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理性追问

上传人:洪易 文档编号:40627164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理性追问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理性追问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理性追问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理性追问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理性追问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理性追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理性追问(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理性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理性追问追问 人民教育人民教育 2013 年第 3-4 期教师自主专业发展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是创造力和教育智慧的可持续发展,是 教师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的精神追求,是教师拒绝平庸、超越自我的内涵式发展。 生命是一次旅行,“与谁相遇”是如此的重要。从教师个人角度出发,在教育哲学视角下审视“相遇”命题,不难发现,教师自主专业发展之路上有三个最重要的“相遇”,那就 是与职业的相遇、与学生的相遇、与自我的相遇。也许,我们在漫漫一生之中都在期待与以 上三者的“美丽相遇”。 现状:“不遇”.“偶遇”.“陌生” 当下,以自主自觉的状态行走在专业发展之路上的教师

2、,为数并不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与职业“不遇”:教育信仰缺失。 在一些教师心目中,职业是个“饭碗”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为了拿一份工资,辛 辛苦苦工作,业余时间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就行。为了生存而工作,为了工作而工作,揭示了 教师教育信念缺失,教育信仰出现危机。 教师教育信仰产生危机,一是因功利主义价值观泛滥,使部分教师以金钱、物质作为自 己的信仰;二是在当前教育评价体制下,教师重视学生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发展,忽视对学 生进行非智力因素及人文素养的培养,所谓的“教育教学成绩”(通常表现为量化的分数) 成为教师追求的目标;三是教师工作紧张,任务繁重,身心俱疲,没有闲暇审视自己的内心 世界

3、,被世俗琐事包围,业余爱好贫乏,甚至于有些教师的精神世界近乎苍白。 教师失去了教育信仰,导致其在精神意义上与职业的“不遇”,并直接导致在他的课堂 上,学生们捕捉不到思想的火花,听不见精神探索的惊雷,见不到人性的伟岸,感受不到教 师人格的魅力。 2与学生“偶遇”:教学智慧缺席。 功利性的教育价值取向,阻碍了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让教师失去了宁静的内心世界,在浮躁与忙碌中,有的当起了教参中标准答案的“搬运工”,有的当起了有偿家教的“钟点 工”,他们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师生关系朝着异化、淡化的方向发展。 因为教育智慧的缺席,教师与学生必将只是一种“偶遇”,教师不能给予学生应有的人 文关怀与心灵启

4、迪,更不要提在学生的一生中有什么精神引领的地位和深远影响了。 3对自己“陌生”:自我定位迷茫。 教师需要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可是不少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规划,找不到 自主专业发展的“路线图”,对专业发展的前景和成果没有预期或觉得前景迷茫,看不到前 进的目标,失去了努力的方向,自己成了自己“最熟悉的陌生人”。如此,怎能调动工作的 积极性,增强工作、学习的内驱力和原动力呢? 回应:安顿.直面.发现 从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现状出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作出回应: 一、与职业的相遇:安顿“自由的灵魂”。 一位学者曾说,教师有三种不同的境界:职业一事业一志业。三种境界代表了教师对自 身职业境界的理解

5、与超越。志业是最高境界,意味着他在职业中寻找到了认同感,找到了激 情和信心;怀着对教育的忠诚,对学生的热爱,怀着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追寻自己的教2育理想,书写教育人生的生命轨迹,最终达到个体精神世界的升华,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有了这样境界的教师,会把职业当作安顿自己灵魂的所在,在职业生涯中找寻迈向自由 王国的理想境界。 有人把职业当作饭碗,但如果仅仅是为了挣钱糊口,从而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劳作中失去自我,不重视内心的需要,将职业变成了一条流水线,失去了创造性、灵性,那是非 常悲哀的事。我们如果不能改变周围的环境,就应改变自己的心态,让教师成为自己理想中 的职业。 教师如何才能安顿自己那

6、追求自由的教育灵魂,以下两点至关重要。 1坚定教育信念,提高职业认同感。 所谓教育信念,是教育者信奉与坚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教师是否有坚定的教育信念,决定了他是一个人云亦云的教书匠,还是能成长为一名关注“人”的教育专家。教师有 了坚定的教育信念,才能拥有教育的胆识与底气,才能拥有教育的自信与从容。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信念这是学校里最宝贵的东西。”他坚信:“人生下来, 并不是为了像无人问津的尘埃那样无影无踪地消失。人生下来是为了自己身后留下痕迹 永久的痕迹。”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教育事业,留下了一个教育家的独特痕迹。陶行知、 魏书生等许多教育专家、优秀教师正是有了坚定的教育信念,才能

7、做到心无旁骛地追求教育 理想,不断地超越自我。 2提升教育智慧,培育职业幸福力。 所谓幸福力,就是感受和创造幸福的能力。 有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职业辛苦清贫、单调乏味。这是正常的,因为现实的确如此。但如 果因此而叫苦连天、牢骚满腹、消极悲观、整天抱怨,那就活得太痛苦了。我们应以积极的 心态面对人生,面对教师生涯。如果不能改变大环境,我们就改变自己,踏踏实实做好自己 的事,形成较理想的工作小环境,去追寻自己的职业幸福。当然,追求职业幸福并不意味着 只为了所谓的教学业绩(如冷冰冰的分数),而不注重教学艺术,无视学生的生存状态、生 命质量。我们应爱生活、爱家人、爱自己、爱学生,学会悦纳,常怀感恩之心,做

8、一个始终在路上的“行者”,在不断学习中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培养出理想的学生,使他们具有善 良的人性、独立的人格、自由的心灵和丰盈的精神世界。这样,我们才能做到教学相长,在 与学生共同发展、每天进步一点点的过程中,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提升自己的职业幸福力。二、与学生的相遇:直面“童年的倒影”。 有首歌唱道:“遇上你是我的缘,守望你是我的歌。”教师有幸与自己的学生相遇,陪 伴他们的童年,就要干好这个“良心活儿”,不误人子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出自己 崇拜的学生,不亦乐乎!曾带一个班四到六年级 3 年,在他们毕业的时候,我写下 15000 字长文离别是为了更美好的相逢,回忆我们相处期间的故事,祝

9、福他们看到远方更多更 美的风景。心理学上有个词叫“重要他人”,学生就是我们教育人生中的重要他人,善待他 们就是善待自己。 学生是弟子,也应是朋友,我们更应将他们看作是自己“童年的倒影”。成年人可能都 有这样的时刻真想一梦跌回童年里,然而童年已是一幅再也不能进入的画面。教师的幸 运就在于,我们每天面对儿童,面对童年,面对童心。我们在儿童的世界里,完全可以成为 其中的一员,从他们身上看见自己的童年虽然我们已远远地走出童年,但是看着这些正3当童年的孩子,他们不就是那时的我们吗?在时光的虹桥上,我们可以天天带着童真与童年的自己再相见。 让我们做“不愿长大的儿童”,做“捍卫童年”的教师吧。 1宽容:生发

10、悲悯情怀。 冰心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台湾圣严法师说:“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带有悲悯情怀的爱是大爱、博爱,爱生命中一切的因缘际会,爱一切相逢,包括苦难、失败、挫折、烦恼、失意,像德国哲学家尼采所说:“爱命运。”当你选择了自己的道路, 命运就不再是束缚了,你可以通过热爱自己的命运而超越它。 教师面对学生的淘气、顽皮,要心怀大爱、懂得宽容。西方有谚语说:“年轻人犯错误,上帝都会原谅。”何况我们面对的是天真的孩子呢?当教师做到超然豁达,拥有包容之心, 也就拥有了人格魅力,也就拥有了快乐的教育人生。 2欣赏:寻觅知音情结。 卡耐基提醒人们,“要真诚地欣赏与赞美他人”。当我们听到学生们精

11、彩独特的发言, 读到他们充满个性的诗文时,应想想,自己像他们这么大时,可曾有这样出色的表现?这些 极富灵气的孩子就是我们苦苦寻觅的学生中的知音,他们的出色表现,让我们获得了职业生 涯中的“高峰体验”。 想起一个半命题作文,“_的欣赏对我最重要”,有不少学生写了“老师”。让我们 培养出值得我们崇拜的学生,“相看两不厌”。让我们学会欣赏吧,因为“老师,您的欣赏 对我很重要”。 3敬畏:升华责任意识。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小小的世界,我们应带着惊奇与敬畏去接近他。 现在的孩子物质生活条件优越,然而和他们交谈起来却发现,有不少孩子觉得精神生活 空虚无聊,“没意思”、“烦”是他们的口头禅。我们的孩子到底拥

12、有什么样的童年?若干 年后,他们的回忆里有多少笑声,有多少难忘的经历,有多少影响他们成长的人物与书籍他们理想中的学习是什么样的?什么样的教育是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他们的一 生奠基、为他们的成功人生服务的?教师应该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建构完满的“可能生活”, 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为他们未来的美好生活打下坚实基础。这其实体现了教师的责任感, 对学生的一生负责,对学生作为“人”的关注,对其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关注,对生命的 关注。三、与自我的相遇:发现“未知的自己”。 席慕蓉有一首很有名的诗一棵开花的树,开头是“如何让我遇见你,在我最美丽的 时刻”。想起这句诗,我总会浮想联翩。这里的“你”,许多人的

13、理解都是指理想的爱人, 可我却将其作另一种解读:如何让我遇见你,我心目中最美丽的自己?我理解的这里的“你” ,指的是完美的理想状态的自我。我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与这个自我的相遇。为了这样 的相遇,我义无反顾、一往无前。每个人从出生那天开始就一直走在寻找自我的路上:我是 谁?我从哪里来?我向哪里去?我将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是人生永恒的命题。我将人生视 为一次旅行,我不仅在乎旅行中地理距离的位移,更在乎旅行过程中心灵的迁徙,我一直期 待着在人生路上与最完满的自我有一个美丽的相遇。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即人的才能的全面发挥。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体力和智力

14、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同时,也包括人的 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也许所有的人都在自觉或不自觉中追求着自我实现和 全面自由的发展吧。 很欣赏作家孙君飞的一篇散文成长便是幸福,我一遍又一遍地配乐朗读,“一个人过了 18 岁,成长似乎便跟年龄没有直接的关系了,因为有的人果真这样从长大成人后 便迅速衰老下去,而有的人却越活越年轻,到了 80 岁依然有一颗 18 岁的心。成长的过早停 止无疑不是一种幸福,成长得青青葱葱、绵绵远远、美美艳艳,让人看着就觉得幸福” 在读这些句子时,我甚至泪流满面。想起许多人,他们的人生为何与众不同?正是因为他们 拥有一颗不断成长着的、永远年轻的心。 每个人表面上的自

15、己,与真实的自己是有差距的。我们现在的自己与理想中的自己是有距离的。我们不知道自己能成为什么样子,因此,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希望“成为真正的 自己”成为我们的梦想。“未知的自己”,就是那个在远方的最美丽的自己。我们怎样才能 与那个自己相遇,我们怎样做才配与那个美丽的自己相遇?这是一个问题。 1美丽之源:成为思想者。 作为教师,我们都会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进行反思,如写教学反思、教学后记,教师间讨 论教学问题及对作业和试卷进行分析,但是反思的深度和广度都明显存在着不足。 我们应做个思想者,以一种质疑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像苏格拉底那样 带着“牛虻精神”,勇敢地剖析自己、批判自己、挑战自己

16、,不仅拥有反思的勇气,更要有 反思的策略,让自己的教育人生因为具有思想的深度和力度而美丽。 2幸福之源:成为成长者。 有人做过中小学教师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占不小比例的教师感觉 “没有幸福感”。其实经济收入与幸福感不成正比,幸福感要靠个人培育,其核心是追求自 我成长。作家孙君飞在成长便是幸福一文中说,所谓成长,是朝着“大”的方向或者目 标去“长”,“成长的过程便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不受身外之物限制的幸福唯有将幸福变成一种成长着的动词,才能够用那些美好的、粲然的、深情的形容词来形容一个人的生命 和人生。” 教育是迷恋人成长的事业。我们迷恋学生的成长,其实我们更应迷恋自己的成长,永不 自满,但成长并不是世俗意义上的所谓成功,我们更应在人品、学问、能力、智慧等各方面 努力修行。 当教师自觉追求精神的充实和心情的愉悦、工作积极、人生态度乐观、自我效能感增强、 追求心灵世界的丰富与宁静时,便能在职业生涯中找到幸福感,从而幸福地成长着,在成长 中幸福着。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