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切联系群众的好干部刘宗培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585588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密切联系群众的好干部刘宗培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密切联系群众的好干部刘宗培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密切联系群众的好干部刘宗培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密切联系群众的好干部刘宗培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密切联系群众的好干部刘宗培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密切联系群众的好干部刘宗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密切联系群众的好干部刘宗培(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密切联系群众的好干部刘宗培(修改稿)(修改稿)有的人虽然已经死了,但他还活着;有的人虽然活着,但已经死了。在沧州市,刘宗培的名字为许多老百姓所熟悉。虽然他离开了人们,可岁月的流水,并没把他从那里人民的心目中冲淡,相反,这位人民的市长却被人民深深地留在美好的记忆之中。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 ”刘宗培正是这样的共产党员。他在自己几十年的工作中,紧紧地与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相互间终于产生了一种难以忘怀的情谊。“我我应该应该背!背!”沧州,史称“远恶郡州”,为历代犯人充军发配之地。解放初,整个城区只有两平

2、方公里。城内外,臭坑遍地,污水四溢,土屋矮房,小街小巷,没有一条柏油路。1952 年,上级任命刘宗培为沧镇镇长。第二年夏,沧州连遭一个多月的连阴雨,几千间土坯房被浸泡在膝盖深的雨水中。屋内,人们用脸盆,茶缸接雨水;屋外,用坑席、床单苫在屋顶墙面上,来延缓雨水的冲刷渗漏。一些鳏寡孤独的老人,更是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就在这个时候,刘宗培头扎白毛巾,高卷裤腿,冒雨来到受灾群众家中。在弯弯曲曲的小巷中,刘宗培率领干部走了一片又一片,查了一户又一户。他们替漏房户维修房屋,帮危房户搬运家具,安置住处。这天夜里,外面下着瓢泼大雨,渔业队长沙金安正在清真北大寺里值班,这里安顿着许多受灾群众。忽然,刘宗培带着

3、几名受灾群众深一脚浅一脚地趟水进来。看着镇长那湿淋淋的样子,沙金安想劝他休息一会儿,可刘培嘱咐他几句之后,转向又冲进滂沱大雨之中。望着他那渐渐消失的身影,沙金安心里感慨:镇长真是跟大雨拼上命了。在南门外街,年过六旬的马秀兰大娘住在一间简陋的矮房中,进屋抬手就能摸着屋顶,一碰就“哗哗”地往下掉土。墙上裂着几条一指多宽的长缝子,房梁横在上面,随时都有砸下来的危险。好心的邻居,耐心的街道干部三翻五次劝这位倔强的老人换个地方住,可老人就是不依:“我脏乎乎的一个老婆子,还出去干吗?”刘宗培闻讯后,三步并作两步地来到马大娘家。进屋没说上几句话, 房梁就发出“吱吱咯咯”的压裂声。刘宗培迅速看了一眼屋顶,情况

4、危急,不容耽搁。他指挥大家先撤出屋,然后大声对老人说:“大娘,这房咱住不得呀!快走吧!”不管老人再说什么,他上前背起老人就跨出门外,刚刚走出十几步,就听身后“轰”的一声,整个屋顶便塌了下来。此时,大娘百感交加,抚摸着刘宗培的臂膀哽咽地说:“儿啊,儿啊!你真是好儿啊!”老人的泪珠扑簌扑簌地滴落下来。事过不久,有人议论刘宗培:一镇之长,冒着那么大的风险,救一个老百姓,有点不值得。刘宗培听后,只说了七个字:“我应该背,应该背!”“群众群众见见我我们们不容易不容易”1961 年,沧镇改为市,刘宗培担任了市长。身为市长的刘宗培并没有因为个人地位的升迁而渐渐与人民疏远,相反,他时刻告诫自己:莫学官僚老爷,

5、要当人民公仆。群众赵玉亭,有一手宰割的好手艺,因为当时控制的紧,不发营业执照,只好到处“打巴叉”找零活干。全家老少八口人靠赵玉亭一人养活,生活十分困难,总是吃了上顿想下顿,几个孩子常追到妈妈身后要吃的。为了生计,赵玉亭的爱人张秀珍决定找市长。这天早上,张秀珍带着两个孩子老早就在机关大门口外等候刘宗培。当刘宗培走来时,张秀珍迎了上去,诉说家况。刘宗培认真地听着,他放下手中的小提包,从地上抱起了孩子端详着:深秋季节,孩子后背还露着几个窟窿,他用手抚摸着孩子那黑黄的头发许久。他想:群众何偿原意给我们干部找麻烦?他们不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是不会等在这儿的。刘宗培放下孩子,从手提包中拿出笔和纸,写了一个

6、纸条。批示工商局允许赵玉亭干个体职业。第二天,刘宗培又派秘书来到赵家访问结果,并送来二十元救济款。当听说问题后,刘宗培这才放了心。接着他又语重心长地对秘书说:“群众见我们不容易,他们不把自己的事在心里考虑许多遍,是不会来找我们的,所以,群众来访,我们一定要热情接待,明确答复。 ”遇到该办的事,刘宗培常常是当即给群众解决,然后或是派人或自己亲自到群众家检查落实。遇到不该办或暂时办不到的事,他则是好言好语的解释。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群众们一传十,十传百,都知道了刘市长爱给群众办事。许多生活困难的群众纷纷找上门来。他们当中有拐着小脚的老太太,有抱着孩子的母亲,有“打巴叉”的青壮年,还有衣着破旧的老汉。

7、见了群众,刘宗培从不嫌麻烦,他总是以诚挚,热情为态度接待他们,根据来访群众的各种具体情况,给予妥善解决。“不要看不起人家不要看不起人家”刘宗培,这个农民家庭长大的孩子,他尝了人间的辛酸,参加革命后,更明白了许多道理。美好的理想、贫苦的磨难、高尚的品德、善良的心肠和战斗的友情,使他对普普通通的群众产生了深深的爱。对于机关干部,刘宗培总是提醒他们: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革命战争,我们依靠群众打败了强大的敌人;今天,我们的经济建设事业离开了群众的支持,也难以做好。切不可滋长骄傲情绪,不要看不起人家。沧州城东南,当地人俗称“东南头”。那里居住着三万多回族群众。在剥削阶级的长期压榨下

8、,那里的群众经济上贫困,文化上落后,是沧州有名的穷地方。解放后,那里群众的生活虽有较大改善,但总的来说,仍然比较穷,并且保持了一些旧风俗。个别干部思想上认为:回族群众落后,工作难做,对他们产生了一种厌恶情绪。刘宗培知道后,心里十分感慨。1982 年,在他担任市政府顾问后的一次少数民族工作会议上,语重心长地对到会的少数民族干部群众说:我们东南头的群众是穷,文化上也确实落后,可是这不能完全怨你们。谁也不愿落后,谁也不愿受穷,我们现在的各项工作正是为了摆脱贫困,摆脱落后。现在我们有了回民中、小学,不少人又重新干起了个体户,这些都是向前发展的好现象。东南头的群众,我是很了解的。只要我们干部把道理给人们

9、讲明白,群众是最通情达理的。我就喜欢和他们在一起。听了这些心里话,许多回族干部群众流出了眼泪。几十年风风雨雨,刘宗培与这里的群众凝结了很深的情谊。沧州解放前夕,他在东南头担任南关区区委书记,整天扎在群众家。解放后,他虽然担任了重要的领导职务,可他仍忘不了群众,总是抽空到群众家转一转,看一看,坐在群众那带有灰尘的土炕上同主人聊一聊、拉一拉。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他还拿出自己家的玉米面和白菜接济回族群众。因此,东南头的群众都从内心里把刘宗培当成自己的干部,对他有一种难以形容的爱戴情感。东南头的群众见了刘宗培,上了年纪的称呼他“孩子”“宗培”;年纪相仿的称他“刘书记”“刘镇长”;孩子们则称他“刘伯伯”

10、“刘爷爷”。所以,他们都说,东南头最穷,可那里的人民对刘宗培感情最深。提起刘宗培,人们就自然联想到东南头。其实,在刘宗培身上,与群众平等的态度,同志式的友谊,不仅仅表现东南头一个地方。看到搬运工拉车上坡吃力时,他总是从后面悄然无声地帮着推一把;夏天,看到马路上人行道上有西瓜皮,他要捡起来扔进垃圾堆;他还常常用自己座的小车送来来访的老人和做手术的群众回家“咱不管咱不管谁谁管?管?”为人民服务,这虽然只是普通的一句话,可是,完全实行起来并不容易,特别是关系到个人得失问题,实行起来就更难。然后,刘宗培却总怀着这样一种信念:咱是党的干部,党把这里的群众交给了自己,自己就要对群众负责。群众的事,咱不管谁

11、管?这种信念表现在他一生的工作实践中。群众史光起家有亲戚在国外。 “文革”前一年的初冬,刘宗培与街道干部一起访贫问苦来到史家。他看到史光起的爱人有精神病,家里乱七八糟的,两个孩子还没穿的,便嘱咐史光起:“你给孩子买两双鞋穿,衣服你就不用管了。 ”中午,刘宗培就叫人从机关仓库拿来了两身衣服。“文革”开始后,造反派抓住刘宗培帮助史家这件事,批判他不分阶级阵线。把他为群众办事,说成是“拉拢群众,搞小恩小惠”。对此刘宗培十分愤慨:党的干部不为人民群众办事,那叫什么干部?我做的没有错!为人民服务,这既是党的根本宗旨,又是联系群众的最主要内容,刘宗培哪里肯舍弃她呢?1971 年刘宗培走出了五七干校。此时,

12、他带着腰疼病,肾结石、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怀着对党的一颗赤子之心,先后被调到市棉纺厂、地区气象局等单位工作。在棉纺厂,身为党委书记的刘宗培得知本厂四百多工作的定级不合理,比国家同行业标准少一级,就顶着当时批判“物质刺激”的风潮,东奔西跑,终于把工人们应有的一级工资补了回来。为了这件事,刘宗培和当时的一位领导同志的关系都快弄僵了。后来,那位领导同志终于理解了宗培的一片心。在那知识和人才不受重视的年代,身为气象局长的刘宗培心里却装着“臭老九”。为解决局里三名专业技术夫妻两地分居问题,他上下奔走,多方联系,终于使他们夫妻团圆。“咱不能咱不能让让群众指后脊梁!群众指后脊梁!”刘宗培心里想着广大群众

13、的疾苦,在生活待遇上,时刻拿群众和自己,告诫自己:不要因此而脱离群众。1982 年,刘宗培担任市政府顾问后,当时,市里刚盖好几套市级干部住房不久,还闲着两套。凭着刘宗培的资历、地位,他完全可以住进去。但他嫌房子标准太高,没去。后来,市政府又盖起了一栋干部楼,刘宗培还觉的不妥,又是没去。后来,市政府与城建局协商,给他对换一处 56 平米的住房,刘宗培这才搬了进去。按当时沧州市干部住房标准,刘宗培可以享受几乎比那多一倍的住房面积,但他说:“住那么多房干嘛 ?够住就行了,这咱还比群众强多了”。刘宗培用车公私分明。他曾嘱咐司机:“汽车是用于工作的,不是个人的专车,咱不能烧着公家的油,办个人的私事。孩子

14、们如果打着我的旗号用了车,我找你!”他对子女要求更严。有一次,晚上九点多了,刘宗培的小孙子,21 天的小海山高烧发到 41 度,疼的直啼哭。儿子央求爸爸请司机用车送一次去医院。当时,他家前排是车库,后排是司机,但刘宗培就是不应。这次一下把老伴惹急了:“孩子没出满月,万一中风有个好歹怎么办?”刘宗培也火了:“公家的车咱怎么能办个人的私事?不行就是不行!”最后,儿子只好用自行车载着怀抱孩子的爱人迎着微微寒风去了医院。此时,已经过了午夜。刘宗培的爱人贾俊芳是一位 1944 年入党的老同志,在街道干了一辈子。刘宗培为数不清的群众办了工作,就是没用手中的权给老伴调个正式工作。刘文苹是全家最小的一个孩子。

15、平时刘宗最疼好。1981 年文苹考进了市棉纺厂当了工人。那时,刘宗培早出晚归,顾不上家里的事。由于文苹的工作是三班倒,所以平时家中的活只有靠年高多病的母亲一个人操持。当女儿的心里难受,几次要求父亲跟厂领导说句话,换个不倒班的工种,好在家帮妈妈干点活,可刘宗培就是不答应。为这事,女儿不知哭了多少次。一位老部下知道了这事,就来到刘家,劝说刘宗培:“别人在位都想把自己的孩子往好处安排,你却把孩子往外推。革了一辈子命,给孩子换个工种,照顾一下老人,这还算过分吗?”刘宗培心里明白:这事,一句话就行。可这一句话,就是不能说。这时,他的脸有些发红,用手拍着老部下的肩膀说:“正是因为革了一辈子命,才更不能这样

16、!咱是党的干部,咱不能用党和人民交给的权力图个人的方便。不能因为这个脱离了群众,让群众指咱们的后脊梁!”几句话说得那位老部下无言以对。他像一根他像一根纽带纽带1984 年 11 月 14 日,刘宗培不幸病逝。噩耗传遍沧州城的大街小巷,人们沉浸悲哀的气氛之中。有人采下自己养的鲜花,扎上松枝,做成花圈。有些同志集体送上了挽幛:“汗洒沧州城,功在人民中”十个墨黑大字代表了人民群众对他的深厚感情。向遗体告别那一天,自愿赶来的人流冒雨参加吊唁。几位七、八十岁的老人拄着拐杖围在他的遗体旁恸哭失声。许多人上前捧起刘宗培的手,哭着说:“老市长,你不能走啊!”吊唁队伍中,有一位壮年背着他瘫痪的老母亲,后面,他的妻子拉着孩子,三代人泪水纵横,老母亲泣不成声:“老市长,好人啊!你做了一辈子好事,你可不该死呀!”参加吊唁的人们都洒下了深情的泪水。刘宗培虽然离开了人们,可他密切联系群众的好作风,却给人们留下了深深的影响。一位干部的儿子 1985 年考上了大学。临行前,父亲再一次给儿子讲起了刘宗培,他握着孩子的手,语重心长地说:“儿啊,在校要好好学习,将来要好好为人民服务,学习你刘伯伯,要有宗培作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