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玉器大赏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0526600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秦汉玉器大赏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秦汉玉器大赏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秦汉玉器大赏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秦汉玉器大赏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秦汉玉器大赏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秦汉玉器大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秦汉玉器大赏(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秦汉玉器大赏秦汉玉器大赏 玉夔凤纹樽 玉夔凤纹樽,汉,高 12.3cn,口径 6.9cm,足径 6.8cm。 樽白玉质,有褐色沁斑。此樽有盖,盖面隆起,中心凸雕一花瓣形纽,纽周凸雕个鸟形 伴纽;器身表面有带状夔凤纹和谷纹,间刻小勾云纹;一侧有环形柄,顶端形成简单云形 出廓,上饰一兽面纹。底有个蹄形足。 此器造型端庄,图案精美,系仿青铜尊而作。早先它曾被认为是盛化妆品的奁。1962 年, 在山西右玉县大川村发现了一批青铜器,其中有两件器物上铸铭文“温酒樽”,并有西汉 成帝“河平三年造”(公元前 26 年)字样,其器型与此玉器极似,故此玉器被更名为樽。 玉辟邪 玉辟邪,汉,长 13.2cm,宽 4

2、.8cm,高 8.6cm。 玉料青褐色,圆雕异兽,卧状,圆目,张口,头顶有角,身有翼,长尾。 汉代,造型艺术有很大的发展。许多动物、人物题材的作品形象生动,取材广泛。其中尤 以各种不同形式的异兽最引人注目。这些异兽被赋予了超自然的特性,造型上有很强的气势。目前,在汉代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已发现了数件此类玉制作品,传世玉器中也有少量遗 存。这件玉异兽形状劲健雄伟,神态凶猛,造型表现力与工艺都有很高的水平,是此类作 品中的典型。此物有一定的重量且重心低,可做玉镇使用。 玉螭凤纹韘 玉螭凤纹韘,汉,宽 6.5cm,高 7.8cm。清宫旧藏。 玉为暗白色,局部呈褐赭色,片状,中部为心形玉片,表面饰云纹,中

3、心有孔。玉片上部 透雕云头装饰,两侧分别透雕螭、凤,螭细身,大臂,长角,长尾,凤亦细身,长尾,头 顶之翎长而分叉。 玉夔纹韘形佩 玉夔纹韘形佩,汉,长 12.3cm,宽 3.6cm。清宫旧藏。 玉为暗白色,片状,弧形,较璜的弧度小,上部有尖锋,其外饰有透雕的夔纹。此器应系 东汉玉韘的代表作品,中部的孔径很小,其外的透雕装饰是从夔凤图案演化而成的非动物 形图案。 目前已知的早期玉韘为商代作品,其形呈筒状,外饰兽面纹,且有一道横向的凹槽。作品 具有套于手指扣弦拉弓的功能,又有佩带于身的装饰作用。战国时期,玉韘变短,外带勾 榫,成为纯粹的佩玉,这时还出现了环片状作品。西汉时期,玉韘发展为透雕片状,花

4、纹 图案日趋复杂,其上多有动物形装饰。东汉时,又演变出透雕长条形韘形佩。 玉蝉 玉蝉,汉,长 2.9cm,宽 2.1cm,厚 0.8cm。清宫旧藏。 作品为白玉质,有褐色斑,薄片状。扁腹,腹下有纵向的直线纹。长翅,翅上无翼纹。小 头,双目凸出于头两侧。 玉蝉的使用历史较长,在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遗址中都有发现, 其后至汉代的各个时期,蝉都是玉质作品中的重要题材。玉蝉的用途主要有两项,一为佩 饰,流行于商之前。汉代玉蝉多为逝者口中的含玉,称为“琀”。在逝者口中置玉是古代 的一种入葬习俗。战国早期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玉琀为一组小牲畜,汉代墓葬中出土了较多 的玉蝉,其上多无穿绳挂系

5、之孔,用蝉作琀有祝愿逝者蜕变再生之意。 玉猪 玉猪,汉,其一长 11.2cm,高 2.9cm,其一长 11.7cm,高 2.6cm。 两件作品所用皆新疆玉,颜色不同,一件玉呈青绿色,另一件玉呈青白色。圆柱状,底面 较平,两端略作切削以呈猪首及猪尾的外形,又以粗阴线界出眼、耳、四肢,雕琢简练朴 实。 这类玉猪在汉代墓葬中有较多的发现,一般都置于逝者手中,为丧葬使用的玉握。在汉代 及稍后时代的丧葬礼俗中,玉猪的使用较为流行,其中的一些作品四肢直立,头、臀部隆 起,形象较为真实。 青白玉辟邪 青白玉辟邪,汉,长 13.5cm,高 8.5cm。清宫旧藏。 玉料青白,表面有桔黄色及赭色斑。雕一兽伏地,爬

6、行状,兽为扁方头,曲颈。从头形看, 似虎,头顶有长角,角端分叉,四肢短粗有力,身侧有翼,为前后两组羽组成。 中国古代传说中有许多人们想象中的动物,玉、石器中的这些神异怪兽便是依传说演化而 出的。辟邪便是极受人们崇敬、在雕塑作品中出现较多的怪兽,其制造往往受多种动物造 型的影响。此件辟邪应是以虎为原型加以兽形变化,仅于局部加翼,无鸟身,造型生动, 颇具想象力。 玉“益寿”谷纹璧 玉“益寿”谷纹璧,汉,高 13.2cm,宽 10.5cm,厚 0.5cm。清宫旧藏。 玉璧青白色,有暗黄色斑。璧圆形,体扁平,内、外边缘处凸起,两面纹饰相同,均饰颗 粒状谷纹。璧的上缘之外饰有透雕的“益寿”二字,字两侧分

7、别雕一螭和一龙。螭为回首 状,身有环点,长角。龙为阔嘴长唇,似由鳄演化而来,龙身有鳞,四肢及后身似兽身。 清宫档案有关于“益寿”璧进宫的记载,称其为“拱璧”。 玉龙螭纹洗 玉龙螭纹洗,汉,长 16.8cm,宽 14cm,高 2.8cm。清宫旧藏。 此器玉料为青色,圆形,内膛很浅,可贮水。口沿宽而平,两侧横出片状柄,左侧柄饰龙、 螭,螭头似虎而有角,身自云水中隐没,龙隐于螭后,仅露头,头形似熊。右侧柄装饰一 长身龙,独角,身亦隐于云水中。柄的背面为阴线刻的图案,与正面图案近似。 中国文化在汉代有了很大的发展,书、画勃兴,文房用具出现了很多新品种。目前已发现 的汉代文房玉器有砚滴、笔屏等。此作品内

8、膛较浅,口又阔,应是文房用品中的笔洗。 玉卧羊形砚滴 玉卧羊形砚滴,汉,长 7cm,高 5.6cm,口径 1.6cm。清宫旧藏。 此羊形砚滴青玉质,通身有褐色沁斑,头部尤为严重,被沁蚀成深褐色。羊为立体圆雕, 呈跪卧式,昂首挺胸,二圆目平视前方。面部呈三角形,双角回卷,贴于头部两侧。身躯 丰满,四肢屈于腹下。胸前、眼下部、面颊及腿弯处皆饰阴刻线,线条细短,排列整齐。 玉羊背部有一圆形凹洞,洞上置双兽形圆柱纽盖。此玉羊背上的凹洞及双兽形纽盖和中空 的腹部均似明代的制作风格,故此物可能是明代人以汉代玉羊改制而成的砚滴。 汉代玉羊多饰有以手工刻出的阴线,线条细短、排列整齐且弯曲有度,一般刻于颈下、身

9、 体两侧、腿弯处,这些特征可作为识别汉代玉兽的重要标志和断代的依据。 玉卧羊 玉卧羊,汉,高 3.1cm,长 5cm,宽 2.2cm。清宫旧藏。 玉羊为圆雕,玉料青白色,局部有褐色沁斑。羊卧姿,昂首目视前方,眼睛以阴线刻成圆 形,外圈加弧线。双角弯曲盘于头后方两侧,颈下及身体两侧以平行的短线饰作羊毛。前 足一跪一起,后足贴卧于腹下。 玉羊的造型自商代即已出现,汉代时圆雕玉羊的造型已十分准确,多为静态卧形,身体肥 硕,背部丰满,短颈,嘴部似榫凸,羊角雕琢细致,大而夸张,一般向下盘旋弯曲,羊身 上多有阴线细纹为饰。此类玉羊用作玉镇或陈设品。 玉镂雕谷纹“长乐”璧 玉镂雕谷纹“长乐”璧,东汉,通高

10、18.6cm,外径 12.5cm,孔径 2.6cm,厚 0.5cm。 玉璧呈青绿色,为和阗玉,有红紫色沁斑。体扁圆形,上部有出廓,两面纹饰完全相同。 璧两面雕谷粒纹,内外缘各饰凸弦纹一周。出廓部分正中镂刻“长乐”二字,字体圆润浑 厚。字两侧对称透雕独角螭龙,两螭龙嘴部分别吻“长”字的两侧,以阴线饰龙身和身上 之勾云纹,螭龙躯体翻卷有致,身下饰卷云纹。璧的外圈边侧以阴文篆刻乾隆皇帝御题诗 一首: 長樂號鐫宮,炎劉氣蔚虹。 如宜子孫式,可匹夏商周。 傳著妒必有,鴙平恨莫窮。 郅傳禁中語,曰勇異當熊。 末镌“古香”、“太璞”二印。 汉代玉璧的纹饰、造型和风格突破了以往的传统,采用浮雕、透雕、阴刻等工艺以及在圆形璧外出廓透雕等新雕琢法,增强了玉璧的装饰效果和立体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