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一体化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发展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548439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城乡一体化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我国城乡一体化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我国城乡一体化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我国城乡一体化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我国城乡一体化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国城乡一体化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城乡一体化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发展(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城乡一体化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发展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和挪威城市区域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国际论坛,日上午在海南省海口市开始举行。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开幕式上发布主旨演讲指出:我国城乡一体化的目标是促进广大农民的自身发展和公平发展,应当承认和保障农村居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发展权。 中改院董事局主席高尚全在演讲时分析说,我国正在进入城市化加速的时期,未来年,我国城市化率有可能从当前的左右提升到左右。加快城乡一体化和城市化进程,将为扩大内需、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创造重要的条件。迟福林认为,城乡公平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是相互促进的。改

2、革开放之初,为做大经济总量,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具有历史合理性,但进入发展型新阶段,要赋予农民公平的发展机会,提高农民的发展能力,使广大农民公平分享发展成果。因此,应按照公平的原则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把保障农民发展权放在首位,尊重农民选择权,尤其要防止把城乡一体化当作圈地、剥夺农民的工具;要加快产业布局调整,推进劳动密集型产业、涉农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从城市向农村转移,进一步加快城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城乡产业布局,强化城乡产业之间的协作和联系,鼓励城市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进入农村,改变资源从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格局;还要按照公平的原则配置公共资源,尤其是财政资源以及公共服务资源,以城乡基本

3、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制度对接。 中央有关部委、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的专家和个省市自治区政府的代表,以及来自挪威、德国、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官员和学者,共约人参加了本次论坛。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上,与会代表将围绕城乡一体化的机制体制创新、城乡产业结构调整、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以及各省市城乡一体化实践等议题进行探讨。日日本本避避免免“城城乡乡二二元元结结构构 ”日本在上世纪前半叶因追求发展工业,一度出现工农收入和城乡差距拉 大等现象。但此后,日本通过根本性制度安排,从源头上避免“城乡二元 结构”的形成,实现了较为均衡的统筹发展。 助推城乡发展一体化 在经济高速发展时

4、期,日本政府的一系列根本性制度安排成为日本避免 “城乡二元结构 ”出现的核心因素。 首先,城乡居民享受同等的政治经济待遇,在房籍、政治权利、社会保 障和人员流动等政策上对城乡居民一视同仁,避免人为造成城乡差别。 战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日本大量农民离开土地进城工作,有些大企业 甚至采用“集团就职”方式,到农村中学整班招收毕业生进城务工。对此, 日本政府一方面为新进城务工的农民提供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和市民 身份;另一方面严格要求企业保障劳动者就业,采用“终身雇佣制 ”等方式确保农民在进城后不会因失业而陷入困境。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农民在 “失地”后再“失业”所带来的严重后果,避免了城市出现

5、“流民”阶层。其次,消除阻碍人员、资金等经济要素在城乡间流动的壁垒,促进各种 资源向农村和落后地区流动。 在大量农村人口进城的同时,也有很多日本城市居民希望到农村和 小 城镇居住或投资从事农业经营。为此,日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农业耕地和农 村住宅流转体制,鼓励 城市人口到农村居住或投资。从城市 “下乡”从事 农业经营的居民,往往会给农村带来一定的资本,这有利于农业生产集约化。 此外,还有很多老年城市居民退休后到大城市远郊或地方小城镇购房生活, 其中有些人还租用或购买小块土地耕作。这一方面减轻了东京、大阪等超 大城市的人口压力,另一方面也给地方带来大量投资并拉动个人消费。 第三,重视城市化过程的总

6、体布局,避免出现 “城乡结合部 ”和“贫 民窟”。 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日本也经历过大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的阶段。以东 京为例,1955 年至 1970 年期间,每年净流入人口达 30 万至 40 万人。但 由于东京的城市规划以放射状大容量轨道交通为依托,沿轨道交通站点 (多为过去的小城镇 )建设生活服务、文化娱乐和治安配套完善的 居民区, 包括大学教授等较为富裕人士在内的、大量在东京工作的居民选择在距东 京市中心数十公里的千叶县和埼玉县等地居住。 由于规划合理、配套齐全、日本很多大城市带动了周边大片区域发展, 东京周边的“首都圈”和大阪神户周边的“阪神圈”等发达经济圈应运而 生。 细细化化配配套

7、套措措施施 攻攻克克制制度度壁壁垒垒日本通过建立统一的 社会保障体系 、建设高标准的 卫星城和小城镇、 维持农产品较高价格以保障农民收入等措施,打通了城乡之间存在的各种壁 垒。 第一,统一社会保障体系和宽松的户籍制度是城乡居民相互流动的前提。 在日本,居民的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全国统一,不以地区或身份区分,居 民转移户籍几乎不受限制。这使得日本全国人员流动较为方便,解除了农民 进城或城市居民 “下乡”的后顾之忧。 第二,高标准建设大城市外围卫星城和小城镇是大城市减轻人口压力的 前提条件。日本很多大城市的外围卫星城和小城镇的基础设施、生活服务、 文化娱乐等条件与大城市中心区相差无几,吸引了很多城

8、市居民前去居住。 充分利用好包括退休老人、不必每天通勤的上班族、小企业主及其雇工等群 体的资本和消费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日本 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既避免了大城市人口过快膨胀,又拉动了农村发展,有力促进了城乡平衡和 区域平衡。 第三,采取各种措施维持农产品较高价格以保障农民收入。为增加农民 收入,日本在对外贸易中多利用高关税、高检疫检验标准等有形或无形 “保护壁垒”,在国内则通过农协等行业组织或地区组织维持农产品较高价 格。这实际上是以城市消费者出资的形式对农业进行隐形补贴。同时,为保 障城市低收入阶层人群的基本生活,日本政府通过补贴等方式使国内市场鸡 蛋、牛奶和面包等基本食品的价格处于

9、较低水平。 按照人口和国土比例,日本的人口密度约为 中国的 3 倍,且其国土山 地多平原少。在这种基本国情下,日本不仅实现了城乡共同富裕和高度城市 化,还发展了农业、确保了大米完全自给和大部分蔬菜自给。以日本的情况 来看,我国无论在大城市郊区、中小城市和 小城镇建设 方面,还是在农业 集约化、精细化方面,都具有巨大潜力。 助助推推城城乡乡发发展展一一体体化化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日本政府的一系列根本性制度安排成为日本避免 “城乡二元结构 ”出现的核心因素。 首先,城乡居民享受同等的政治经济待遇,在房籍、政治权利、社会保 障和人员流动等政策上对城乡居民一视同仁,避免人为造成城乡差别。 战后经济高速

10、发展时期,日本大量农民离开土地进城工作,有些大企业 甚至采用“集团就职”方式,到农村中学整班招收毕业生进城务工。对此, 日本政府一方面为新进城务工的农民提供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和市民 身份;另一方面严格要求企业保障劳动者就业,采用“终身雇佣制 ”等方 式确保农民在进城后不会因失业而陷入困境。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农民在“失地”后再“失业”所带来的严重后果,避免了城市出现 “流民”阶层。其次,消除阻碍人员、资金等经济要素在城乡间流动的壁垒,促进各种 资源向农村和落后地区流动。 在大量农村人口进城的同时,也有很多日本城市居民希望到农村和小城 镇居住或投资从事农业经营。为此,日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农

11、业耕地和农村 住宅流转体制,鼓励城市人口到农村居住或投资。从城市“下乡”从事农 业经营的居民,往往会给农村带来一定的资本,这有利于农业生产集约化。 此外,还有很多老年城市居民退休后到大城市远郊或地方小城镇购房生活, 其中有些人还租用或购买小块土地耕作。这一方面减轻了东京、大阪等超大 城市的人口压力,另一方面也给地方带来大量投资并拉动个人消费。 第三,重视城市化过程的总体布局,避免出现 “城乡结合部 ”和“贫 民窟”。 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日本也经历过大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的阶段。以东 京为例,1955 年至 1970 年期间,每年净流入人口达 30 万至 40 万人。但 由于东京的城市规划以放射状

12、大容量轨道交通为依托,沿轨道交通站点 (多为过去的小城镇 )建设生活服务、文化娱乐和治安配套完善的居民区,包 括大学教授等较为富裕人士在内的、大量在东京工作的居民选择在距东京市 中心数十公里的千叶县和埼玉县等地居住。 由于规划合理、配套齐全、日本很多大城市带动了周边大片区域发展, 东京周边的“首都圈”和大阪神户周边的 “阪神圈”等发达经济圈应运而 生。 细化配套措施 攻克制度壁垒 日本通过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高标准的卫星城和小城镇、维 持农产品较高价格以保障农民收入等措施,打通了城乡之间存在的各种壁垒。第一,统一社会保障体系和宽松的户籍制度是城乡居民相互流动的前提。 在日本,居民的养老

13、、失业和医疗保险全国统一,不以地区或身份区分,居 民转移户籍几乎不受限制。这使得日本全国人员流动较为方便,解除了农民 进城或城市居民 “下乡”的后顾之忧。 第二,高标准建设大城市外围卫星城和小城镇是大城市减轻人口压力的 前提条件。日本很多大城市的外围卫星城和小城镇的基础设施、生活服务、 文化娱乐等条件与大城市中心区相差无几,吸引了很多城市居民前去居住。 充分利用好包括退休老人、不必每天通勤的上班族、小企业主及其雇工等群 体的资本和消费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日本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 既避免了大城市人口过快膨胀,又拉动了农村发展,有力促进了城乡平衡和 区域平衡。 第三,采取各种措施维持农产品

14、较高价格以保障农民收入。为增加农民 收入,日本在对外贸易中多利用高关税、高检疫检验标准等有形或无形 “保护壁垒”,在国内则通过农协等行业组织或地区组织维持农产品较高价 格。这实际上是以城市消费者出资的形式对农业进行隐形补贴。同时,为保 障城市低收入阶层人群的基本生活,日本政府通过补贴等方式使国内市场鸡 蛋、牛奶和面包等基本食品的价格处于较低水平。 按照人口和国土比例,日本的人口密度约为中国的3 倍,且其国土山地多平原少。在这种基本国情下,日本不仅实现了城乡共同富裕和高度城市化,还发展了农业、确保了大米完全自给和大部分蔬菜自给。以日本的情况来看,我国无论在大城市郊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方面,还是在农业集约化、精细化方面,都具有巨大潜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