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度小净距公路隧道施工监测初探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532486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跨度小净距公路隧道施工监测初探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大跨度小净距公路隧道施工监测初探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大跨度小净距公路隧道施工监测初探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大跨度小净距公路隧道施工监测初探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跨度小净距公路隧道施工监测初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跨度小净距公路隧道施工监测初探(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跨度小净距公路隧道施工监测初探大跨度小净距公路隧道施工监测初探摘要:摘要:随着我国高等级公路的飞速发展,由于特殊地质及地形条件的限制,出现了连拱隧道。针对连拱隧道施工的复杂工艺,衍生出一种新的结构形式,即小净距公路隧道。该种公路隧道跨度大,扁平率低,开挖多采用分部法,针对大跨度小净距公路隧道的围岩稳定性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完整地介绍了一整套大跨度小净距公路隧道施工监测方案。具有现实可实践操作意义。关键词:关键词:大跨度小净距公路隧道;施工;监测引言引言近年来,现场量测与力学计算紧密配合,已形成了一整套监控设计的原理与方法,这种通过在隧道施工过程中所进行的现场量测获得围岩稳定

2、性和支护系统工作状态的信息,然后将信息反馈于施工决策和支护系统的设计过程称为“施工监测”,和“信息化设计”,包含施工监视的含义在内。这种方法因其适应地下工程的特点,能结合现场量测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岩土力学理论、在铁路隧道、公路隧道和军事地下工程等工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目标大跨度小净距公路隧道施工概况、目标大跨度小净距公路隧道施工概况目标隧道采用平行双洞式,单洞净宽 16m,洞高 11.4m,呈北西南东向展布,隧道里程 K1710K2+10,进洞口里程为 K1+10,设计进口路面高程 363.220m,出洞口里程为 K2+10,设计路面高程 357.20m,全长为 890m,路面坡度

3、0.7000%.两洞侧壁间距 6.959m。目标隧道区段覆盖层厚 0.002.80m.填筑土为软弱(场地)土,块石土及亚粘土属中软(场地)土,基岩为坚硬(场地)土。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GJ004-98)判断,隧道区场地类别为 IIII 类,属抗震有利地段。隧道衬砌结构设计根据结构的受力特点采用复合式衬砌。在施工过程中要求按设计进行监控量测,并对量测信息进行处理、反馈,调整支护参数并贯穿于施工全过程。根据结构的受力特点,以锚杆湿喷钢纤维混凝土等为初期支护,以钢筋混凝土和钢纤维混凝土为二次衬砌,并根据不同的围岩类别,辅以超前中空注浆锚杆和工字钢拱架等辅助支护措施。2、大跨度小净距公路隧道施

4、工监测目标与内容、大跨度小净距公路隧道施工监测目标与内容2.1 监控量测的一般规定(1)采用复合式衬砌的隧道,必须将现场监控量测项目列入施工组织设计,并在施工中认真实施。(2)量测计划应根据隧道围岩条件、支护类型和参数、施工方法以及所确定的量测目的进行编制。同时应考虑量测费用的经济性,并注意与施工进度相适应。(3)监控量测应达到以下目的:其一,掌握围岩和支护的动态信息并及时反馈,指导施工作业;其二,通过对围岩和支护的变位、应力量测,修改支护系统设计。(4)采用复合式衬砌的隧道、施工、设计单位必须紧密配合,共同研究,分析各项量测信息,确认或修改设计参数。2.2 量测内容与方法(1)复合式衬砌的隧

5、道应按表 1 选择量测项目。表 1 中 14 项为必测项目;511 项为选测项目,应根据围岩条件、地表沉降要求等确定;(2)爆破后应立即进行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状况的观察和记录,并进行地质描述。地质变化处和重要地段,应有照片记载。初期支护完成后应进行喷层表面的观察和记录,并进行裂缝描述;(3)隧道开挖后应及时进行围岩、初期支护的周边位移量测、拱顶下沉量测。当围岩差、断面大或地表沉降控制严时宜进行围岩体内位移量测和其它量测;(4)量测部位和测点布置,应根据地质条件、量测项目和施工方法等确定;(5)测点应距开挖面 2m 的范围内尽快安设,并应保证爆破后 24h 内或下一次爆破前测读初次读数;(6)测

6、点的测试频率应根据围岩和支护的位移速度及离开挖面的距离确定;(7)现场量测手段,应根据量测项目及国内量测仪器的现状来选用。3、目标隧道施工监测方案设计、目标隧道施工监测方案设计3.1 监控量测项目及其目的(1)地质及支护状况观察。对所选择的开挖面的岩性、岩层产状、结构面、溶洞、断层等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以及初期支护完成后喷层表面的裂缝状况进行观察和描述;预测开挖面前方的地质条件,并为判断围岩的稳定性提供地质资料;观测有无锚杆被拉脱或垫板陷入围岩内部现象,分析初期支护的可靠程度。(2)隧道周边水平收敛和拱顶下沉量测。为判断隧道稳定性提供可靠信息;以围岩变位速率为二次衬砌提供合理的支护时机,利用

7、量测信息的反馈,判断初期支护设计与施工方法是否稳妥,从而达到修改设计和指导施工的目的。(3)地表沉降。了解地表下沉的范围以及下沉量的大小、地表下沉量随工作面推进的变化规律、地表下沉稳定的时间。(4)围岩内部位移量测。了解隧道围岩松弛区、位移量及围岩应力随深度的分布;了解围体内位移范围,判断锚杆长度是否适宜;为准确判断围岩的变形发展提供数据。(5)锚杆轴力量测。了解锚杆受力状态,为确定合理的锚杆参数提供依据;判断锚杆布置是否合理以及评价锚杆的支护效果。(6)衬砌应力的量测。了解喷层的变形特性以及喷层所受应力的大小,判断复合式衬砌中围岩荷载大小以及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各自分担围岩压力情况,量测二衬应

8、力以及喷混凝土层内轴向应力,了解二次衬砌的受力状态;判断喷层的稳定性和支护结构长期使用的可靠性以及安全程度。3.2 监控量测断面的拟定根据隧道工程地质情况和大跨度小净距隧道围岩与支护结构的受力特点,为满足隧道数据采集和保证施工安全,根据围岩类别与支护类型将其分为四种量测断面,分别为 A 型、B 型、C 型、D 型。A 型量测断面(必测+选测项目):适用于隧道 IV 类围岩段、洞口段及破碎带。具体量测项目包括洞内地质与支护观察、净空变位及拱顶下沉、围岩内部位移、锚杆轴力、钢支撑应力、初期支护与围岩之间的压力、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之间的压力、爆破振动测试。B 型量测断面(必测部分选测项目):适用于

9、III 类围岩。具体量测项目包括洞内地质与支护结构观察、净空变位及拱顶下沉、围岩内部位移、锚杆轴力、初期支护与围岩之间的压力、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之间的压力、爆破振动测试。C 量测断面(全必测项目):适用于隧道各类围岩段。具体量测包括:洞内地质状态与支护结构安全性观测、净空变位及拱顶下沉。D 型断面量测(仅爆破振动测试):D 型断面为振动波测试,适用于隧道各类围岩段。设置该量测断面的目的是为了测试后行洞在爆破中对先行洞的影响。3.3 量测方法和测点布置(1)地质状况素描。对新开挖断面的岩性、岩层产状、结构面、断层等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以及初期支护完成后喷层表面的裂缝状况进行观察和描述。同时观测

10、有无锚杆被拉脱或垫板陷入围岩内部现象,锚杆和喷层有无施工质量问题。(2)水平收敛及拱顶下沉量测。在确定量测的新开挖的断面拱顶及轴线左右设 3 个带挂钩的锚桩,测桩埋设深度 30 厘米,用快凝水泥或早强锚固剂固定,测桩头设保护罩。用收敛计量测铜壁收敛位移。(3)地表沉降观测。在选定的量测断面区域,先设置一个通视条件较好、测量方便、牢固的基准点。测点布置在隧道轴线及其两侧,每个断面根据实际情况设共 711 个测点。测量范围为隧道底两侧向上 45 度与地表相交,测点埋设水泥桩,用红色油漆做标记,并予以编号,用精密水准仪测量。(4)围岩内部位移及锚杆轴力量测。根据围岩岩性实际情况,在隧道选取 10 个

11、断面,每个断面在拱顶、拱腰、拱脚打 5 个测孔,孔深 3.75 米,孔径 5060.每个测孔内设 4 个测点并安装上传感器,每个断面一共 20 个测点。用千分表读取位移,用钢筋计量测轴力。(5)初期支护与围岩之间应力、二次衬砌之间应力量测。沿隧道周边拱顶、拱腰埋设传感器,将压力盒分别埋设在围岩与喷射混凝土之间、喷射混凝土与二次衬砌之间。围岩与喷射混凝土之间的应力盒在喷射混凝土之前埋设,喷射混凝土与二次衬砌之间的应力盒在挂防水板之前进行安装。3.4 量测频率和时间对于每一断面,在量测初期应予以实时监控,待应力、应变逐步稳定后可降低量测频率。3.5 数据采集及仪器装备现场监控量测工作人员根据规范和

12、监控量测计划规定的频率坚持每天到洞内采集数据,并将采集的数据及时绘出或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如果发现量测数据出现异常变化,则及时分析引起变化的原因,使问题能得到有效处理。监控量测仪器及主要传感器如下:精密水准仪、全站仪、振弦频率监测仪、隧道收敛计、百分表、锚杆测力计、压力盒、爆破振动自记仪、机械式多点位移计、地质罗盘、温度计、速度传感器(水平、垂直)等。3.6 量测断面的选择共埋设 45 个断面,其中有 3 个 A 型断面、5 个 B 型断面、35个 C 型断面、2 个 D 型断面,并进行了地质调查、水平收敛、拱顶下沉、围岩内部位移、锚杆轴力、围岩接触应力、爆破振动测试等方面的监控量测。4、小结

13、、小结首先,隧道在开挖期间围岩水平收敛、拱顶总沉降量和围岩变形速率都在规范要求的范围内,而且围岩的变形最终都趋于稳定;其次,围岩内部位移随着测点深度的增加,围岩相对位移明显减少;中夹岩柱处的围岩松动圈最大,接近 3.5m,围岩稳定性差。隧道进口段地表沉降在隧道拱顶正上方的地面沉降最大,而且左洞对应的地表沉降明显大于右洞,说明右洞的开挖对左洞的地表沉降有明显的影响;然后,中夹岩柱处的锚杆轴力最大,在中夹岩柱处,锚杆起到了很好的锚固效果,对围岩的稳定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接触应力一般在拱顶相对较大,而两侧的拱腰压力则较少,围岩与混凝土衬砌粘结密室。最后,设计方协商变更设计、施工,尤其要注意围岩中的水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应及时进行疏导、排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