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氏ⅰ类牙列拥挤错牙弓及牙槽弓宽度测量分析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523102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氏ⅰ类牙列拥挤错牙弓及牙槽弓宽度测量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安氏ⅰ类牙列拥挤错牙弓及牙槽弓宽度测量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安氏ⅰ类牙列拥挤错牙弓及牙槽弓宽度测量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安氏ⅰ类牙列拥挤错牙弓及牙槽弓宽度测量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安氏ⅰ类牙列拥挤错牙弓及牙槽弓宽度测量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氏ⅰ类牙列拥挤错牙弓及牙槽弓宽度测量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氏ⅰ类牙列拥挤错牙弓及牙槽弓宽度测量分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氏安氏类牙列拥挤错牙弓及牙槽弓宽度测量分析类牙列拥挤错牙弓及牙槽弓宽度测量分析【摘要】 目的 研究安氏 类牙列拥挤错病人牙弓及牙槽弓宽度的特点。方法 选取 40 例安氏类牙列拥挤错病例(观察组)及 40例个别正常病例(对照组) ,收集各病例的原始模型。测量两组尖牙牙弓宽度、磨牙牙弓宽度及磨牙牙槽弓宽度,并计算上、下颌对应的牙弓、牙槽弓宽度差。结果 两组中除对照组上下尖牙牙弓宽度外,各指标均为男性大于女性(t=2.0616.198,P0.05) 。1.4 统计学处理应用 SPSS 10.0 和 PPMS 1.513统计软件对各组牙弓、牙槽弓宽度及牙弓、牙槽弓宽度差进行 t 检验。2 结 果2.

2、1 不同性别间牙弓、牙槽弓宽度测量值的比较除对照组上下尖牙牙弓宽度外,两组各指标男性均大于女性(t=2.0616.198,P0.05) 。见表 2。表 2 两组女性牙弓及牙槽弓宽度的差值比较(略)2.3 两组男性牙弓及牙槽弓宽度的差值比较观察组上下颌尖牙间宽度差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t=2.171,P0.05) 。见表 3。表 3 两组男性牙弓及牙槽弓宽度的差值比较(略)3 讨论大多数关于牙弓生长发育的测量研究表明,女性 13 岁以后,男性16 岁以后,除智齿外所有恒牙全部萌出,尖牙和磨牙及其齿槽宽度不再有明显的变化4,5 。本研究所选病例的年龄范围女性 1523岁,男性 1727 岁,基

3、本上排除了生长因素所带来的牙弓宽度的差异。本研究中对照组病人均为前牙区轻度拥挤,上下颌牙弓的拥挤度小于 3 mm。有研究表明,此类轻度错,可视为个别正常6 。本研究表明,不同年龄组牙弓、牙槽弓宽度比较时,除正常上下颌尖牙间宽度无性别差异外,其余各项两组均男性大于女性,这与男性的躯体和颅骨普遍大于女性有关。牙弓、牙槽弓宽度的性别差异是本研究将两组再按性别分组,相同性别组间比较的依据。与以往未按照性别分组的研究相比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7,8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男性上、下颌尖牙间宽度大于女性,差异有显着性;下颌尖牙间宽度两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别,而上颌尖牙间宽度比较,女性两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别,男性观察

4、组上颌尖牙宽度大于对照组。这与以往的研究不尽相同。NOJIMA 等9比较安氏 类牙列拥挤错与正常牙弓宽度的研究显示,上颌尖牙宽度男性组二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女性拥挤组大于正常组;下颌尖牙宽度女性组二者相似,男性拥挤组较大。这与安氏 类牙列拥挤错前牙段的表现不同有关,有的表现为尖牙的唇向错位,有的则表现为尖牙唇舌向位置正常而侧切牙舌(腭)向错位或切牙扭转外翻,且各种错位的程度不同。另外,按照拥挤度选择样本各研究也会有差别,最终导致测量结果不尽相同。按照尖牙错位类型分组及增加样本量可增加结果的可信度。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上、下磨牙及磨牙牙槽宽度均小于对照组,这与以往有关的研究结果一致10 。牙弓

5、宽度的狭窄与其错的发生机制有关。牙列拥挤的原因为牙量骨量的不调,其机制除了进化和遗传的因素外,环境因素也起重要作用11 。乳牙早失,特别是第二乳磨牙早失造成第一恒磨牙前移,将导致牙弓长度的减小,恒牙萌出间隙不足错位萌出而发生拥挤;食物结构的影响如长期食用细软食物使咀嚼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导致齿槽、颌骨发育不足。这些都决定了牙列拥挤错畸形磨牙及磨牙齿槽宽度的狭窄及牙弓长度的减小。关于上下颌牙弓及牙槽弓宽度差值的比较,本文结果显示,尽管观察组上、下磨牙及磨牙牙槽宽度均小于对照组,但上下颌牙弓及牙槽弓宽度的差值与对照组相比并无统计学意义。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观察到,尽管观察组不含后牙反的样本,但有个别样

6、本上、下颌磨牙宽度的差值为负值,这种现象表明一些牙列拥挤的病人,有可能存在上颌磨牙段牙弓宽度发育不足的问题,在用固定矫治器矫治的同时辅助上颌的扩弓治疗可获得更好的疗效或者缩短疗程。但同时还应考虑到上颌磨牙牙轴的倾斜度,若上颌磨牙并无腭向倾斜甚至颊倾,则不适合磨牙段的横向扩展。关于这一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参考文献】1LEE R T. Arch width and form:a reviewJ. Am J Orthod Dentofac Orthop, 1999,115:305-313.2TIMOTHY R K, ROBERT N S, HAROLD F B, et al. Arch width

7、s in adults with Class crowded and Class malocclusions compared with normal occlusionsJ. Angle Orthod, 2008,78:597-603.3周晓彬,纪新强,徐莉. 医用统计学软件 PPMS 1.5 的组成和应用特点J. 齐鲁医学杂志, 2009,24(1):91-93.4DEKOCK W H. Dental arch depth and width studied longitudinally from 12 years of age to adulthood J. Am J Orthod, 1

8、972,62:56-66.5KNOTT V B. Longitudinal study of dental arch widths at four stages of dentitionJ. AngleOrthod, 1972,42:387-394.6徐建平,沈佩明. 安氏类错畸形患者牙弓宽度的测量分析J. 上海口腔医学, 2005, 14(6): 597-600.7UYSAL T, USUMEZ S, MEMILI B, et al. Dental and alveolar widths in normal occlusion and Class malocclusionJ. Angle O

9、rthod, 2005,75:809-813.8AL-KHATEEB S N, ABU ALHAIJA E S J. Tooth size discrepancies and arch parameters among different malocclusions in a Jordanian sampleJ. Angle Orthod, 2006,76:459-465.9NOJIMA K, MCLAUGHLIN R P, ISSHIKI Y, et al.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aucasian and Japanese mandibular clinical arch formsJ. Angle Orthod, 2001,71:195-200.10宋宇,周彦恒,林久祥. 前部弓形形态与其牙弓深度的关系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7,43(6):537-538.11傅民魁. 口腔正畸学J.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99.齿科-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