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千字作文的合理模式(一)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625888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场千字作文的合理模式(一)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考场千字作文的合理模式(一)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考场千字作文的合理模式(一)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考场千字作文的合理模式(一)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考场千字作文的合理模式(一)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考场千字作文的合理模式(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场千字作文的合理模式(一)(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场千字作文的合理模式(一) 文/王大绩创造究竟容不容许模式?模式是不是一定就是对创造的桎梏?这是在一段时间内认识相对模糊的一个领域。一种看法认为“模式有罪”,作文“模式”是专为应试而人为设置的,应当完全、彻底的摒除。于是,作文模式,只出现在某些门窗紧闭的高三教室的黑板上,只出现在某些教师略带诡秘的临考叮嘱中。而这种那种大讲“义理、考据和辞章”的作文著述,则很少对作文“模式”,尤其是应试作文“模式”,作深入的研究和简明的表述。这种“模式有罪”的认识有两个误点。一是将“应试”等同于应试教育而彻底否定;而没有认识到“应试”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作文应试能力是考生语文素质,乃至综合素质的体现。二

2、是将“模式”与能力完全对立起来,既无视合理的模式是某种规律的结晶,是能力施展的天地,也不承认合理地、灵活地运用模式,本身就是对创造性思维的锤炼,是较高的创造能力的反映。于是,在竞赛作文的辅导和实践中,刻意摒除、排斥模式,而对模式是否合理不闻不问。我认为,现行高考对应试作文唯一一项保持不变的要求是“不少于 800 字”,竞赛作文受时间所限,大体也局限在千字上下。而千字左右短文是存在着合理模式的。这个模式可简略归总为八个字:“两个主体,互不雷同”。所谓“两个主体”,就是指一篇千字内短文的主体部分应由两个部分构成。所谓“互不雷同” 就是指这构成作文主体的两部分,在构想和行文上要有变化,不要做简单重复

3、。当我说出这样一个模式时,是几乎一定要招来“八股”的讥讽的。是的,这“两个主体”倒真有些像“八股”中的一股。而正如启功先生所说,“八股二字,现在已几乎成为陈腐旧套、陈词滥调或说死套子、滥调子的代称”,“其实,八股是一种文章形式的名称,它本身并无善恶之可言。”我想,八股文的出现,以及八股文曾在几百年间成为中国中央政府选拔自己的知识分子的官方文体,是必有其符合汉语言文字、文章规律乃至人们思维规律的原因的;只是,又如启功先生所说,当“八股”“被明清统治者用它来束缚士子思想的工具,同时他们又在这种文章形式中加上些个繁琐而苛刻的要求”,“八股”才成为代人受过的“死套子”、“滥调子”的。用“八股”限制文章

4、思路,似乎可以比喻为人们常说的“穿小鞋”。给别人“穿小鞋”,固然心地阴暗,但这明显是指给大脚的人穿小鞋;设若穿鞋人原本就是一个孩子,一双小脚,那么穿小鞋也就成了理所应当的事。无论是给孩子做小鞋的工厂,还是给孩子穿小鞋的妈妈,都没有任何过错。倒是若硬让孩子穿一双大鞋,踢里特勒,显得不很明智,;或根本无所谓鞋,完全自发地随意裹上些布条麻絮,使孩子摔个鼻青脸肿,那简直就是不道德了。千字作文本就是一双小脚,他最适于穿“两个主体,互不雷同”这双小鞋。广义来讲,任何创造都是在一定限制下实现的;任何创造也都是在一定模式下完成的。没有地球引力的限制,飞机这项伟大的创造就没有任何意义。同样,任何飞机的创意又都是

5、在“机身 + 机翼”的模式下实现的。在世界航空博览会上,我们无不为飞机设计师们富有创造性的构想喝彩,又有谁会去指责所有的飞机无非是“死套子”、“滥调子”呢?这种例子数不胜数,汽车、家具、器皿以至我们人类。徜徉在繁华的街道,我们只会感到人们秉性悬殊,风采各异,谁会为自己周遭摩肩接踵的同类都是躯干四肢一只头颅,而兴“八股”之叹呢?从文章本身讲,我们所见过的千字文章,绝大多数也都是“两个主体,互不雷同”的样式,只是未被人们察觉罢了。远的不说,仅指近年高考现代文阅读测试的文本为例:1996 年贝多芬之谜,主体部分是第二、三两段:第二段谈贝多芬的音乐追求和音乐特点;第三段谈贝多芬的音乐才能及当时的反响。

6、1997 年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节选),共五段:第一、第二段谈过去编散文集如何分类;第四到第五段转为谈“我”如何编这本散文集。1998年报秋,全文共九段:第一到第六段写看见玉簪花“报秋”;第七到第九段写领略西江月词而“知秋”。1999 年创造宣言,共十二段:第一到第四段从正面阐述教育者的职责与成功;第五到第十一段从反面批驳“不能创造”的错误认识。2000 年长城,共十一段:第一到第七段谈旧长城的凄婉、封闭、愚钝;第八到第十一段谈新长城的开放、自信。2001 年门,主体部分二至八段,分两个层次,前一层次紧承“在一扇扇门内,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后一层次重在阐释“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义最深

7、的动作”。所有文本无一不是“写两例,不雷同”的范例,这不是偶然,当然更不是刻意,而是一种固有规律的体现。事物本身的多面性,文章思路要展开的需求性,都不允许单打一;千字文的限制,时间、精力的约束,也不允许写九九八十一难的“西游”,不允许写魏、蜀、吴三国纷繁复杂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其实西游记也以孙悟空皈依前后划分为两大部分。三国演义也可按鼎足分立和三分归晋分为两大部分;而且在三国中,魏、蜀为主,吴国为辅。这倒颇像“两个主体”并不一定拘泥于“两个主体”,但若出现第三主体,那这第三主体,倒还是以略写为好。“两个主体,互不雷同”,其实是一种合理的思维样式的反映。我们还可以拿中国古典文学最高成就的唐诗

8、做比照。律诗自不必多说,那颔联、颈联,是为形式规定的“两个主体”;绝句呢?“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一个“主体”;“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又一“主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一个“主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又一“主体”几十万首唐诗,可有例外?为免除读者、议者的误解,只好先作这一番务虚,但也就此暂且打住。让我们来看一篇 1999 年的考场作文。 例文例文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江苏考生 吉拥泽“女士们,先生们,欢迎参加记忆移植公司开业典礼!我们的宗旨是:生活多样化,感悟人间万种风情!”第一位顾客:某资产过亿的企业家。编码转移进入“我要上学,我要读书,我要

9、老师!”苦娃伏在母亲的肩上,不断啜泣着。他闻到母亲身上那熟悉的玉米糊糊味道,也闻到了那夹着汗酸的柴火味道。苦娃知道母亲的心里也在流泪,可是回头看看家中,确实没有什么可以卖了,从小与苦娃一起长大的大黄上午也被人牵走了。苦娃无可奈何地背起箩筐,晶莹的泪珠掉在沾满泥巴的双手上,掉在手中那微微发黄的书页里。站在山岗上,苦娃一边拾着值不了几个钱的柴枝,一边看着那贫瘠的土地,想着。突然,苦娃立起身来,他看到了什么?哦,那是自己昨天还上的那所小学校,还有那面迎风飘展的鲜艳的国旗。他听到了什么?“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哦,这些,苦娃情不自禁读了起来。梦醒来,企业家眼里不知噙着什么,只是一个劲地在支票上写下:

10、希望、学校!第二位顾客:某下岗已两年多的职工,编码转移进入“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我要挑战人生!”一位建筑工人坐在工地上,想着自己每天机械地爬上爬下,机械地垒堆着砖瓦他不甘心永久地“机械”。白天,他不再双手麻木地握着工具,而是手拿工具,眼盯图纸,渐渐地大厦的结构也熟透于胸。午间,他不再手不离杯,酒不离口,而是一手抓着馒头,一手按着一本建筑理论学。夜晚,大都市总是很繁华,外面的世界无法不精彩,但无论刮风下雨,夜校的第一排坐着的总是他。几年后,人们说不清他是建筑大师,还是企业家,还是因为他都是!睁开眼,待业已两年多的这位职工,抓起自己的木匠行当,若有所思地走出门外。没有人知道他去干什么,但他自己当然

11、知道未来是什么!第三位顾客是这是一篇满分作文。作者选择两个事例构成作文主体:一个是企业家移植失学儿童的记忆;一个是下岗工人移植自学成才的建筑师的记忆。两个事例都是社会热点,又都是中学生所熟悉,能够驾驭的。前一个事例,更贴近学生自身;后一个事例,更面向广阔的社会。前一个事例是“苦娃伏在母亲的肩上”,“回头看看家中”,“站在山岗上”,以空间转移结构故事;后一个事例是“白天”,“午间”,“夜晚”,以时间转移推进情节。作为高考的满分标杆作文,当之无愧。这篇作文同时又是“两个主体,互不雷同”的典范。这篇作文的语言表达也很有借鉴意义。它一方面表明,合理的整体模式可以为创造性的语言表达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另

12、一方面表明“两个主体,互不雷同”绝不仅仅是一篇作文整体模式的框架,它也能渗透到一篇作文的局部,它实际是一种思维方式。且让我们看几个例子。“他闻到母亲身上那熟悉的玉米糊糊味道,也闻到了那夹着汗酸的柴火味道。”写苦娃家境的艰难,分两方面前一分句,写出苦娃家境的艰难,后一分句,写出劳动的艰辛。“熟悉的玉米糊糊味道”,表明生活已常年困顿;“柴火味道”,写妈妈家中劳动的繁杂,“夹着汗酸”,写妈妈田间劳动的艰辛:两句描写,颇得大堰河-我的保姆的韵味。“晶莹的泪珠掉在沾满泥巴的双手上,掉在手中那微微发黄的书页里。”写苦娃面临的境况,见出苦娃的性格。两句也是分两方面“沾满泥巴的双手”,侧重写苦娃为家庭分忧的一

13、面;“微微发黄的书页”侧重写苦娃向往读书的一面。“苦娃一边拾着值不了几个钱的柴枝,一边看着那贫瘠的土地”,苦娃的中景镜头,又是分两个侧面写“拾着值不了几个钱的柴枝”,写苦娃现状的艰难;“看着那贫瘠的土地”写苦娃未来的忧思。“突然,苦娃立起身来,他看到了什么?哦,那是自己昨天还上的那所小学校,还有那面迎风飘展的鲜艳的国旗。他听到了什么?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看到”、“听到”,仍然以两个侧面展开思路。“小学校”和“迎风飘展的鲜艳的国旗”,是巧妙地用典,读到这里,很多读者眼前都会出现著名影片凤凰琴中那所山村小学校中的鲜艳国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诵读,在诱发读者的想象,在浩如烟海的唐诗宋词中,只有这两句诗,才恰如其分地传达着苦娃对“春风吹又生”的渴盼之情。其他诸如“机械地爬上爬下,机械地垒堆着砖瓦”,“他不再双手麻木地握着工具,而是手拿工具,眼盯图纸”,“他不再手不离杯,酒不离口,而是一手抓着馒头,一手按着一本建筑理论学”“两个主体,互不雷同”的“思维-语言”模式可以说贯穿全篇它是文章端严,思路开张。请查阅一下历年、各地出版的高考优秀作文选,我不敢冒言篇篇都是“两个主体,互不雷同”的范例,但绝对敢说大多数是如此。这些作文当然不是自觉地,刻意地套用、活用模式,只能说它们顺应了思维与写作的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