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与国际机制理论方法论上的启示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525504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博弈论与国际机制理论方法论上的启示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博弈论与国际机制理论方法论上的启示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博弈论与国际机制理论方法论上的启示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博弈论与国际机制理论方法论上的启示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博弈论与国际机制理论方法论上的启示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博弈论与国际机制理论方法论上的启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博弈论与国际机制理论方法论上的启示(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博弈论与国际机制理论方 法论上的启示博弈论概说所谓“博弈”(Game),是指某些个人或组织作出相互有影响的决策,它不仅包括扑克、桥牌等游戏,也包含现实生活中大量的合作和冲突现象。博弈论又称“对策论” ,研究的核心是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博弈论的原始思想萌芽于 2000 多年前,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典籍如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中都充满了博弈的案例。 “田忌与齐王赛马”就是我国耳熟能详的博弈实例之一,但这不过是博弈思想的雏形,现代意义上的博弈论则是 20 世纪的贡献了。一般认为,1944 年同冯诺伊曼(VonNeumann)和摩根斯坦恩(Morgenstern

2、)合作发表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TheTheoryofGamesandEconomicBehavior)提出合作博弈的基本模型,标志着现代博弈论的开始。50 年代,博弈论巨匠辈出,纳什(Nash)提出了非合作博弈论,塔科尔(Tucker)定义了“囚徒困境” ,从而奠定了现代非合作博弈的2理论基石。60 后代,泽尔腾(Selten)将纳什均衡引入动态分析,创立了“精炼纳什均衡”的概念;海萨尼(Harsanyi)则把不完全信息引入博弈论研究,随后出现了不完全信息博弈论。至此,博弈论的理论构架基本完成。博弈论可以划分为合作博弈(cooperativegame)和非合作博弈(non-cooperativ

3、egame)。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参与人能否在行为时达成有约束力的协议,达成则是合作博弈;反之,不能强制他方遵守协议,各参与人只能选择自己的最优战略,则是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强调团体理性、效率、公平和公正;非合作博弈则强调个人理性、个人最优决策。我们谈到的博弈多指非合作博弈。博弈有两种划分:从参与人出场的先后顺序来看,博弈分为静态博弈(staticgame)和动态博弈(dynamicgame)。静态博弈指博弈参与人同时选择行动或非同时行动但对前者行动一无所知;动态博弈指参与人行动有先后顺序,且后行动者能够观察到先行动者的选择。从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知识来分析,博弈分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

4、,前者指每一个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特征、战略和支付函数有确切的了解;后者则恰好相反。将两种分析结合起来,我们就有四种类型的博弈: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3信息静态博弈,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1.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纳什均衡完全信息静态博弈讲的是,假设博弈中所有参与人事先达成一项协议,规定每个人的行为规则,那么,在没有外在强制性约束时,参与人是否会自觉遵守协议。如果参与人自觉遵守该协议,则构成一个纳什均衡:给定其他参与人遵守协议的情况下,没有人积极偏离协议规则。换言之,如果一个协议不构成纳什均衡,它就不可能自动实施,因为至少有一个参与人会违背这个协议,不满足纳什均衡要求的协议是没有

5、意义的。 “囚徒困境”(PrisonersDilemma)和“性别战”(BattleoftheSexes)是任何一本博弈论著作都会提到的纳什均衡特例。2.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动态是世间万物的基本特征。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只是一种独特的理想状态。在现实中,当后一个参与人行动时,自然会根据前者的选择而调整自己的选择,而前者也会理性地预期到这一点,所以不可能不考虑自己的选择对他人的影响。1965 年,泽尔腾通过对动态博弈的分析,提出了“子博弈精4炼纳什均衡”的概念,它要求任何参与人在任何时间、地点的决策都是最优的,决策者应该随机应变,而不是固守前谋。这就推导出子博弈的概念。当参与人的战略

6、在每一个子博弈中都构成纳什均衡时,则形成“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 。也就是说,组成“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的战略必须在每一个子博弈中都是最优的。3.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贝叶斯纳什均衡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指的是,参与人共同行动,没有机会观察他人的选择。每个参与人的最优战略只能是在给定自己的类型和他人类型依从战略的情况下,最大化自己的期望效用。在项目投标中各承包者的标价高低之争就是一个应用例证。4.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精炼贝叶斯纳什均衡在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中,后行动者观察前者的选择并获得其偏好、战略空间等信息,修正自己的判断;而先行为者也知道自己行为的效用,会有意识地选择某种行动掩盖或揭示自己的真实目的

7、。 “黔驴技穷”就是一个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例证。5国际机制理论的理性主义流派概述当前,国际机制的研究在理论与实践层面都对国际关系理论学者形成冲击,引起他们持续的浓厚兴趣,并表现出非凡的整合能力,对国际机制研究的不同思路和方法加以整理和批评已经成为学者们重视的工作。德国著名国际机制理论家沃科尔利特伯格认为,国际机制理论有两种理性主义流派:新现实主义国际机制理论和新自由主义国际机制理论。 (注:AndreasHasenclever,PeterMayerandVolkerRittberger,TheoriesofInternationalRegimes(London:CambridgeUniver

8、sityPress,1997),pp.1-2.)新现实主义国际机制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行为体之间的权力资源分配极大地影响着机制的出现、某问题领域机制的存在及其性质,特别是合作中的利益分配;国家会考虑无政府状态下的相对权力,对国际机制的效率形成制约。这些观点都体现在霸权稳定理论中。利特伯格认为,霸权稳定理论是“基于权力的国际机制理论的经典理论模式” , (注:AndreasHasenclever,PeterMayerandVolkerRittberger,Theoriesof6InternationalRegimes(Lond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7),pp

9、.86.)而克劳福德认为,霸权稳定理论是新现实主义对机制产生最权威、最普遍认同的解释。 (注:RobertCrawford,RegimeTheoryinthePost-ColdWarWorld:RethingkingNeoliberalApproachestoInternationalRelations(Dartmouth:DarmouthPublishingCompany,1996),p.57.)霸权稳定理论的基本机制理论主张是:霸权国家建立了自己的霸权体系,并制定该体系的基本原则、规则、规范和决策程序,霸权国的实力与威望是其他国家接受这些国际机制的重要前提;霸权国利用这些机制维持霸权体系,

10、最大限度地获得自己的利益;同时,为了维持该体系,它愿意向体系内的其他国家提供“公共商品”(PublicGoods),容忍“搭便车行为”(Free-rider);霸权国的衰落或急剧变化,则该体系的国际机制发生相应变化。新自由主义机制理论在过去 10 多年影响巨大,成为分析国际机制的主流理论。其基本机制理论主张是:国家是追求绝对收益的理性自我主义者,只关心自己的得失;承认权力在国际机制中的作用,但认为国际机制是国际关系中的独立变量(independentvariable),强调国际机制在帮助国家实现共7同利益中的重大作用;活跃在特定问题领域的国家拥有只能通过合作才能实现的共同利益;不确定性是国际机

11、制形成理论的核心,世界政治存在广泛的不确定性。国际机制帮助达成政府之间意愿的契合。行为体相信这种安排会帮助达成互利的安排。换言之,没有国际机制,则协议无法达成。国际机制正是通过降低不确定性来促进国际合作的。新自由主义机制理论是国际机制理论的主流学派,其影响也最大。该派理论用相互依赖的概念将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结合起来,具有重要的理论整合意义。博弈论与国际机制理论在过去十多年里,国际机制理论在国际合作的分析中独占翘楚,而博弈论在分析社会、经济和政治现象中应用最为广泛。两种理论都以探讨无政府状态下的竞争与合作问题为核心命题。这种平行并非巧合,因为机制理论从博弈论中借取了许多知识能量。理解促进合作的战

12、略逻辑是解释无政府状态下国际机制起作用的关键。在讨论霸权、问题联系、相对收益和相互依赖时,博弈论的解释力有目共睹。这些恰恰是国际机制理论讨论的重心问题。 (注:AndrewKyddandDuncanSnidal,ProgressinGame-TheoriticalAnalysisofInternationalRegimes,inRegimeThe8oryandInternationalRelations,ed.VolkerRittberger(Oxford:ClarendonPress,1993),pp.112.)早期的博弈论分析国际合作的总体问题,其目标在于探究国际合作在无政府状态下如何发生

13、,但对国际机制的特殊作用关注不够,国际机制在合作中的作用没有得到突出和明确的分析。克拉斯纳、基欧汉等使用博弈论分析国际机制的作用,促使现实主义和自由制度主义的国际机制理论逐步成熟。克拉斯纳用“性别战”博弈模型来描述基于权力的国际机制理论,既现实主义的国际机制理论。所谓“性别战”是指热恋中的一对男女安排业余活动的博弈:或者去看足球,或者去看芭蕾舞。这里有两个纳什均衡,男女二人期望在一起,但到哪儿却是需要选择的。这里有一种先动优势(first-moveadvantage),即谁先采取行动。该博弈模型用以解释国际合作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该模式中,追求一致的努力使欺骗不再存在,实际上偏离协议的行

14、为被视为非理性的。克拉斯纳指出,9智力在解决合作问题上的作用下降了。而在机制形成与变迁中权力的决定性地位突出了。 (注:StephenKrasner,GlobalCommunicationsandNationalPower:LifeontheParetoFrontier,WorldPolitics,1991,Vol.43,pp.336.)在这里,合作不是相互协调,而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协调。在这方面,国际机制并未展示多少自主和弹性,但却常常是权力分配和伴随利益的关键性中介。克拉斯纳强调说,机制本身也可以成为权力的源泉。 (注:StephenKrasner,StructuralConflict:Th

15、eThirdWorldAgainstGlobalLiberalism(Berkela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85),pp.7-9.)因此,即使非常弱小的国家也会对某一问题领域的集体政策施加相应的影响。例如,在国际电讯联盟中,由于实行基于主权平等原则的一国一票制,小国可以参与集体决策并拥有相当的影响。如果国际机制没有重要的作用,行为体也就不必为确定国际机制的内容而激烈地讨价还价,在国际机制建立之后也不会继续进行“战斗” 。 (注:StephenKrasner,GlobalCommunicationsandNationalPower:LifeonthePar

16、etoFrontier,WorldPolitics,1991,Vol.43,pp.351-353.)10而基欧汉则使用囚徒困境来分析基于利益的国际机制理论,即自由制度主义的国际机制理论。所谓“囚徒困境” ,指的是两个犯罪嫌疑人作案被抓住,分别关在不同的房间里审讯。警察告诉他们,如果两个人都坦白(合作),则各判刑 3年;如果都抵赖(合作),则各判 1 年;如果一人坦白而另一个抵赖(不合作),则坦白者释放,而抵赖者判 4 年。在孤立的囚徒困境中,合作是几乎不可能的,因为行为者发现不合作是理性的。在国际合作的单一博弈中,每一方都有不合作的主导战略即背弃。如果双方放弃了自我理性的战略则结果更好,但这只能在一方期望未来合作可能性的情况下发生。机制的部分作用正是产生和促进这种期望。 (注:AndreasHasenclever,PeterMayerandVolkerRittberger,TheoriesofInternationalRegimes(Lond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7),【编者按】.46.)基欧汉明确指出,国际机制的功能理论建立在独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