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的隐喻森林与少年Pi的三个故事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595525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安的隐喻森林与少年Pi的三个故事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李安的隐喻森林与少年Pi的三个故事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李安的隐喻森林与少年Pi的三个故事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李安的隐喻森林与少年Pi的三个故事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李安的隐喻森林与少年Pi的三个故事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李安的隐喻森林与少年Pi的三个故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安的隐喻森林与少年Pi的三个故事(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李安的隐喻森林与少年李安的隐喻森林与少年 PiPi 的三个故事的三个故事 马伯庸字号:小 大 核心提示:观众们在看少年 Pi 的时候,不得不面临一个问题:我究竟该相信哪 一个故事。这个选择权不再取决于故事的解读,而是取决于观众的内心。宗教 者从中看到信仰的力量,无神论者从中看到对宗教的否定与稀释,心灵纯净者 与疲惫于现实都市的人倾向于相信第一个故事,而内心黑暗的悲观主义者,则 对背后隐藏的真相不寒而栗。在谈论少年 Pi 这部电影之前,需要预设若干个前提。这些前提就像是数学里的 那几条公理,一切演绎,一切推理皆由此而来。如果我们不能在起点达成共识, 那么只会分道扬镳,越行越远。第一、少年 Pi

2、的小说属于扬马特尔,少年 Pi 的电影属于李安。李安的电影基 于原著,但又不尽相同。他保留了故事框架,进行了改动增删,使之混杂入了 李氏基因,从而变成另外一样东西。因此,我在接下来的分析中,将会彻底抛 开原著的干扰不涉及原著情节,不涉及原作者用意,不比较两版之间的差 异,总之就当是我们从来不知道这部电影还有原著只专注于导演在银幕上 给我们摆出来的东西。第二、成年 Pi 的演员伊尔凡可汗在接受采访时说过:“这部电影表面上看是一 个少年的冒险故事,实际上隐藏着很多隐喻,它有许多平行空间,很多层次。 ”换句话说,这是一个寓言性质的故事,里面的隐喻表现手法克制而简洁,彼 此的映射关系十分明显。李安就是

3、通过这种方式,赋予了扬马特尔的故事框架 一个“李安”灵魂。我们只有承认李安在这些细节上的处理是刻意的,每一处 都经过精心设计,每句台词都有它的功能和指向,才能拼凑出他试图表达的意 义。否认了这一点,就成了聆听云天明童话的三体人,听到的只是一个纯净、 美好的故事。第三、我一向认为,影评是一件主观的工作,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视角和观感, 他们都没错,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根本不存在客观影评这种东西,自然 也就不存在对错。对写影评的人来说,他唯一的责任,就是承认他的评价只是 个人体验,不是妄议别人对错的客观真理。所以这篇东西,只是我个人的一些 想法,它不涉及微言大义,不谈主题外延,只就电影本身的线索做

4、一些分析。 或许对,或许错,或许过度解读,或许牵强附会。如果得到大家的认同,我深 感荣幸;如果你的意见与我大相径庭,那说明这部电影存在多重解读,更显出 它的神秘魅力。闲话少说,让我们从那次晚餐说起。电影一开始,同时信仰了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 Pi 和他的父亲母亲在晚 餐时进行了一次谈话。这次谈话非常重要,它是整个电影主题的第一次预演。少年 Pi 的父亲说:“如果你同时信仰三个宗教,那等于什么都没信。与其如此, 不如选择相信理性,相信科学我宁可你经过深思熟虑否认我,也不要不加 分辨地盲目接受。”(凭记忆写出,只是复述其大意,以下同。)而母亲则说:“科学解决外在的问题,而不是内在的。”实际上

5、是在暗示理性 和信仰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前者解决现实问题,后者解决心灵问题要注意, 母亲这句话,实际上成为了 Pi 后来一切行动的心理渊薮。电影里提及了两人的背景:父亲被现代医学救了一条性命,所以他相信科学, 代表着理性;母亲倾向于宗教,代表着信仰。电影里还特意强调,母亲舍弃家 庭跟随父亲,信仰是她与过去唯一的联系。父亲和母亲的说法不同,少年 Pi 面临着抉择。要理性还是要信仰,这是一个精 神领域的经典困境,少年 Pi 最终做出的选择是:“我决定去受洗。”也就是说, 他选择了后者,也就意味着他认同了母亲的话。但信仰需要的是虔诚,Pi 并非一个虔诚者,他是个泛神论者。成年 Pi 的一番 论述表明,

6、他需要的是一种超自然的、至高无上的力量作为信仰依靠。至于无 论是上帝、安拉还是毗湿奴,并不重要。可以这么说,他的意识里,信仰的是 信仰本身,而不是某种特定的神明。对虔诚者,他选择信仰是去解决问题。而 Pi 这样的人,他选择信仰,只是为了 逃避问题。信仰对他来说,不是一个具体膜拜的对象,而是一个寄托,一个可 以逃遁的空间。这就是为什么,Pi 要讲两个故事。两个故事的真假一直存在争论。可在我看来,第一个故事毋庸置疑是编造出来 的。李安很狡猾,他从不公开谈论故事的真假,他知道保持一部电影的魅力就 是让观众无限地争论下去。可他在电影里的安排,却表明了自己内心的态度。一个幻想故事,可以天马行空无所顾忌;

7、但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必须符合现 实。第一个故事里有食人岛,这是一座深海中的热带密林,中间生存着无数沙 漠中才有的狐獴。沙漠和大海,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象。如果这个故事是真实的,那么李安为什么不设置一个长满棕榈树爬满老鼠的正 常海岛,使之看起来更加合理呢?可李安非但没这么做,反而煞费苦心地挑选 了距离合理性最远的沙漠狐獴,这是刻意放大不合理,以此来暗示第一个故事 的虚幻性,告诉所有观众,这只是幻觉,这只是想象。我们都希望第一个是真 实,但没法说第一个就是真实的。这有点像我们平时开玩笑。比如我调侃一个姑娘说:“你真漂亮我特喜欢你。 ”这句话有可能会被当成玩笑,也有可能会被当真。为了避免被当真的风

8、险, 我会故意夸大这句话“你比林志玲还漂亮我天天想着你连肉都不愿意吃了。” 不合理的部分被无限放大,听的人自然明白这只是个玩笑。所以,第一个故事是 Pi 所幻想出来的,第二个故事是真实的,是理性的。可 Pi 无法解决第二个残酷故事给自己内心带来的煎熬,他只能逃遁到第一个故事 里去,把周围的遇难者幻化为各种动物,才能让自己平静正如母亲晚餐时 所说,理性解决外在的,信仰解决内在的。他那一句“我决定去受洗”,实际 上就是自己决定逃遁的预言。李安在这部电影里,有两种方式来引导观众巧妙地觉察到隐喻存在。一是预演。 每一次大的行动之前,都会有一次小的行动作为预演;二是让本体和喻体反复 出现,强化两者之间的

9、关联,然后通过构建喻体之间的关系,来揭示本体的命 运。晚餐谈话,无疑就是 Pi 讲述两个故事的动机预演;而基督教牧师对 Pi 说的那 句:“you must be thirsty。”和父亲说“从它眼中反映出来的,是你自己的 投影”,则是李安在不断在我们脑海里建立起 Pi 和老虎之间的本喻关系。有人说老虎代表了恐惧,我觉得应该更进一步,代表的是 Pi 的本能情感。在第 一个故事里,Pi 把自己一分为二,自己代表着人性或理性,老虎是剥除了理性 的原始本能本能地发怒,本能地恐惧,毫无掩饰地表达自己最粗粝的欲望。换句话说,第一个故事里的人与虎,是第二个故事人性与兽性之间天人交战的 投影。Pi 不愿正视

10、吃人的现实,只得一分为二,变成人与虎的奇幻漂流。这在 许多影评里都有提及。可是,不要忘了,我们否定第一个故事真实性,理由是它存在着不合理,而且 李安保留了“不合理”的标签,以此提醒观众故事的虚幻。但第二个故事,就真的合乎情理了么?回想一下第二个故事的过程:Pi、母亲、水手和厨师登上救生艇。水手受伤, 很快死去。厨师将其吃掉。然后 Pi 不小心放跑了一只海龟,被厨师殴打。母亲 与厨师争执,被厨师所杀。厨师把母亲的尸体扔进大海喂鲨鱼。Pi 出于愤怒杀 了厨师,并吃掉了他。在这个故事里,各种元素和第一个故事完美对应,母亲=猩猩,厨师=鬣狗,水 手=斑马,老虎=Pi 的本能,看似完美无缺,合乎情理,连

11、最理性的保险公司都 快要认同,但其中却存在着两个破绽。第一个破绽,是香蕉。当 Pi 讲述第一个故事的时候,说猩猩坐着漂浮的香蕉而来。保险调查员立刻指 出,香蕉不会漂浮。当 Pi 讲述第二个故事时,对这个细节居然没有修改,仍旧 坚持说妈妈坐着漂浮的香蕉前来。当 Pi 讲述第一个故事的时候,说猩猩坐着漂 浮的香蕉而来。保险调查员立刻指出,香蕉不会漂浮。第二个破绽,是妈妈的死。厨师是一个对食物很执着的人,他会吃老鼠,会把水手杀掉用肉做鱼饵。对他 来说,每一块肉都是极其宝贵的。可是妈妈死后,厨子没吃掉她,扔到了海里 喂了鲨鱼这是一种浪费,尤其是厨师已经吃过了水手,对他来说,最大的 心理障碍已经消除,没

12、理由会做这种浪费行为。第二个故事本身已经非常圆满,却多了这两个颇为醒目的蛇足。实际上,它们 也是刻意被保留下来的标签,用来提醒观众第二个故事也并非真实至 少隐瞒了一部分真实。这两个破绽,都与母亲有关。毫无疑问,第二个故事隐瞒的真实,就是母亲的 下落。前面我说过了,李安喜欢用各种比喻反复强化本喻关系。少年 Pi 和老虎是其中 最醒目的一对,但还有一对本喻很容易被忽略。母亲与莲花。莲花与母亲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在此之前已经有两次显著暗示。一次是在开 头,母亲在地板上用粉笔画莲花给 Pi 和拉维看。一次是电影中段,Pi 俯瞰海 底,先是鱼形成莲花,然后又变成母亲的容貌(这里 Pi 父和拉维的脸都没出

13、现, 指向特别明显),最后叠加到了沉船。所以准确地说,莲花代表的是 Pi 对母亲 的思念和爱。与此同时,李安还特意安排了阿南蒂给 Pi 讲解舞蹈,引出一个关于莲花的重要 比喻:林中莲花。在 Pi 问阿南蒂林中莲花是什么意思时,她没有回答。直到我们进入整个电影最 关键的一段情节:食人岛,才恍然大悟。Pi 在夜晚的林中摘下一朵莲花,打开以后,里面是一颗人牙。于是“林中莲花” 这个比喻和指向,在这里得以完成。我们知道,第一个故事是 Pi 的幻想。那么他在岛上的动作,肯定是对各种现实 发生的投射。莲花是 Pi 对母亲的思念;莲花中的人牙,代表了母亲的遗骸,也 即死亡。而母亲的躯体,实际上就是整个食人岛

14、。岛是母亲,而岛下涌起的酸潮,则是母亲的下场。酸潮是一个意义异常清晰也异常恐怖的比喻。如果想表达母亲死亡的意象,有 很多种办法,最简单的比如说潮水慢慢淹没岛屿,代表母亲的溺水;或者鲨鱼 啃噬小岛的根茎,代表葬身鲨腹,等等可李安选择的是一个非比寻常,几 乎和海洋没有一点关系的比喻:酸。这个酸,自然就是人的胃酸。酸潮扑上小岛,这个意象表明母亲是被吃掉的, 被胃酸所消化,所以遗骸的代表物是牙齿。Pi 在岛上吃了植物根茎,老虎吃了狐獴,这是食母的暗喻。有一种说法认为, 根茎和狐獴代表尸体的肌肉纤维和蛆虫,代表了吃人,这两个比喻在电影里找 不到可参照的点。李安如果要设一个比喻,一定不会只设一次,一定会重

15、复多 次,或者找另外一个参照点,所以这个猜想是否成立,需不需要影射到如此细 致,有待商榷。但食母是确凿无疑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食母之前已经预演过一次。Pi 是个素食主义者,他第一次抓到一条大鱼,一边大哭一边用锤子把它砸死。 砸死以后,Pi 跪倒在筏子上,哭着对鱼的尸体说:“毗湿奴,谢谢你化身为鱼 来救我。”他这么做,是因为自己面临着饥馑危机,理性告诉他只能吃鱼渡日, 为了能够达成心灵妥协,Pi 必须在信仰里找了一个借口。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关 于道德的教义太过鲜明,没办法利用,于是 Pi 只能选择毗湿奴作为理由。这也 从一个侧面反应出 Pi 的宗教观。于是,鱼成了毗湿奴的化身,Pi 有了一个可

16、接受的理由,内心回归平静。这次吃鱼事件非常重要,承前启后。往前看,它与晚餐谈话相对照。父亲在晚餐时说了句话:“今天的羊肉很美味, 可惜你们享受不了。”说明父亲是家里唯一一个肉食者,他代表着理性,理性 是要吃肉的。母亲则告诉 Pi,理性可以解决外在,信仰可以解决内在。这一点 是食鱼事件里也得到体现,Pi 理性地杀鱼吃肉,然后用信仰给自己内心找了个 避难所,一个借口。这个很变通甚至有点狡猾的举动,与 Pi 在餐桌上轻松地说 “我决定去受洗”的精神是一脉相承。往后看,母亲就是鱼。鱼是毗湿奴所化,那么母亲也一定是毗湿奴 Pi 来的。Pi 吃鱼是因为这是毗湿奴的化身,Pi 吃母亲也是因为她是毗湿奴的化身。一个化 成鱼,一个化成了海盗。食鱼事件就是食母事件的预演。宗教变成了 Pi 的心灵庇护所,他给自己构筑了一个坚固的壳。对 Pi 来说,基 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教义太过清晰,对善恶的道德评判太过清晰,他唯一能选择 的同时也恰好是她母亲所信仰的只有印度教。只有毗湿奴的神话特性, 才能为 Pi 食母构造出一个合理的借口。李安唯恐观众还搞不清楚这个比喻,还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