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突状细胞及其在癌肿治疗中应用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0593591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21.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树突状细胞及其在癌肿治疗中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树突状细胞及其在癌肿治疗中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树突状细胞及其在癌肿治疗中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树突状细胞及其在癌肿治疗中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树突状细胞及其在癌肿治疗中应用(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大肿瘤( 大于5 c m 患者接受冷冻治疗后应密切观察可能发生的凝血异常。肿瘤如邻近膈顶部,术后可发生胸腔积液。肝包膜裂开可发生在复温过程中,本组中见到1 例。这是最 严重的并发症,在大多数病例通过保守治疗可予以控制。冷休克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肾衰竭、 弥漫陛血管内凝血和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己有一些学者报告,但本组病例中未见发生。有 认为冷休克发生与冷冻的组织容量( 4 0 ) 成正比,大于6 c m 的肿瘤冷冻后易发生此种并 发症,但本组中大于1 0 c m 的肿瘤冷消融后并未发生冷休克。有认为冷冻时间比之冷冻组织 容量对于冷休克发生更为重要。不管怎样,应积极预防这种严重并发症,对所有病例应

2、给予利尿剂和甘露醇,碱化尿,以防止肌红蛋白尿和由此而引起的肾损伤。P E I 是安全的,本组病例中未见明显并发症发生。综上所述,冷消融为一些由于解剖位置或其他原因而不能手术切除的H C C 患者提供了治愈的可能性;经皮途径具有微创的优点,病人术后能快速康复,不会产生严重并发症。冷 消融与其他局部治疗方法,尤其是P E I 的联合应用,在选择性病例可替代手术切除,达到改善无瘤生存率的效果。树突状细胞及其在癌肿治疗中应用广州复大肿瘤医院( 5 1 0 0 0 0 ) 徐克成牛立志郭子倩张德春左建生树突状细胞( d e n d r i t i cc e l l s ,D C ) 是已知体内功能最强、

3、惟一能活化静息T 细胞的专 职抗原提呈细胞,是启动、调控和维持免疫应答的中心环节。围绕D C 建立的旨在增强机体特异性抗肿瘤免疫能力的一系列策略,已成为肿瘤生物治疗的重要课题。 一、机体的免疫监视作用 免疫系统能持续监视体内的异常细胞,将其识别并摧毁之。这种作用可在肿瘤被临床发觉之前。免疫系统在抑制肿瘤生长,导致肿瘤消退方面亦起重要作用。 下列证据支持免疫系统对肿瘤具有一定作用:( 1 ) 尸检发现的肿瘤有些无临床表现;( 2 )肿瘤内有淋巴细胞浸润;( 3 ) 肿瘤偶可自行消退;( 4 ) 肿瘤在新生儿和老年人较多见,该年 龄段免疫系统功能较差;( 5 ) 免疫抑制的个体肿瘤发生率高。 二、

4、肿瘤逃避免疫应答多数情况下,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的发展影响甚微,这是由于肿瘤具有多种逃避免疫应 答的机制:( 1 ) 瘤细胞表面肿瘤相关抗原被隐隐匿或表达不足;( 2 ) 由于激素因素或无效性抗癌应答,瘤细胞表面抗原一抗体复合物脱落或内化;( 3 ) 组织相容复合物( M H C ) 抗原丢失, 导致无法递呈肿瘤抗原肽。约有5 0 以上的肿瘤可以丢失一个或几个M H C I 类等位基因,有 时则丢失所有M H C I 类抗原。( 4 ) 免疫抑制因子( 如前列腺素一E 2 ,P G E 2 ) 、细胞因子( 白介素一i 0 ,I L i 0 ) 和转化因子B ( T G F B ) 分泌不足,T

5、 细胞活性和C T L 溶细胞活性下调;( 5 ) 瘤细胞缺乏淋巴细胞粘附所需的分子,如L F A 一1 、L F A 一3 和I C A M 一1 ,或者表达有抗粘附作用的分子。 虽然上述机制造成了肿瘤逃避免疫应答,但目前认为,更重要的是机体抗原递呈作用的 不足,以致即使产生效应细胞,也很难识别和杀死肿瘤细胞。三、抗原递呈 抗原递呈在启动和维持对一种抗原的适当免疫应答中起关键性作用。不同类型的抗原递呈细胞在不同情况下发挥作用。在淋巴器官内,主要的抗原递呈细胞有三种:树突状细胞( D e n d r i f i cc e l l s ,D C ) 、巨噬细胞和B 细胞,其中以D C 最主要。D

6、 C 主要来源于骨髓,存在于皮肤、淋巴结、脾脏、大部分黏膜上皮内或上皮下,以及 胸腺内。有三种D C :( 1 ) 并指D C ( I D C ) ,存在于上皮中,以郎格汉斯细胞形成存在,含有 特征性B i r b e c k 颗粒,作为未成熟的“隐匿性细胞”( v e i l e dc e l l ) ,经淋巴管迁入引流淋 巴结的副皮质区( T 细胞区) ,与T 细胞相互作用,成为成熟D C ;( 2 ) 滤泡D C ( F D C ) :存在于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M A L T ) B 细胞区的一级和二级滤泡中,可递呈抗原给 B 细胞。F D C 为非迁移细胞群,通过细胞桥粒

7、建立细胞间牢固联系,而形成稳定网络。F D C 缺乏M H C I I 类分子,通过补体受体,( C D 2 1 或C D 3 5 ) 结合抗原;( 3 ) 生发中心D C ( G C D C ) : 存在于B 细胞区二级滤泡生发中心,是一群迁移细胞,到达生发中心后与T 细胞相互作用; ( 4 ) 胸腺I D C :存在于胸腺髓质,在T 细胞发育和成熟中起主要作用。在肿瘤免疫中起作 用的D c 主要是I D C 。四、抗原引人D c 的策略 将抗原引入D c 的方法有多种,使用的抗原有些是己知的,有些则是未知的。1 、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时,使用的D c 系来自于恶性细胞。由于病变发生于D C

8、 前体, 因此无论在体外抑或体内生成的D c ,均能递呈肿瘤细胞抗原。从慢f 生粒细胞白血病( C M L ) 患者分离的来自单个核细胞的D c 带有特征性b c r a b l 抗原,诱导C M L 特异性C T L 。这些来自病理性前体的D c 的功能和表型与来自健康人的D c 相似。 2 、将合成肽作为抗原引入D c 。本法优点是抗原是预先设计的,不会引起自身免疫和交 义反应,在体内、外易于调整。肽直接与特异性M H c 分子结合,无需加工。合成肽冲击的成 熟D c 刺激T 细胞的能力,超过未成熟D c 。本法的缺点是仅限于具有已知抗原的肿瘤,如黑素瘤、前列腺癌、多发性骨髓瘤,另一 缺点

9、是激发的T 细胞仅对一种抗原呈现应答,因此有助于肿瘤逃避免疫反应。 3 、肿瘤完整抗原引入D c 。这些完正抗原包括肿瘤裂介物或酸抽提性肽混合物。应用此法可获得肽特异性或肿瘤特异性C T L 。有人发现应用冻一融细胞裂解物冲击的D c ,不仅能有 效刺激C D 4 + T 细胞,而且能刺激C D 8 + T 细胞。 4 、用凋亡肿瘤细胞作为抗原来源。未成熟D c 能有效摄取凋亡细胞。业己证明,凋亡细胞可交义递呈于M H CI 类分子上。摄取凋亡细胞的D C 激发T 细胞的能力,高于用放射线照 射的肿瘤细胞或肿瘤细胞裂解物轰击的D c 。5 、用坏死肿瘤细胞作为抗原。有人发现D C 摄取坏死细胞

10、后其有刺激或激活静态T 细胞 的能力,强于凋亡细胞冲击的D C ,但未得到其他学者证实。有认为坏死细胞可为D C 内化凋 亡细胞提供一信号,没有这种信号,凋亡细胞负荷的D C 便不能刺激T 细胞,相反,使T 细胞耐受状态。6 、将完整肿瘤细胞,经电融合或聚乙二醇处理后,与D C 相融合,形成D e 一肿瘤杂交体。融合率可达2 0 。与肿瘤融合的D c 肿瘤杂交体,保持未融合时的表型和细胞因子表达。目 前临床前或临床试验中使用的D C 疫苗多半采用此法。本法的缺点是不仅肿瘤抗原,而且正 常组织抗原也会被D c 递呈,以致可诱发自身免疫。 7 、最适宜的方法是采用载体,将己知或未知的抗原基因转染D

11、 C 。有非病毒性载体,如阳离子脂质,质粒包裹的金粒,和病毒性载体,如逆转录病毒和腺病毒。前者转染效果不稳 定,转染率5 - - 9 5 ,后者则转染率高,且稳定,能转染未成熟D c ,不会影响D C 进一步成熟的能力,也不会改变D c 的形态学表型或功能特性。 8 、有人应用从肿瘤提取出的m R N A 冲击D C 。此种R N A 被D C 摄取和翻译,表达的蛋白质 作为免疫性抗原可提呈于细胞表面。动物和人体实验表明这种方法冲击的D C 激发抗原特异 性反应的能力与肽冲击的D C 相似。由于可用病理切片扩增获得m R M A ,因此在理论上本法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9 、为了进一步提高D C

12、 的刺激能力,常将能拷贝刺激性细胞因子或共刺激因子的基因转染D C 。某些细胞因子,既能激活T 细胞或直接促进T 细胞进入T h l 应答,也能转染入D C 。己知I L - 1 2 、0 c 一干扰素( I F N 一0 c 、I L 一7 、G M C S F 或l y m p h o t a c t i n 基因转染后,D C 在体内、 外激活或刺激T 细胞的能力显著增强。1 0 、延长D C 寿命对保证其免疫提呈和促进功能,具有很大重要性,在肿瘤微环境中, D C 采用凋亡形式死亡,这一过程可能与b c l 一2 家族缺陷有关,应用C D 4 0 L 、I L 一1 5 处理,能上调b

13、 c l 一2 ,阻止肿瘤引起的D c 凋亡。将b c l 一2 基因引入D C ,也有类似保护作用。此外, 即使D C 不死亡,肿瘤释放的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 E G F ) 、I L 一6 或I L i 0 也能抑制D C 分化和成熟,从而降低D C 的免疫刺激能力。C D 4 0 L 或T N G 一0 c 能逆转I L i 0 的此种对D c 的抑制作用。 五、D c 和抗肿瘤治疗D c 可作为肿瘤免疫治疗的重要成分。应用D c 制作疫苗用于肿瘤的免疫治疗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初步结果,大量研究显示D c 疫苗安全,易于操作,对于一系列类型的肿瘤均有免疫抑制作用。左右侧结肠癌的临床病

14、理比较武警江苏总队医院( 2 2 5 0 0 3 ) 岳亚军韩元媛温巧生目的:探讨左右侧结肠癌临床病理的共性和差异。 方法:比较36 例左侧结肠癌( L S C C ) 和3 0 例右侧结肠癌( R S C C ) 在临床表现、病理、分期等肿瘤特征资料。结果:R S C C 腹痛( 7 0 0 ) 、腹块( 3 3 3 ) 、贫血( 3 0 0 ) 、便血( 2 3 3 ) 与L S C C 分别( 4 1 4 ) 、( 8 3 ) 、( 8 3 ) 、( 5 8 3 ) 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R S C C 病程较短;L S C C 和R S C C 大体类型均以溃疡浸

15、润型多见;L S C C 组织细胞分化较好( 6 9 4 ) ,分化较差( 3 0 6 ) ,与R S C C 分别( 4 3 3 ) 、( 5 6 7 ) 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R S C CD u k e7s C + D 者6 0 与L S C C2 5 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 结论:L S C C 和R S C C 有不同的临床特点及生物学特征。 左右侧结肠癌由于解剖和生理特点不同,临床表现有显著差异。L S C C 以便血为主,占5 8 3 ;R S C C 主要以腹痛为主,占7 0 0 。统计学分析显示,L S C C 患者便血显著多于R

16、S C C , 而R S C C 患者腹痛、腹块、贫血显著多于L S C C 。系左半结肠粪便较干硬,与肿瘤表面摩擦后 易出血。如肿块侵蚀小血管多表现小量反复的显性便血,为柏油或黑便,甚至仅为大便隐血 阳性,侵蚀较大血管即可引起下消化道大出血。而右半结肠由于大便尚处于流体状,故出血 量少,相当一部分患者为隐性出血,易被患者忽视。长期失血导致贫血。因此患者有不明原 因的腹痛伴贫血时要考虑到结肠癌的可能,特别是R S C C ,筛查大便隐血试验十分必要。本组L S C C 多分布在乙状结肠占7 7 8 ,R S C C 则以升结肠( 3 6 7 ) 、盲肠( 3 0 0 )为多见。而大体类型均以溃疡浸润型多见,分别占4 7 2 及6 0 0 。病理组织学类型L S C C以高分化管状腺癌为主,占4 4 4 ,R S C C 以低分化管状腺癌为主,占3 6 7 。L S C C 肿瘤细 胞分化程度较好,R S C C 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较差,两者差异有显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