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央行货币政策目标及有效性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574798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央行货币政策目标及有效性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我国央行货币政策目标及有效性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我国央行货币政策目标及有效性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我国央行货币政策目标及有效性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我国央行货币政策目标及有效性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央行货币政策目标及有效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央行货币政策目标及有效性(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央行货币政策有效性摘 要: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 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 不断向纵深推进,中国人民银行已逐渐演变成了国民经济的 重要宏观调控部门,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本文阐述了货币政策理论及其相关研究,以及对近年 来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进行探讨。关键词: 货币政策 通货膨胀 有效性2003 年以来,我国 GDP 增长率连续五年超过 10%。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通货膨胀一直持续急升。中国政府已经将治理通货膨胀视为宏观经济第一要务。这次的通货膨胀主要表现在:构成 CPI 的八大商品类别看,上涨幅度较大的主要是食品

2、类价格。2006 年以来,国际粮食价格全线上涨,大部分农作物的价格、涨幅均达到近十年来的最高水平。随着次级债危机影响的不断扩散,美元持续贬值,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国际石油、有色金属等能源和基础产品价格持续上涨。使中国企业背负了越来越重的成本压力,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对下游产品的成本推动效应,将带动整体物价水平的上扬。劳动力市场的紧张推动了劳动力价格的上升、特别是 2008 年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企业的劳动力成本提高,而且就业刚性增强。针对 CPI 过高的现象,央行 2007 年提出适度从紧“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的货币政策,作为当时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3、到了 2008 年,年初中国人民银行还在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进入 9 月份以后,由于国际金融危机急剧恶化,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明显加大,中国人民银行就开始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而从 2010 年 1 月 12 日至 2011 年 6 月 14日,为了缓解外汇占款持续上升、经济流动性过剩以及通货膨胀的压力,我国央行连续 12 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自2011 年 12 月 30 日起,为了向市场释放流动性,以增强经济运行活力,央行又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这些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得到挑战。一、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货币政策有效性,就是指货币政策能否立足于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运用特定的政策工具与政策手段选择

4、,通过不同的传导机制,影响现实经济金融运行,引导社会资金的合理流动,提高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顺利实现其预定的调控目标。中国人民银行调节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利率政策等。这些工具都因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而存在着制度缺陷,致使货币政策不能很好地通过市场发挥应有的作用,制约了货币政策效率的发挥。(一)公开市场业务。中国人民银行灵活运用对冲工具,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搭配使用中央银行票据和以特别国债为工具的正回购操作,收回银行体系流动性。但是,我国国债的期限结构和持有结构不合理使得国债缺乏足够的操作规模,且多为中长期国债,而适用于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短期国债却很

5、少。 (二)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根据信贷资金供求情况,制定和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金融政策。我国再贴现操作实行总量比例控制、期限比例控制和投向比例控制,再贴现所占基础货币的比重偏低。这一操作规则在中国人民银行对再贴现限额实行集中管理和统一调度的管制下,显得缺少灵活性,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再贴现政策的活力。(三)利率政策。虽然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利率没有完全市场化,加息虽然可以回笼流动性,但还不能真正反映资金供求状况,难以灵活有效地带动经济主体行为进行调整,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非常小。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不

6、断完善与扩大,人们存钱的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不单是储蓄,资金还会向其他金融市场分流。同时,随着居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和财富的积累,消费需求逐步升级以及提前消费的观念,带动了对房地产和汽车的消费,使居民更愿意采取银行消费贷款的行为。因此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得不敏感且利率弹性较小,从而货币政策失效。央行连续多次调高准备金率而未采取加息,也是对当前经济“把脉”的结果。因为,人民币在不断升值的同时美元连续降息,中美利差进一步加大,国际热钱大举进入中国,因此缩窄了人民币加息的空间,制约了运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空间。(四)准备金政策。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

7、应量。此项政策是针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对最终客户的影响是间接的。二、西方经济学界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争论20世界30年代凯恩斯革命以来,货币政策作为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开始走上历史舞台,对经济运行发挥调控作用,与此同时,货币政策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经济运行,西方各经济流派争论日趋激烈,至今也未达成一致意见。1古典学派的观点古典经济学派倡导货币中性论,认为货币对经济不发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货币不过是覆盖在实物经济之上的一层“面纱”。这是因为古典学派认为工资和价格是有弹性的,这种弹性提供了一种自我矫正的机制,从而使市场能很快“出清”,从而使经济回到均衡状态,即经济可以达到充分就业水平上的均衡,不

8、需要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干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只能影响价格水平和名义GDP,但不能影响失业和实际产出,所以这些政策无效或是中性的。2凯恩斯学派的观点凯恩斯认为价格和工资缺乏弹性,经济不存在自动矫正机制,从而使经济处于非充分就业下的均衡,这时社会上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只要存在未被利用的资源,那么总需求的扩大就会使产出增加。凯恩斯认为货币的供求决定利率的高低,在货币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货币供给会导致利率下降,在资本边际效率不变的情况下,利率的下降刺激投资的增加,从而扩大总需求,以此消除失业和经济危机,促进经济增长。凯恩斯认为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可以扩大总需求,不过由

9、于“流动性陷阱”的存在,扩张的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有效。3货币主义的观点货币主义学派认为货币供给增长是决定名义GDP增长的主要因素,价格和工资是相对灵活的。他们认为货币政策在短期内可以引起物价水平的变动和实际产出的变动;而在长期中,货币供给的变动只会引起物价水平的变动,而不会引起实际产出的变动。这就是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短期非中性长期中性论”。货币主义学派还认为反周期的货币政策是无效的。由于私人经济具有内在稳定性,因而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会破坏这种稳定性,使私人经济部门无所适从,主张实施固定的货币增长的货币政策,给经济增长提供一个稳定的货币环境。4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理性预期学派认为理性

10、预期使中央银行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扩张的货币政策只会带来通货膨胀而不会带来经济增长,货币政策在短期和长期都是无效的。理性预期学派认为由于人们可以充分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和信息做出切合未来实际的最佳预期。这样一来,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出台之后,人们会根据政策的调整来调整自己的行为,采取必要的对策来抵消政策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政策的实施是无效的。这种预期偶然也会与实际存在误差,但在平均水平上是与实际相一致的。所以从总的来看,货币政策是无效的。5新凯恩斯主义的观点新凯恩斯主义沿袭了凯恩斯主义市场非出清(粘性价格)的假设,并引入了理性预期概念,加强了市场失灵的微观基础的分析。他们以现实中信息的不完全和非对

11、称、价格粘性为假设前提,得出即使公众完全预期到货币政策的变动,价格也不能完全调整,货币政策仍然是有效的结论。6西方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对中国的启示尽管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在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上的存在分歧,但是他们都认定中央银行能够独立决定货币供给,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经济运行。按照这个信息,我国在制定货币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各种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因素。他们的研究表明,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独立决定的,它能够有效地影响经济活动,其影响程度随经济周期的阶段和公众预期的水平而转移,公众活动仅影响经济过程,而不影响货币供给量。这些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应该考虑经济所处的周期性阶段、

12、所采取的配套措施与公众的预期抵消货币政策效果的程度。三、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一)进一步提高中央银行政策的独立性和透明度研究表明,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越大,其实施货币政策的效率就越高。而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不够,在行使货币政策时受到多方干扰。在我国现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制度安排下,在进一步加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同时还要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尽量公开中央银行采取的措施和操作的相关信息,建立畅通的沟通机制,增强公众对货币政策的理解和支持,引导公众形成合理的预期。(二)发展完善货币市场货币市场是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的基础平台,也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我国货

13、币市场发育不完善、市场规模较小、流动性低等严重制约了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发挥。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和完善我国货币市场,建议一个独立的部门来专门行使货币市场的管理与引导职能,以强化货币市场管理,更好地实施货币政策,全面负责和统一协调货币市场的业务发展。一方面要培育国债市场的适度规模,以优化央行和金融机构的资产结构,提高国债资产比重;另一方面要完善国债期限结构和持有者结构,保持国债市场的流动性,从而为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提供物质载体。(三)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低,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基本上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这种非市场化的利率,使货币市场的利率弹性有限,从而抑制了宏观金融调控措施的高效

14、率实施,同时不利于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削弱了利率传导货币政策的效果。因此,必须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地完善利率结构,形成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引导,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的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发挥利率的市场导向功能。使其真正成为央行调节货币供求、居民决定消费支出、企业选择投资机会的资金价格信号。同时,以市场化的利率来约束企业的信贷行为,从而提高其对利率的敏感度。(四)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制约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缺乏弹性的汇率制度。进一步完善中国汇率形成的市场机制,逐步放松资本管制,允许资本有限制地流动

15、,同时逐步放宽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培育相对均衡汇率,是解决流动性过剩的根本途径,是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当务之急。通过汇率浮动区间的逐步扩大,利用市场机制调节外汇市场供求,放宽企业和个人用汇自由度,分流外汇储备,舒缓外汇占款压力,减少中央银行通过外汇占款投放的基础货币。只有由强制结售汇制向自愿结售汇制转变,才能建立市场化的汇率形成机制,便于中央银行更好地利用汇率政策杠杆来调节外汇收支。四、结束语我国中央银行体制的历史很短,社会各界对货币政策的认识还相当有限。现有的有关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大多来自西方,他们的背景是西方市场经济,与我国转轨时期的货币政策的经济背景有一定差别。本文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

16、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总结,对我国近年来的货币政策实施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丰富和发展了有关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与研究。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问题波及面广,情况十分复杂,不仅涉及宏观经济政策,而且涉及微观经济运行。同时货币政策传导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随着经济运行体制、周期、阶段的不断变化,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试图能够设计一个永恒的以不变应万变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不现实的。由于本人学识有限及各方面因素的限制,本文尚不能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所涉及的有关问题进行全面的研究,许多问题尚需进一步的研究。参考文献:1杨桂根.当前我国货币政策效应探析J.华北金融,2008,(2).2周茂平.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角度探讨其有效性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7,(12).3何静.关于提高货币政策有效牲的对策研究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6,(6).4徐冰.货币政策透明度及其在中国的实践J.金融与经济,2008,(1).5孙晶,李涵硕.货币市场的完善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析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