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没有人民必被人民抛弃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588462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中没有人民必被人民抛弃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心中没有人民必被人民抛弃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心中没有人民必被人民抛弃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心中没有人民必被人民抛弃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心中没有人民必被人民抛弃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中没有人民必被人民抛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中没有人民必被人民抛弃(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中没有人民必被人民抛弃心中没有人民必被人民抛弃2011-10-16 16:28:14文/黄苇町 http:/ 已。经济学家、党建专家黄苇町在 10 年前提出:“苏联共产党不仅被国内外的 势力搞垮,还被她一直代表的工人阶级和苏联人民抛弃。而这后一点,是 导致苏共亡党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在苏联解体 20 年后,黄苇町对苏共败亡的 教训作了更深刻的思考。特权、腐败使苏共渐失人心特权、腐败使苏共渐失人心 斯大林“大清洗”,种下苏共亡党的祸根 特权使苏共和人民隔离开来 利益“共同体”与群众越来越疏远历史的分析,是斯大林种下苏共亡党的祸根。他最严重的错误,就是上世纪 30 年代,为巩固自身权力和维护其发

2、展模式进行的“大清洗”,彻底地推动了人 心。最有力的证明,就是 1996 年俄罗斯总统选举。面对苏联解体后叶利钦给人民带 来的深重灾难,人们照理应把票投给他的对立面俄共候选人,但叶利钦的竞选 班子,让电视台滚动播放“大清洗”的镜头和纪录片。选举结果表明,人们更 害怕回到苏联的旧体制中去。因为几乎每个苏联家庭或其亲属,都有“大清洗” 的受害者,几十年后仍积怨不消。以此攻击俄共,最能激发群众情绪。苏 群关系的巨大裂痕,正是从斯大林时代开始的。斯大林逝世后,苏共为大清洗的受害者平反昭雪,但在政治经济体制上,并没 有脱离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而且,领导集团脱离群众的倾向,不但未得到 纠正,而且有所发展

3、。在十月革命初期,列宁倡议为病弱的国家机关人员设立“疗养食堂”,以在饥 荒年代保证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员,能承受超负荷的工作重压。这种做法,人民 群众是完全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可是,苏联经济形势好转后,“疗养食堂”没 有取消,反而逐渐演变为苏共干部的特殊食品配给和其他方面的一些待遇。后 来,这些特殊待遇甚至慢慢蜕变为特权,并向社会其他阶层保密,这就意味着 党和国家的管理机关,开始把自己和人民隔离开来了。到了勃列日涅夫晚年,其主要注意力都集中在“稳定”干部上。一个是稳定权 力,不断颁布各种条例、规定。这些条例、规定,很多都和人民的要求无关,而是为了使官僚阶层日益膨胀的利益要求,进一步固定化、规范化、制

4、度化, 使他们感恩戴德,成为当时领导集团的坚定拥护者。另一个就是稳定队伍,尽量提拔一些亲信,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别人再用当年 赶赫鲁晓夫下台的办法来对付他本人。而下面的干部也需要勃列日涅夫这样 “爱护干部”的领袖在台上,以维护自身的权力和利益。上下之间便形成了一 种具有特殊利益、却与群众越来越疏远的“共同体”。 提拔亲信和保官的组织 路线,导致大批庸人进入和滞留在领导层,造成党的总体决策能力下降;而脱离 人民,无视群众利益,则进一步失去了作出正确判断的基础。和美国搞军备竞 赛,用核导弹代替黄油,必然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招致群众不满。理论与实践脱节颠覆了党群关系理论与实践脱节颠覆了党群关系 对

5、自己和对人民的双重标准,使领导层更失去群众信任 人民不满的长期积累,使党和政府的感情由亲到疏,出现越来越大的裂痕 党群关系的首先解体,才导致了苏共和苏联解体的悲剧在苏联,人们从小就被告知自己生活在工人国家,没有剥削和压迫,苏维埃国 家公民人人平等,苏维埃工作人员是人民的公仆。人们对于社会平等的诉求就 更强烈,对官僚特权阶层的出现和腐败行为就更敏感也更反感。而苏共领导层一边讲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一边却由“公仆”们随意作出损害人 民利益的决定。一边批判西方资本主义腐朽的生活方式,限制人们接触西方社 会;一边又把从特供商店低价购买进口名牌商品和把子女送到西方留学,作为自 己的特权。这必然增强苏联群众的

6、逆反心理,以至认为其所有的说教都是虚伪 的,搞到后来,甚至危及到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根本信仰。党的领导人也因此威 信扫地,成为民众嘲讽、唾弃的对象。所以,没有什么比这种言行不一,比这 种对自己和对人民的双重标准,使领导层更失去群众信任的了。在这种情况下,以“敢于抨击特权”、呼吁“坚持社会公正原则”而闻名的叶 利钦,自然成了众望所归的“反腐败英雄”。他在 1987 年 10 月的苏共中央全 会上,被解除政治局候补委员和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职务,反而为他戴上了殉 难者的金色光环,大大提高了他在群众中的号召力。后来,他能以压倒多数当 选苏联人民代表和俄罗斯总统,以及在“819”事件中,那样多的莫斯科人站

7、出来保卫“白宫”,就是因为他们认定,苏共领导集团急欲除掉的叶利钦,才 能代表他们的利益。由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建立起来的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随着群众各种不满的 积累,苏联人民对党和政府的感情由亲到疏,由热到冷,出现越来越大的裂痕。 尽管人心的流失和涣散在一定时期内还是无形的,还处于潜伏状态,或者说领 导层虽然有些了解但不认为有多大危险,但实际上,危险已在节日游行时满街 漂亮的标语口号和欢呼声的背后潜滋暗长着。当这种党和人民“坚不可摧的团结”只剩下徒有其表的躯壳,而内部却已锈蚀斑斑时,一遇“地震”,大厦便 会轰然倒塌。这在某些东欧国家的剧变前苏联剧变的预演时表现得尤为明显。其中最血 腥的场景之一,

8、便是齐奥塞斯库夫妇被枪决。而当时的罗马尼亚共产党是东欧 人数比例最高的共产党之一,全国每 6 人中就有 1 个共产党员。苏共的问题首先出在内部。苏联解体前不久,当时的苏联社会科学院曾进行过 一次问卷调查,被调查者认为苏共仍然能够代表工人的占 4%,认为代表全体人 民的占 7%,认为苏共代表全体党员的也只占 11%,而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 代表干部、代表机关工作人员的,竟占 85%!也就是说,绝大多数苏联人民并不 认为共产党是他们利益的代表!在这种情况下,人民乃至普通党员自然不会再有当年保卫苏维埃政权和社会主 义祖国那种政治热情和奋不顾身的精神了,对苏共的垮台冷眼旁观,甚至出现 在她的对立营垒

9、中,都是不奇怪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苏联党群关系的首 先解体,才导致了苏共和苏联解体的悲剧。民主缺失、个人专断,是苏共的致命伤民主缺失、个人专断,是苏共的致命伤 斯大林以后,个人专断成了习惯 没有民主,党的集体智慧拯救不了走入绝境的改革 高度集中的领导制度导致离心离德列宁病重期间最“焦虑不安”的问题,就是如何增强党的集体领导,防止权力 失控。但列宁的早逝使这一党内民主进程中断。斯大林当政后,列宁在特殊时期采取的一些临时的、具有特殊意义的措施,被 从当时的具体条件剥离出来,变成所谓“列宁主义的普遍原则”。而列宁关于 发展党内民主和从战时状态转变的意见,却被有意忽视了。斯大林提出:“实现根本改造

10、社会的任务,要求在共产党的整个组织机构上实 行最严格的集中制。”党内的不同意见,都扣上“派别活动”的帽子。斯大林 提出没有干部任命制就没有党的领导,后来竟发展到政治局委员也任命。在十 九届一中全会上,斯大林从口袋里取出一张纸,向会议宣读了自己拟就的 25 人 的主席团名单,没有讨论就通过了。斯大林逝世后,苏共权力过于集中的现象,并未发生实质变化。赫鲁晓夫也是 大权在握,随心所欲,包括对中央书记们也是居高临下、动辄训斥,甚至侮辱。 在缺乏党内民主的情况下,谁又会斗胆和第一书记争长短是非呢。赫鲁晓夫最 终还是扮演了斯大林的“掘墓人”与斯大林模式“守墓人”的双重角色。勃烈日涅夫则是在不急不忙中,把老

11、相识、老部下一个个调到中央,安插在重 要岗位,形成苏共历史上最大的政治帮派“第聂伯罗帮”。这些人的共同特点 就是平庸,能节节上升就在于对勃列日涅夫个人忠诚。包括他的私人飞机驾驶 员,也被火箭式地提升为民航部长,后又成为中央委员和苏联空军主帅。他还 提高了地方“一把手”对干部的决定权,后者也支持勃列日涅夫,双方形成牢 固的“利益共同体”。戈尔巴乔夫同样容不得不同意见。苏共中央全会讨论他纪念十月革命 70 周年讲 话稿时,叶利钦为展示直言作风,挑了一通毛病。戈尔巴乔夫反应失态,当场 解除叶利钦各项职务。这样做的一个直接恶果,是大家亲眼看到他度量太小, 以后再没有人敢说话了。当他一意孤行的“改革”走

12、入绝境,也无法通过党的 集体智慧得到拯救。斯大林以后所有领导人都搞个人专断,并非偶然,而是苏共领导体制的固有弊 病。最讽刺的是:戈尔巴乔夫取消宪法第六条规定的“党的领导地位”、自毁 苏共的万里长城时,依托的仍是苏共授予他的一言九鼎的总书记权力!十月革命时能出以列宁为代表的一批杰出革命家,后来几十年就很少出人才, 只能出勃列日涅夫、契尔年科等平庸之辈?问题就出在高度集中的领导制度上。 谁当领导,就认为自己最高明,要用的就是能听他话的干部;谁提出不同意见或 新的思想观点,就会遭清洗或“冷冻”。久而久之,在苏联就形成了一种只能 培养唯唯诺诺、平平庸庸干部的制度,有胆有识者很难涌现出来。尤其当有的 干

13、部靠善于走上层路线、善于制造虚假“政绩”,而不断得到信任和提拔,不 仅会使正派的干部产生受挫感,也使苏共在群众中的形象,领导干部在群众中 的威信,乃至一个重要领导职位的尊严,都严重受损,甚至导致离心离德。“系千钧于一发系千钧于一发”的恶果的恶果 苏共领导人决策失误造成混乱“两面人”加剧了干部退化奴化党内外民主缺失、个人专断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导致苏共领导人的一系列决策 失误。在一个变化迅速、日新月异却又波诡云谲、危机四伏的世界上,一个大 国大党的命运,竟取决于一个人的智慧和判断力,这是真正的“系千钧于一发” 。90 年前中共建党时,列宁在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经济政策”。由于 符合生产力发

14、展要求,改革取得很大成功。斯大林便认为,不用再“向资本主 义退却”了。尽管列宁曾强调新经济政策至少坚持 25 年,但列宁死后不到 5 年, 斯大林就予以废除,回到国有化和全盘集体化道路上来,结果农民杀掉了三分 之二以上的马和牛,直接导致 1930 年代的大饥荒。 赫鲁晓夫执政 11 年,表面看年年出台新举措,岁岁有新招术,但主观随意性很 大,包括贸然把党组织分为工业和农业两个党委,造成严重混乱。勃列日涅夫晚期,他不愿再冒任何变动风险。当时正值世界新技术革命兴起, 苏共也囿于传统意识形态,不愿“跟着西方跑”。在巨额石油收入下,经济体 制、机制问题都被掩盖了,和西方的差距进一步拉开了。苏共在领导人

15、个人选拔干部情况下,必然出现很多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两 面人”,使看人“走眼”成为苏共领导共同的致命伤。斯大林从没有认为赫鲁 晓夫多能干,最欣赏他农民式的憨厚及对自己无保留的热爱,后者曾创造在 20 分钟发言中歌颂斯大林 32 次的纪录。但斯大林做梦都不会想到,死后把他拉出 列宁墓的就是赫鲁晓夫。1964 年 4 月 27 日,苏共中央隆重庆祝赫鲁晓夫 70 岁寿辰时,勃列日涅夫宣读 了由所有苏共领导人集体签名的贺信,称赫鲁晓夫才度过自己一生的一半岁月, 说他起码还能再活 70 年,也会“活得这么光辉,这么富有成果”。可到 10 月 14 日,他就被这些致贺信的人宣布因健康原因退休,相隔还不

16、到半年。密谋政治反过来又使领导者更把“忠诚”看得高于一切,加剧了干部退化的恶 性循环。戈尔巴乔夫能够成为苏共最后一任领导人,就与他任边疆区委书记时, 经常盛情款待来此疗养的苏共领导人,特别是获得安德罗波夫赏识有关。因此, 苏共出现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这样的领袖,本身就是缺少选贤任能机制的 “斯大林模式”的产物。心中没有人民者必被人民抛弃心中没有人民者必被人民抛弃 党员在党内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的国家主人地位,很大程度上都被虚化了 以人为代价的社会主义耗尽了人民的感情 老人政治伤透了人民的心党内外民主缺失、个人专断的另一个严重后果,就是脱离群众和腐败。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之一,就是能够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水平的民主。但在苏 共那里,党员在党内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的国家主人地位,很大程度上都被 虚化了。党员的选举权被上级的任命权所取代;党员的选择权被少数人划定的名 单所取代;党员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