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的筷子是十分讲究的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594583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的筷子是十分讲究的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国的筷子是十分讲究的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国的筷子是十分讲究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的筷子是十分讲究的(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国的筷子是十分讲究的,“筷子”又称“箸(筋)”,远在商代就有用象牙制成的筷子。史记宋微子世家中记载“纣始为象箸”。用象牙做箸,是富贵的标志。做筷子的材料也不同,考究的有金筷、银筷、象牙筷,一般的有骨筷和竹筷,现在有塑料筷。湖南的筷子最长,有的长达两尺左右;日本的筷子短而尖,这是由于吃鱼片等到片状食物的缘故。筷子传入日本是唐代,现在它是世界上生产使用筷子最多的国家,平均年产 130 亿双筷子,其中 90,是只用一次的“剖箸”。日本人还把每年的 8 月 4 人日定为“筷子节”,并且在使用筷子时讲究”忌八筷” 中国使用筷子,在人类文明史上是一桩值得骄傲和推祟的科学发明。李政道论证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

2、种族时说:“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发明了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都能做,且不怕高热,不怕寒冻,真是高明极了。 比较起来,西方人大概到 16 世纪、17 世纪才发明了刀叉,但刀叉哪能跟筷子相比呢?”日本的学者曾测定,人在用筷子夹食物时,有80 多个关节和 50 条肌肉在运动,并且与脑神经有关。因此,用筷子吃饭使人手巧,可以训练大脑使之灵活,外国人对这两根神奇的棍状物能施展出夹、挑、舀、撅等功能钦羡不已,并以自己能使用它进食而感到高兴。 在长期的生括实践中,人们对使用筷子也形成了一些礼仪上的忌讳: 一忌敲筷。即在等待就

3、餐时,不能坐在餐边,一手拿一根筷子随意敲打,或用筷子敲打碗盏或茶杯。 二忌掷筷。在餐前发放筷子时,要把筷子一双双理顺,然后轻轻地放在每个人的餐桌前;距较远时,可以请人递过去,不能随手掷在桌上。 三忌叉筷。筷子不能一横一竖交叉摆放,不能一根是大头,一根是小头。筷子要摆放在碗的旁边,不能搁在碗上。 四忌插筷。在用餐中途因故需暂时离开时,要把筷子轻轻搁在桌子上或餐碟边,不能插在饭碗里。 五忌挥筷。在夹菜时,不能把筷子在菜盘里挥来挥去,上下乱翻,遇到别人也来夹菜时,要有意避让,谨防“筷子打架”。 六忌舞筷。在说话时,不要把筷子当作刀具,在餐桌上乱舞;也不要在请别人用菜时,把筷子戳到别人面前,这样做是失

4、礼的。第二篇中国人使用筷子,大约在三千多年以前。其实,在使用筷子之前,我们的祖先同样也经历了一个用手抓饭吃的过程。但热粥汤羹又如何抓取得了呢?于是不得不随地折取一些草茎木棍来帮助。 筷子,可谓是中国的国粹。它既轻巧又灵活,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独树一帜,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我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史记微子世家中有“纣始有象箸”的记载,纣为商代末期君主,以此推算,我国至少有三千多年的用筷历史了。先秦时期2称筷子为“挟”,秦汉时期叫“箸”。古人十分讲究忌讳,因“箸”与“住”字谐音,“住”有停止之意,乃不吉利之语,所以就反其意而称之为“筷”。这就是筷子名称的由来。筷子於唐、宋、元、明、清

5、统称箸 筷子有多种名称,先秦时期称挟,也作荚。郑玄注释:挟,犹箸也,今人谓箸为挟提。汉代著名史学家太史公司马迁著史记时,称商纣时期的筷子为箸,古写为木箸。两汉又出现了筋字。隋唐时李白行路难诗曰:停杯投筋不能食;杜甫丽人行诗云:犀箸厌饮久来下,鍪刀镂切空纷纶。从两位大诗人的诗句中,我们知道,唐代筋与箸通用。不过自唐代起,宋、元、明、清皆统一称箸 五彩不锈钢筷子但箸的名称,并非保持到底,明代发生了变化。明陆容菽园杂记云:吴俗舟人讳说,住与箸谐音,故改箸为快儿。因为吴中船民和渔民特别忌讳箸,他们最怕船住,船停住了,行船者也就没生意,他们更怕船蛀,木船蛀了漏水如何捕鱼。在这种迷信谐音的思想指导下,故见了箸反其道叫快子,以图吉利。明人李豫亨在推蓬寤语中说得更明白:世有讳恶字而呼为美字者,如立箸讳滞,呼为快子。今因流传已久,至有士大夫间亦呼箸为快子者,忘其始也。;虽然明代已有人称箸为快,但清康熙并不承认民间将快加了竹字头的筷字。这可以从康熙字典中仅收录箸而不收筷得到证明。但皇帝也难以抵挡民间怕犯忌,喜口彩的潮流。在红楼梦四十回,在贾母宴请刘姥姥一段中曹雪芹三处称箸,两次呼筋,而四次直接写明筷子。 当今社会,筷子的称呼己习以为常,但专家学者在书法、诗词作品和文章中依然称筷子为箸或筋,并没有如推蓬寤语所言忘其始也。第一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