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乙肝中医证型与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0591132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50.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慢乙肝中医证型与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慢乙肝中医证型与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慢乙肝中医证型与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慢乙肝中医证型与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慢乙肝中医证型与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慢乙肝中医证型与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研究(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的辩证施治,加上足够长的疗程,总体疗效并不亚于当今西药治疗水平。作为中医l 晒床工作者,积极将现代中医科研成果与传统中医理论相结台,使其发挥更大的效能,这对发展中医药事业是有现实意义的。参考文献l 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 0 0 1 ,1 1 ( 1 ) :5 66 0z 斯崇文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进展中西医结合肝病赦志,Z 0 0 3 1 3 ( 1 ) :4 54 6慢乙肝中医证型与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昊福宁李猛铜陵市中医医院中医肝病研究所( 2 4 4 0 0 0 )摘要目的探讨慢乙肝中医辩证分型与肝功能指标之间的关系,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按照1 9 9

2、 5 年北京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选取2 0 0 例慢乙肝患者,根据1 9 9 1 年天津会议制定的慢乙肝中医辨证分型标准进行辨证分型,检测每倒患者的肝功能指标。结果肝胆湿热型组A I ,T 、A S T 、丫一G T 、T B I I D B I I 。等项指标明显升高,与其它证型相比P l ;血清A l b 5 年2 7 例。 1 2 辩证分型依据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1 9 9 1 年1 2 月制定的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进行辨证分型:肝胆湿热型6 4 例,肝郁脾虚型7 6 例,肝肾阴虚型2 5 例,瘀血阻络型2 6 例,脾肾阳虚型9例。1 3 实

3、验室检测采用速率法检测血清A L T 、A S T 、A K P 、丫一G T ,重氮法测定T B I I u D B I I 。,双缩脲法检测血清T P r ,演甲酚绿法测定血清A l b 。2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与结果2 1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采用F 检验法对五种中医证型组肝功能各项生化指标的样本均值进行方差齐性检验,方差齐的采用方差分析之F 检验判定某项生化指标各中医证型组间有无显著性差异,若有组间差异则进一步用t 检验法两两比较,分析具体中医证型之间的差异性,对方差不齐的则用t 法检验两证型组之间某项生化指标差异的显著性。2 2 结果研究结果统计分析,慢乙肝不同中医证型之间肝功能某些生化指

4、标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 一表813 8 裹l 慢乙肝中匿证型组A L T 均值两两比较的t ( t ) 检验( x 士s )注:为P O0 1 激为00 1 P O 0 5 为两样本方差不齐( 下同) “1 ”代表肝胆温热型 “2 ”代表肝郁脾虚型l “3 ”代表肝肾阴虚型;“4 ”代表瘀血阻络型 “5 ”代表脾肾阳虚型( 下同) 。裹2 懂乙肝中医证型组A S T 均值两两比较的t ( t7 ) 检暄( x 士S )墨! 堡三墅! 壁兰璺竺! 二! 三苎堕些矍塑! ! 三:! 竺竺! 兰兰! 18 6 士6 4 85 7 士i 0 Z 94 49 士5 4 07 44 l O 】35 68

5、士74 2对比组i 与2l 与3两组均值之差2 834 1 1t 值2 3 224 6P = O0 5P 一0 o l19 926 4P疑全! 兰! ! :! :! !霉! :! ! !查! 堡三墅! 曼篓竺璺三二! 堡望堡要! 堕竺竺! 竺! 苎竺! 兰圭! 19 4 3 士1 1 4 31 32 9 1 34 11 44 6 士1 6 74 0 9 5 士60 61 5 5 8 士27 4对比组两组均值之差组敷t 值P = 0 ,0 5P=oO】P1 与21 与31 与48 i 0 17 9 8 45 3 3 570 569 l24 61 9 919 91 9 82 ,6 426 426

6、3x垒! 兰!:竺!竺! :! ! :! ! 兰查! 堡圣墅! 苎堡竺璺里二呈! 兰塑! 翌里堡矍塑! 竺! 兰竺! 兰圭! 14 4 8 8 士5 9 16 2 4 士198 1 9 士1 5 71 62 士29 868 5 士21 3对比鞭两组均值之差组敷t 值P ;o 0 5P = O0 1尸1 与2l 与31 与41 与53 8 6 43 66 92 87 63 8 0 365 06 o o26 060 519 919 91 9 81 9 92 6 426 52 6 3琏 *X X1 3 9 寰6 慢乙肝中医证型蛆T P r 均僮两两比较的t ( t ) 检验i X :k S )3 讨

7、论慢乙肝发病机理十分复杂,在病程的不同阶段其病机既有一定的区别,又往往互有兼夹。中医对慢乙肝辨证分型的认识,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对慢乙肝不同发展阶段于不同病体造成机体不同机能状态的宏观整体概括,具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宏观性和模糊性。由于在慢乙肝的临床诊断和疗效判定标准方面越来越依赖于实验室检查,因此,将二者联系并有机地结合起来,可有助于进一步掌握中医诊治慢乙肝的客观规律,以期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A I 。T 和A S T 是反映肝细胞损害为主的酶类之一,当肝细胞损害时,这两种酶可从肝细胞内逸出,进入血液,使酶活力增高。其中A I ,T 大多存在于细胞浆内,易于释出,而肝细胞内的A S T 有相

8、当部分存在于线粒体内不如A I 。T 易于释出。有人比较了急性病毒性肝炎血清内3 6 种酶,认为A L T 最为灵敏,最有诊断价值9 。当肝细胞损伤较重时,才有A S T 大量释放人血,观察A I T A S T 比值,能对肝脏病变作出更切合实际的判断o 。从表1 、表2 中可以看出肝胆漫热型组A I 。T 、A S T 均值较其它各中医证型均值显著增高。其中,肝胆湿热型组里分别有7 9 16 9 、6 5 6 3 的患者A I ,T 5 U I 。N 、A S T 3 U I ,N ,肝郁脾虚型组为2 3 6 8 、2 1 0 5 ;肝肾阴虚型组为1 6 、1 2 ,瘀血阻络型组为1 1 5

9、 4 、3 4 6 2 ;脾肾阳虚型组各为0 。提示肝细胞膜的急性损伤程度或通透性增加以肝胆湿热型最为严重或明显,肝郁脾虚型次之;肝细胞线粒体损伤程度亦以肝胆湿热型最为严重,瘀血阻络型次之,与杨兴中。报道的结果不致,是否与辨证分型标准不一致有关,尚待进一步研究。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指标是A L T A S T 比值,叶维法。等认为,测定A I 。T A S T 比值有助于判断肝细胞病变程度和肝病的鉴别诊断。严重肝细胞疾病时,线粒体A S T 也释放入血,以致A S T 升高幅度较A I 。T 大。肝炎患者当肝细胞大面积坏死存在,或肝内缺血,或肝硬变时,A I 。T A S T 小于1 。本研究资

10、料显示,五种中医证型组的A L T A s T 均值比分别为:肝胆湿热型1 3 8 、肝郁脾虚型1 5 8 、肝肾阴虚型1 4 1 、瘀血阻络型0 7 5 、脾肾阳虚型1 5 9 。反映瘀血阻络型肝细胞病变的严重性,提示病变的慢性化以及愈后不佳。7 - - G T 是胆汁i 蚤滞最灵敏的血清酶,在反映肝细胞损伤及其病变活动时有时较转氨酶灵敏。7 5 的7 一G T 活性存在于肝细胞微粒体中9 。王功遂等。的研究表明7 一G T 既与肝脏炎症也与肝脏纤维化有关联,能反映出肝脏炎症和( 或) 纤维化的程度。7 一G T 活动性变化与肝脏病程度有良好的一致性。本组资料中肝胆 4 0 湿热型组7 G

11、T 均值最高,除与瘀血阻络型相比较无显著差异外,显著高于其他各型,尤为令人注意的是,该型7 一G T 2 U I 。N 者占5 0 ,其它各型依次为2 5 、1 2 V o 、3 8 4 6 、2 2 2 2 ,提示肝胆湿热型存在明显的肝内胆汁淤滞,肝脏炎症和( 或) 纤维化损害的程度比其它证型严重,瘀血阻络型亦有类似倾向。T B I I 和D B I I 。的增高,在肝病患者常反映肝细胞对游离胆红素的摄取或结合发生障碍,结合胆红素由破坏的肝细胞或胆管返流入血增加。从表4 和表5 中可以看出,肝胆湿热型组的T B I I 。和D B I I 均值显著高于其它4 型,其中T - - B I L

12、2 U I 。N 者占7 0 3 1 ,其它4 型依次为2 6 3 、8 、2 3 0 8 和0 ;D B I I ,2 U I 。N 者占7 1 8 8 ,其它4 型分别为3 9 5 、4 、2 3 0 8 和0 。提示肝胆湿热型存在明显的胆红素代谢障碍,这可能与该型肝细胞损伤较为严重,对游离胆红素的摄取、结台发生障碍,而对结合胆红素代谢的速度受限o 、排泄不畅或返流增加等因素有关。瘀血阻络型血清胆红素也偏高,较之其它3 型可能存在这方面的倾向,但无显著意义。尤值提的是,脾肾阳虚型组无一例患者T - - B | L 及D B I I 。2 U L N ,是否提示该型无明显胆红素代谢障碍,因该

13、型组例数过少,尚不宜断下结论。肝脏是合成血浆蛋白的主要场所,在慢性肝脏疾病,血清A l b 水平是一个重要的肝功能改变的表现。本组资料中A l b ( 正常下限值者的比例在各证型组分别为l o 9 4 、1 3 2 、8 、3 8 4 6 和0 。另外,从表6 、表7 中可以看出,瘀血阻络型组T P r 均值低于肝郁脾虚和肝肾阴虚型组,而G I o 均值高于肝胆湿热型和肝郁脾虚型组,提示瘀血阻络型组肝脏合成A l b 减少的倾向较明显,反映病程的迁延性和病变的慢性化,也可能存在体液免疫功能亢进现象。A G 比值是诊断L C 的良好指标,虽在早期病例检出不够灵敏,但作为病程中的观察指标,则比值的

14、降低与病变的发展相当符合。本组资料中只有肝郁脾虚型组A G 比值达到正常范围( 1 5 ) ,显著高于其它4 型,这与刘健生。等报道的结果基本一致,说明肝郁脾虚型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无明显障碍,或尚处于病变的初期阶段,而肝肾阴虚、瘀血阻络及脾肾阳虚型A G 比值均较低,是否提示这3型组较之肝胆湿热和肝郁脾虚型病情向慢性化发展的可能性要大些或病情更为严重,尚需对更大样本进行更长时间的追踪随访观察。4 结语对慢乙肝中医证型本质的研究是近年来倍受关注的一个研究领域,国内不少这方面的研究报告已初步揭示出慢乙肝各种证型既有其不同的主观临床表现,在实验室指标的改变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客观基础。当然,慢乙肝中医证

15、型的实质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认识清楚的,这方面的工作尚有赖于在今后长期过程中不断规范、深化和完着,还有很多观察、研究慢乙肝中医证型内在客观基础的指标有待医学科学工作者去探索、发现,只要紧紧把握住这个方向,相信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和这方面经验、资料的逐步积累,对慢乙肝中医证型本质的认识一定会取得可喜的实质性进展。由于个人水平有限,以及基础条件和时间的限制,本项研究肯定存在诸多不足和错误之处,敬请同道指正。参考文献l 中华中医药学告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病毒性肝畿中医辨证标准( 试行) 中医杂志j 9 9 2 ;3 3 ( 5 ) :3 92 江绍基,等著临床肝胆系病学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杜,1 9 9

16、 2 ;1 0 1 1 0 2 3 骆抗先,著己型肝炎一基础和临床一北京。 民卫生出版社,1 9 9 7 3 孔- - 3 3 3 d 杨* 中,著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与客观检测指标关系的撵讨山西中医1 9 9 1 ;7 ( 2 ) 95 叶维 击,等著l 临床肝胆病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 9 9 1 ;7 4 7 7 4 86E 功遂,等血清谷氩酰转肢酶在慢性己型肝炎诊断中的价值中华肝脏病杂志2 0 0 2 ,1 0 ( 2 ) :1 2 01 2 27K l a u s p e t e rM a l e r ,著郝连杰,译肝炎及其后果北京: 民卫生出版社2 0 0 1 ;1 2 7 1 4 4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