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534050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课标内容课标内容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 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学习要求学习要求 第一课第一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第二课第二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第三课第三课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基本 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方面变化的史实:服饰的变化、饮食结构的变化、 住宅的变化;了解近代以来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婚姻风俗的变化、丧葬礼

2、俗 的变化、其他社会风俗的变化。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 化的因素。 体会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它的特 点也是时代造就的,学会用唯物史观看问题。发展 要求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说明教学时可紧密联系生活体验、社会经验,抓住某个领域,从微观着手,实现见 微知著;进行宏观分析,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 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基本 要求了解报刊、影视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 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了解影视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了解互联网逐渐普 及的基本史实。 感

3、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影响,认识大众传媒的力 量。发展 要求了解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说明本课简述了大众传媒的更新情况,揭示了传媒的发展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 影响,教学中可以与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各种媒体联系起来,以加深对大众传媒 变化的了解与体验。基本 要求了解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轮船、铁路、汽车、飞机等;了解电报、电话 等通讯工具的发展,认识交通通讯技术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体会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是以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为前提的,是时代发展的 必然;感受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说明教学时可以结合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化对生活

4、的影响来加深对历史的感悟。 会考标准会考标准 考试要求知 识 条 目合格优秀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20 世纪中国服饰的变化 近代以来中国饮食结构及住宅的变化 近代以来中国主要社会习俗的变化a ab b2、交通和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交通近代化的趋势和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 中国近代以来通讯工具的发展a ab b四、 中 国 近 现 代 社 会 生 活 的 变 迁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中国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a ab a第一课第一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知识与能力知识与能力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方面变化的史实:服饰的变化、饮食结构的变化、住宅的 变

5、化;了解近代以来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婚姻风俗的变化、丧葬礼俗的变化、其他社会 风俗的变化。 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 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 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它的特点也是 时代造就的,学会用唯物史观看问题。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原因、具体表现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征

6、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 1、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 2 2、近现代服饰的变化、近现代服饰的变化 (1)(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概况:概况: 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西服西服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初期流行。 为何西服会在民国初期流行? 与辛亥革命向西方学有关,人民思想逐步开放;民国初政府颁布“剪发易服” 政策推动;西服本身的魅力等。进一步认识辛亥革命促进中国走向近代化的作用。 中山装,中山装, 中华文化习俗辞典记载说:“孙中山参照中国原有的衣裤特点,吸收 南洋华侨的企领文装和西装样式 ,本着适于卫生

7、,便于动作,易于经济,壮于观 瞻的原则,亲自主持设计,由黄隆生裁制出的一种服装式样” 。 中山装的造型特征:立翻领,对襟,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后片不 破缝。这些形制其实是有讲究的,根据易经周代礼仪等内容寓以意义。其一,前身四 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其二,门禁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 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 民生)。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女子:旗袍的改良。 特征:中西合璧,土洋并存特征: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2)(2)第二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二阶段:新中国建

8、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概况:概况: 50 年代-60 年代中期:列宁装、连衣裙。 60 年代中期-70 年代末:军装、干部装。 特征:受政治因素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主流特征:受政治因素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主流 原因:原因:政治因素:政治运动频繁;经济因素:生产力水平低;思想因素:封闭保守。 (当时人们以服装的同一性表示对党的拥戴,对革命的热爱。因此,20 世纪五、六十年代 的服饰变化具有明显的政治生活的烙印。) (3)(3)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后,新式新款层出不穷。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后,新式新款层出不穷。 特征: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由封闭走向开放特征: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由封闭走向

9、开放 原因:原因:政治上实行改革开放,宽松的社会环境;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 开放;与世界服饰的交流促进等。 现代人穿的裤子类型多样,有中式裤、西式裤、喇叭裤、牛仔裤、紧身裤、背带裤(又称 工装裤)、灯笼裤(又称武术裤或练功裤)、棉裤、鸭绒裤等等。而上装从建国以来则先后流 行列宁装、两用衫、军便服、茄克衫、西装、大衣等等。此外还有针织衫、编织衫、内衣、 泳衣、邋遢装、吊带衫等等。 3 3、变化的趋势、变化的趋势 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二、并行与世的中西餐二、并行与世的中西餐 1 1、中国饮食文化十分发达,其中四大菜系影响最大、中国饮食文化十分

10、发达,其中四大菜系影响最大四大菜系代表区域口味特点鲁菜山东(济南、胶州)清香、鲜嫩、味纯粤菜广州、潮州等地鲜、嫩、爽、滑川菜四川(成都、重庆)味浓、重辣淮扬菜扬州、淮河流域一带清淡、味甜2 2、1919 世纪世纪 4040 年代西餐传入中国年代西餐传入中国 西餐对中国传统食俗产生了重要影响:西餐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 现。 西餐种类繁多,不同的菜系、不同的规格有所差异,但其基本顺序大体相同。主要程 序如下:一、饮料(果汁)、水果或冷盆,又称开胃菜,目的是增进食欲。二、汤类(也即头 菜)。需用汤匙,此时一般上有黄油、面包。三、蔬菜、冷菜或鱼(也称副菜)。可使用垫盘 两侧相应的刀叉。

11、四、主菜(肉食或熟菜)。肉食一般配有熟蔬菜。五、餐后食物。一般为 甜点心、水果、冰淇淋等。六、最后为咖啡。喝咖啡应使用咖啡匙、长柄匙。进餐时,除 用刀、叉、匙取送食物外,有时还可用手取,如吃鸡、龙虾、饼干、薯片或小粒水果。面 包则一律手取。 为何西餐在中国传播的速度比较缓慢?为何西餐在中国传播的速度比较缓慢? 一是饮食习惯不同;二是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三是受西餐所选用的原料的制约。中餐以追求美味首要目的,西餐以营养为最高准则。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三、居室建筑的演进 1、传统建筑:北京四合院 2、中西合璧:鸦片战后 3、新式住宅:“新村” 、 “花园” 、 “别墅” 、 “公寓”(20 世纪 30

12、 年代前后)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1 1、原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原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 2 2、表现、表现 见面:跪拜、作揖鞠躬、握手(意义:礼节上的尊卑观念已为平等观念所取代) 称谓:大人、老爷先生、君 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 葬礼:厚葬文明、卫生、简洁;丧礼由繁到简;二是由土葬到火葬。 其他:男子留辫剪辫易服;女子裹足迫令放足;迷信活动破除迷信 归纳归纳 1 1、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的特征、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的特征:阶段性、时代性、不平衡性(从城市到农 村、从沿海到内地)。 2 2、

13、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的总趋势:、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的总趋势:从封闭到开放、逐渐走向世界;从封建 传统天下走向近、现代化。 3 3、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的原因:、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的原因: 根本原因: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碰撞根本原因: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碰撞 内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引起物质生活的社会习俗的变迁内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引起物质生活的社会习俗的变迁(政治环境、 社会形势变化;生产力发展水平;思想、文化观念的变化); 外因外因: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进入中国,引起中国社 会物质生活与社会

14、习俗的深刻变化。 具体因素:具体因素: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国人审美观念的变化;政府政策的变化; 政治运动和社会思潮的影响;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领袖人物的影响。 课外延伸课外延伸 改革开放以来,东西方文明的交流、碰撞更加剧烈。对于外来文化,目前有不同的观 点,现引入两种观点: 观点 1:这是一种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发展,这时候旧的文化显然是不合 时宜的,西方文化的进入,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中国逐渐改掉了一些 陋习,与世界接轨。 观点 2:这是一种文化侵略。西方文化的进入,使中国传统文化一步步沦丧,特别是 我们过着西方圣诞节时,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已被韩国申报为非物

15、质文化遗产。这告诉 我们,我们应该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 面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碰撞,你认为该怎样正确看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 作业:作业:随堂练习 教后记:教后记:第二课第二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知识与能力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轮船、铁路、汽车、飞机等; 了解电报、电话等通讯工具的发展,认识交通通讯技术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 总结交通工具更新的线索,调查现代通信事业的发展,学会运用观察法、讨论法、概 括法来学习相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是以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为前提的,是时代发展的

16、必然; 感受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交通工具变化的表现形式。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交通工具发展的原因。 西风东渐,西方先进的交通工具、通讯手段逐渐传入中国,使中国的交通和通讯发生 了巨变。由于西方列强的压制和战乱的环境,在艰难曲折中发展。新式交通和通讯的发展, 推动了中国近(现)代化的进程。 一、交通工具的更新一、交通工具的更新 1 1、交通工具概念、交通工具概念人们出行和物资运输的工具 2 2、交通工具更新、交通工具更新 (1)(1)表现表现 古代交通工具轿子、马车 人力、畜力牵引的交通工具:人力车、三轮车、马车、自行车(脚踏车) 自行车是何时传入中国的?在中国发展的概况如何?自行车是何时传入中国的?在中国发展的概况如何? 19 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 世纪初,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50 年代以后, 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制造厂。 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 电车: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