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探析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594252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探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探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探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探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探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探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探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探析 彭卫东【专题名称】管理科学 【专 题 号】C3 【复印期号】2005 年 01 期 【原文出处】 新余高专学报2004 年 03 期第 3335 页 【作者简介】彭卫东,新余高等专科学校,新余 338031我国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体制创新的需要,是发展大众化高等教育的需要,也 是中国加入 WTO 后高等教育实现与国际接轨的需要。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经历了 一个有序发展的过程,总的来说,成绩是巨大的,表现在多个方面。但同时还有许多方面 值得继续深化改革和不断探索研究。要进一步提高对高校后勤改革的认识,进一步完善高 校后勤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

2、工作。我国高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改革浪潮, 从理念的提出、政策的制定,到国家对改革任务的布置、各省市高校的实践探索及经验推 广,如今已经有一些年头。这样一场声势比较浩大的改革运动,它的来龙去脉是怎样的? 已经取得了哪些成绩和共识?还有哪些问题需要作进一步的明确和解决?这都是一些值得 总结和探索的问题。本文试图对近些年来我国高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运动进行一番梳理, 并就若干问题进行思考。一、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由来1.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体制创新的需要建国以来,我国学习苏联的国家管理模式,实行了多年的单一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 制的缺点是一切由国家、由上级

3、包揽决策及各种管理事务,层层由上往下指定工作计划, 不能依据社会的需要和发展变化做出及时的合理的调整,缺乏灵活性,不能充分调动人员 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比较低下。因而这种单一的计划经济管理 模式已演变成了一种制约生产力发展的僵化的模式。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随着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各项事业改革的深化,我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且取得了 明显的成效。教育领域也不例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成为高等教育各项改革的关键。高等 教育体制改革,包括改革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体制、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高校 内部管理体制以及后勤体制几个方面。改革的总目标是:理顺政府、社会和高

4、校之间的关 系,建立和完善政府统筹规划和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新体制。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使得后勤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出来,从而引发了一场声势浩 大的后勤社会化改革。我国高校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后勤体制,具有供给型、福 利型的性质和“小而全” 、 “大而杂”的特性,并普遍采取封闭式、自我配套和自我服务的 运作方式。严格地说,这种运作模式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用行政组织形式管理高校后 勤的一种特殊体制结构。其管理方式是学校承担人员及维持费用,后勤部门根据学校的经 费安排和行政命令开展后勤保障工作。这种运行机制在历史上对高校的发展曾起到了一定 的积极作用,但也形成了高校后勤用工

5、制度的不合理和无成本核算的运作状态,造成了高 校后勤管理上的“一校一户办后勤、校校后勤办社会”的自我封闭体系,出现了管理上 “等、靠、要”和服务上“统、管、包”的弊端,导致高校后勤服务长期处在一种低效率 和低水平状态。长期“学校办社会” ,使高校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教职工中约有 1/5 是后勤职工,教职工住房与学生公寓、食堂及其它生活设施占学校所有建筑面积一半左右。按照 旧的模式,每扩招一个大学生,国家就需投入 4.5 万元左右,这是高校所不堪重负的。后 勤保障经费及房屋设施的严重不足,严重地制约着我国高教事业的发展。正象李岚清在第 一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上所指出的:“当前影响高等教

6、育发展最直接、最 迫切的问题,是后勤设施问题,这也是影响扩大高校招生最主要的制约瓶颈 ,而解决这 个问题的主要出路,也还是在于加速高校后勤体制的改革。 ”2.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发展大众化高等教育的需要1999 年 7 月,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作出了一项重大发展战略调整高校扩 招,即由原定 130 万人再扩招 30 万人。在此基础上,2000 年普通高校招生 220 万人,比 上年扩招 60 万,2001 年又招生 268 万人,比上年扩招了 48 万,2002 年招生 320 万,比上 年扩招了 52 万人,2003 年招生 340 万,比上一年扩招 20 万。经过连续几年的扩招,高

7、校 在校生数猛增,高校门坎不断放低,使一大批有志青年圆了大学梦,并使中国的高等教育 昂首跨入大众化教育的时代。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最直接的困难 和压力首先来自高校后勤条件的制约。高校的连年扩招,使人们发现,当前影响、制约我 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最直接、最迫切的问题,是后勤问题,这也是影响扩大高校招生的最主 要“瓶颈”之一,后勤改革成了当务之急。只有实行后勤社会化改革,才能真正使目前和 未来摆脱“高校办社会”的困扰。3.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的需要加入 WTO 后,外国办学力量将进入中国参与办学,而许多国家的高校后勤是完全社 会化了的,其高等教育已经没有后

8、勤的包袱拉后腿,其现代办学理念和先进的管理模式, 将使我国的高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果我们不抓紧时机完成高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我 国的高等教育将难以真正与国际接轨,也抵挡不住外国办学力量的竞争。不进行高校后勤 的社会化改革,高等教育就始终不能松绑和插上腾飞的翅膀,许多学校提出的创办世界一 流大学的目标,也难以变成现实。因此,世事时局,要求我们务必在后勤方面作一些彻底 的改革。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就是将高校的后勤系统成建制地与学校行政管理系统相脱离, 游向市场和社会的大海,变成能与社会办企业一道参与市场竞争的、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 为高校教学、科研和师生服务的经济实体、第三产业。二、我国高校后勤社会

9、化改革实践及成效评价1.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的成绩(1)学生公寓、食堂等高校后勤服务设施建设取得历史性进展。这是高校后勤社会化 改革的突破点和重点。自 1999 年至 2002 年底,全国新建大学生公寓 3800 多万平方米,改 造 1000 万平方米;新建学生食堂约 500 万平方米,改造 130 万平方米。全国新建的学生公 寓和食堂是 1999 年前 50 年建设总量的 1 倍以上,北京市是 60,浙江省是 5 倍。(2)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力地促进了高校办学活力的提高。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 的高校后勤服务模式已被基本打破,高校普遍实现了后勤服务系统与学校行政系统的规范 分离,并按照

10、后勤社会化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组建成新型的后勤服务实体。这些 新型后勤服务实体在用人办法、资金筹措、日常运营与管理、内部分配与激励制度等方面, 都采用了既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又坚持为高校服务的新机制。通过改革,实现了原有高校 后勤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序地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初步形成了竞争机制。在政府投入不多、 没有增加学校负担的情况下,高校的后勤服务质量、规模、水平与效益,均不断扩大和提 高。一种既坚持为高校服务,又不断探索社会化改革实现形式多样化的格局正在形成。高 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意义和一个最大成果,就是彻底地打破了落后后勤模式所形成的 体制性障碍,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11、。(3)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促进了校园面貌和周边环境的改善及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陈至立在第四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会议上强调:“近年来,各地和各高校都十分注 意以后勤社会化改革为契机,改善校园面貌和周边环境。例如北京市近年来投入大量资金, 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等学校的周边环境进行治理,原来脏、乱、差 的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少高校还抓住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机遇,对校园进行重新规划, 将一部分教职工住宅和后勤设施,有步骤地向校外置换,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 空间。 ”(4)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推动后勤服务设施建设的同时,吸引了社会资金的大量投入。 据初步统计,仅学生公寓一项,

12、三年内就拉动社会资金投入 330 亿元。我国各类高校在校 学生人数约 1600 万,年消费总额 1200 多亿,拉动了各地建筑业、餐饮业、文化用品制造 和印刷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向社会提供一批就业岗位,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存在的问题(1)一些后勤与学校行政系统的规范分离不规范,人财物没有真正分离。主要的问题 是学校领导想留些“自留地” ,学校没有为乙方创造一个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使得乙方缺乏 压力和内在的改革动力,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的积极性不高,并且在处理学校后勤市场的 问题上,甲乙方之间的矛盾没有很好解决,对学校后勤服务工作和水平都造成了负面的影 响。(2)

13、学校后勤改革普遍存在“小而全,大而全,自成一体”的错误概念和做法,效益 不高,联合难。有的学校为了眼前利益而放弃长远利益,为了自身或小集体的利益而放弃 学生的利益。过去是靠学校的围墙来控制住市场,用计划行政来管理后勤,现在进行社会 化改革了,仍然关紧校门,继续靠学校的围墙来控制住后勤市场,只是用一个叫“社会化” 的东西当作帽子来继续罩在学校的后勤市场上,长远看对后勤队伍的生存和发展更不利。(3)人事管理缺乏活力。 “老人老办法”这个机制,虽然保证了改革平稳过渡,但实 际上不利于改革的深化发展,因为老人工资高,成本高,还总与学校教师攀比。这是一种 落后的观念,也是素质较差的表现。从长远看人事制度

14、上应该是能者上、劣者下,但目前 有的学校就是为几个老人的工作位置安排而考虑改革的模式和机制的。3.对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评价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首要的意义在于这是一种全新的理念的突破。在我们这样 一个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度里,长期以来,我们的高校管理总是封闭运行,高校后 勤管理受到传统体制和习惯势力的束缚,导致把高校后勤部门作为学校一个内设的职能部 门,而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提出打破了这种沉闷的格局,真 正将高校后勤分阶段、有步骤的推上市场,最大限度地配置优化后勤资源;大胆引入市场 竞争机制,允许社会力量参与高校后勤管理服务。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经探索

15、出了一条以政府力量为主导、吸收社会力量加快 高等教育发展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有效途径,并且正在逐步形成一种新型的、有中国特色的、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校办学规律的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有效地缓解了制约我国 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保证并支撑了我国高等教育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成绩与问题同时存在,但成绩是主流。主要是初步摸索出了 一些后勤社会化模式:一是独立法人模式。在学校后勤与行政分离时,以后勤占用学校固 定资产和后勤积累为资金注册,成立后勤产业有限公司,并保留后勤管理处作为学校的职 能部门,代表学校对后勤进行“规划建设、质量监控、经济核算、组织协调” 。二是甲乙方

16、协议模式。学校后勤集团作为产业,以乙方身份为学校提供后勤保障,后勤管理处以甲方 身份代表学校行使后勤管理职能,学校以协议形式联系甲、乙双方,使学校后勤与行政企 事分离、权责明确。三是集团化服务模式。打破一校一户办后勤的旧格局,使地方学校后勤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合理利用,并服务于校内和校外两个市场。四是社会化服务模式。 以学校后勤市场为资源,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后勤服务,并以市场竞争机制来保证服务 质量,促进学校后勤服务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高。三、进一步推进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对策1.进一步提高对高校后勤改革的认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的,是要改变过去一切后勤都由高校包办的机制,用社会化 的新思路建立新型的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对于我国来说,高校后勤改革是一项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的新生事物,是发展我国高教事业的迫切需要。因此要坚定不移地全面推行后勤 社会化改革,要甘当小学生,虚心向“市场”学习,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和利用社会力量解 决高校后勤问题,实现后勤与社会接轨。李岚清在第一次全国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 作会议上指出:“高校后勤工作必须彻底改革,不改革没有出路,不社会化没有前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