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临床各期证候分布研究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0635370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PDF 页数:37 大小:1.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型糖尿病临床各期证候分布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2型糖尿病临床各期证候分布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2型糖尿病临床各期证候分布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2型糖尿病临床各期证候分布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2型糖尿病临床各期证候分布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型糖尿病临床各期证候分布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型糖尿病临床各期证候分布研究(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京十髫蕖大等B E I J I N GU N l V E R S I T YO FC H I N E S EM E D l C I N E中医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题目:2 型糖尿病临床各期证候分布研究专业:中医内科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学生姓名:曹振华导师:赵进喜教授二0 0 六年五月2 型糖屎病临床各期证候分布研究中文捅要 糖尿病相当于中医的“消渴病”。现代中医界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仁智各见,但是由于临床上缺乏统一的分期、分型标准,辨证治疗方法各异,严重影响学术交流。因此,立足于证候学研究糖尿病的辨证分期分型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观察糖尿病中医证候在不同临床分期中的分布

2、,探讨中医证候与临床分期的关系,旨在明确分期的重要性。通过观察糖尿病诸多证候与并发症、伴发疾病的相关性研究,旨在探讨糖尿病诸多证候与糖尿病并发症及伴发疾病的关系;通过观察糖尿病诸多证候与西医相关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旨在探讨中医证候与微观指标的关系。本研究运用统计学方法,对糖尿病患者开展证候学研究,对所收集到的17 5例2 型糖尿病患者的客观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引进现代数理统计学方法,于糖尿病不同分期中研究中医证候分布,对其症状、体征及相关理化检查进行客观的记录,通过统计学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临床分期对于讨论糖尿病中医证候的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血瘀证在糖尿病中具有普遍性。消瘅期( 糖尿病并发症期)

3、结热证、血瘀证的程度显著高于消渴期( 糖尿病临床期) 。在消渴期,阴虚证与结热证、气虚证与阴虚证、痰湿证与湿热证是常常同时出现的证候组合:在消瘅期,阴虚证与结热证、气虚证与阴虚证、气虚证与血瘀证、阴虚证与血瘀证是常常同时出现的证候组合。与西医相关指标相关性研究方面,仅阴虚证、结热证与糖化血红蛋白程度有显著相关性,提示糖尿病“内热伤阴”是高血糖形成的基本病机。血瘀证与交感皮肤反应测定结果显著相关,提示血瘀证与周围神经损伤存在共同的发病基础。血瘀证与多种糖尿病并发症均显 著相关,提示血瘀证是糖尿病各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共同病机。主题词:糖尿病证候学分期墓塞煎塞一A b s t r a c tT h i

4、ss t u d yw a su n d e rt h eg u i d a n c eo fp a t te r ni d e n t i f i c a t io l la n dt r e a t m e n to ft h eC h i n e s em e d i c i n et h e o r y B Yt h es e m i 0 1 0 9 ym e t h o d ,t h ed i a b e t icp a t h o g e n e s isa n dt h ed e v e l o p i n gr u l eo fC h i n e s em e d i c i

5、n ea r ei n d ic a te d I tc a ng i v eg r e a te f f o r tt ot h ec 1i n i c a lp r a c t i c e ,i m p r o v et h ec u r a t i v ee f f e c ta n dt h et r e a t m e n tl e v e l T h ep a p e ri i l c l u d e st h el i t e r a t u r es u m m a r ya n dc l i n i e a lo b s e r v a t i o n T h e1i t e

6、 r a t u r es u m m a r yisn a m e dt h eC h i n e s eM e d i c i i l eS t u d yo fD i a b e t e sM e l l i t t l s I td is c u s s e st h eP a t h o g e n e s iso fd i a b e t e sL 1 s in g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n e s em e d i c a lk n o w l e d g ea n dt h ee l i n i c a lt h e r a p ym e t h o

7、 dt h r o u g hp a t t e r n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a n dt r e a t m e n t A t1 a s ti tb r i n g sf o r w a r dt h ep r e s e n ts i t u a t i o na n dt h ep r o s p e c t T h ep a r to ft h ec l i n ic a lo b s e r v a t i o ns t u d y Is e le c t e d17 5p a t i e n t sw h o mwered i a g n o s

8、e dt Y P e2D i a b e t e sM e l l i t u s ( T 2 D M ) T h r o u g ht h eqL i e s t i o n n a i r e so ft h es e m i0 1 0 9 yS u r v e Y ,t h er e s u l ts h o w st h a t ,i nd i f f e r e n tP e r i o do fT 2 D M ,t h es e m io t icd is t r i b u t i o nisd i f f e r e i t X u e y u z h e n gh a s n

9、 i v e r s a l i t yi nh o t hx i a o k ep e r i o da n dx i a o d a np e r i o d T h ed e g r e eo fj i e r e z h e n ga n dx u e Y u z h e n gi nx i a o d a nP e r i o da r eh i g h e rt h a ni t i nx i a o k eP e r i o d B o t hj ie F e z h e n ga n dx u e y u z h e n gh a sn o t a b lec o r r e

10、l a t i o nw i t hH b A l c X u e y u z h e n gisi n t e r r e l a t e dt oa 1 1t h ed i a b e t i ec o m p l ic a t i o n s K e yW o r d s :D i a b e t e ss e m i o l o g y ,T C M42 型糖尿病临床各期证候分布研究D MS P S SH b h lCT C MO G T TI R T英文缩略语D i a b e t e sM e l l i t u SS t a t iS t iCP a c k a g ef o r

11、S o c i a lS C i e n c eG 1 y c o s y l a t e dh e m o g l o b i na lc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n e s eM e d i C i n eO r a lg l t l C 0 s et 0 1e r a n C et e s tI n s u l i nr e l e a s et e s t糖尿病社会学统计软件包糖化血红蛋白中医学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胰岛素释放试验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糖尿病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因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抵抗所致的以高血糖为基本病理生理改变的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紊乱综合征

12、,其患病率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迅速增加。全球目前有超过1 5 亿糖尿病患者,我国现有糖尿病患者3 千万。塘尿病及其并发症对社会、经济以至人民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危害。久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累及眼、肾、周围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引起功能缺陷及衰竭,本病使患者生 活质量降低,寿命缩短,病死率增高。根据W H O 专家委员会1 9 9 9 年修订的糖尿病国际诊断标准和分型,建议主要将糖尿病分为1 型糖尿病、2 型糖尿病、 其他特殊类型和妊娠期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2 型糖尿病占本病9 0 以上 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考虑为多方面因素引起的综合症,多与遗传、自身

13、免疫及环境因素有关。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我国古代传统医学对糖尿病早有认识,属“消渴病”范畴,认为消渴病的发生是体质因素加以饮食失节、情志失调、高年劳倦、外感邪毒或药食所伤等 多种病因所致。是以内热伤阴为基本病机特点的多饮、多食、多尿或尿有甜味、疲乏少力或消瘦为典型症状的病症。以其内热伤阴耗气,可阴损及阳,致人虚损:正气不足,易受外邪,或阴虚内生邪毒,可变生痨嗽、淋浊、疮痈、癣痱;阴虚燥热,或内生浊毒,液竭阳脱。可变生呕逆厥脱急症;久病入络,络脉瘀结,更可导致胸痹心痛、中风、水肿、关格、视瞻昏渺、脱疽等多种继发病症。l 黄帝内经 对糖屎病的认识黄帝内经中将其称为“消渴病”进行论述,对本病的发生、

14、发展和演 变,分为“脾瘅”( 即糖尿病前期) 、“消渴”( 即糖尿病期) 、“消瘅”( 即糖尿病并发症期) 三期进行论述。 1 1 脾瘅与消渴素问奇病论,曰:“有病口甘者此五气之溢也,名为脾瘅。 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 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说明脾瘅的特点是口甘、肥 胖,由多食甘美所致,甘肥厚味蕴而为热,内聚陈气阻滞气机发病。进一步发展可转为消渴,治疗可用兰草除其陈气。 1 2 消渴与消瘅灵枢五变日:“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夫柔弱者必有刚强,刚 强者多怒,柔弱者易伤也此人薄皮肤,而且坚固以深,长冲直扬,其心刚,刚则多怒,怒则气

15、上逆,胸中蓄积,气血逆留,臆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素问通评虚实论云:“凡治消瘅、仆击、偏枯、萎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疾也。”前者指出了五脏脆弱,则消渴病会进一步更伤相应内脏,后者则把消瘅 位列于仆击、偏枯、萎厥、气满发逆等消渴病常见继发症之首,提示消瘅是消渴病的进一步发展,主要病机是“血脉不行”,其病理是“隔塞闭绝,上下不通”。1 3 消渴病的病机内经对本病的病机做了简明的阐述,素问阴阳别论臼:“二阳结谓之消”。其主要表现必然是多饮、多尿、多食、大便干燥,强调了阴虚热结的病机。 2 古代医家对糖尿病的认识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消渴

16、小便不利淋病篇中说:“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则消谷而大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从营卫气血虚弱和胃气热盛角度,阐述了消渴的病机。并认为肾气虚弱,不能蒸化气化津液也是导致消渴病小便数的原因。制人参白虎汤清泄肺胃、生津止渴,肾气丸补肾养阳,振奋下焦阳气,而使水津上布,被后世医家引用不绝。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药方立清热泻火、生津止渴之大法,创玉泉丸、黄连丸,建立了清热滋阴治疗消渴的基本法则。唐王焘外台秘要引隋甄立言古今验录云:“消渴,病有三: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此皆消渴病也:二吃食多,不甚渴,小便有油者,此消中病也:三渴而饮水不能多,小便数,阴痿肿,脚先瘦小, 此肾消病也。”明确提出消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消渴病即现代医学的糖尿病。肾消病实际上是糖尿病并发症阶段的表现。时至宋代元时期,“三消”理论逐渐形成。金元时期的刘河间、张子和等 发展了三消理论,提倡三消燥热学说,提出三消的治则是“补肾水阴寒之虚,而泻心火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