病句的类型主要是:用词不当、句子成分残

5、缺、前后重复和 矛盾等。复习时,要安排修改一段话的练习(标点、字、词、句等) 。2扩句和缩句。扩句,是在句子中添加恰当的词语,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加清楚。缩 句,是把句子中附加成分删去,使句子简洁明了。在复习的时候,要讲清要求和方法。 3、标点符号 能正确地运用句号、逗号、顿号、冒号、问号、感叹号、双引号、 书名号、省略号。认识分号和破折号。标点符号,只要求能正确地运用,不要求说出其 作用。 4、课外积累的名言警句的运用。 5、口语交际内容检测,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二)阅读 1、课外阅读: 在新课程标准中,共提出了 11 点要求。其主要的是: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 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能联系

6、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作 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基 本的说明方法。 关于阅读的要求,作一些说明:(1)句子意思的理解。既要提示学生弄清作者的 本意,又要尊重学生自己的独特体验。 (2)体会思想感情。实际上有三种情况:一句话、 一段话、全文。有的体会作者的感情,有的是体会文中人物的感情。只要求体会感情的 基调。 (3)回答问题。要针对问题作答,回答要全面,句子要连贯。问题从性质来看, 有三种类型:是什么?怎么样(怎么写)?为什么?从回答问题的要求来看:有的问题 的答案必须是求同的,或者说答案是唯一的;有的问题的答案是多元的

7、。如:你读了以 后,受到什么启发?这类问题应该是多元的。 关于课外阅读的拓展,也可以在考试中有所体现。 2、背诵、默写。主要是第十一册课本中要求背诵的课文,课后提出背诵自己喜欢 的内容,一般是要求背诵课文中重要的部分。默写,只指课本中规定的内容。 (三)写作 从习作的类型来看,本册以写记叙文为主。从习作的形式来看,有记实性的习作, 写自己平时所见、所闻和所想;有想像性的习作,包括看图作文、续写等。从习作的内 容来看,有写人、记事(记叙一次活动) 、有写景。从习作的命题形式来看,主要有三 种:全命题、半命题、自由命题。不管哪一种命题形式,习作的内容都有一些具体的要 求。一定要求学生认真地阅读习作

8、的题目和习作的所有提示。 四、研究和改进复习的方法,提高复习的效率和质量:四、研究和改进复习的方法,提高复习的效率和质量: 复习措施 1、对照新课标 ,认真钻研教材,认真钻研复习方法,结合学生以前在学习中出 现的问题, “对症下药”认真备、上好每一堂复习课。 2、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让每一位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轻松、 自如,没有压力。力争考得轻松,让他们真正在宽舒、和谐、愉悦的气氛中乐于复习、 勇于复习、勤于复习。 3、多参考教育教学资料,借“他山之石” ,来提高、充实自己,并运用到复习课实 际中来,学以致用。 4、不单纯看重学生的测验成绩,要注重其方法的培养,要使其既“知其然”

9、 ,又 “知其所以然” ,真正授学生以渔。 五、实施步骤五、实施步骤 复习初定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以课文为单位,抓住课文重点章节及课后习题,并以单元测试卷为 载体,适当练习测验,加深学生的巩固与理解,一课一课进行复习。 2、第二阶段,以字、词、句、篇、习作为单位,以 8 个练习为重点,分门别类进 行复习。将全书中的知识进行归类,循序渐进,适度练习测验,力争学生融会贯通,熟3练掌握并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3、第三阶段,全面检测,查漏补缺。在前两个阶段的复习基础上,对全册教材的 语文知识进行全面检测,用相关模拟测验题进行测验,找出学生仍存在的问题,进行重 点指导、讲解,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解决

10、疑难问题。 4、开展“一帮一”活动 六、复习方法:六、复习方法: 重复是记忆之母。但是复习不是重复练习。简单的重复是不能奏效的。我们要在复 习中,要运用通过科学的分类、比较、迁移等方法,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综合运用 知识的能力。总复习时我打算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综合性复习 1、按照课本编排的顺序,逐组课文地进行复习。采用这样的方法进行复习,最重 要的是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不仅要明确编者选编这一组课文的意图,而且要找出 每篇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2、读写结合复习。就是把有关的课文或课外的文章进行归类,让学生进行比较性 的阅读,找出这类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并引导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有关写

11、作的知识迁 移到写作上来。读了有关的文章,就让学生写相应的作文。 (二)分类性复习 从大的方面分,可以分为:基础知识、阅读、写作等三部分。基础知识部分,就按 上面提到五个方面。阅读部分的分类方法很多,可以从文章的内容来分,也可以从文章 的表达方式上分。作文的分类也很多,可以从写人、记事、写景和应用文来分,也可以 从命题的形式来分。 在进行复习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1、突出重点。从学生的角度看,我们要特别注意差生,多帮助他们一点,从而提 高及格率。从整个学习内容来看,阅读和作文是重点。在阅读的复习中,词、句、段的 理解是重点。在作文复习中,怎样把话写通顺是重点。 2、讲练结合。在整个复习

12、阶段,要以学生自己的复习为主,要以练习为主,但是 老师必须作适当的提示、归纳。在一堂课上学生应该有口头的练习,又有笔头的练习。 七、复习时间和内容安排七、复习时间和内容安排 (5 月 25 日6 月 17) (5、255、28) :复习字形、字音。 方式:进行百字竞赛。对成绩不理想者单独默写。* (5、316、2):复习课文内容的理解及背诵部分。 方式:抽背和练习卷。 (6、3 日):复习阅读短文。分段概括段意、回答问题、联系上下文解释、检查方 法(相关试卷测试) 、完成阅读卷的考试 (6、4 日):复习作文。人、事、物、景、信(格式) 、审题、组织语言。 方式:列提纲。 (8 日13 日):模拟考试及试卷评讲。 (17 日考试):习作要点讲解、考试注意事项。 附加 复习试卷 一、字词总复习 二、查字典、词语、成语 三、句子变换、标点符号、日积月累 四、课内阅读、课外阅读 五、口语交际、古诗词积累4六、习作 七、模拟卷 6 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