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联@商”日企商务沟通要诀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625950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报@联@商”日企商务沟通要诀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报@联@商”日企商务沟通要诀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报@联@商”日企商务沟通要诀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报@联@商”日企商务沟通要诀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报@联@商”日企商务沟通要诀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报@联@商”日企商务沟通要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报@联@商”日企商务沟通要诀(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日本有个“菠菜原则”有些老词,我们中国人忘了,日本人却记得,而且用得很好。如果问现在的年轻人,“菠棱菜是什么”,估计十个有九个不知此为何物。其实,这就是我们日常吃的菠菜,只不过,我们已经不用老祖宗的说法罢了。日本人饭桌上是少不了菠菜的,他们不但在家里的餐桌上、公司的餐厅里大吃特吃菠菜,甚至把一种企业组织原则称为“菠菜原则”。“菠菜原则”其实跟菠菜本身并没有什么关系,主要是因为这个原则由三个基本点组成,即“报告”、“联络”、“沟通”,而这三个词的字头发音恰好与“菠錊菜”三个字谐音,因此得名。所有在日本公司工作过的人都知道这个原则,而且他还会告诉你,“菠菜原则”是日本企业的基本原则,任何一个雇员

2、,从部下到社长,无一例外都需执行这条原则。所谓“报告”,就是把自己工作的进展状况随时通知同事,比如出差回到公司,一定要把所见所闻汇报一番,外出的收获,一定要让全体同事分享;“联络”,就是把自己目前遇到的问题通知有关同事,如上班路上遇到堵车可能迟到,你得打电话告诉同事你何时能到公司;“沟通”是工作遇到问题时,一定要找同事或者上司咨询,以集体智慧予以解决。“菠菜原则”说白了就是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协调性原则。日本的这种原则是其教育体系与教育思想的产物。在日本人的观念中,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精英,而是培养能够适应严酷集体生活的有协调性的人。这种教育贯穿着一个基本点,即培养合格的国民。这种国民具有共同的教养

3、、共同的信念。日本人从小接受的是一种协调性训练,从幼儿园到大学,从机关到企业,他们的组织自始至终贯穿着协调性原则。遇到问题,他们会寻求集体,一切以团队、集团为重。如果你觉得某个日本人很“平庸”,但无数这种“平庸”的个体按照一定原则结合起来的集体就不再平庸了,而是变得力量惊人。有人曾提出,单就日本人的个体能力来讲,他们显得不够聪明灵活,究竟是什么东西让日本人团结在一起的呢?我想,就是这种依托集体的观念吧。在中国,梁启超曾提出“新民论”,提出中国人应“合群”,孙中山则痛感中国人“一盘散沙”,呼吁中国 4 万万民众合成一个“国族”。从他们的感慨之中,可以看到我们先人在彼2我比较之中的思虑。可以说,“

4、菠菜原则”不单体现了日本企业的管理思想,还折射出一种国家建设的基本理念。“报联商”:日企商务沟通要诀组织中的管理之所以难,就是因为管理的本质是管人,而管人难就难在工作中的沟通。如果您在一家日本公司工作,就要做一个善于报告、联络和商谈的员工。报告、联络、商谈,这是日本企业普遍认同的商务沟通方式,统称就叫“报联商”。有人的地方必有沟通。国内一些企业的培训课程中已经不同程度地引进了“报联商”的内容。尽管中日之间的管理文化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中国企业重结果效益,日本企业重管理过程。但是,在世界经济区域化、一体化、全球化的大势中,管理文化正在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中国企业也重视管理沟通,也重

5、视执行力,也重视员工对企业的认同与忠诚一直以来,国内一些企业已经广泛吸收日本企业本土管理文化的精华,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而形成自身的管理文化。由此可见,商务沟通管理的确是没有国界的。本刊将连续详细介绍日企中的“报联商”文化。如果您在关注阅读后有感而发,不吝赐稿,我们将在刊发与互动中形成高效的文化理解。沟通管理无国界沟通管理无国界日企内部如何沟通?在日本公司工作要做一个“菠菜社员”,日文写作“菠棱菜”,恰好与“报联商”三个日文汉字谐音。“报联商”这三个日文汉字是“报告联络商谈”三个单词字头的缩写,也就是说,如果您在一家日本公司工作,就要做一个善于报告、联络和商谈的员工。报告、联络、商谈,这是日本

6、企业普遍认同的商务沟通方式,统称就叫“报联商”。于是,今井繁之在日本国内开发了以报联商为代表的沟通培训课程,对人们约定俗成的报联商沟通习惯进行了定义,并结合商务工作与社会生活实践,对报联商进行了概括和总结。中日员工为何总是“较劲”?组织中的管理之所以难,就是因为管理的本质是管人,而管人难就难在工作中的沟通。说到跨文化管理,或者跨文化沟通,那就更是难上加难。例如:日资企业里商务人员所谙熟的“报联商”沟通方式,在那里工作的中国员工似乎就不以为然,认为这种事无巨细的做法只会带来工作上的繁琐和掣肘。于是,工作中常常出现报告不及时、联系不到位、商谈不主动的情况。结果,中日员工时常会发生处理误会和纠葛,甚

7、至影响彼此的信任关系。沟通,按照组织行为学的观点,包括两个方面:即“意义的传递与理解”。我们再换一句话来表述:沟通就是“发出信息的人得到了收到信息的人的回应”。如果企业中沟通不畅3,必然造成工作上的障碍,以至于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甚至导致企业的衰败。企业是由人来运作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在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而在这些日常沟通中,使用最多的方式就是报告、联络、商谈;而最常见、最常用、最常出现问题的环节,也就是报联商。我们往往会因为主观上的一念之差,在进行报联商时采取了不同的对应,致使对工作的成败产生重要影响。何不何不“融融”他人之所长?他人之所长?有人的地方必有沟通。在国内一些企业

8、的培训课程中已不同程度地引进了“报联商”的内容,由此可见,商务沟通管理是没有国界的。尽管中日之间的管理文化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中国重结果效益,日本重管理过程。但在世界经济区域化、一体化的全球化大势中,管理文化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两势取强则会相得益彰。事实上,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国内一些企业广泛吸收日本企业本土管理文化中的精华,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自身的管理文化。如:日本企业的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教养),以及现场改善等管理手法,得到以海尔为代表的国内企业的重视和应用。其实,不限于企业,事业团体或是行政部门都需要向上级、客户或外部人员进行报联商。做好了报联商

9、的沟通工作,不仅可以提高顾客满意度,带来更多商机和效益,而且对提高信誉也不无裨益。需要报需要报联联商的现实理由商的现实理由协同不可缺日常工作中,完成了上级指示的工作,会打声招呼报告说工作完成了;预定召开的会议日程变更了,会同预定的与会人员进行联络;工作上发生了什么棘手问题,会同上级商谈善后处理方法。在组织内会经常发生这样的“报告”、“联络”、“商谈”。而且不限于组织内,与客户、顾客之间也同样频繁地发生着报联商。工作中不可避免地要进行沟通,沟通中最重要的也是报告、联络、商谈。在组织中,上下级之间,相关工作部门之间,协同工作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报联商。例如:下级根据上级发出的指示和命令,或是提出的要

10、求进行工作,上级则通过来自下级的报告、联络、商谈来判断情况,发出下一步工作的指示和命令。换言之,上级正是通过来自下级的恰如其分的报告发挥自己作用的。用人的身体来打个比方,骨骼如同公司的组织构架,肌肤和容貌则代表了公司的外在形象,遍布全身的血管就好比是沟通的管道,血管中流淌的血液就是公司日常工作沟通中使用最多的报告、联络、商谈。如果血液流通不畅,胆固醇积聚,血管逐渐丧失弹性,就会导致动脉硬化,以至于整个人体就无法发挥功能了。与人体同样,作为组织血液的报联商,倘若不能恰如其分地有效进行,组织也将无法发挥自身的机能而趋于瘫痪。因此,对组织来说,报联商是必不可少的。另外,随着企业组织日益庞大,工作日益

11、复杂,以电子邮件普及为代表的沟通方式进一步多样化起来。这种背景下,越来越需要恰如其分、准确无误的报联商。4未必真到位报报联联商虽然很重要,但在组织中未必真正贯彻到位了,原因有四个:商虽然很重要,但在组织中未必真正贯彻到位了,原因有四个:认识差距:处于报联商一方位置的人有时会认为:区区小事无需特意报联商。与此相反,处于接受报联商位置的人却期待着报联商。双方认识上存在着差距。上级有时会吩咐下级:“把这封信用快件发出去。”作为上级的认识是:既然说了用快件发出去,下级会把这封信当作一个重要文件的,发出去后自然会报告一声。然而在下级那里,虽然上级吩咐了要用快件发出,但并没有说需要报告,所以常常会把文件发

12、出后就完了。可上级没有得到下级的报告,会追问:“我让你发的文件发出去了吗?”下级回答:“已经发出去了。”上级说:“既然发出去了,应该告诉我一声嘛。”同时,上级的脸上也会显出不悦的颜色,脑子里想:“这个家伙真是不开窍!”上级认为理所当然应该报告,下级却认为没有必要报告,二者存在认识上的差距,这正是贯彻实现报联商的最大理由。时机难握:报联商的时机很难把握。对方看上去很忙,或者满脸不高兴的样子,这时就会犹豫是不是该报联商。或者解决问题的关键人物不在场,本打算以后再找机会进行报联商,可却在忙别的事情中忘记了。有一天上级突然问起,这时即便回答“我正要报告”,也难于获得上级的信任了。上级会把自己经常不在现

13、场这件事撇开,而认为:这个下级实在糟糕,起码的报联商都不懂。上级发火:尤其当发生了问题,对问题负有一定责任的人在报联商时会受到斥责;有时上级怒火冲天,或絮絮叨叨说教不停,报联商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被拖延。拖到不得已再报告,反遭上级更大的火气:“怎么搞成这个样子才报告,早干嘛呢?”尽管一般谁都明白报联商的重要性,却仍然犹豫不决,不能适时报联商,最大的原因就是上级发火。厌恶制约:人生来就是不愿意进行报联商的。一般都希望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完成工作,本能上讨厌别人这个那个地进行干预,也不愿意对周围一切一一报告、商谈。倘若报告后上级一般性地表示“明白了”还罢,若是遇到那种动辄添加各种要求,或吹毛求疵的上级,不

14、知不觉就会厌恶报联商。但是,上级对结果负有最终责任,自然会惦记布置下去的工作进展情况。既然是在组织中工作,纵然开展得一帆风顺,上级进行检查也是理所当然的。若是人人都希望按自己的想法去工作,讨厌进行报联商,组织也就无法健全运营运转了。因此,无论什么样的理由,绝对需要下级恰如其分地进行有效的报联商。当然,建立有效的报联商机制,不是某一方面的单向沟通,而是相互作用的双向沟通。报联商的各自内涵报告:即告知执行上级指示和命令的过程和结果。而上级听过下级报告之后,才好发出下一步工作的指示和命令。指示、命令,与报告应当是配套的。报告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告知接受指示所做工作的现状和结果,可称为“义务型报5告”

15、。报告内容包括:工作结果(完成与否)、工作方法(如何进行)、工作进行状况(完成的程度)、工作变化(情况及环境变化)及工作问题(什么样的问题)和工作预见(今后怎么办)等。另一种是下级主动报告自己根据所见所闻所挂虑的事项,可称之为“提供信息型报告”。这是在上级的指示和命令之外,向上级传述实际情况和变化,如:顾客的动向、同行业其他公司的动向、行业的动向、社会及政府的动向等广泛的信息。联络:与报告很相似,但不附加自己的意见,仅向有关人员告知简单的事实信息。报告的大部分场合是上下级之间的垂直型沟通;联络的大部分场合是与同事、其他工作部门以及客户之间的水平型沟通。联络也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执行上级指示,与

16、有关方面联系有关事项的“义务型联络”;另一种则不伴随义务,是本人“希望告知”或“最好告知”的“自由意愿型联络”。联络较之报告的范围更广,有时超越所属部门不断横向展开。通过巧妙地运用联络这一沟通方式,可以更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换,建立更紧密的沟通关系和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有时,有些信息对自己或本部门来讲并没有什么直接意义,然而通知给其他部门却可能是非常有用的信息。如将听来的顾客信息转达给相关部门,可以建立起互通有无的良好人际关系,归根结底也会给自己的工作带来好影响。商谈:指的是遇到问题苦于判断、犹豫不决时,听取上级或是老员工的参考意见,决定处理方案。商谈是进行商谈的人和接受商谈的人共同把握问题,发挥相互的智慧,找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案。商谈与报告、联络所不同的是,报告和联络的比重放在告知事项上,多是由被告知的一方作出判断,提出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商谈与二者之间的区别还在于,虽然商谈也是在报告和联络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