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定学生群体“心理贫困”的特征与心理扶贫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529092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特定学生群体“心理贫困”的特征与心理扶贫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特定学生群体“心理贫困”的特征与心理扶贫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特定学生群体“心理贫困”的特征与心理扶贫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特定学生群体“心理贫困”的特征与心理扶贫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特定学生群体“心理贫困”的特征与心理扶贫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特定学生群体“心理贫困”的特征与心理扶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特定学生群体“心理贫困”的特征与心理扶贫(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特定学生群体特定学生群体“心理贫困心理贫困”的特征与心理扶贫的特征与心理扶贫摘要:摘要:贫困大学生是当前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随着大学生资助政策的改革和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贫困生现象及相应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和高校普遍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贫困生进行的心理测试,和个别谈话等方式总结出三类心理贫困的原因及主要表现,并探索寻求“心理扶贫”的方法。关键字:关键字:贫困生,心理,心理扶贫所谓高校贫困生事指在生活和学习上没有获得家庭和社会基本经济保障的高校大学生。一是上学时负担不了学校所规定缴纳的各项费用;二是上学后缺乏维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费用。二者有其一者,则为贫困生;二

2、者皆具有为特困生。贫困大学生是当前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随着大学生资助政策的改革和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贫困生现象及相应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和高校普遍关注的焦点。目前界定贫困大学生并没有全国统一的标准,这不仅与家庭的收入状况有关,也与高校所在地区的生活水平高低有关。通常来说如果学生的家庭完全不能从经济上支持其完成大学学业,则大致属于贫困生范围。一般认为目前贫困生约占在校大学生 10 %15 %左右。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上的原因使他们比其他大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和焦虑,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和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从而对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产生心理贫困。福建师范大学

3、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潘玉腾认为:所谓心理贫困,指的是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贫困的压力所导致的一系列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上的负性变化。通过与外语系的部分贫困生聊天谈话以及 71 名学生参加的心理调查问卷结果分析,我们总结了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和表现方式,并找出一些相应的解决、缓解“心理贫困”的“扶贫”方法:(一)经济压力(一)经济压力。众所周知,贫困生的经济条件差,生活压力大,索面的环境压力和诱惑与一般学生相同,但不具备后者的经济条件。在调查中有多达 21%的学生一直在为家庭生计发愁。因此,他们有些人会在心理上感到自己与真正的大学生活格格不入,会对现实自我感到不满意,总是想尝试改变自己,使

4、自己能够适应大学生活,但努力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不一定成功。面对现实,他们会感到自己一无是处,愧对父母,心理上产生内疚感,无助感和冷落感。这种消极情绪如果得不到缓解和释放,就会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影响他们对人生、社会的看法。根据全国贫困生调查显示:30%的贫困学生靠亲友的资助进行学业,还有 32.7%的贫困学生的生活费靠政府的助学贷款等各方面的资助。贫困生的月生活费约为普通学生的二分之一,甚至更低,连最起码的吃饭问题都无法保证。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大学生中不时泛起各种各样的消费热点,这无疑给囊中羞涩的贫困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贫困生消费障碍是一个普遍现象,在高校许多贫困生都

5、不能正常的物质消费,即使有些消费是生活必需品。这是造成贫困生心理压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为我贫困,所以我不能像其他人一样消费,我要穿最简单的,吃最便宜的” ,久而久之,许多贫困生自卑自闭的心理相应而生,很多人因为这样的经济贫困,造成心理贫困。解决方法解决方法::利用空余的时间找一份合适自己的兼职工作,这里所说的兼职必须是在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进行的。如今很多学校都给学生提供了勤工助学的岗位,这类岗位相对会兼顾到学生的课程和学业,让贫困生在通过劳动补助生活的同时,更能锻炼到实践能力,而且通过兼职更能接触到更多的人,与人有更多交流,从而有助于缓解心理上的闭塞。根据与部分调查学生的谈话中了解到,绝大

6、多数同学都认同参加勤工助学或者进行兼职后,人变得比以前外向,开朗了,生活压力也有适当的减轻。此外,国家和社会提供的各类奖学金,助学金的金额也不断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对于贫困生来说,努力学习,提高成绩,争取获得各类奖学金,对他们来说是大有裨益的。(二)学业压力。(二)学业压力。不少贫困生多来自农村,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相对落后,许多农村学校的教育长期以应试教育为主,很多乡村中小学音乐、美术、体育课都不能充分开展起来,外语、计算机等课程学习条件也较差,素质教育在这些学校中只是一句空话,因此导致的学生一些人文素养,综合素质跟不上。或是某些科目由于基础原因比班上同学差很多,有

7、些学生就渐渐产生一种自卑感,甚至是自暴自弃。还有部分贫困生为了补贴家用、改善生活把大把的时间花在打工上面,甚至不惜逃课,拖拉作业等,最终影响到正常的学习。37.3%的贫困大学生有靠勤工俭学补贴生活费的经历,但他们中有一部分学生也颇为无奈的表示,经常奔波打工挣钱对正常的学习造成了不少影响。在协调学习与打工的关系时,他们往往因为各方面的压力容易出现焦躁烦闷的情绪,有些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贫困生尽管生活贫困,但不少人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进入高校以后,学习变成了由个人自己管理的“主动自由型” ,由于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不适应,他们原有自尊和自信的佼佼者地位已荡然无存,他们理想中浪漫的大学生活变成了

8、超越中学学习压力的严峻挑战。大多数贫困生为了证明自己的优秀,为了不辜负父母、老师、亲朋期望,往往坚持“三点一线”的大学生活。单调的生活方式,紧张的学习压力,和不甘示弱的心理压力,导致他们心理上的烦躁、抑郁、失落和焦虑,甚至出现“考期应急”心理。即在考试期间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头晕、头痛、消化不良、睡觉失眠、免疫机能下降及思想不集中等现象。解决方法解决方法:老师要通过鼓励、谈心、额外辅导等多种方式。首先让贫困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信心是成功之源。只有在建立了肯定能学有所得的信心才能让学生能坚持学习,努力学习。一些成绩不佳的贫困生往往性格内向,缺乏信心,他们渴望师长的鼓励和认同,如果师长能更多的给予鼓励,

9、不仅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进行学习,更有利于缓解他们的自卑感、减轻他们的压力。其次,学生学习成绩差,除了极少数先天智力低下外,更多的是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而其中最主要的是他们学习的潜力没有得到发挥。而学习潜力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是否得到培养和发掘。充分注意让贫困生尝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上课时老师要注意积极创设一种和谐、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他们的兴趣爱好,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而其中给予贫困生更多的关注,上课可以多给予他们回答问题,参与课堂交流的机会,对于学生取得的进步,多给予他们肯定的回应和表扬,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被重视,自己的努力有回报,这有利

10、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此外,教师还应关注学生学习方法是否正确,通过与学生交流,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从而更好地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对于基础特别薄弱的学生,老师还应该给予一定额外的辅导,帮他们弥补之前的不足,使他们能跟进之后的学习。此外,家长还应该更多的关注关心自己的孩子,不要给他们太大的压力,做出正确的引导,给予更多的关怀,这对贫困生在学业方面的心理压力的缓解是极其重要的。最后,学生本身也要协调好学习和勤工助学的关系。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哪怕是贫困生也不能因为打工而影响到学业。师长对于学生找兼职应该给予更多的正确引导,使他们合理分配好时间。(三)人际交往压力。(三)人际交往压力。大多数的贫困

11、生都不能很好地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甚至出现严重的人际交往障碍,他们对同学和集体缺乏认同感,没有归属感,经常感到孤独。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一部分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人沟通,或者自卑心理重,缺乏自信,同样不敢主送与人交流,主观的失去了在实践中成长的机会。79%的参加心理调查的学生都认为贫困生相对沉默寡言,不主动与人交流。2、经济拮据限制了贫困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范围,或是因为经济状况的不同影响到了与其他学生的正常交往。比如有时候宿舍学生轮流请客吃饭,但是贫困生因为经济拮据无法像其他学生一样请客。这样他们往往就选择不参加这类集体活动,这在客观上强化了他们自我封闭的性格。3、一部分不能正确对待

12、经济上的困难,为了追求所谓的平等,拒绝同学好意的经济资助。参加心理调查的问卷的学生中就有 4%的学生承认不敢,甚至在私下也不敢承认或泄露自己贫寒的出生。用扭曲的自尊来掩饰因贫穷而带来的自卑心理往往反而导致他们过于敏感,与人交往中易走极端,进而影响人际关系的和谐。或者打肿脸充胖子,在同学面前装大方,最终影响到自己的正常学习生活。比如有的学生宁可用交学费的钱去请客,最终自己拖欠学费,影响毕业。还有的学生为了钱甚至可能走上偷窃抢劫犯罪的道路。4、另外还有一部分贫困生因为本身个性原因导致敏感,多疑,沉默寡言,自我封闭,痛苦孤独者,他们在交往中常感到不被人接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把自己封闭起来,独来独往

13、,甚至把师生的关心、帮助当成是对自己的嘲弄怜悯、充满敌意。他们往往会持逆反心理常用不平衡的心理面对一切,在交往中不能善待自己,包容别人,叛逆的行为既伤害同学间的情感,有挫伤本人的自尊心,形成人际危机,乃至暴力事件。校园暴力不断在世界各地发生,大学校园内发生贫困生暴力犯罪案件,尤为瞩目。2004 年云南大学“2.13”特大杀人案的马加爵就是一个因为贫困导致心理变态的案例。我们能看出来这位农村大学生的严重自卑和敏感的心理,他所表现出来的孤僻、封闭、敏感等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贫困大学生的心态。社交能力差是他不能融入环境的重要因素,也是必要条件。因为这一点,才造成了他与同学的隔阂。其实别的同学并没有讥笑他

14、贫穷的意思,连本人也不认为这几个同学是在讥笑他的贫穷。但他的过分敏感,内心的自卑,由自卑而反弹形成异常的自尊。马加爵的行为在贫困生中是非典型的,但这个极端的个案暴露出来的高校贫困生心理的自卑、抑郁和焦虑是比较普遍的。解决方法:解决方法:首先,学校和教师要及时的利用观察法、问卷法、座谈法等方式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与人际关系进行调查研究,心理咨询室的老师也要及时反馈心理问题严重的一些学生的情况,建立起学生心理问题的数据库和贫困生信息库。辅导员和班主任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更多加强关注,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多与他们主动沟通交流,逐渐使他们打开心扉,建立起信任感,建立起自信心。第二,鼓励他们在遇到问题时要

15、先学会和师长沟通,学会倾诉。当然这一前提是学生家长也必须能积极配合,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在这类学生能够感受到关怀的情况下,他们往往也就能结冻自己冰封的心灵,愿意与人沟通,交往。第三,对于有心理问题的贫困生,他/她的室友、同学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室友和同学们应该学会体谅,学会宽容,言行上注意不要伤害这些敏感的同学,更多主动地与他们交流谈心、邀请他们参加集体活动,经济上适当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让他们感受到被关怀和重视。第四,对于调查发现的心理有较严重问题的学生,要及时加强关注,心理老师要多加专业辅导,找出问题源头,给予专业的正确引导。而班主任和辅导员老师应及时联系家长,持续关注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动向。总之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是值得我们所有老师长期关注和研究的一个课题,只有在国家、社会、师长、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才能真正实现特定学生群体的心理扶贫。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 李从松.贫困对贫困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J.青年研究,2002(4)2 马福运,张银付.高校特困生自卑心理成因及矫治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6(2)3 徐克选.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